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新社事件电影
扩展阅读
最好看电影吗 2025-05-22 22:04:59

新社事件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4-28 04:48:35

❶ 汤唯当初为什么会被封杀

电影《色·戒》主角汤唯,成为朝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1月14日日周刊《AERA》的封面人物。据悉,日文版《色·戒》将于2月份开始在日本上映。《AERA》是日本著名的新闻周刊,读者层次也非常高。 中新社发 段跃中 摄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众人猜测已久的汤唯被封杀终于得到了证实,在日前举行的政协会议上,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一句“对事不对人”,首次用官方的态度证实了汤唯被封杀的事实。汤唯被封杀已成事实,但是关于汤唯为什么被封杀,却仍然成为众人猜测的迷。昨日,有娱乐圈人士分析了汤唯被封杀的四点原因。 一、《色·戒》美化汉奸形象? 从《色·戒》上映伊始,就一直饱受观众的议论,尤其是《色·戒》对梁朝伟所饰演的汉奸的“美化”,一直遭到各界的抨击。虽然导演李安不止一次表示纯粹只为电影,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情感立场,很多人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很显然,李安对中国的历史以及国情了解不够,就算是站在张爱玲的角度,李安的想法也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李安在中国台湾,而且已经入了美籍,加上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广电总局不可能对他做出什么惩罚,于是饰演王佳芝的汤唯便很自然成为代罪羊。 二、《色·戒》过于暴露的情节画面 虽然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因此《色·戒》在国内上映时,也将充满着暴力和色情的画面删得一干二净。但是尽管如此,国内很多观众仍然通过不同的途径几乎都看过那些被广电总局删掉的画面。在《苹果》因涉及色情画面而被广电总局通报批评且最后被禁,更传言演员也需写检查时,《色·戒》似乎与这次事件毫无关系。让所有人都不禁猜测,为什么《苹果》挨批,而《色·戒》却逃过一劫呢?现今汤唯被封杀,如此看来,不是广电总局不处罚,而是时候未到而已。 三、“艳照门”事件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最让娱乐圈头痛的莫过于艳照门事件了。自从艳照门事件曝出以后,娱乐圈就没有一天好日子可过。无论是香港娱乐圈,还是内地娱乐圈,都被一层不光彩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时候,广电总局需要一个事件来证明自身的态度,说明对艳照门事件的强硬以及强烈纠正的意愿。汤唯在《色·戒》里的全裸出镜,无疑成为广电总局重点打击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广电总局会说出“对事不对人”的原因。 四、纠正娱乐圈的不正之风 “艳照门”事件曝出之后,娱乐圈的天空顿时笼罩着一股歪风邪气,所有人都难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娱乐圈。这当然让广电总局十分头痛,毕竟广电总局起着指引性作用。其实在此之前,广电总局就已经十分头痛。《色·戒》热映正火时,汤唯一炮而红,红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很多明星都对汤唯投去羡慕的眼光,更有很多明星公开表示,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们也愿意一脱。说这样的话包括了很多大牌男明星和女明星。广电总局怎么能够容忍众多明星准备在娱乐圈一脱不可收拾呢

❷ 名侦探柯南大电影有哪些全部的,谢谢。

截止2021年8月《名侦探柯南》大电影一共有24部。具体详情如下:

1、《名侦探柯南:计时引爆摩天楼》

根据青山刚昌创作的漫画《名侦探柯南》改编的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身体缩小的工藤新一化名江户川柯南,默默展开名推理的故事。影片于1997年4月19日在日本首映。

2、《名侦探柯南:第14个目标》

由日本东宝电影公司于1998年4月18日发行的一部动画电影。该作是《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第二部。由儿玉兼嗣执导。高山南、山崎和佳奈、神谷明等人担任主要配音。

