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故事,挑战人性伦理极限,刺破爱无底线
大概是2006年,或许是终于“意识”到自己人到中年了,于是在听闻了一个发生在两个家庭里“生子”故事时,会引发无限感触,以及突如其来的创作欲望。
随之而来的“成果”就是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讲述的一个光简单描述,就可以把人压抑到喘不过气的,一个母亲“无耻”要生子的“扭曲”故事——《左右》。
其实我更喜欢,或者说更觉得另一个名字 《In Love We Trust》 更好。
因为这个名字其实更能表达出王小帅的初衷,那个取自《圣经》,在他理解里可以解释为—— 因为爱,所以相信 的,他想表达的故事内涵: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故事,太过“刺激”,以至于到后来在国内、外,被发酵为几乎冰火两重天的理解与口碑。
而在国内,却因为种种原因,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有关于尺度的,有关于演员美丑的,有关于剧本的,甚至还有关于“三观败坏”的抨击,却很少关于他想表达的“爱与相信”的内涵。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讲述了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因为女儿的绝症,需要配型,而引发的故事,其中的无奈与巧合,以及“爱”,太过离奇,或者说源于现实的生活,远比被拍成电影更让人难以接受。
而更有甚者,王小帅为了突出其中的“深度”,去尽情放大的种种“尺度”,更是一种对大众关于人性伦理极限的挑战。
以至于不出意外,仅在拍摄前后,就因为这个问题, 断断续续重拍了六次,才勉强过审,得以被搬上大银幕,接受大众的审视。
意外看过另一个版本,大概是比较前面的一版。
虽然也承认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戏”,被放在大银幕上,有点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 越是直白的赤裸,反而不会让人感到低俗,而是会感到一种似灵魂深处涌上来的,更加压抑的窒息感。
那种扑面而来的,对人性伦理底线的“踩踏”,以及一个人对“爱”理解的道德挑战,真的太过让人喘不过气。
更别提试图去换位思考: “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这种为难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想在这里想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隐藏在故事里,或许是王小帅真正想说的 “因为爱,所以相信” 的一点理解。
肖路与枚竹离婚了,女儿禾禾跟着妈妈。
然后枚竹与老谢再婚了,一家三口生活着。
肖路和董帆也再婚了。
原本,这就是最平常的中年夫妻婚姻不合,离婚各自重新组成家庭的平常故事。
可惜,就在一次女儿禾禾高烧不退中,慢慢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一次小小的高烧入院,禾禾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
母亲枚竹立刻做了配型,失败了,于是去找禾禾的父亲肖路配型。
肖路与妻子董帆结婚两年,至今没有孩子,所以在得知女儿禾禾生病,十分焦急,马上就去做了配型,却很可惜,失败了。
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这是王小帅为大家摆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轻的一个“救命”难题。
白血病,一种治愈率不算低的癌症,基本只要找到合适的配型,就可以有大概率治好的病。
前提是,找到配型。
然而,如果亲生父母都不行的话,留给患者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与死神赛跑,大海捞针去寻找配型,要么有个同胞兄弟姐妹的配型。
可想而知,当枚竹知道这个“最好”办法时,是多么庆幸。
但对于老实的丈夫老谢来说,又是多么抓狂,自己的妻子要和别人再生个孩子,为了救喊他“叔叔”的继女。
另一边,被前妻告知,这是“唯一可以救女儿”方法的肖路,内心也是复杂而震惊的。
是,他也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能救当然要救。
可是,要和前妻生个孩子出来,才能救女儿这件事,他是强烈反对的。
因为这种挑战人性伦理底线的事,不是一个“人”能做出的事。
何况,他已经再婚了,就必须要对自己的“家”,妻子负责,为了博“大概率”,就生个孩子出来,不说他不同意,妻子董帆也不可能会接受。
由此,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都陷入了一个几乎不能解的“死结”。
也是 王小帅为大众设置的第二个伦理困境,一个似乎只有唯一“结果”—— 生子 的,反复试探人性伦理底线的表达。
而这重困境,也是大众在上映时,最富争议的情节,因为王小帅“刻意”地忽略“三观”,而让大众直面人命和道德二选一的绝对选择,是很挑战人性的。
就像这部片汉语的直白片名《左右》一样,生而为人,人性总是会左、右挣扎的。
于是,故事开始走向那个看起来“唯一”的结果,也是王小帅最想抛开一切伦理,选择突出“爱与相信”的表达——生子。
因为在他看来,生命的“等级”应该是最高,一定会高于所谓的“伦理”。
就像原本陷入挣扎、委屈和痛苦抉择中的董帆,在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小禾禾的时候,突然的软化一样。
那种不由自主涌现的“母爱”,以及看到看到丈夫的心疼,她似乎突然被击溃了,因为“爱”,所以相信,所以她妥协了......
