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日本电影绝唱的配音演员
扩展阅读
国外挑战游戏电影 2025-07-19 03:34:58
好看的动漫电影大战 2025-07-19 02:49:06

日本电影绝唱的配音演员

发布时间: 2025-07-19 01:00:12

❶ 童自荣的代表作品

《配音王子童自荣》
作者:苏秀
童自荣“文革”中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他主动要求分配来我厂。他生得清秀,一脸智慧相,却并不聪明,但极其用功。他在上戏学的台词读法,并不适合电影配音的要求,按他习惯的读法有舞台腔不行,但台词含混也不行,这使他一时无所适从。于是下狠心,每天坚持练习电影台词的读法,终于改变了过去的习惯。这样大概坚持了两三年。文革后配的《未来世界》使他脱颖而出。随后他又配了法国片《佐罗》中的佐罗(阿兰·德隆主演)、《黑郁金香》中的黑郁金香、《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王子、日本片《绝唱》中的少爷(三浦友和扮演)……这接二连三的热门影片中神奇、俊美的形象,使他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特别是一些少男少女观众简直把他当成了心目中的偶像。传达室的信插中他的观众来信最多,而且多是中小学生的笔迹。
他的声音很漂亮,也很突出,因而戏路不广。有些观众甚至认为他只适合配佐罗一类角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他在香港片《少林寺》和《少林小子》中为李连杰扮演的人物配音,我觉得还是很贴切的,并没有一点佐罗味儿。
他不但刚进厂时用功,一直都是非常用功的。常常是在大家闲聊的时候,他也在一旁念台词。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把台词背得特别熟,以便实录时再获取一些即兴的东西。可他不是这样,他总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一个字都不错。
还有一点他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1989年,我和曹雷为上海电视台译制《快乐家庭》,由他和王玮、杨晓配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小童不大有喜剧细胞,出戏较慢,杨晓出身于上海滑稽剧团,自然对喜剧台词敏感,在录音过程中,杨晓有时竟忍不住指手划脚地指点起童自荣来,开始我很着急,怕小童自尊心受不了,争吵起来弄得大家不愉快——因为八十年代末期童自荣早已是闻名全国的配音演员了,杨晓则是个刚进厂不久的晚辈,可没想到小童竟然不羞不恼,就像接受导演意见一样虚心听取、努力去做,真是个好样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演员很好的戏德,只要对戏有好处,不管意见来自什么人,都认真接受,能做到这样没有一点面子观点,真太不容易了。 《看到童自荣先生》
作者:肖复兴
在电视里看到了童自荣先生,他在接受记者的访谈,很感激对记者说你还能够记着我。也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天王巨星的多,知道他的已经很少了,在新的商业时代里,包括童自荣先生在内的很多过去的明星,已经被无情的遗忘。时尚的明星和插科打诨的笑星,越来越占据电视的屏幕,谁还在乎一个一直是躲在幕后的配音演员。
在电影配音演员里,我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邱岳峰,一个便是童自荣。喜欢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声音独具特色与魅力,在新时期开始的年月里,他们以他们的声音让正在打开国门的八面来风拂动人们的脸庞,让那么多的外国电影讲着中国话不胫而走。可以说,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童自荣先生和他的同伴们一起用声音塑造着历史。
只是如今电视里的童自荣显得有些苍老,甚至那样的伤感,与当年他配音的英雄佐罗的形象反差大得让我恍如隔世。听他讲现在为一部电影配音,而且是每场戏都要出场讲话的主角,只有四、五百元的报酬而已。为了给远在国外读书的女儿积攒学费,他不得不屈从给人家当主持演节目,那钱也少得无法和如今当红的明星相比。最让我不堪卒听的是,为了一场他钟爱的朗诵会,他骑着自行车到处磕头作揖求爷爷告奶奶,其实要的一点可怜的赞助费,不过十万元而已,却到处碰壁;童先生如同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为了他心目中的艺术独怆然而泣下;昔日的佐罗几乎沦落为讨要小钱的乞丐一般。
童自荣先生今日的冷落与失落,让我想起另一位艺术家,和童先生相似的命运。那是1822年,30岁的罗西尼拜访了52岁的贝多芬。那时的贝多芬穷苦潦倒,而那时的罗西尼却正在富得流油,他有20多部歌剧在整个欧洲到处上演,每部歌剧、每次演出,都要付给他高额的稿酬,仅仅到英国的一次巡回演出,他就拿到了1705万法郎如此可观的酬金。
强烈的对比,如贝多芬这样一代音乐的巨匠就这样悲惨地蜷缩在维也纳的角落里而被人遗忘,让罗西尼实在看不下去。在一次梅特尼希公爵举办的豪华晚会上,罗西尼向这些腰缠万贯的贵族们提议为凄凉的贝多芬捐一些钱,在场的这些贵族竟然都一言不发。整个纸醉金迷的维也纳就是这样的嫌贫爱富,这样的势利眼,这样的容易健忘。他们早已经忘记了曾经对贝多芬的崇拜,如此移情别恋地在新人的身上。他们宁可在罗西尼身上大把大把地抛洒金钱,却冷漠地不肯施舍贝多芬一文钱。
在一个小品搞笑着屏幕、丑星成为电影的主角、孩子唱情歌以为童谣的艺术时代,童自荣先生还天真地生活在过去的梦中。他可贵地保持着一个属于过去年代艺术家的清贫与清高,他不大看电视,只是爱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听收音机。看着那把藤椅和收音机都已经老式破旧,我的心里不是滋味。我不知道,那一刻收音机里传出的是什么声音,是音乐?是电影?还是朗诵?我知道,一辈子和声音打交道的人,对声音最敏感,也最钟情,在声音里,他会和自己的青春与梦想重逢。

