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
扩展阅读
怎么找老小电影 2025-08-18 04:01:31
仿刘德华的电影系列 2025-08-18 03:38:30
先锋中文字幕电影网 2025-08-18 03:26:1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

发布时间: 2025-08-18 01:33:10

⑴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何以成为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

正如二十世纪60年代的“现代情感三部曲”让安东尼奥尼声名鹊起一样,罗西里尼的“战争三部曲”也让其在二战后的意大利电影界名声大噪。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正是“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在观看电影之前,首先应了解一个概念:不设防。

所谓 不设防城市就是战时没有军队防御和军事设施的城市 。

二战时的罗马就是这样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二战结束前夕,德军占领了罗马,并以保护古迹为名,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 即不允许意大利人在此城进行军备,以便德国任意控制。

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 1943年至1944年之间,在意大利留下来的部分地下党员和普通民众一起,同占领了他们的国家并肆意妄为的德军英勇抗争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地下反抗组织的领袖曼菲蒂,他的掩护身份是工程师,其他角色及事件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人物铺展开的。

在曼菲蒂被德军追捕期间,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和未婚妻皮娜为他提供了暂避之所及必要的帮助,另一位天主教神父唐·彼得罗则在曼菲蒂行动受限时作为曼菲蒂与其他游击队员的中间联系人。

最终,在与德军的对抗中,皮娜、曼菲蒂、神父都英勇的牺牲了。

这样的故事情节放在今天来看,可能会比较老套,尤其是我们看过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后,更觉得这部影片无趣且画质粗糙。

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现实主义。

简单的概括就是: 新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在反法西斯过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产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指1945年~1951年崛起的意大利电影。

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主要有两种类型:浪漫情节剧和喜剧片, 消遣娱乐是当时意大利电影的常态。 这与当时的意大利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大萧条而大力扶持电影产业脱不了干系。

一位意大利作家在1930年抱怨道:“为什么这里没有诞生那种由伟大的法西斯革命所启发的电影?”

的确,消遣电影长期以来遮蔽了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政局动荡的年代。

在政策的支持下自由发展的意大利电影,促使了一些年轻的、有思想的导演的加入,而这些受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影响的年青一代,开始主张回归传统的意大利地区的自然主义。

同时评论家们也号召导演们 用电影表现普通人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困苦。 而这些富有使命感的评论家后来有很多都亲自拿起摄影机当起了导演。

于是,当1945年战争结束,意大利的春天到来,各行各业的人都渴望打破旧的方式时,作为一股 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力量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崛起了 。

那位意大利作家所期盼的电影由此诞生。

1945年战争刚刚结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便投入拍摄。事实上,剧本在战争期间已经开始构思了。

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罗马这座历史与艺术之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一度繁荣的意大利电影工业也受到了重挫,位于罗马郊区的电影城也遭到了破坏。

没有经济支撑,没有完善的设施,没有大型的摄影棚,罗西里尼在拍摄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难,就连拍摄用的胶片都是在黑市上买到的。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逼迫下,导演们纷纷扛起摄像机走上了街头,用最真实的影像记录下战后意大利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

实景拍摄,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所以,你能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中看到如纪录片风格一般的场景。

为了能更真实、客观的反映现实,也或许因为找不到更多专业的演员,这部影片除了几位主角以外,其他全部是非专业演员出演。

这些非专业演员,都是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民众 ,他们与纳粹的对抗经历还如同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所以,你能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影片中看到最真实的表演,这是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表情。

并且你会发现,这部影片很少使用特写镜头,这是由于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拍出来的影像粗糙、有颗粒感,特写镜头会更加使影片显得不够精致。

所以导演尽量多的用了 中景和远景 ,这也正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特点。

并且很多场景都是外景,部分内景则是罗西里尼在地下室搭建的摄影棚。

而恰恰是这种粗糙的、具有粒子感的影像,使得影片具有一种 新闻片的风格 。

随着1948年意大利之春的结束,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人民的生活也日趋稳定,人们对这种审视和批判现实意义的影片不再给更多的关注,又转而追捧娱乐性强的好莱坞风格的影片。

于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势头也随之越来越弱。

这之后,新现实主义电影慢慢退化、演变出各种类型,安东尼奥尼便是在新现实主义运动后逐渐成长起来的艺术电影的代表。

《世界电影史》对《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皮娜之死做过深度解析,以此来说明新现实主义对战争时期的批判性审视。

皮娜是主角曼菲蒂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她与曼菲蒂的交集仅仅是为他提供了躲避的地方。

如果说皮娜是本部影片的女主角,那么你有见过女主角在影片进行到一大半时突然牺牲的吗?如果说皮娜不是女主角,但是除了她,还有哪个女人的戏份及其存在的意义能够与之匹敌的?

