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电影老师打嗝叫什么
印度电影老师打嗝的影片名叫《嗝嗝老师》。
相关资料: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是由印度YRF电影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校园励志喜剧电影,由西达夫·马贺拉执导,拉妮·玛克赫吉领衔主演,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等联袂出演。该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奈娜·玛瑟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该片于2018年10月12在中国内地上映。
㈡ 隔隔老师经典话(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带来的启示)
原创: 大岚子 山岚教育
这两天“包场”围观了一部口碑不错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剧情还是熟悉的配方,但温情的画面、舒缓的节奏、激扬的力量,却给山岚教育团队带来别样的温情和深情的感动。
文 | 大岚子
本片讲述一位患有图雷特综合症(面部神经间歇性抽搐,经常不受控制的发出奇怪的嗝声)的女主人公奈娜从小因为自己的病,经常被别人视为怪物,屡次应聘教师屡次失败,但依旧不变成为一名老师的初心。
好不容易收到母校聘书,但却接手了全校最叛逆,成绩最差的9F班。为了让学生们摆脱成绩垫底的困境,奈娜老师带领孩子们上演一场幽默与温情同在的校园青春励志故事。
1
欣赏的力量,发现的眼睛
——“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其友好相处是每个人的功课。
影片的开场奈娜面试时不停地打嗝,坦然的说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已经可以和“它”相处的很好。语境即心境,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理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所以之前七个班主任都无法接受的9F班的“坏孩子”的时候,奈娜才能说出那句:“他们不是坏,他们只是淘气而已。”
我们每一个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对孩子的宽容和欣赏的时间节点。
在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之前我们对小朋友都是很宽容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在给你带来惊喜的同时,经常也会带给你惊讶。可这时候的我们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因为这就是小朋友的成长节奏。
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你会发现从前的想法变了,对孩子不再那么宽容了,这时候来自社会,来自同学,来自家长们的眼光,甚至攀比之心,这样的一些压力就随之而来。
当老师跟与家长沟通是说到孩子某一学科成绩不是很理想时,你会很着急,迫切希望孩子的每一个学科都很棒。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对待孩子就变得非常非常严格,这个严格的背面不仅仅是社会的各种压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不完美没有完全接受。
当孩子不在只有你们的小屋里生活,而是要面对社会的复杂,竞争的环境,这是的我们就会不自觉拒绝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不再那么宽容了。
如果我们可以像影片中奈娜老师那样,能接受并且和自己的不完美相处融洽,就会理解9F班的这群学生其实不是坏,只是淘气而已。这种感觉会让一切就变得不一样。
人都不是完美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带着发现的眼睛,和自己的不完美相处是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2
发现的力量,你就是奇迹
——培养正确的荣辱观
每每看到一个社会新闻或是令人感慨的影片时,总有一个词弹进我们的对话框——“三观”。
三观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我们在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对事件有了更多认知,对人生有了更多阅历和思考,然后慢慢形成的。
但是在学校里我们更容易培养的就是荣辱观,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褒奖,什么是被尊重,什么是耻辱。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考试,两张试卷,一张选择填空题,一张解答大题,当答完这两张卷子的时候,放下笔,靠在椅背,看到那个考场的同学还在奋笔疾书的解答着第一张试卷时,心中那种自豪感,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很多孩子在拿到运动比赛的奖状,奖品时,都会有很光荣的感觉,接受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祝贺。
这种感觉有多重要呢?当我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没有了考试,比赛,可是曾经给你带来的自信,光荣的感觉会像一支火苗在你的内心深处一直燃烧着,激励着自己。
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中,或者是家庭这种个体环境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可以去引导孩子,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光荣。
英语里有一句话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衡量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如果你衡量成绩的标准是奖项,那就只是教书,教知识。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分数高就是光荣的,他们会像影片中的那个9A班的男孩,单纯的追求分数不管用什么手段来达到目的,保住他手里的那个级长徽章,走向一种学习的极端。
但如果你褒奖的是一种品格,会让孩子们认为坚持不懈是一种光荣,让他认为自律,诚信是一种光荣。这就是在育人。
教育不只仅注重教书,育人,更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学会用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内在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内心深处培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3