影片主要讲述了名侦探毛利小五郎其身边的人陆续遭到歹徒袭击,柯南与凶手展开智力与体力的争夺战,并最终结局案件的故事。

22、《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

作品由立川让担任导演,樱井武晴担任编剧。影片以针对东京峰会会场的大规模爆炸案为开端,讲述了身为侦探的柯南与公安警察从正面发生冲突的故事。

23、《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

由永冈智佳担任导演,大仓崇裕担任编剧。作品以新加坡为舞台,围绕在19世纪末沉入海底的世界最大蓝宝石——绀青之拳展开故事。

24、《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

影片以在即将举行四年一度的世界最大体育盛典“WSG-世界体育大会-”的东京,发生知名大会赞助商们被绑架的大案为起点展开。

❸ 电影《新宿事件》剧情详细介绍

新宿事件2009故事发生于九十年代,拖拉机工人铁头(成龙饰)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前往日本,决定找他那位到了日本留学的女朋友秀秀(徐静蕾饰)。他在日本投靠同村好友阿杰(吴彦祖饰),与其余偷渡客共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过着发达社会的下流生活、干着粗活,但生活所迫人令他们的挖泥工作难以赶上物价急速通胀的生活。

正当铁头放弃找寻秀秀之际,赫然发现她已改名为结子,成为日本黑帮“三合会”副会长江口利成(加藤雅也饰)的妻子。铁头遂决定在日本落地生根并改善生活,往后更于夜店相识了从事妈妈桑的丽丽(范冰冰饰)。

他们于当地无法从事正当职业,铁头说服阿杰一同开始违法勾当,令生活素质得以改善,并学习日语为求融入社会,让自己成为有文化的人。他们的一群人势力越来越强,生活渐见起色,所有兄弟也视铁头为他们的领袖。

可惜一天胆小的阿杰在盗取售卖机里的钱时显得慌张,被一向受江口保护的外来黑帮老大高捷(高捷饰)识破,并把他打至残废,自此阿杰亦性情大变。铁头决定替阿杰报仇,恰巧发现高捷想取江口性命,遂把江口救出。江口纵然知道铁头与结子是旧情人,但仍与铁头惺惺相惜,并让铁头替他教训高捷并把他赶走,完事后江口便替他弄一张日本身份证作回报,铁头遂把高捷打至残废。

铁头取得身份证后便打算离开众人并于其它地区开小店做生意,让阿杰及其余人继续他之前的业务。但他的宁静生活却被他曾救其一命的警察北野(竹中直人饰)打破,北野警告铁头他的同乡已触犯不少严重罪案,阿杰残废后变得大胆凶狠,警方已成立档案“新宿事件”来调查华人犯罪纪录,并把从前与铁头为伍的一帮人视为日本最大的华人犯罪组织。

铁头查明真相后决定与北野合作,他希望所有的兄弟回头是岸,但众人见铁头带了北野前来,误认为他要出卖一众兄弟。而江口此时只一心成为日本帮会的领袖,欲把掌握了他罪证的北野及铁头杀死。另一面,江口的敌人挟持了结子,她性命危在旦夕……

江口、阿杰、铁头、北野四人再次碰面。另外,高捷亦带来一批杀手打算干掉江口,五路人马聚首要把旧账一次算清,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局面一触即发……

电影花絮:《新宿事件》是尔冬升用十年时间搜集资料筹备的电影,描写了华人在东京的一段曲折惊险经历。

根据片方在戛纳所述,成龙在片中角色上遭遇很大挑战,其中的一个看点是:成龙将会在影片最后“死去”,为整部影片画上悲惨句号。

而作为影片配角、被成龙带入行的吴彦祖从日本拍完该片回来时透露,一直赶拍新片《新宿事件》很累,为这部戏瘦了5公斤,“我比以前瘦了很多”。在场的人描述,“从吴彦祖眼中清晰的血丝可以看出来,这部戏让他没少受罪”。而范冰冰、徐静蕾两位女演员,则出演了她们职业生涯中少有的负面角色,其中以在片中饰演“妈妈桑”角色的范演员为甚。

链接:https://pan..com/s/1xGjvZANx4CKe3_3rlkvQ5w

提取码:1r59

❹ 求这部电影名字

《新宿事件》,尔冬升,2008
另外阿杰的脸上还被划了一刀

❺ 成龙演的一部电影叫新什么事件啊 情节里有人本黑社会拜托各位了 3Q

《新宿事件》 追问: 哦谢谢啊 ! 采纳你 给个QQ吧 加你 回答: 不客气,如满意请采纳 补充: http://ke..com/view/1388202.htm 剧情介绍 http://video..com/v?fr=bk&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D0%C2%CB%DE%CA%C2%BC%FE 观看地址

