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日本节目谈中国电影正版
扩展阅读
搞笑影帝解说电影 2025-10-11 02:46:07
宝藏级日本电影 2025-10-11 02:31:42
刘德华后悔拍的电影 2025-10-11 02:20:57

日本节目谈中国电影正版

发布时间: 2025-10-11 00:04:04

⑴ 坑日喜剧电影日本人说八嗄中国村妇说不是八个四个把手榴弹当材烧

你说的应该是《哑巴女人哑巴弹》
《哑巴女人哑巴弹》,国产抗日题材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在河北一个小山村里发生的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因为日本人扔下的一枚哑弹和一个哑女的出现,引发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件。用荒诞的手法来演绎抗日战争一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令人在捧腹大笑之际又泯上一缕对于人性的悲叹。

⑵ 日本网民热议中国抗日电影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 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 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 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 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 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⑶ 有哪些日本电影中出现了有中国人的角色或者对中国的描述

我觉得是日剧:legel high 中堺雅人饰演的律师在电车里被gakki要求给老人让座时说了一句中文呗gakki误认为中国人后来gakki用中文说“在日本老人优先”,堺雅人回了一句“日本人です(我是日本人)"有很多人认为这段是在黑中国人无素质,实则不然。首先堺雅人大学学的就是中国文学,其次这段是想讽刺那些以“我是中国人”为借口作出不符合日本社会公德的人(我在日本时就看过三个韩国青年闯红灯其中一个说了一句I'm Chinese。

⑷ 有个电影是日本人亲落中国的时候,里面还唱谈棉花,叫什么电影

《巧奔妙逃》

演:黄宏
魏宗万
赵亮
徐玉琨
孙敏

演:孙敏
里面弹棉花的歌词是:
弹棉花

弹棉花
半斤戚野棉花
弹宴缓成
八两八
旧棉花弹成
新棉花嘞
弹好了棉花(****)姑娘要出嫁
主要内容
网络一搜《巧奔妙逃》就都有了晌仔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