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印度电影耶稣和佛祖

印度电影耶稣和佛祖

发布时间: 2024-10-16 01:16:40

❶ 信上帝的人彻底取消佛道一切禁忌

以下摘录全国政协专职委员、我国著名学者何新(网络一下网络)的《何新:佛教的起源圣地尼泊尔(增订版)》部分内容如下:
尼泊尔是佛教真正的起源地。可悲的是,中国佛教徒那么多,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以至于许多佛教徒把佛教母国当做印度。近代以来似是而非的伪学之流行,可悲可叹,无过于此!
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尼泊尔迦毗罗卫的蓝毗尼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
迦毗罗卫国,是佛陀时代(公元前6-前4世纪)尼泊尔地区的一个小城邦,是佛经所述古代巴基斯坦以信德河(即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流域的16佛国之一。迦毗罗卫城邦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故国,神的国度。
迦毗罗卫为梵文的汉地音译,其它译名包括:迦维罗卫国(《佛国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大唐西域记》)、迦毗罗蟠窣都、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迦毗梨等;意译为:苍城、黄赤城、妙德城等。巴利佛经又作舍夷国,意为“证得圣位者”之国。
根据佛典记录和西方佛学界的考证,这个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释迦部族是来自克什米尔高原地区的黑头族人,以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
这个部落的王就是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为净饭王,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据汉传佛教推算,佛陀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中国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佛陀之号释迦牟尼是一个尊号,意思即释迦族的圣人。佛陀的俗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在迦毗罗卫城出生。
净饭王曾百般努力,想使王子悉达多继承他的王位,并曾试图阻止太子出家,但都被佛陀拒绝。29岁时,佛陀离开故乡,在克什米尔地区修行学道。
可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佛陀在克什米尔地区东南的摩揭陀国王舍城修行成道。
这时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重病,思念佛陀。于是佛陀回到迦毗罗卫看望父亲。净饭王见到佛陀后皈依佛教。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最后一次为他传布佛法,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净饭王圆寂,据推算当年佛陀40岁。
此后佛陀率领弟子在迦毗罗卫、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五河流域诸国等地巡游说法。
而佛教最早的皈依者,就是佛陀自己的家族释迦族人。在尼泊尔的中央溪谷地带,佛陀建立寺院教化了释迦族人一千多人。
至今尼泊尔还流传着佛陀回归后,受到净饭王尊奉的故事,这也就是佛教的起源,佛教史的开始。
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以东20英里有一所叫做“那牟啰”的寺庙,据说此寺庙是为纪念佛陀在此说《虎本生经》(南传)而建立的。释迦牟尼最早的大弟子阿难陀的故乡,也在尼泊尔。
此后,佛教以尼泊尔为中心,逐渐传布开来。




俄国贵族诺托维奇在1894年表示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拉达克的赫米斯寺院(法戒寺)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着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而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学习6年,后来又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此后至少有七批基督教徒去法戒寺实地考察证实了“耶稣曾到印度西藏学习过六年佛法”。
维基网络中关于耶稣与佛法的关系记载:
耶稣与佛教 http://zh.wikipedia.org/zh-hans/耶稣
其中,实地考察发现“耶稣曾到印度西藏学习佛法”的都是基督教徒,而不是佛教徒。佛教徒冯冯居士记载了这个历史如下。
“冯冯:耶稣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迹的追寻 ” http://www.xinfajia.net/content/view/6202.page
详细内容因为太丰富,在此不能一下阐明,请参阅以下资料:
1.书名:《耶稣在印度》(Jesus Lebte in Indien)
2.作者:[联邦德国] 霍尔根·凯斯顿(Holger Kersten)
3.译者:赵振权、王宽相
4.出版社和出版年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7年5月版
5.页数:207 页、字数:144 千字。
以上内容来源——2012年7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❷ 求几部外国的古代电影、埃及 印度 之类 新老皆可 千万不要带恐怖的。。。