❻ 早期中国彩色电影

*
第1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1921)
电影在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这一天是世人公认的电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了近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根据记载,1896年8月11日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多部外国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一个美国电影放映商在前门打磨厂福寿堂放映电影。1904年,电影放映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向宫廷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放映过程中由于摩电机突然炸裂,慈禧认为此物不吉祥,清宫内从此不准放电影。然而,此事并未阻止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最早在中国放电影的是外国人,最早在中国拍电影的也是外国人。自电影传入中国到辛亥革命,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不少外国摄影记者来到北京拍摄纪录片。1904年,在发生于中国满洲旅顺口的日俄战争期间,也有外国摄影记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国长期从事拍片活动的是意大利人阿历克·劳罗,他于1907年来到中国经营电影放映,后来从事拍片活动,拍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强行剪辫》、《上海风景》等短片。
尽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确凿的证据,但大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活动开始于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记录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军山》。稍后,谭鑫培表演《长板坡》等剧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据说,直到1909年遭到火灾之前,丰泰照相馆的拍片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这些影片选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动作较多或富于表情的场面。
中国人较早摄制的新闻片是《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前者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几次重大战役,而且不久即再现于银幕,深受欢迎;后者记录了上海各界为声讨窃国大盗袁世凯而进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场面,于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与故事片《难夫难妻》(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时映出,被称为“空前绝后的活动影戏”,连映数天。这两部影片是中国人借助外国影片公司的设备拍摄的,中国电纪录电影的发展有还待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开始关注电影,于1918年设立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分为5类:风景片、时事片、教育片、古剧片、新剧片,其中前4类均可归入新闻纪录片的范畴。风景片如《上海龙华》、《浙江潮》、《普陀风景》、《北京名胜》介绍了祖国的风景名胜,新闻片如《欧战祝胜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第五次远东运动会》报道了新闻事件,教育片如《女子体育观》、《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严肃的内容,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琵琶记》记录了梅兰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剧片段。1926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动持续到1927年。
1919年,几位民族资本家集资兴办了专营电影的公司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饭桶》,该公司拍摄的均为纪录片,包括戏曲片、新闻片、风景片。戏曲片《四杰村》是该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后不仅在国内放映而且运往美国放映。此后,它还拍摄了新闻片《周扶九大出丧》、《张季直先生的风采》、《圣约翰与南洋球赛》、《南京的警政》,风景片《矮子坟》(南通古迹)、《南京风景》。这些影片均摄于1921年,总体来说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但它拍摄于1923年的新闻片《国民外交游行大会》受到广泛欢迎,该公司在拍完此片后宣告停业。
电影与资本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就没有电影,资本的状况决定着电影的状况。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制作主体是民族资本家,由于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薄弱,摄制影片的数量有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在1905年到1921年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仅30多部。“纪录片”这个用语是后世对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笼统称谓,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被称为“影戏”,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现“新闻影片”的说法,“纪录影片”的说法大约出现于30年代初期(较早见于1931年出版的梁实秋主编的《实用英汉词典》)。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被当作“新奇的玩意”对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统人士和统治者的关注
*
第2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2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纷纷投资电影业,中国电影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混乱、艰难甚至畸形的,但对30年代民族电影的繁荣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个时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进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闻纪录片的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的来华拍片改变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格局,对国外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状况的介绍和讨论促使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关注新闻纪录电影,人类学纪录片初现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资本投资的影片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20年代,约有20多家公司拍过100多部新闻纪录片。与以前相比,不仅影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许多影片已不只是对旅途风光或新奇景观的扫描,还将镜头对准重大社会事件,使新闻纪录电影摆脱了卑微地位,获得了上层人士的关注。这个时期,拍摄新闻纪录片最多的几家影片公司分别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对20年代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贡献最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创始人黎民伟可谓中国纪录电影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创建和主持人我镜剧社期间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由于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与当时大多数把电影当作娱乐或赚钱工具的电影商人不同,黎民伟认为电影不仅能供人娱乐,而且能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明确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并在当时中国电影业远离中国革命的情况下,拍摄了大量表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新闻纪录片。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黎民伟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就任大总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亲自担任摄影师拍摄了有关的新闻片。此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孙中山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孙大元帅检阅广东全省警卫军武装警察及商团》、《孙大元帅出巡广东北江记》等。孙中山去世之后,他拍摄了新闻片《孙中山先生出殡及追悼之典礼》(1925)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记》(1926)。后来,他将以往拍摄的影片汇编成大型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并于1941年重新编辑了此片的有声版,名为《勋业千秋》。黎民伟在20年代拍摄的其他新闻纪录片还有:《世界妇女节》(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国葬礼》(1924)、《广东全省运动会》(1925)。
