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彝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节日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彝族也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传统节日,例如彝族年、火把节、密士节、花脸节等等。
1、彝族年
彝族年是滇、川、黔、桂彝族非常隆重的节日,但是各地的彝族年时间非常的乱,并不统一。但是大多都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来过彝族年。
2、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火把节当天,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参加斗牛、赛马、歌舞、摔跤、斗羊等活动。晚上的时候会举着点燃的火把,巡绕住宅周围、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祈求庄稼丰收。
3、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日,全村都会杀一头猪,来敬献树神。并祈求树神可以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4、花脸节
花脸节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黎族的青年男女会欢聚一堂,一起杀猪宰鸡,置办酒肉饭菜。饭后会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这一年才会风调雨顺,有好的运势。
彝族传统节日习俗
彝族传统特色节日有很多,每个节日的习俗也是不一样,那么彝族传统节日习俗都有哪些呢?
1、花脸节节日习俗
(1)杀猪宰鸡,备办酒菜,敬神灵;
(2)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
(3)节日期间,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2、火把节节日习俗
(1)身着节日盛装;
(2)斗牛、赛马、赛歌舞;
(3)举着火把巡绕住宅、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
(4)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3、草马节节日习俗
(1)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
(2)晚上杀鸡先献祖宗,并将鸡肉和好菜塞进马嘴里;
(3)第二天饭后举行斗牛活动,评壮牛;
(4)夜间,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一直到深夜或次日凌晨。
4、二月八节日习俗
(1)举行“栅大路”、“祭密枯”等活动;
(2)只说彝族话,不讲汉语;
(3)打歌活动。
彝族传统节日来历
彝族传统节日与汉族的传统节日大不相同,给人很新奇的感觉。汉族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来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主要介绍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来历。
传说很就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做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做阿体拉巴,两人都有神力,力拔山河。
有,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但是阿体拉巴恰好有急事需要外出,在临走的时候,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然后,斯惹阿比就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那么力气一定很大,自己觉得自愧不如,便赶紧离开了。
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就追了上去,要进行约定好的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不敌阿体拉巴,被摔死了。
后来,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感到特别愤怒,就派了大批的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巴就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很多的松树枝、野蒿枝等扎成火把,带领人们点燃,到地理驱虫、烧虫。
所以,后来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② 彝族的图腾崇拜是什么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部分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颇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自称罗罗摩或罗摩,意思是雌虎。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罗”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2)彝族电影老牛吃新草扩展阅读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调料类主要采集三种野生植物,一为“哈拉古”树叶,一为乔木“穆库”的根和花,一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这三种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③ 舂出白米香的吃新节 关于吃新节的传说