更何况,扮演皮娜的演员还是为数不多的职业演员。

在其未婚夫弗朗西斯科为了掩护主角曼菲蒂逃离而被德军抓捕时,皮娜挣脱了德军的阻拦追了上去,她一个人奔跑在大街上,一边喊着未婚夫的名字,一边情绪激动的追赶汽车。于是,不幸发生了:皮娜中枪倒地。

这一幕应该是影片进行到此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虽然影片一开始便营造出悬疑的气氛,但也不乏幽默的喜剧细节, 直到我们目睹了作为普通民众的皮娜因为战争而丢失了性命,我们才意识到这场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与灾难!

或许我们会觉得皮娜太傻,丈夫被捕,她追上去又有何意义?到最后还不是白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这里,皮娜已经不再是单单一个人了,她代表的是整个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民众,她的激烈的反抗正是被侵占的罗马的反抗。

罗西里尼的这种处理手法被后来的战争题材电影纷纷效仿。

而结尾的一个场景:以马尔切洛为代表的小孩们亲眼目睹了神父的英勇牺牲后,他们垂着头,默默的沿着街道返回罗马这座城市,这一场景被赋予了罗马的光明未来与希望。

新现实主义没有任何宣言或计划,它只是一种对更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诉求,以及对当代题材和工人阶级生活的强调。

罗西里尼曾说:“对我来说,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是从道德立场去看世界,然后才是美学。其开端是道德。”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上映后, 罗西里尼说:“当时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而这句话后来即成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座右铭!

⑵ 影史考点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新”体现在哪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容上的革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电影中的幼稚、公式化和老调,取消了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荒诞可笑和生编硬造的内容,拒绝听腻了的故事和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扬弃了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这种内容上的革新,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真实状况。

二、表现手法的创新

  1. 纪实性: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对现实的密切关注,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对真实事件和现实人物的高度忠实性。这种纪实性手法消解了传统电影常有的文学叙事性,使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出如同新闻报道般的实际状态。

  2. 实景拍摄: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实景拍摄,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将真实社会环境同人物命运在视像中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拍摄方式避免了使用舞台感很强的戏剧性打光,多采用自然光拍摄,使得电影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3. 大量使用长镜头:受巴赞长镜头纪实美学的影响,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为了更为真实地体现时空的统一性,大量使用长镜头。这种视觉处理保持了镜头的完整性,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也赋予影片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除主观性。

  4. 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为了体现人物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大多选用非职业演员来重现生活,而非演绎生活。这种选择使得电影中的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三、思想观念的更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了更新,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这种思想观念上的更新,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这种关注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四、艺术风格的独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它们往往采用朴素自然的叙事方式,避免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注重细节的表现和情感的传递,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来打动观众的心灵。这种艺术风格上的独特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革新、表现手法的创新、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艺术风格的独特等方面。这些新的特点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美学革命,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的美学风格是甚么

出现在上世纪40-5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创了他独特的风格
战争摧毁了大部分的制片厂和相关设备,新现实主义的场景调度主要依赖实和枣景拍摄,摄影胶片大多采用纪录片的粗粒子胶片,或是不同品质的胶片拼凑。因为多是外景,所以也多用自然光,打破了旧式好莱坞盛行的“三点布光法”。另外,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增加了演技和场景的即兴自由度,同时也增加了摄影机运动和取景的自由发挥(打破了悔袭以前意大利电影后期配音的习惯)。
叙事的特点也很鲜明:倾向于淡化叙事关系,它拒绝全知全能的观点,认为真实的生活是不确定的。主人公或是事件的结局多是零散和不确定的,有点搞笑的是,有时会插入一些跟主线发碧棚兄展没有关系的突发事件(也跟在大街上拍有关系吧^^)

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⑸ 世界电影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哪些特点

特点:

1、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

2、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

产生背景: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⑹ 巴赞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下面哪一项

人道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