由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在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了相关的新闻纪录片,如长城画片公司的《孙中山陵墓奠基记》(1926),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记》(1927)、《总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战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军北伐记》(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军战史》(1927),上海影戏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总理奉安纪念》(1929)。
与从前相比,20年代新闻纪录片的内容丰富了许多。除了北伐战争,还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闻片《五卅沪潮》、《上海五卅市民大会》、《满天红时事展》,以及反映当时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如复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复记》(1927)、《济南惨案》(1928)、《张作霖惨案》(1928)。有些影片记录了知名人士的活动,如《孙传芳》、《卢香亭》、《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当年拍摄了多部新闻纪录片,如《沪太长途汽车游行大会》、《爱国东亚两校运动会》、《徐国梁出殡》、《江苏童子军联合会》、《万国商团会操》。
早期来华拍电影的外国人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中期两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先后来到中国拍摄了两部新闻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编导)反映了苏联自制飞机考察队首次从莫斯科途经蒙古到中国的飞行,《上海纪事》(1927,雅科夫·布里奥赫编导)表现了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上海的生活和斗争。
20年代,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初现端倪。据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是首次来到中国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外国人,他从1927年开始率领一个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联合考察队对中国西北部进行了8年的考察活动,拍摄了大量活动影像资料。瑞典考古学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来到中国,利用电影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见所闻,对塞外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饰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1945)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获得了初步发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问世使新闻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趋于完善。国民党政府越来越重视新闻纪录电影的作用,不仅加强对民营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营影片公司。进入30年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新闻纪录片的重大影响,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机构,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由派人到中国拍摄新闻纪录片发展到在中国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图控制中国的电影业。这个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机构也派人来到中国拍片,这些影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活动。
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许多影片公司都认识到了拍摄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意义,纷纷派出摄制组奔赴战场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中小公司也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这些影片均拍摄于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战》和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两部内容丰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沪战争结束后,一些影片公司和个人赶赴北方战场,继续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反映东北战场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战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血战史》(1932)和辽吉黑后援会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记》(1933);反映热河战场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战史》(1934)、慧冲影片公司的《热河血泪史》(1934)以及张汉忱的《榆关大血战》(1934)和《长城血战史》(1934);反映绥远战场的有西北影业公司的《绥蒙前线》(1937)、新华影业公司的《绥远前线新闻》(1937)。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方面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主要机构是两个官营电影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以及一家半官营性质的影片公司,即国民党的地方行政长官阎锡山设在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1938年拍摄了《风雪太行》和《华北是我们的》两部抗战纪录片)。
“中电”从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变之前,总共出品了53期杂志片《中国新闻》和几本军事教育片。这些影片主要报道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活动,其中不少是以反共为内容的宣传片,如《“青年”与红军作战经过》、《中央剿匪宣传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电”暂时改变拍摄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摄《中国新闻》的同时也开始拍摄以抗战为内容的杂志片《抗战实录》,前者主要报道后方动态及国民党政要的活动,后者主要记录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况。八一三事变后,“中电”从南京迁往芜湖,1938年初又迁往重庆,主要拍摄新闻片,如表现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东战场》、《克复台儿庄》、《抗战第九月》、《活跃的西线》。1939年,“中电”拍摄了《胜利的前奏》和两部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片。
“中制”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前身是1935年国民党设在江西的“剿共”军事机构“南昌行营政训处”下辖的电影股,主要拍摄反共新闻纪录片,编辑在《电影新闻》中,抗战前已出品30多号。电影股移至武汉后改称“汉口摄影场”,经过改组扩充之后改称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时期的“中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成了制作抗战新闻纪录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编辑成《抗战特辑》。在1938年9月武汉失守之前,“中制”从武汉迁至重庆,自1939年起增设新闻影片部,由郑君里负责。他在主持新闻影片部期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报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风俗人情、宗教活动,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为前方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的场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后,由于蒋介石多次发动反共高潮,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抗战新闻纪录片的摄制遭到种种阻挠,“中制”和“中电”的进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战胜利前夕,罗静予将“中制”抗战以来拍摄的新闻纪录片素材带到美国,与美国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合作编辑了纪录片《中国之战》(卡普拉编导的七部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的一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港电影界也开始摄制抗战新闻纪录片。在香港拍摄的近百部抗战电影中,新闻纪录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长超过8000尺。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抗战新闻纪录片是大观影片公司的《广州抗战记》(1937),记述了广州各阶层人民动员起来共同抗战的情形。后来,又出现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保卫华南》,爱群影业公司的《西北江血战》,中国新闻社的《华南烽火》,建华影业公司的《厦门血战记》,华北新闻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战史》,国际影片公司编辑上映的《抗日战绩》、《八路军攻打平型关》,以及香港“青年摄影团”在延安拍摄的《延安内貌》(又名《西北线上》)。