1、根据荷马史诗拍摄的《奥德赛》,场景宏大,并包括了《伊利亚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马屠城记》是《伊利亚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环王》中的精灵弓箭手饰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应该很好看。
2、 希腊悲剧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批量搬上银幕,《美狄亚》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还有风格怪异的《俄底浦斯王》。
3、关于罗马的电影不少。老片《宾虚传》,表现罗马赛车场面,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而反映罗马后期文化历史的《角斗士》也一定要看,里面的反面人物是根据历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电脑特技复原了罗马城原貌。可以参照较早的大片《罗马帝国沦亡史》。另外一部风格独具的电影是《提图斯:圣诗复仇》,霍普金斯主演。至于根据安东尼奥尼小说改编的《斯巴达克思》也还不错。
4、 希腊化托勒密王朝及罗马的复杂纠葛:《埃及艳后》,有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影子。
5、 终于有人为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拍部电影了:《亚历山大》。
6、 勿忘东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圣经中的旧约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制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银幕,名字自然是《诺亚方舟》;《出埃及记》有两个版本:史诗巨片《十诫》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场面震撼人的《所罗门》(上、下),其实"上"是所罗门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 著名导演奇斯洛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诫》,对《旧约》十诫的现代阐释,非常好。
9、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根据希腊存在主义作家卡赞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对救世主进行了全新阐释,8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国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据福音书改编的耶稣生平《神之子:耶稣传》,是《新约》的入门。不过现在有了两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稣传记,一是梅里尔·吉布森导演的大片《受难》
10 、好莱坞 2004 年史诗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
11, 《斯巴达三百勇士》,展现古希腊的爱国精神。

楼主这些够了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❸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印度本土的战争片很少,《巴霍巴利王(上)》虽然不算很好看,但自己觉得却是最好的印度战争片了

作为印度制作的史诗电影,《巴霍巴利王(上)》并没能给出与史诗二字之相并论的逻辑构思,华丽特效的金玉其外下,其浮夸的演技,断层的故事,不仅无从引人入胜,更虚化了电影的真实,确堪为一部印度特色的“神”片。

鲜明的印度特色,震撼的战争画面,这样的电影或许能以其神博取印度观众的钟情,但空洞虚假的内在,却无法如《勇敢的心》般真正触人心房。文/梦里诗书

❹ 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讽刺宗教的电影,印度人对宗教、种姓依然盲目相信

印度网民表示,一旦你有了必需的信仰,相信宗教就简单多了。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印度人基本上都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自己在世界上,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科学不需要你的个人信仰。不管你信不信,它都是真理。有新的证据表明,真相是可以改变的。科学就是这样灵活多变的。个人的信仰并不重要。我们想成为重要人物。我们喜欢简单的,而科学是复杂的东西。但是,如果您想知道两者中哪个更大,就需要重新构建您的问题。在印度,这种分化很明显,有一部分相信科学,剩下的并没有接触科学的条件,他们就会相信宗教。而很少人可以超越科学去相信宗教。这是目前印度现状造成的一种恶性循环。印度人需要摆脱这种束缚才能获得发展

❺ 中印战争被印度拍成电影,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战争片是哪部,并说出理由

对峙 Kya Dilli Kya Lahore(2014)

了解印巴战争的都清楚,两个国家之前为一个国家,中国有句古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们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战?为何而分?为何而裂?

每次看这种战争电影 愿望就只剩下盼世界和平,小人物在战争面前所展示出的渺小与悲哀,才是战争带给人民最大的痛苦,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情感有精神有主观能动性。不反应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小人物之间的情感,来表达人性在战争里面的重要性,这才是优秀的战争片。

❻ 印度电影-《释迦牟尼传奇》。哪位电影爱好者可以给我这部电影的详细信息主演是谁很棒的影片。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足古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成道后,人们称他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是“觉悟者”。释迦牟几三堪称领悟了宇宙人生真谛的火学者。 美国声名煊赫的大学者麦克哈特,是当代著名应用物理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兼天文学家。他最著名的一部畅销书叫《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作者在书中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名第四,置于耶稣基督之后,孔丘之前。

❼ 印度有部电影是不是叫黄金大劫案里面有个叫蜘蛛的人物

《巴霍巴利王:开端》。

《巴霍巴利王:开端》是由印度阿卡媒体公司出品,S·S·拉贾穆里执导,帕拉巴斯、特曼娜·巴蒂亚、安努舒卡·谢蒂、纳赛尔联袂主演的动作冒险片。

影片改编自印度神话传说,讲述了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争夺摩西施末底王国的王位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7月10日在印度上映,2016年7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

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个摩喜施末底王国。国王死后,王位的争夺在两个年轻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饰)和巴拉迪瓦(拉纳·达格巴帝饰)之间展开,巴霍巴利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巴霍巴利最终成为国王,但不久便遭到巴拉迪瓦刺杀和篡位。