故事进行到此,很显然以王小帅的“别扭”个性,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大众,于是第三重,也是最具争议,甚至饱受抨击的伦理困境——必须的自然受孕,来了。
当初因为考虑到女儿禾禾还小,于是枚竹再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没有要。
然而,正是那次流产,让枚竹患上了习惯性流产的后遗症。
于是,两个人连续三次的人工受孕都没能成功。
可是,女儿禾禾的病情在一天天在恶化,该怎么办?
为了救命,枚竹试图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自然受孕。
这一次,他和她,挑战的就不止是人性伦理的极限,而是真正的“爱”的悬崖......
当王小帅把两个家庭,两对夫妻四个人,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拖入“绝境”时,他其实就是在拷问关于“爱”的底线为何?
此时的四个人,已经不单纯会站在各自的家庭立场,而是被放置在生命与爱的天平上。
左、右挣扎的,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人性本能里,“爱”的珍贵序列问题。
王小帅甩出的是“人性”的拷问。
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不同,有爱情高于亲情的,有亲情高于爱情的,有伦理高于生命的,有......
而他,他选的是生命高于一切,凭借爱,人们可以走出任何困境。
2006年,王小帅迈入四十岁大关,一个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人生阶段。
而此前,他的沉浸与状态,或许是一直在《十七岁的单车》里的。
于是,对于他来说,这部几乎可以“感同身受”的《左右》,就是他对自己这个阶段感受的一部分释放。
所以在影片里,他几乎没有去试图迎合大众,日益“流量化”到“颜值为王”的市场审美,而是尽量把“人”还给角色。
除了把董帆交给稍微“好”一点的余男演之外,会选择柔弱可怜的刘威葳演枚竹,选沧桑又绝望的成泰燊演老谢,选天生带着“老实脸”的张嘉译演肖路。
且完全不给他们带上任何亮丽的“修饰”,甚至画面都是发灰,到看起来就无比压抑的程度。
试图用这种“普通人”的真正视觉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但越是普通,就越会在细水长流一般的生活里,在面对巨大困难时,越发坚强,那是一种属于普通人平凡的动容。
就像故事里,那个看起来“疯狂”的枚竹一样。
在我看来,她是“错”的,不过是作为妻子是错的,而不是母亲。
因为属于妻子的“爱”,应该对丈夫和自己家庭负责,它是有至少一夫一妻的底线的,所以她错了。
然而,当她是母亲身份的时候,她就站在这份“爱”的反面了。
虽然,王小帅在这一块的处理上,过于粗糙了,只“任性”地去顺势而为,于是很自然,枚竹在作为母亲身份的层面上,在大众看来,是别扭的,是有点“强盗逻辑”的。
就算前面设置好的“伦理困境”为生命高于一切。
但问题在于,这个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另一个生命,那个即将为救姐姐而被生下来的孩子的自由人生权。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姐姐的守护者》,里面的妹妹也是作为美化的“守护者“身份出生,实际上她的诞生只是一件可以挽救姐姐生命的”工具“而已,于是,当妹妹真的被生下来时,她在母亲的眼里就成为了它,一件被可以忽略”人性“的,没有未来的”救命药“。
而这,就是枚竹,也是此时把母亲身份摆在前面而活的”母亲的逻辑“—— 只要我的孩子活着,我可以做一切,其它我不管。
所以,
当一个妻子在用一个母亲身份活着的时候,她是“战士”,可以为孩子不惜一切,冲锋陷阵的英雄,尽管会有牺牲。
此时其实对于她来说,哪有什么左、右为难,不管走哪条,她都希望那条路的终点是救活女儿。
于是,在大众看来,枚竹的要求,才如此挑战伦理极限,“三观不正”。
因为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妻子的“出轨”,一个女人的背叛,以及一个可以忽略掉的伦理的“唯一选择”。
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会有人性的痼疾——偏见,同情弱者,忽略强者,比如明明更刚强的枚竹的勇气罢了。
最后的最后,他们拉开“苍白”,躺在红色的床上,陷入大红的被子里,极尽大汗淋漓。
那一刻琴音响起,他们似乎突然解脱,希望的神色开始爬上脸......