从1931年至1945年,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是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共识,成为新闻纪录片的主流,许多机构或个人都拍过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个时期表现其他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风光片(《万里长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体育片(《中外足球比赛》,1931;《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1935),戏曲纪录片(《四郎探母》,1933;《斩经堂》,1937),社会新闻片(《杨虎城阅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闻》,1935;《鲁迅先生逝世》,1936),企业纪录片(《中华之丝绸》,1932;《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1935;《胶济路客货运输设备及沿线风景》,1935),家庭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1934,刘呐鸥编导)。以上所列仅为30年代拍摄的部分影片,进入40年代之后这几类影片的数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五大片种之一,在三四十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0年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教育电影推广处等机构热心于教育电影的制作,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活动,其中的大多数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的孙明经教授拍摄。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达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赴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了数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摄的《农人之春》,此片参加了1937年的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且获得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参加国际影赛并获奖。
*
第4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1949)
在中国当代史上,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主张抗日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解放战争时期,一切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人都属于人民范畴。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密切配合了党的中心任务。人民电影开始于新闻纪录电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新闻纪录片。
人民纪录电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世人瞩目之地,大批满怀抗日救亡热情的文艺工作者来到这里。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电影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红军长征途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直到1938年才创办延安电影团。起初,袁牧之主持了电影团的创作活动,他在人力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工作。虽然此片未能完成,但从当时的拍摄情况和编导的总体构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影片。
在吴印咸主持工作期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新闻素材《晋察冀军区三分区精神总动员大会》、《聂荣臻司令员检阅自卫队》、《晋察冀军区欢送参军》、《敌后报纸〈新长城报〉》、《敌后织布厂》、《唐县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另一部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反映了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和生产的情况。此后,电影团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94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等新闻素材。这些新闻片和素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了新闻片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延安电影团进行拍摄活动的前后,多位外国记者来到陕北,拍摄了表现延安生活的新闻纪录片和素材,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拍过一些新闻电影素材,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中国要给予还击》(1938),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1938)也拍摄了延安的场面。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1938)期间,由于未能实现去延安拍摄的愿望,便将一台摄影机和数千英尺胶片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赠送给延安电影团。
1945年,拍摄新闻纪录电影的活动也在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新四军拍摄了新闻片《彭雪枫师长追悼会》,纪录片《新四军骑兵团》、《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在拍片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为战士和群众服务。新四军的电影活动,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活动的规模还很小,但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宝贵的。
人民纪录电影成长于解放战争的洗礼中。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人民纪录电影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由于延安电影团的所有人员已前往东北接收敌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制片厂的全部人员是重新配备的,他们在尝试制作故事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之后,很快转入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拍摄了新闻素材《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1947年10月,延安电影制片厂结束之后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继续为人民电影事业输送新鲜血。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发展到983人。建国前后,由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电影厂时都从东影抽调干部,故东影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东影在成立之初确定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从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东北各地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英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新闻纪录电影素材,这些素材被编入17辑杂志片《民主东北》(其中的13辑全部为新闻纪录片),第17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全面记录了东北解放的过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以及建国初期收复国土的战役中,东影和北影向全国派出的摄影队有70多个(另一说法为101个),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各大战役。有些摄影师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摄锦州外围的义县战斗和攻克锦州的巷战中以及11月拍摄沈阳西区李普屯的战斗中,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先后壮烈牺牲。
1949年春,钱筱璋带领东影新闻片组的40余人于4月初进关,参加了建立北平电影制片厂的工作。此后,东影和华北电影队的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转移到了北影。华北电影队是1946年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简称,被誉为驰骋在冀中平原的“大车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1号。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华北电影队在石家庄有了固定厂址,成立了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华北新闻》第3号。随着北影的成立,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历史任务,多数人员参加了北影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先拍新闻纪录片,以后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热潮,从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制作完成了5部短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战报》),1部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简报》1至4号。其中,长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战、解放宁沪杭、国民党海军起义、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进军等内容,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和舆论的高度赞扬。1949年8月,随着“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召开,人民新闻纪录电影即将进入新时代。

