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丰臣秀次人物生平
丰臣秀次人物生平如下:
早年经历:丰臣秀次,本名三好信吉,幼名治兵卫、万丸,通称小一郎、孙七郎,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人物,三好吉房之子,同时也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和外甥。
继承关白:1591年,丰臣秀吉的儿子鹤松不幸离世,由于鹤松年仅二岁且无子嗣,加之秀吉年岁渐长且当时仅有鹤松一子,因此秀吉指定秀次为继承人,并让他担任关白一职。秀次因此移居聚乐第,与秀吉共同执掌政权。在秀吉前往九州主持对朝鲜的进攻期间,秀次留守京城,负责管理内政。
感情变化与谋反嫌疑:1593年,秀吉出乎意料地再次得一子,即未来的丰臣秀赖。自此,秀吉对秀次的感情开始发生变化,他逐渐倾向于将职务继承权转给秀赖。秀次察觉到这一局势变化后,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了许多不人道的行为,因此得到了“杀生关白”的绰号。1595年,秀吉以秀次有谋反嫌疑为由,将其流放到高野山,并命令他切腹自杀。
家族遭遇:在秀次被处死后,他的妻妾子女共三十八人也被集中在京都的三条河原处死。然而,据说秀次有些孩子幸免于难,其中一女后来成为了真田幸村的侧室。
身后事宜:秀次死后的法名是“瑞泉寺殿前关白秀次入道高巖道意尊仪”,在京都的善正寺和高野山都有他的墓。
❷ 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的资料(完全一点的)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秃鼠(猴为后世编造),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事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神号丰国大明神(后因丰臣家灭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编辑本段]经历青年时期丰臣秀吉出生于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父亲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母亲是大政所。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绘本太阁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3月26日)。
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有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 信长家臣时期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轻的身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 战国无双中的秀吉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为樱铅织田家的足轻组头(足轻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兵,组头相当于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家的养女宁宁(另译成弥弥)许配给他,这位宁宁小姐后来在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政权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1564年与浅野长胜的养女弥弥结婚。在《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书中有秀吉的记载)。1570年信长准备进攻朝仓义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金崎之战)。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秀吉被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并改木下姓为羽柴(羽柴,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信长诛杀。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 本能寺之变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发动背叛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是为本能寺之变,信长焚毁本能寺,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于二条御所战败后切腹自尽。当时丰臣秀吉正亲自率兵包围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衫燃,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条件是守将清水宗治自尽,秀吉率兵在五日内“强行军”约200公里返京,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或颂虚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在新电影《石川五右卫门》中对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义,在电影中本能寺之变变成了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密谋,展示了羽柴秀吉的野心。当然这部电影可以说并不是基于事实的,纯属特技展现类电影。 统一日本时期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 信长之野望13中的秀吉吉。隔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自杀,此外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坂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
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秀吉其后撤兵,改为攻击美浓国织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双方谈和,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和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人质。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国。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嫁与德川家康,并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卫前久收养,就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使义久投降,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
1587年,禁止基督教。基督教是于1549年随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传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经到达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一百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基督徒,可见基督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丰臣秀吉却发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丰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诸侯)将领地捐献给教会,再度出现类似一向宗信徒暴动的局势。在禁令中的第一条提到“大日本是神国”。这表示日本开始吸收欧洲的文明,已经不在印度与汉字文化圈的圈子里。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脱亚论”。
1589年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下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
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 征伐朝鲜及晚年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
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为西日本诸大名为主。
出征兵力:
