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首印度舞曲,开头是:阿巴拉古…… 把歌名告诉我, 非常感谢!!!
是印度老电影《流浪者》的插曲,歌名叫“拉兹之歌”。
QQ音乐,网络,酷狗上都能找到。
歌词翻译:
我是流浪儿,命运领着我向前奔。我是流浪儿,我不瞒你,我是流浪儿。
街头大道是我的家,尘土暑气陪伴着我。这样的命运我也能活,没有人疼我也没有人爱,也没有房屋给我住,天底下没有我的安身处。我是流浪儿,我不瞒你,我是什么人,我是流浪儿。 我改变不了我的生活,哪管一切倒塌崩毁,我还是轻松愉快地唱着歌。我胸怀宽广快乐,天下的事也不发愁。噢,人间呀,我到哪里去寻找我的爱情?我是流浪儿,命运领着我向前奔。
Ⅱ 拉兹之歌原唱
《拉兹之歌》是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由群星演唱。
这首歌曲《拉兹之歌》的歌曲总时长为3分53秒,歌手发行的《中国人最喜爱的印度-巴基斯坦歌曲》专辑之中收纳了这首歌曲,专辑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发行,专辑包含了十八首歌曲。
《拉兹之歌》这首歌曲也是歌手演唱的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黑鸭子演唱这首歌曲,收纳于其专辑《流行组歌9》之中,专辑收纳了十三首歌曲。专辑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发行。
直译版歌词
我是流浪儿
命运领着我向前奔
我是流浪儿
我不瞒你
我是流浪儿
街头大道是我的家
尘土暑气陪伴着我
这样的命运我也能活
没有人疼我也没有人爱
也没有房屋给我住
天底下没有我的安身处
我是流浪儿
我不瞒你
我是什么人
我是流浪儿
我改变不了我的生活
哪管一切倒塌崩毁
我还是轻松愉快地唱着歌
我胸怀宽广快乐
天下的事也不发愁
噢,人间呀
我到哪里去寻找我的爱情
我是流浪儿
命运领着我向前奔
Ⅲ 拉兹之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拉兹之歌》是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描述了流浪者的悲惨生活、引起人们的同情。
Ⅳ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没有偏见的法律制度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道德底线--电影《流浪者》观后感"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电影《流浪者》观后感。"这种偏见存在于当时刚刚脱离等级制度的印度社会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这种观念根植于执法者、法律捍卫者脑中时,社会悲剧也就此诞生。拉贡纳特作为大法官,作为社会秩序的终极审判者,持有这种谬论,本身已经违背了其应具有的职业操守;当这种错误的思想运用到其办案、行事中时,社会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可以说,正是拉贡纳特的偏见造成了扎卡的悲剧,拉贡纳特作为法律执行者的宣判,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扎卡彻底绝望,其仇恨又集中体现在对大法官的极端报复。另一方面拉贡纳特本身也是受害者,如坚持赶走拉贡纳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贞操会让整个家族蒙羞,而拉贡纳特的妻子自己也坚持着想要实现"法官生的孩子也会是法官",可见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拉贡纳特个人心中,等级观念是存在一个群体中的,拉贡纳特本人成为这种观念的受害者,让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让他受到一辈子良心的谴责,观后感《电影《流浪者》观后感》。当群体中的对立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偏见时,社会矛盾最终会转变成极端(暴力)事件。电影虽然讲述上世纪中叶的印度社会的事,但即使在当今社会,在中国,也不乏有像拉贡纳特先生这样等级观念的人,不乏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现在大众还是会对社会最底层(如农民工),或是某些边缘群体(如流浪人群、坐台小姐等)持有偏见。虽然大部分人不再坚持流浪儿一定是坏人,但因为许多人被流浪儿偷过,许多社会问题被流浪人群带来,所以人们难免会带着怨恨,更多的人被告知远离这些人,是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害的最好方式。当盗窃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总会首先联想到这些群体的人,也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出面辩护。当执法者和审判者也带有这种偏见时,审判不公不可避免。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并不完善,许多人仍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保障,他们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好的工作,可是却努力的生活着,他们属于弱势群体,需要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这些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好。