❼ 《1921》学生阵容官宣,这电影主要讲述什么事件

最近《1921》官宣了青年演员的阵容,海报中出现了欧阳娜娜,刘昊然等人。
《1921》这部电影是用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纪念电影,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921》这部电影从选角到导演阵容就备受瞩目,演员阵容都是由一线大明星们出演,戏份较多的黄轩和倪妮首次合作。除此之外,《1921》的参演演员大大小小的角色各个是大咖,李晨将会饰演电影中的李大钊的角色,陈坤将会特别出演陈独秀等等,可见《1921》电影的配置是相当豪华了,很多粉丝非常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1921》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电影,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不管是还原历史细节,还是带领现代的观众们穿越到1921年,看曾经的青年们唱想百年之歌,与他们跨时代握手,共赴百年之约。

预计,《1921》这部电影将会在7月1日正式在院线上映。

❽ super junior 都拍过哪些反转剧,短剧或电影

2008年电视剧《双城少年》(中)——韩庚
2007年电视剧《黄金新娘》(韩)——金希澈
2007年电影《花美男连锁恐怖袭击事件》(韩)--(SJ除奎贤外全体)
2006年电影《墨攻》(中韩)——崔始源
2005年电视剧《玉琳的成长日记》——金希澈、金基范
2005年短剧《彩虹罗曼史》——金希澈、金基范 (韩庚 恩赫客串过)
******年短剧《宫T》——super junior-T
希澈出演《不良家族》
崔时元出演过《18,29》、《春天华尔兹》以及中日韩合作电影《墨攻》
晟敏出演过《姐妹海》和神起反转剧《寻找丢失的时间》
同时李特,强仁等还有出演现代版《王的男朋友》
我还找到《四月之吻》里有基范是演的小时侯.
《与百万富翁结婚》里面也有金基范,他客串男主角小时侯,跟玉林里的形象差不多,不过就出来了一下
希澈在《玉琳的成长日记2》之前就客串过《玉琳的成长日记1》了,基范的电视剧《雪花》话说这部可是基范的第一部正剧...
李特客串过《爱上女主播》也就露了个脸...

《SJ自制剧》(全体成员除韩庚、希澈)
第一章 恐怖
第二章 危险的友情
第三章 初恋
第四章 NG篇
第五章 颁奖
其他:《Hey hey hey短剧-花美男的话没关系》(希澈)
《Mnet.MCD搞笑新闻》(李特、强仁、神童)
《Mnet.MCD TOP10短剧》(李特、恩赫、神童)

A.兔子和大米的《寻找丢失的时间》

B.SJ自制剧
恐怖篇:
特贤兔艺童《11点4分》 强赫海旭《男高怪谈》
王道篇:
贤兔艺旭童《roommate》 强特赫海《happy toghter》
初恋篇:
贤兔艺旭童《last concert》 强特赫海《love game》

C.强特赫海童《王的男人》

D.Super Jonior-T的《宫-T》

E.公主的《花美男的话没关系》和《新进社员》(或《隐秘的株式会社2》是《HeyHeyHey》中的一集)