日军分九军:
军团军团长?兵力?第一军??小西行长?一万一八人第二军?加藤清正?二万二千人第三军?黑田长政一万二千人第四军?岛津义弘?一万四千五百人第五军?福岛正则?二万五千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一万五千人第七军?毛利辉元三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一万一千人?第九军?羽柴秀胜?一万一千人其中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20万,水军9000人,战舰700余艘,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正式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
战争过程:
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丰臣秀吉于5月攻占汉城后便研议要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10“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
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明军(4万余人)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攻势遇阻。
终于在1593年日军因遭逢损失(亦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光复平壤,日军第一军损失惨重,据《日本战史》记载,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兵力一万八千七百人,平壤之战结束后三月二十日在首尔集结清点人数为六千五百二十人),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
其时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谋略,伪造秀吉降表与明朝议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无赖,就称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复双方边贸易。双方于是缔结和约,日军就此暂退釜山。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为文禄之役(朝鲜征伐),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将秀次赐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长康等人。赐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舆论流传着“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的绰号)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秀吉决定处死有关人士。
数年后,亦即文禄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欢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议和使来日,秀吉宴飨之。然宣读国书,始知议和实为册封,大明欲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方觉受骗,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并欲杀明朝使节,为旁人劝止,于是下令驱逐明朝使节。[1]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据釜山,再进逼汉阳。然而明朝援军(约8万,由麻贵为总兵再次入朝作战)明军加入战斗行列后,日军攻势再度受阻,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称“庆长之役”。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战役中逝世,死于伏见城,享年62岁。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监视德川家康及辅佐丰臣秀赖。而入侵朝鲜半岛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1607年才恢复正常。(日本称两次侵略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两次卫国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和 丁酉再乱;而明朝则称其为抗倭援朝战争,是为万历三大征 之一)
丰臣秀吉法名为国泰祐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丰国神社,包括在滋贺县长滨市、大阪府大阪市、爱知县名古屋市等(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丰国神社,改为东照神宫,到明治时代才续渐恢复)。 政绩
大阪城他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以太阁检地和刀狩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编辑本段]家纹五七の桐纹 五七の桐纹
❸ 求一些美国战争电影,最好是历史改编,二战,中东,伊拉克,等地区也要,越多越好
西方战争电影表,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的,也有英国,俄国,法国的作品。
BC480 斯巴达300勇士(老版)
BC330 亚历山大大帝(新旧二版)
BC73-71 斯巴达克斯BC59-56,高卢领袖维钦托利
BC50-30 埃及艳后
AC30 宾墟AC161 罗马帝国的衰亡
AC180 角斗士
AC450 亚瑟王
AC453 烽火儿女情(阿提拉)
AC560 罗马之战
AC681 国王的光荣
1187 天国王朝
1190 熙德、萨拉丁
1215 铁甲衣1241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300 勇敢的心
1314,罗伯特布鲁斯/班诺克本之战
1410 十字军骑士
1415 亨利五世
1429 圣女贞德
1445-1460 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
1453 征服1453
1475 斯特凡大公1526 虎将雄威 教皇国 VS 神罗
1552 绿宝石护身符
1561 天与地
1572 新旧玛戈皇后
1572 党同伐异
1573 农民起义(前南)
1580 伊丽莎白一世
1595 勇敢的米哈依
1612 罗曼洛夫的兴起
1640,大鼻子情圣
光荣与背叛
1641,(1970)克伦威尔,光荣与背叛
1643 佣兵传奇
1650 火与剑 战国群雄1660 洪流
1660,太阳王
1683 大波波维也纳
1715,罗布·罗伊/赤胆豪情 Rob Roy ,詹姆斯党叛乱背景1757 最后的莫西干人
1763 伟大的国王 乱世儿女情(巴里·林登) 新旧芳芳郁金香(花边战争) 最后的莫西干人
1777 爱国者
1782 革命
1789 雪琳娘
1797 拿破仑(阿贝尔·冈斯版)
1770-1798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
1800-1815 决战骄雄
1805 怒海争锋
1806 奥斯特里茨
1812 战争与和平
1815 滑铁卢(苏英合拍)
1840 鸦片战争
1853-55 海军上将纳西莫夫
1858年 占西女王
1860 火烧圆明园
1861 众神与将军
1863 葛底斯堡
1864 冷山1873 晨星之子
1877 土耳其式开局
1879 血战山河(祖鲁黎明)
1887 四根羽毛
1900 驯马手莫兰特
1904 203高地
1905 日本海大海战
1905 战舰波将金号
1914 西线无战事 圣诞快乐
1915 铁骑雄狮
1916,迈克尔 科林斯/
1917 加斯帕尔战役
1918 约克中士
1918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9 风吹麦浪
1919 第一骑兵军
1920 静静的顿河
1920 外籍军团
1922 华沙战役
1929 欧玛尔·穆合塔尔(沙漠雄狮)
1939 冬季战争
1940 伦敦上空的鹰 围歼俾斯麦 马克思马努斯
1941 莫斯科保卫战 虎虎虎 拉普拉塔河口之战
1942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 中途岛海战 细红线 1942,新旧沙漠之鼠 阿拉曼战役
1943 解放炮火弧线 突破 中途岛大海战 卡萨布兰卡特快
1944 主攻方向 目标柏林 最长的一日 坦克大决战 德累斯顿大轰炸 光荣之路 铁十字勋章 血战1944
1945 最后一战 帝国的毁灭 父辈的旗帜 硫磺岛的手纸
1940-45 橙色士兵/纳粹旗下/青葱岁月/奥兰治士兵
1948 出埃及记
1953 猪排山 上甘岭
1954 奠边府
1962 阿尔及利亚
1965 我们曾是战士
1967 全金属外壳
1983 伤心岭
1987 九连
1991 锅盖头
1994 黑鹰坠落
1994 炼狱,风暴之门,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