导读:广西有很多少数民族节日,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节日就是吃新节了,舂出白米香的吃新节是怎样的呢?不少节日都会有传说来渲染,那么关于吃新节的传说是什么呢?想了解吃新节是怎么样的一个节日,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吃新节
“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吃新不要哇(说)。”这句民间俚语说的就是吃新节。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是广西民间特有的传统农事节日,多数民族都过吃新节,但时间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
瑶族通常于农历六月初六过吃新节。过节时,人们把先熟的稻谷取一些下来做成饭,喂食家中的狗儿,之后人才可食用。传说很久以前,瑶族人的祖先在坐船迁徙途中遭遇汹涌的海浪,木船被海水倾覆,船上所有的粮食都被海水冲走。正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惊喜地在狗的尾巴上发现了一些谷物种子,于是将这些种子种在地里,精心培育。到了秋天,庄稼获得了丰收,瑶族祖先得以渡过难关。为感念狗的恩德,人们在吃新节这天先给狗喂食,以表谢意。
彝族过吃新节,要接回出嫁的女儿,宴请宗族长辈和亲友一起吃新米饭,庆祝农作物丰收。彝族人过此节时,老人和客人必须坐在正厅中间位置,先由长辈举杯,晚辈才可动筷,否则被认为不尊重长辈和客人。宴饮期间,彝家姑娘会趁客人不备,热情地往客人碗中添满新米饭,示意客人吃饱喝足。
壮族在农历八月初过吃新节。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杀鸡鸭,将糯米炒熟后碾碎用以拜祭祖先。祭祀之后,先盛一碗新米饭,用肉汤浸泡后,喂食家中狗儿。之后,人才可以享用新米饭。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种植水稻,没有米饭吃,以野生动物和野菜为食物来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人们听说东方有一种名为“草果”的谷种,可以种植和食用,于是一个年轻的猎人决定去寻找“草果”。他带着心爱的猎犬,翻越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河流,走了七天七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草果”。那时正值稻谷成熟的季节,为了尽快将种子带回自己的家乡,猎人取了种子后就不停地往回赶。当他用竹筏横渡最后一条江河时,却不幸落水。不知过了多久,猎人被浪推到江边。他艰难地起身寻找谷物和猎犬,却只看到眼前的江水。现实的打击令他两眼一黑,晕了过去。当他醒来睁开眼睛时,发现奄奄一息的猎犬正守护在他的身旁,嘴里还含着几粒谷种。猎人喜出望外,把谷种带回家乡。靠着这几粒谷种,人们种起了庄稼,告别了过去食不果腹的日子。为了感谢狗的恩情,壮族人民在稻谷泛黄时过吃新节,并让狗先享用新米饭。
关于吃新节的传说
关于吃新节,仡佬族也有一个传说。相传仡佬族祖先原来住在天上,他们来到人间的时候并没有粮食,只能以野菜果腹,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日,天犬将种子带到人间,仡佬族祖先于是开垦荒地,种植五谷,但第一年,粮食却未获丰收。于是他们去请教盘古,盘古说:“种粮要依靠天地之气。只有风调雨顺的年岁,才能大获丰收。胡乱开垦会冒犯地母,所以要向她赔礼,要杀牛马祭祀天地,这样才会获得好收成。”仡佬族祖先按照盘古的嘱咐,举办祭祀活动,当年粮食果真获得大丰收。从此,每年农作物成熟时,人们就会宰杀牛马,拜祭天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仡佬族吃新节基本内容包括采新、吃新、祭祀和庆祝,持续三日。在吃新节结束之前,所采摘的庄稼都不得放在室内,且不可食用。仡佬族吃新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在农历八月的第一个“虎日”,全寨人把一头公牛牵到宰牛台宰杀,用来祭祖。根据传统,长房长老在现场将牛心剖开,再将其平分给各个家族,并在随后的拜树祭祖环节中使用。牛心是仡佬族齐心团结的象征,仡佬族用分牛心来表达族群“同心同德”的美好愿望。祭祀结束后,各支系参与者将会在宴会上一同分享牛肉。
苗族一般在糯稻种植完毕后至收获前庆祝过吃新节。此节为祈祷农作物丰收和子孙昌荣的节日,也是一个以稻谷的成熟期为物候符号的节日。苗族大多数地区一般逢卯日庆祝吃新节,他们非常重视这个日子。究其原因是,卯日代表兔子,兔子为食草动物,稻谷属于草本植物,而人吃稻谷的行为将人与草本植物关联起来,所以卯日就与人的成长建立了密切的象征关系。在物候学上,每隔十二天出现一个卯日,每十二天代表一个生物生产周期,在此期间,人与兔子、稻谷彼此关联。因此,苗族每遇卯日都会一起研究物候的变化,而这恰恰是苗族定期过吃新节的目的。苗族吃新节通常在不同村寨中轮流展开。苗族的吃新节是一个以同一家族成员为主体的节日,而与该家族有亲戚关系的家庭成员也会应邀参加活动。吃新节是一个周期性祭祀和休假的节日,人们要在卯日的头一天杀猪、杀鸭、杀鸡、杀鱼、包粽粑,准备丰盛的菜肴和祭品。在卯日当天,人们要从田间地头摘取三五根抽穗的秧苗,将之剥开谷壳后放在糯米饭上,或者将秧苗挂在祖先神龛上,再将鸡、鸭等祭品放在神龛上用于祭祀祖先。一些村寨还会到牛栏处祭祀耕牛。这一天,外嫁女会抬着鸡、鸭等各式各样的礼物回娘家探亲,与父母一起过吃新节。
在卯日后,各地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如吹芦笙、斗牛、踩鼓和爬山“游方”(未婚男女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等。不论何时何地,所过的吃新节都要以稻谷作为祭品,有的村寨在稻谷刚抽穗时的卯日过此节,有的村寨在稻谷长浆时的卯日过此节,有的村寨则在稻谷成熟之后的卯日过此节。不论稻谷是否成熟,都要采摘一些用于祭祖。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舂出白米香的吃新节,关于吃新节的传说”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