F.《花美男连环恐怖事件》也算是,因为结局也是反转的
基范:2004 4月之吻(KBS2)
百万富翁的婚事(演小时候)
2005 玉琳的成长日记(KBS2)
彩虹罗曼史(MBC新上档的每日剧,接档NONSTOP5)
雪花
花美男恐怖事件(07年电影)
2008 春子家有喜事了(MBC日日剧)
希澈:《彩虹罗曼史》(198-240集因06年8月10号的车祸没有出 演) ' 希澈大多脱离台词的搞笑演出
《玉琳成长日记2》 ' 非常正经的学长呀
《不良家族》 ‘澈的造型很COOL呢,话不多
《爱情中毒》-(客串)
《花美男连环恐怖事件》SM首播剧
《黄金新娘》
始源:电视剧作品:

2005年03月:KBS"18岁,29岁"配角 (扮演18岁 江峰万)
2005年05月:KBS"Family"又名"父母见上书"客串 (扮演大学生 勋燮)
2005年09月:KBS"Dramacity"灵骨塔少年"客串 (扮演拳击练习生 正民)
2006年03月:KBS"春天华尔滋" 配角{扮演女主角的弟弟 朴相宇}
2007年07月:SM"花美男连环恐怖事件'主角{扮演学生会会长 始源}
2007年09月: KBS "香丹传" 主角{扮演男主角 李梦龙}

电影作品:

2005.10 中韩日合作电影 「墨攻」(梁城王子梁适)

❾ 电影《新宿事件》是否由真实事件改编求故事原型

受到邀请后,又回头看了一遍《新宿事件》,觉得秀秀是真的悲惨。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成龙电影,完全超出了我对成龙电影的刻板印象,里面的成龙既不会功夫也不会把家具当杂耍的超能力,在自己的地头几个小混混就能把他钳制住,大多时候他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

影片借男主角铁头的经历和视角,反映了90年代华人偷渡日本寻求发展的生存状况,的确是一部值得人思考的好电影。

它是一部悲剧味道十足的黑色电影。影片不遗余力地表现了一些血腥、残忍的镜头。

最后,成龙死了,丽丽走了。唯独秀秀,导演留下了悬疑,没有给出结局,让观众自己猜。最后一大群鬼子围着她,估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因为根本没有人去救她,最有可能去救她的成龙最后都自身难保死了。哪里又会出现什么转折呢,那么秀秀最后的下场应该也是死了。

胖子在最后说: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嘛!。说完被香港仔一刀割断了脖子。

在最后,香港仔对成龙说:你断了我的财路,我就要你死、

影片没有一个人的是真正的好人,每个人都被利益蒙蔽。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总之,这部片绝对是好片!