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
——“没有优劣,只有差异”
9A班和9F班之间差的是BCDE这些字母吗?9A班学生和9F班学生之间差的是成绩,和参加学术竞赛能力吗?影片的最后F班的同学在比赛中举起了奖杯,给出了我们答案。
孩子和孩子之间本没有优劣,只存在差异。
之前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张弟校长接受山岚采访时说:“在学校你会发现有许多孩子,他们的成绩不一样,有好有坏,但是他们离开学校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自信。这是因为在学校里边,我们会因为不同而去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然后我们将这个亮点放大,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样培养出来的自信心是可以伴随他们一生的。”
现在的教育环境,由于师资的不足,在对待孩子方面普遍都是“一刀切”模式。一个班级35个学生,讲着一样的知识,留着一样的作业,考着相同的题目。
就好比几个人比赛跑步,有的天生跑得快,有的不能跑,把这些人都放在同一起跑线一定是层次差别明显,失去比赛的意义了。
“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爱。”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林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正因为人和人的不同,我们才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
4
希望的力量,未来为你而来
——当下不重要,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在美国有一位校长他当时做了一个改进,原来学生成绩是分为A B C F四个等级,F的意思就是failed,失败,不及格,后来这位校长把学生的成绩改成A B C NY,NY的意思not yet,还未达成,还需努力。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教育里叫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
固定模式的理解就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是什么样的了,不会再改变了。就像那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而成长模式,就是现在什么样不重要,每个人都是可以成长改变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重要。
为什么嗝嗝老师要领9F班的学生们在屋顶放飞他们写下的那些让他们厌恨,恐惧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写出来,放下去。
即使生活在贫民窟不重要,调皮捣蛋也不重要,成绩不好也不重要,要知道你们的来是有成长性的,眼前的这些磨难会帮助你们飞翔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水彩纸上画水彩,画布上画油画,国画用宣纸,速写用毛边纸,素描用素描纸,单单画幅画,用纸就有这么多分类,更何况是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和受教育,让我们变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㈢ 超高口碑佳作《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在印度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嗝嗝老师》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在印度片中属于比较高水准的作品。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具体评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师带领一群差生的逆袭,《嗝嗝老师》借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鸡汤虽然稍显老套,但电影以喜剧手法对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条中,其既有着感人肺腑的共鸣,也对现代教育体质所存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单是印度,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有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俗语,对阶级的偏见其实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师》虽然带有着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这样的电影仍旧能带来足够的感动,愿所有学子的求学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这样的老师。文/梦里诗书
㈣ 电影嗝嗝老师观后感想700字
印度的电影总是能让我们感慨很多,真实,经典。这不,最近这部《嗝嗝老师》就刷遍了广大网友的屏幕。我这里也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又是印度电影的神作,凭什么印度的电影老是评分那么高呢!国产货呢,怎么就不争气些。
看下来,眼泪汪汪流,不是流泪了,已然是哭泣了。主人公的坚强乐观,是被排斥、侮辱出来,是被嘲笑、打击出来的,准备去看的时候最好买好纸巾。
教育事业中的神作,是一种批判也是一种激励。情节一次次触摸着我们心底深处,那个频率,那个情节,那个场景,直接抓住我们的泪点。
一个人,从小因患有一种无法治愈的综合症,情绪一波动,就不由自己控制的抽搐发出哇哇哇声。不管在任何场合,随时都因情绪的波动发出哇哇哇声,众人异样的眼光,无时无刻不让主人公感到被排斥。
从小,被父亲排斥,从小被同学嘲讽,从小被当成异类,成为排斥的对象,成为嘲弄的对象,造成多大的自卑与挫败。
电影开头就是她在校长办公室外等待面试的画面,抽搐,发出哇哇哇声,不由得让觉得可笑。在面试中,因为这异常的反应,当然是直接被拒绝,整整面试了十九次,利用了五年时间,最后第十九次的学校校长面试时问了她,于是道出了自己为什么一定当老师的原因。很巧的是,她小时候也是在这个学校读过书,是当时的校长给了她力量,给了她机会,给予她肯定,接纳她,让悔扒她变得
如此优秀,学会做人。
如果不是因为学校有特殊闷昌的'需要蚂前扒,也是不会试用她的,整整五年时间,终于可以去上课了,这是多么令她高兴。可是不用说你也会知道,她要教的学生是差生,不仅不学习,还是捣蛋鬼,戏弄老师,之前已经赶走了七八位老师。
故事情节又进入到一种紧张的状态,几经周折,直到最后还是令人一惊一诈,泪点还是不断。
有空,一定要亲自去看吧!