❷ 刘广宁的特色

刘广宁嗓音优美甜润,语言纯正流畅,善于通过音量、语调和语言力度的细微变化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尤其在塑造温柔、善良、天真、纯洁的姑娘这类具有形态美和心灵美的角色方面。有其独到之功,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墨西哥影片《叶塞尼亚》中的路易莎、《冷酷的心》中的莫尼卡以及日本影片《绝唱》中的小雪这类人物,经她贴切、传神的配音,生动感人。配音演员所接触的角色来自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民族气质和特征,这就要求配音演员必须具备语言的可塑性,具备比较广的戏路子,善于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和不同色彩的性格,把人物的时代、地域、民族的特征表现出来。在日本影片《吟公主》中,由刘广宁配音的吟公主在语言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色彩。低沉的语调、平稳的谈吐、缓慢而坚定的节奏,不仅表现了古代日本妇女的普遍特征,而且突出了吟公主为追求幸福而无所畏惧的坚韧性格。而在给日本影片《恋生死》中的夏子和《白衣少女》中的亚沙子这两个人物的配音中,她的语言明朗、健康,音调自然,节奏轻快,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在印度影片《大篷车》中,由刘广宁配音的“小辣椒”妮莎也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却有着十分鲜明的直率、热情、单纯、泼辣的性格,她那典型的吉卜赛式的“野性”特别令人难忘。
电影译制工作的特性决定着配音演员只能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因此,“还原”、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性格化地塑造人物,是配音演员必须遵循的艺术准则。多年以来,在塑造路易莎这类典雅、高贵、文质彬彬和富有教养的上层社会的妇女方面,刘广宁已掌握了一套配音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塑造下层社会的女性方面,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日本影片《望乡》中的青年妓女阿崎和法英联合摄制的影片《苔丝》中的苔丝,是两个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刘广宁的配音,感情深沉、语调纯朴,成功地表现了贫家女的气质,将人物的痛苦、不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生动细腻地再现于银幂上。而在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刘广宁的台词表演又有截然不同的韵味,影片中的杰吉是一个反面人物,一个杀人凶手。原片演员没有把这个人物演得脸谱化,而是集热情、温存、真挚、凶残、狡猾、果断、机警于一身,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面对这样难度高、幅度大而又一反自己戏路子的角色,刘广宁从掌握人物的内心依据和行为逻辑入手,细致入微地、多侧面地进行了语言塑造,结果不仅出色地体现了这个人物,还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
刘广宁在译制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参加了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在约六十部的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而其中不少成功之作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文艺春天里创作的。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她的配音艺术的特色:吐字清晰,声音悦耳,细腻深邃,注重性格色彩和生活气息。她除了给影片配音外,还参加广播剧的演播和电视剧的配音。
此外,她对青年人的创作,给以热情的帮助和辅导,活动范围日益广泛。直至2013年,她仍保持着以往的刻苦努力的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学习、在钻研、在实践,为在影幕上塑造更多更好的声音形象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❸ 配音演员刘广宁今年高寿呀

据中国配音网消息,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广宁2020年6月25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其子潘争表示,因疫情原因丧事从简,以后再安排追思会。

刘广宁曾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其参与配音的影片(剧)及录制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多次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白玉兰奖。

转自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