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做无声电影
一、出现时间不同
1、无声电影:出现于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2、有声电影: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二、特点不同
1、无声电影: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2、有声电影: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
三、制作方法不同
1、无声电影: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
2、有声电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
Ⅱ 无声电影的间幕
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所以间幕的写手就成为了默片时代的电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专业,很多时候都与剧本写手的职位分开。间幕(那时候通常称为字幕)自身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元素,有着对电影本身或电影里的行为的一种阐释或简介;甚至可以提高戏院内的气氛。
Ⅲ 求大神介绍一下默片(即无声电影)的历史。还有为什么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兴起:
无声电影(或称默片),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把电影影像与声音配合的想法,几乎是与电影本身俱生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电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语言;默片年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二、默片大师:
巴斯特·基顿创作出来的喜剧电影其实更符合银幕美学,他完全靠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不愿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银幕上做观察者,引领观众的目光,观察、等待、思索,在动作中抓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抗击对手,脱离险境。而他永远平静,无表情的脸,好似一张空白的银幕,观众可以根据主角的境遇,将自己的希望与害怕敷上去。这个小人物不断向我们宣示着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论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围拢,人们总应找准方向,看过去,抓住跳跃的时机,将自己投向风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过去,最终迎接风平浪静的胜利时刻。
代表作:《将军号》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正值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衰落。进入30年代,有声电影黄金时代渐入佳境,并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达到最顶峰,从此,无声电影只存在于人们的怀旧中。
四、恒久的魅力
卓别林的无声电影虽然没有对白,但是演员的肢体表演辅助每个情节发展时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畅简洁的无声语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种重要的语言就是音乐,卓别林为自己的很多影片编制各种风格的音乐,音乐往往贯穿影片始终。而且,曲调、节奏、色彩与画面反映的环境和情节、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别林的早期配乐节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主题下却搭建着复杂的结构。在他的早期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摸索。卓别林很早就注意到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并利用音乐来描绘场景,并进行时空的过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而且每个情节高潮的连接都产生了内在的关联性,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音乐的伴奏,不论是从两名抢劫犯手中夺回钱包,还是众人哄抢扭打成一团,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战之中时的搞笑神态,以及流浪汉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凯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轻快节奏,那种跳跃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都在风格迥异的同时衔接流畅的音乐旋律,串联在一起,整体上一气呵成。
在卓别林的每一部经典影片中,都会有一个主题旋律,要么诙谐,要么欢畅,要么舒缓到悲伤或者是激情到悲壮,每一个场景每一段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如同钉子,把电影的主题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那些主题旋律常常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并贯穿始终,或结合许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乐段落,或改变配器,生动表现出画面中的人物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如《发薪日》中的主题曲由两组管乐轮奏,在逐渐变调上升的行进中汇聚到一起,呈现出工地里忙碌的节奏。忽然,曲风在飘忽委婉的弦乐中发生改变,手执鲜花扭捏躲闪的夏尔洛登场了——这是一个卑微但富有生气的建筑工人。旋律继而在工头由困惑不解变为严厉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题,为人们展现出夏尔洛和工人们如杂技般紧凑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漂亮女人的出现,使得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始交替更迭,并通过建筑工地中的道具,描绘了一段令人惊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时光。
声明:以上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搜索
Ⅳ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详细解释如下:
1. 电影《定军山》的诞生背景:在20世纪初的电影初期发展阶段,无声电影是最为常见的电影形式。《定军山》作为中国早期的电影制作,于当时正是这一时期代表作品之一。
2. 无声电影的技术特点:无声电影时期的技术尚未达到同步录音的程度,因此电影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传达情节和情感。观众需要通过画面和文字描述来理解和感受故事。这对于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在表达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声电影在视觉上注重布景和表演的力度与动作设计,力图通过直观的视觉语言传递情感与情节发展。对于画面语言的探索和创意是无声电影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推动了电影艺术在视觉呈现上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定军山》以其独特的画面设计和故事设定吸引了观众的关注。虽然无声音效,但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和细致的画面呈现,成功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同时,影片通过字幕来补充对话和情节描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无声电影作品之一。 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电影艺术的进步,有声电影逐渐普及并最终取代了无声电影的地位。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业走向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阶段。中国电影史中的无声电影时期为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开端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Ⅳ 无声电影特点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1、有画面 2、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 3、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4、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Ⅵ 无声电影有背景音乐吗
有。
电影之初是一种被称为“默片”的无声电影,所谓“世姿闷无声电影”并不是默默无闻的,它是伴有音乐的。当时的影片由於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搜弯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份,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情衷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因为人类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对此,德国电影学家汉斯艾斯勒曾有一段独到的解释为:“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正如人类通常的感觉经验必然是视听同时进行的,没有了音乐的电影,或是没有了图象的册告电影,就如同一个聋子或者瞎子,给人的感觉是不完整的,不适应的。正如汉斯艾斯勒所说,电影音乐并不是导演或者某一个天才的突发奇想,它是那么自然的出现,是观众欣赏电影的需要,是电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音乐让多彩多姿的电影画面变得更有说服力,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Ⅶ 那些电影字幕出现几个月后或者几年后
一般一周内有字幕组完成。字幕的祖宗是字幕卡(intertitles)。早年的无声电影里,所有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都是印在硬纸板上然后拍下来,插在电影的序列之间来辅助讲故事,而到2022年6月15日为止,后期字幕组一般一周内即可完成字幕的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