他的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得以幸存,被一户普通人家收养,取名为希瓦(帕拉巴斯饰),希瓦是个拥有神力的孩子,长大后他为了心爱的姑娘离开了家,来到了外面的世界闯荡。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一段复仇与夺回王位的故事即将来临。

❽ 谁是基督的妻子

自一部名叫《达芬奇密码》的电影上映以来,各“基要主义”的基督教社团就炸开了锅。他们的信仰似乎被这部“邪恶”的电影(包括小说)给“劫持”了,就象剧中提到的那位著名“妓女”抹大拉的玛利亚“劫持”了救世主的生平事迹的“正确”版本一样。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极力的抵抗着来自那个“妓女”的“讹诈”。他们或开始忙着写文章替救世主作“亲子鉴定”,或纷纷通过“开批斗会”、发短信的形式极力地为救世主洗刷“不白之冤”。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了好一阵,不能说一点“功绩”都没有。我想,他们最大的功绩就是,进一步把他们的救世主变成了一个凡夫俗子。这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道理其实很简单:对于凡夫俗子而言,才存在一个是否结婚、而结婚又是否合适的问题;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其“履历”是否“填写”正确从而被公认,才是一个要紧的问题,因为这个人的“履历”为很多人的社会身份的合法性,提供着依据。对于基要主义的基督徒而言,既然信仰是以一个外在的言说权威的确定性为基准的,那么,这个言说权威的任何不确定性都会对他们的信仰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是他们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以至于上帝究竟给人类一个什么样的基督已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维护业已形成的关于基督的权威性解释。所以,当自出土于埃及的那格·哈马地文书令人尴尬地提供出关于“耶稣最喜爱的门徒”的另一种说法时,而这个说法又和耶稣妻子的传说搅和在一起被写成小说时,对于基要主义的基督徒来说,那个“抹大拉的玛利亚”简直就成了一个可诅咒的名字。 那么,这个“妓女”玛利亚真的如《达芬奇密码》一书所说的是耶稣的妻子吗? 其实,这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已全然把耶稣置于了仅仅是一个人的境地。而真正的问题是,作为基督的耶稣有“妻子”吗?而谁又是基督耶稣的“妻子”?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首先应澄清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基督。 很多基督徒认为,基督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而他是神。但,这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当耶稣说“我是真理、道路、生命”;“在亚伯拉罕之先,我就有了”时,“我”显然不是指一个人。(更不存在结不结婚的问题。)而是指临在于耶稣并吞没了耶稣的基督。而这个基督就是上帝启示给世人的“道成肉身”的信息。 那么,基督有没有“妻子”这个问题就应当更加准确地以另一个方式被提出:“道成肉身”的信息有没有一个相应的载体?或者说,“道”如何成了谁的“肉身”? 如果,“道就是神”,而所谓“肉身”隐喻着被造物的话,那么,道是怎么达到肉身的呢?永恒的道和偶在的肉身简直就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又象是居于不同维度的两个全然相异的东西。就性质而言它们简直势同水火。如果它们有相遇的可能性的话,在它们之间,必有一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必满足一个条件,即,它既非造物主,又非一般被造物。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伟大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爱留根纳把上帝和被造物在时空中的展开分成四个层面: 1 创造而非被造 (造物主) 2 被造而创造 (原型。对人而言,就是每个人身上的亚当) 3 被造而非创造 (包括人类在内的被造物) 4 非被造而非创造 (回归于自己的造物主) 在这四个层面上,上帝展开了他的行动。在这个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相互对应的结构;上帝和原型、原型和所衍生的被造物。通过这两相对应的结构,上帝借由创造、衍生的过程走了一个大圈,完成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爱留根纳的关于上帝行动的表述和《周易》通过先天八卦(对待)和后天八卦(流行)所揭示的存在的奥秘何其神似!创造只能通过一个关系而得以展开,这就是“对待”。创造又是个创造者自我从否定到自我回归的过程,这就是“流行”。在《周易》中,“资始”而“统天”的“乾元”和“资生”而“顺天”的“坤元”的关系不正是爱留根纳所说的造物主和原型的关系吗?《周易》中所说的“帝出乎震,齐乎巽……成乎艮”的过程,不正是爱留根纳所说的上帝通过创造行动而自我回归的过程吗? 这两相对应的结构如果用“夫妻”来比喻的话,那么,原型就是上帝的“妻子”。就是居于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中介。在不同民族的神话系统中,这个“妻子”以不同的角色被表达着。 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叫做“坤元”、“女娲”、“王母”。 在希腊神话中,它被叫做“地母该亚”。 在印度神话中,它被叫做“杜尔迦女神”。 在埃及神话中,它被叫做“伊西斯女神”。 