❿ 找一部电影

电影名:《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
电影英文名: Beijing Bicycle 出品单位: 吉光公司(Arc Light Films) 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王小帅 编剧: 徐小明 Siu Ming Tsui 焦雄屏 Peggy Chiao 徐小明 Hsiao-ming Hsu 唐大年 Danian Tang 王小帅 Xiaoshuai Wang 音乐:汪峰
编辑本段主要演员
小贵--- 崔 林饰 小坚--- 李 滨饰 红琴--- 周 迅饰 潇潇----高圆圆饰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获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柏林熊-评审团大奖。 获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天才奖-男演员 崔林。 获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天才奖-男演员 李滨。 第三十八届台北金马影展11项提名。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德国 Germany 2001年2月17日......(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2001年4月25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1年7月4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1年7月5日......(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9月8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9月27日......(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1年10月31日 意大利 Italy 2001年12月7日 希腊 Greece 2001年12月21日 美国 USA 2002年1月25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美国 USA 2002年1月25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2年2月7日 德国 Germany 2002年3月2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3月28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英国 UK 2002年6月28日 瑞典 Sweden 2005年7月29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1月30日......(TV premiere)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入围2001年第51届柏林影展竞赛,青年导演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被认为是影展中
的一匹黑马,虽未获得正式竞赛奖项,但一座评审团大奖却透露出大家对它的喜爱。 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著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小贵为能早日拥有这辆漂亮的单车而努力工作。但就在小贵快要赚足六百块钱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几乎绝望的小贵亲眼看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年骑着自己的自行车,这个人是小坚。他虽然生活在城里,家中却非常贫寒,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他偷了家里的钱去买了辆便宜的二手车。而这辆车正被他表现单车车技的车正是小贵被盗的那辆车。小贵不顾一切地想向小坚讨回他赖以维生的爱车,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
编辑本段影片背景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希望为二十一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人民找换》。本片及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为以完成作品并于2月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编辑本段影片简评
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引人入胜,赛前在柏林放映时,观众笑声连连,反应相当不错。有许多人会将意大利狄西嘉的新写实经典《单车失窃记》,与《十七岁的单车》做比较,导演王小帅则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编辑本段主演简介
主演《十七岁的单车》的大陆青年演员李滨、崔林和高圆圆,年龄都不过从18岁到22岁。高圆圆人如其名,大眼睛、圆圆脸,微笑甜,活生生就像个洋娃娃,她现在已经是大陆的广告天后,目前就读于中国工运学院经济学系三年级,22岁,在拍电影前,已经有不少广告作品。她希望以后在摄影和广告方面发展,至於拍电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长得帅帅、有点日剧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战后在中国东北住了下来,父亲娶了中国女子。从东北来的他,在片中饰演快递小子,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他是武术系的学生,对於电影十分有兴趣;听说他还有个舅公在台湾,目前正想办法寻人中;他希望以后仍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如果台湾有人找他拍戏,崔林十分愿意到台湾。 李滨长得个头较小,但戏味十足,十分随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崇拜的偶像,也无所谓自己是否成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就心满意足了。
编辑本段精彩影评
权力压制下的残酷青春 —浅析影片《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 讲述成长的故事几乎已近习成一个创作母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导演都在用自己独到的目光演绎成长的故事。而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正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母题新的演绎。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在影片中,王小帅借飞达快递公司经理的话讲出了山地车不再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资本和权力,是农民小贵融入城市生活,为公司赢得良好信誉的资本,更是小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炫耀自己的权力。 小贵作为一个农民工,似乎已经注定了他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以及他的残酷的青春。而王小帅添加了一个具有城市户口的主人公小坚,更是讲述了小坚的残酷的青春,这显而易见地指明了主题:无论你在哪里,你的身份有何不同,你的青春都是残酷的。在影片里王小帅更是对造成这种残酷青春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索,但是这个原因不再是《青红》中表现的不同文化的悲剧,而是一种权利压制下的必然结果。在小贵的世界里,公司、工作。山地车,城市人俨然成了权利或者制度的隐喻,它们压制着小贵的一切,稍出差错他们都可以使小贵的生活遭受沉重的打击。影片中强调的一个事件让我记忆犹新:小贵在找张先生的时候被服务员糊里糊涂地洗了澡,洗完之后声嘶力竭的哭喊着:“我没钱”,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黑色幽默,导演用一种无奈嘲讽的态度表现了农民工与城市的格格不入,表达了小贵的残酷的青春。在小坚的世界里,山地车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有了山地车他才可以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他才拥有了自己心仪的女朋友。父亲这个作为正直人物代表的形象一再的改变自己的承诺激起了小坚内心深处的叛逆,他开始怀疑整个世界,他拿走了父亲的500元钱去二手市场买了山地车,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诺言,殊不知,他是在挑战这个规范着社会的制度。在制度面前,小贵和小坚都曾努力过,都在挣扎,但带给他们的却是权利对于他们的严历的惩罚。 影片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女人这个道具的恰当运用。导演把潇潇的恋情依附于权利作的恰当的转移,更突出了权利与制度在青少年的心中的地位,也突出的强调了权力作为形成残酷的青春的原因的重要性。影片中与小坚产生矛盾的潇潇毅然选择了车技高超的男孩作为自己的伴侣确切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观看影片的《青红》的时候就已经很佩服王小帅的台词功夫,《青红》的内向性格更是表现文化冲击下的青春悲剧的重要选择,外向性格的人在遭遇青春曲折的时候会悉数倾诉于他人,而内向性格的人们的选择更会有无声胜有声的妙处。《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相同的采用了这个选择。本人认为此处是王小帅导演一个细心却又极其重要的意图体现。 也许王导的青春经历了太多的残酷,遭受了过多的曲折,能拍出如此振奋人心、勾人回忆的电影,镜头与构图以及音乐的娴熟运用以足可以证明王导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