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法律制度也不能维护他们的权利,甚至要受到有偏见的审判,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其实,处于社会底层人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正如拉兹所说,他有生以来头一次得到的发言权,却是在其成为罪犯之后。面对法律时,有权势的人犯罪后,会得到很好的辩护;如果社会底层的人连基本的辩护权都没有,还要受到"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谬论的责难,其对社会的怨恨必然会爆发。值得庆幸的是拉兹得到辩护,得到有良知(虽然更多是爱)的人的同情和保护。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期待这种个体案例普遍化,不能期待每一个流浪儿像拉兹一样幸运。我们必须寄托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应该成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底线。法律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我们没办法要求法律给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但起码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没有偏见的法律体系,能够避免个体或小群体的偏见,甚至要倾向于弱势群体的法律审判制度。这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也是我们对当今社会法律制定者、执行者、捍卫者所要求的基本的职业操守。MSN()〔电影《流浪者》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Ⅳ 求印度电影《流浪者》影评 1500字左右 急!!
印度上流社会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个人德行的谬论害了不少好人.一天法院正在审理一件谋杀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贡纳特,被告是流浪者拉兹,罪行是拉兹闯进拉贡纳特的住宅,企图刺死拉贡纳特.可是拉贡纳特万万没有想到,要想杀死他的拉兹正是他亲生的儿子...
印度电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进人中国.《流浪者》和其主题曲"拉兹之歌",在中国最轰动的时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难经历之后.
《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这当然是影片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流浪汉》开始于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过程是一个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贼以及一场和富家女的恋爱,高潮在法律和良心的对决,结束在拉兹要在监狱服刑三年,但是有爱情陪伴。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是拉贡纳特信奉的真理,坚持赶走拉贡纳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贞操会让整个家族蒙羞,拉贡纳特的妻子坚持着想要实现“法官生的孩子也会是法官”,拉兹的信仰是丽达,是美和爱,丽达的信仰是爱,是拯救拉兹。拉贡纳特的偏见造成了扎卡的悲剧,扎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反驳拉贡纳特“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拉贡纳特的坚持造成了扎卡妻子儿子自己四个人的悲剧,丽达的坚持却让拉兹重获了新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有时候这坚持是固执的偏见,可能伤害到了最亲的人,也伤害到了自己,而有些坚持却让黑夜不那么冷,有温暖的慰藉。
没有谁一出生就是小偷,就是流浪儿。但是大部分人都坚持小偷流浪儿一定是坏人,因为被偷过的人带着怨恨,而更多的人被告知远离这些人,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方式。这样的偏见让人们不敢不愿去接近流浪儿,这样的孤立让流浪儿更加堕落,让原有仅剩的美好与爱也一点点在人们的冷漠和残忍中消耗殆尽。那么到底要怎么办呢?不是每个人都是拉兹,可以被拯救,不是每个人都是丽达,有资本去拯救别人。那么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法律这个时候是相当必要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只能说有法律比没有法律要好得多。法律很多时候能够避免个体或小群体的偏见,虽然我们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绝对的公平,并不能够照顾到每个个体的利益。爱如阳光,能缓和法律的冰冷,让个体得到关爱。
虽然最后拉兹还是要在监狱里度过三年,但是因为有丽达爱的陪伴,三年不是苦痛,而变成了重生的机会。用三年的服役偿还之前犯下的错误,三年后拉兹才可能真正的重新做人。这样的结尾是相当明智的,如果丽达的辩护让拉兹完全免去法律惩罚,未免太不理智,太煽情,毕竟拉兹也确实有偷有做过坏事,不能因为感情原因就完全将法律无视,良心最后要让步于法律,因为法律的实现后才会有良心的实现,最后法律和良心本来相冲突的二者因为爱达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