在犹太神话中,它被叫做耶和华的妻子“安瑟拉”。 在诺斯替神话中,它被认为是终极元一所“移涌”出的女神“索菲亚”。 在基督教象征体系中,这个角色分配给了一个著名的形象———抱着圣婴的圣母。 而在理性主义所主导的现代化语境中,我们把它叫做“生态环境”。(当然,这个词通常被形而下地使用着。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有着形而上的意义。) 尽管,不同的神话传说都极力地通过一个女神形象来隐喻那个居于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中介,但原型却不是一个形象所能涵盖得了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出于上帝的抽象的结构性设计。对于基督教而言,这个设计就是“道成了肉身”的信息。在神学的层面,基督教用“道成肉身”的叙事代替了异教的女神形象,从而更加切近了抽象的原型的本质。在宗教象征的层面,圣母与圣婴的形象又丰富了隐喻所试图揭示的存在。那么,刚才所提的问题也就浮出了水面:什么是基督?基督就是原型,基督就是那个抽象的“道成肉身”的信息本身。而基督的“妻子”,也就是这个信息在可见的现象世界的自我实现。 换句话说,基督的“妻子”就是现实层面上的耶稣的事迹,及其产生的果效;基督的“妻子”,也是任何一件发生在着地上的以任何形式彰显着“道成肉身”的信息的事迹,无论它是发生在佛教徒的身上还是孔教徒的身上。总之,对于被造物而言,谁承载着那个信息,谁就是基督的“妻子”。 而承载那个信息的过程,对于中世纪的骑士而言,就是寻找圣杯;对于孔孟之徒而言,成仁取义;对佛教徒而言,就是发菩提心;对于基督徒而言,就是活出基督;而对于现代消费群体而言,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更是之人文的生态环境。)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中,我们看到了对同一个来自上帝的信息的不同回应。 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在欧美基督教文明的现代版中,一个古老的早已被以异端的名义压制了的声音又回响了起来,它在现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它崭新的表达途径。也就是被各种媒体形式所重新包装了一下的古代象征,如巫师、吸血鬼、甚至以耶稣妻子身份出现的“玛利亚”等等。那么,这些曾被基督教以残酷无情的手段加以消灭却在当代大众消费文化中又“陈渣泛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20 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兼思想家容格认为:这些就是人类在若干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至今仍以其巨大的力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它们以超时空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宗教的作用就是把它们纳入一个象征的体系中,从而使其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可控的方式被转化为建设性力量。这一过程很象是水利工程起作用的过程。在世俗化实用主义站主导地位现代语境中,宗教的“水利工程” 渐渐不可逆转地让位给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的“水利工程”。其直接后果就是一些集体无意识原型失去了它们传统的表达形式而只能一破坏性的方式介入现代人的生活。而这正是种种现代病的最本质的原因! 因此,为古老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寻找后现代语境中更具建设性的表达形式就成了摆在现代人跟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它关系到现代人的灵魂问题。毕竟,古代宗教的“水利工程”已经不太适用了,是修补它还是重建它对现代人而言真是个两难的选择。持修补意见的人力图通过维护传统的宗教教义权威的方式来确立现代人的道德底线,其表现形式就是“基要主义”。而持重建意见的人则认为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义权威,才能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信仰找到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终极基础。在他们看来,那个“讨厌”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简直就是这一无条件基础的试金石。因为只有耶稣的“结婚”与否对信仰而言不再是个问题时,信仰才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条件的基础,也就是说,信仰不再是个是否皈依基督教的问题,而是个如何让无条件的个体灵魂遭遇无条件的上帝成为可能的问题。只有当这个无条件的信仰基础得以确立,现代人才能开始他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重建新的信仰体系的工作。在他们看来,上帝的创造行为既然是个阶段性过程而在时间(卡洛斯)中展开,那么,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回应也将是在不同阶段中的时间性回应。 因为毕竟,上帝是通过基督而行动的上帝,那么,作为“妻子”的被造物,也将是在历史中行动地回应着的存在者。在时间中,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着上帝的作为。当未获表达的无意识原型徘徊在意识的视野之外的时候,碰巧,人们找到了“抹大拉的玛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