近年来,越发喜欢找老电影看,因为很多时候,在一部电影新上映的时候,身边会出现太多“声音”,不止影响个人的独立判断,还会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这部《左右》的深意。
诚然,王小帅在《左右》里,远没有后来的《地久天长》处理的成熟,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步入中年”。
但至少,他在这里“看”到了母亲的形象,即使处理地很生硬,但在一片男性视角为主导的“电影界”里,是很难得的。
就像他的初衷——因为爱,所以相信。
相信我,《左右》值得一看。
❷ 如何评价中岛哲也的最新电影《渴望》
这是一部cult片,是一部完全不让人产生任何愉悦快感的片子。
先理清一下故事。从混杂在父亲、母亲、朋友、同学、医生回忆中的加奈子的故事。(全部基于我的理解)
事情的开头是美少年绪方跳楼自杀。
父亲躁郁症,母亲出轨,被忽视的加奈子和有点阴暗的绪方相识,并喜欢上他。
然而绪方被松永设计,加入了嗑药派对,被卖给色老头爆菊且不止一次,最终受不了跳楼自杀。
葬礼上,加奈子吻了绪方的遗体,并决定为他复仇。她明目张胆的进入松永的派对勾引松永,松永一伙知道她是来报复的,但最后还是心甘情愿沦陷。
加奈子把自己当做猎物勾引那些猥琐的高官,并开始物色更多的猎物棋子。他们几乎都是被人家人忽视,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长得可爱的人。她将他们引入松永的派对,让他们染上毒瘾,引诱甚至强迫他们卖身,并拍下照片(绪方的是松永拍的)。
这些照片成了加奈子最重要的筹码,她的目的也成了催命符,黑道要追杀她,但最后她死在她的棋子的母亲手里。
加奈子为了复仇自己跳入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兔子洞,成为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女魔头,毁灭了自我,毁灭着其他所有人,并享受这个过程。
后面便是父亲藤岛昭和接到桐子电话说女儿失踪,开始寻找女儿的故事。
藤岛是个躁郁症患者,有着严重暴力倾向以及很深的药瘾。他对和加奈子失踪先关人员都采取暴力手段。随着女儿真是面目一步步揭露,他的暴力指数也开始升级。
他其实一直清楚加奈子很扭曲,加奈子在复仇过程中迷失,面对暴躁的父亲,她作出勾引他的行为。然而作为父亲的解决办法直接暴力殴打,甚至下了杀手。
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加奈子比他了解的还要扭曲。一方面心痛,加奈子曾经是个乖乖女,桐子曾经很温柔,美好的家庭分崩离析,是他一手作的。一方面暗自兴奋,加奈子嗑药滥交犯罪,玩弄人心,她比自己更加禽兽。
女儿是个垃圾,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垃圾禽兽。他自己也是个三观不正,没有心没有灵魂的空壳,唯一的执念把那个流淌着自己血脉的禽兽挖出来在杀死在埋掉掉。在他女儿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最丑陋的一面,他想杀掉的估计是他自己。
藤岛最后威胁女老师,说绑了她女儿要她找加奈子尸体,其实并没有的。晶子小妹妹在女老师和藤岛对峙的时候快快乐乐回家去了。只要女老师跑掉回家,就会发现藤岛在虚张声势而已。
片子分两条线,拍摄剪辑手法都不一样。父亲线,从藤岛这个精神病的视觉来看,时不时发生令人眩晕的闪回,真的如同嗑药一般。女儿线从炮灰的视觉,从开始唯美小清新到迷乱到黑暗。非常有特色。个人觉得挺好的,我能接受这样的手法,并不觉得乱,也没觉得对理解造成影响。
