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沙鲁克·汗的《乱世勇者》为何能成为印度电影全球票房冠军
《乱世勇者》能成为印度电影全球票房冠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大的市场吸引力:2023年,印度电影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本土总票房刷新了历史纪录,这为《乱世勇者》的高票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沙鲁克·汗的明星效应:作为主演,沙鲁克·汗在印度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知名度,他的参与无疑为影片增加了大量的观众基础。
本土票房的卓越表现:《乱世勇者》在本土票房中独占鳌头,以14亿美元的总收入傲视群雄,这为其成为全球票房冠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票房的强劲表现:尽管面临全球电影市场的挑战,但《乱世勇者》的海外票房依然超越本土,达到了1亿美元,显示出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印度电影产业的繁荣:整体而言,印度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创新也为《乱世勇者》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印度电影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断创新的制作手法,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② 为什么《巴霍巴利王2》能成为印度影史票房冠军
一直觉得,印度这样一个领国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存在。
就物质条件来说,他们整体的生活水平远不如我们。
但神奇的是,就算是客观条件再差,印度人民仿佛都能保持乐观随性、热情洋溢的态度,无时不刻的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
这一点特质,在印度电影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快乐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唱歌跳舞;
忧伤的时候也会突然画风一转,唱歌跳舞。
可以说,印度电影和印度人民一样,有一种足以将“不高兴”变成“没头脑”的神奇感染力。
近些年来,印度的电影产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印度电影也越来越被我们熟知。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巴霍巴利王:开端》的时候,我还并不是太习惯印度电影的浮夸与戏剧性,最后几乎是被印度人民的脑洞震惊到扶着墙走出电影院。
他与公主一路载歌载舞,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踏入了兄长布下的陷阱。
接下来的情节,看多了宫斗戏码、婆媳关系剧的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吧——
由于兄长从中作祟,巴霍巴利在阴谋中越陷越深,直到最后被最信赖的叔叔刺死。
从万众拥戴的储君,到一无所有的平民,再到含冤而死,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前情铺垫,使得影片后半段的“王子复仇”更加酣畅淋漓了。
关于巴霍巴利王死亡的真相,两年前上映的《巴霍巴利王:开端》曾在结尾处埋下了一个伏笔。
而此次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经由叔叔的角度对巴霍巴利的死做了一个全面的阐述。
因为加入了“宫斗+复仇”双重元素,相较前一部,我觉得《巴霍巴利王2》的可看性更强一些。
主角开启开挂模式,外加各种脑洞加成,使得本就沉重、枯燥的历史故事变得简单粗暴、妙趣横生了。
每当我开始有点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拍喜剧片的时候,画面突然就又变得正儿八经的了。
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场景,几乎都做到了细节完美,没有丝毫糊弄、玩笑的成分:
对母子之间情谊的刻画也是丝丝入扣。虽说巴霍巴利是养子,但你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女王在得知真相时内心的后悔与煎熬:
在逆境中,巴霍巴利能屈能伸、心中充满大爱的形象塑造的也很成功: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通俗的、接地气的史诗片。
它融合了太多足以将你逗笑的“印度元素”,但它绝对不会让你感觉低俗、感觉不舒服。
在嬉笑怒骂中,突然明白了些什么——这可能就是印度电影最大的魅力吧。
③ 沙鲁克·汗的《乱世勇者》为何能成为印度电影全球票房冠军
印度电影市场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沙鲁克·汗主演的《乱世勇者》荣登票房冠军宝座,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Ormax Media的数据显示,2023年本土总票房突破13亿美元,刷新了历史纪录。《乱世勇者》在本土票房中独占鳌头,以14亿美元的总收入傲视群雄,紧随其后的是《父仇》和《帕坦》,分别以13亿美元和12亿美元的票房表现。其他影片如《边关风暴2》、《萨拉尔》、《狱卒》和《里奥》也展现出了不俗的票房实力。
在全球范围内,《乱世勇者》更是以7746.7万美元的票房成绩登顶,其海外票房超越本土,达到1亿美元。《帕坦》同样表现出色,海外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紧跟《乱世勇者》的步伐。
这些数据反映出印度电影产业的繁荣和沙鲁克·汗等演员的影响力。尽管全球电影市场在疫情冲击下面临挑战,但印度电影业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复苏力。然而,行业内的成功和辉煌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寻求适应变化的策略,以确保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④ 印度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印度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红火局面让“印度”上升为新世纪世界电影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好莱坞的一线电影里也总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这些荣誉的光环遮蔽了印度本土电影更为繁荣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
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的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守望,堪称世界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独有的姿态,认真讲述着印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着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
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
《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张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文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
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正经历着它的黄金年代,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市场领域,印度电影都已经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印度电影持久地满足着本土观众独树一帜的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又不断刺激和培养着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审美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裨益之处,也可以从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笑泪人生中体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与诚意,感受他们面对生存命题的担当与勇气。
⑤ 印度的电影为什么比中国的强
这是个伪命题。
最近两年印度阿米尔·汗的优秀印度电影席卷国内,但并不意味着印度电影就强于中国。
在文艺片方面,中国本土电影斩获的国际电影节奖项要比印度电影可要来得多,每年优秀的文艺片产出来,却没有多少普通观众去真正关注过,翻翻豆瓣电影每年的打分就知道了。
商业片上,中国本土电影烂片多多,不过每年及格和水准之上的优秀商业片有,它们的口碑拉动票房的效应并不差。
至于为什么会有印度电影比中国强的错觉,很多人是因为烂片太多淹没好片,没有注意到好片的存在,至于粪青就不在可以沟通讨论的范围内了。
印度年产1500部左右的电影,算算诸君是看了有几部印度电影了,就来这里吹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