片子里那些撒血浆的地方其实挺小儿科,并不恶心。让我觉得恶心的,是男主谈话时无差别暴力对待所有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黑社会、普通人、老婆、女儿对他来说都是没差别的,可以随意动手,可以任意欺凌。他殴打松永的母亲,殴打加奈子同学,强奸自己前妻,几乎杀死前妻的外遇对象,几乎杀死女儿,后面又强奸别人的老婆,绑架他人。他似乎很厉害,但是他自己在真的暴力黑社会面前却是懦弱不堪而可笑的。为了自保说出加奈子和他无关的话,为了自保破坏去杀人。在警察后辈面前完全是一个被摆弄的棋子,虽然屡次逃跑,但始终被人戏弄。
这样一个人居然怎么也打不死,实在堵得慌。受了再重的伤也能原地复活,太不公平了!!最后女老师刺中他的时候,我就差叫好,可他不死,女老师用铁锹敲他的头,最后还是不死。到结局,对男主的厌恶都无法宣泄,全片看完累积了太多负能量,对这片子完全喜欢不起来。
❸ 天气之子为什么三观不正
《天气之子》的剧情中,为了成全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整个东京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被牺牲,将国际化的繁华都市东京淹没成大海,这种行为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自私且幼稚。《天气之子》是由新海诚执导,ComixWaveFilms制作的原创动画电影,故事讲述了少年帆高与拥有控制天气超能力的少女阳菜之间的奇幻爱情故事。
作品沿革:2018年8月2日,新海诚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上宣布了他的下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将在2019年上映;12月13日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的帝国酒店举办了制作发表会,会上公布了电影的名称为“天気の子”,并发布了剧情概要、首张主视觉图和主要制作团队名单,同时宣布电影将于2019年7月19日上映。田中将贺再次担任新海诚作品的人物设计,田村笃担任作画监督,泷口比吕志担任美术监督,新海诚所属的制作公司CoMixWaveFilms负责该片的制作,东宝的川村元气和CoMixWaveFilms的川口典孝担任监制,帆高与阳菜分别由醍醐虎汰朗和森七菜配音。2022年11月7日,Netflix宣布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正式上线Netflix。
放映信息:2019年9月6日15:00,北京彩条屋科技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宣布《天气之子》确认引进,并即将定档,同时发布了引进海报。9月29日18:00,《天气之子》的官方微博宣布定档11月1日,并发布了定档海报。10月22日,片方发布了一组与《你的名字。》的对比图。10月24日,官方发布了主题曲《爱能做到的还有什么》的MV,并宣布了预售的开始。10月26日,官方公布了一组歌词海报。10月27日,导演新海诚和RADWIMPS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天气之子》的中国发布会和首映礼。10月29日,电影官方发布了终极海报和预告,并再次发布了一组与《你的名字。》的联动图。10月30日,IMAX官方发布了IMAX版终极预告,电影官方公布了新海诚给中国观众的手写信,并发布了“加油吧!少年”版预告。10月31日,电影官方宣布火箭少女101的杨超越为宣传大使,并发布了视频和由梅远贵拍摄的主题海报。11月1日,电影上映,片方公布了一部与《你的名字。》的联合短片。
作品评价:这部电影的配乐同样令人感到惊喜。忧郁的钢琴曲贯穿整部电影,不仅渲染了电影中较为辛酸和凄美的场景,让观众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感受到有一束光在闪耀。在一些奇幻而空灵的镜头中,钢琴曲与光线扭曲的特效画面相结合,为配乐增添了必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