所有伽人,所有朋友圈的朋友,这一生,必看的电影哟。
你可以选择在生意失败,自己伤心失落时看,或者不可言的痛苦时看看吧!没有什么大不了,抖抖,笑哇哇哇就过了。
㈤ 《嗝嗝老师》女主表现怎么样她还有哪些不错的作品
该片是女主角拉妮·玛克赫吉。表现的非常出色,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风采》、《我和你》、《班迪与巴卜莉》等。
拉妮·玛克赫吉为了表示对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群体的尊重,她并没有动作模仿,而是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思考,专门设计了一个“招牌”动作。她也对这类人群的特征做了学习与分析,并通过演技还原不同场景及情绪下的图雷特综合症的真实状态。
首先对演员来说,塑造一位患有妥瑞氏综合症的患者并非易事。电影在片头就很直白地表现了嗝嗝老师的病症现象,频繁不受控制的打鸣,逼得嗝嗝老师不断用手抚下巴抑制自己,然而还是无用。此处镜头是远景,女主角拉妮·玛克赫吉的惴惴不安被完全放大,这是演技初次显露的地方。
之后还有一处,是嗝嗝老师失望地面对9F班学生哄他们回家的时候。打鸣再次频繁出现,镜头依然是远的,本就生气的嗝嗝老师因为病症影响而更加愤怒,仿佛一生都在尽力跟人强调“我很好、我很正常”的盔甲被一声声打鸣击碎。
(5)印度电影啥啥老师扩展阅读:
在《黑色的风采》中,剧中女主同样饰演一位同时失去了听觉与视觉的残疾女孩,面对无穷无尽的混沌黑暗,米歇尔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却无处发泄,精神渐渐濒临崩溃的边缘。就在此时,一位名叫德布拉杰的特教老师出现在了米歇尔的身边,倾注了无限的爱与耐心。
女主也可谓是演技巅峰,饰演失去听觉或视觉的角色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而她更是必须二者兼顾,世界一片黑暗和无声静寂的那种暴躁与绝望,女主诠释的很让人崩溃,一种跟随她进入她世界的崩溃,每当她大哭的时候,似乎也想陪她一起哭,真的很有代入感。
㈥ 《嗝嗝老师》里哪些情节打动了你
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让人知道了妥瑞士综合征这个病症,在感动中完成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就是它传播的观点,连一个病人都可以成为好老师,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也让无知的人学会宽容。无知和歧视是结伴而生的。只有远离了无知才能有效的阻止歧视!
不放弃自己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信终有一天会追赶而上,超越自己,改变命运!不要用为什么寻找借口,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这个故事的最深远的含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㈦ 《嗝嗝老师》作为又一部印度神剧,剧中女主有着怎样精彩的表现与值得一看的作品
《嗝嗝老师》由演员拉妮·玛克赫吉出演,这部电影真的是值得一看,它得到了“零差评”的评价,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演技也是非常优秀的。这部电影是印度的一部教育题材的片子,里面包含了喜剧色彩,而女主拉妮·玛克赫吉将幽默与励志体现给了观众。
剧中女主拉妮·玛克赫吉的人物设定是一个说话稍有障碍的人,她发音不准,却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成为老师,她相信自己,尽管也受到许多人的怀疑,但最后还是带领一些调皮的学生走上了巅峰,这部片子非常励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女演员拉妮·玛克赫吉有一幕是自己咬胳膊的一幕,演的真切真实,让人感动不已。
除了这方面,因为这部剧也算是喜剧,所以她也将女主的幽默从各个方面展现给观众,以至于让这部剧更加有特色。
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风采》、《我和你》、《班迪与巴卜莉》,她的第一部电影虽然票房不好,但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㈧ 观《嗝嗝老师》有感
1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
影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女老师奈娜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9F班的同学出身一般,由于在学校无法得到老师和尖子班级同学的肯定,他们各自养成了反叛的性格,刁难上课的老师。嗝嗝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天赋,为了为大家争取年级长的资格,老师让大家在纸上写出最恐惧和讨厌的东西。
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他们,这些现实会成为你飞翔的翅膀。
于是老师带学生放飞了恐惧的纸飞机。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学生状态发生了本质改变, 努力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作业,等等。
具体故事情节大家可以观看电影,目前猫眼评分9分以上。
2 今天我想说说恐惧这事。
恐惧原因有两点:一是担不起,二是未知。
恐惧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常常伴随害怕和担心事情负面结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说恐惧其实就是安全(个体有能力承担某事所产生的负面后果)的反义词。那么,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反应是不同的。开车这件事对老司机来说就不会恐惧,对于刚刚拿到驾照的马路杀手来说就是可怕的;公开演讲对老师和公众人物来说就是安全的,对没有发过言的人来说就是恐惧的;跳伞对飞行员来说就是安全的,对飞机乘客来说就是危险的;电影中F9班的同学如果考试不及格,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退学,嘲笑,批评,这是青春起得孩子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们害怕,叛逆。一句话总结就是:恐惧是因为无法承担后果。
人们的恐惧还来自未知和死亡。其实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质也是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亲人怎么过,自己怎么过,只有等死了之后才知道。对于未知的恐惧,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看看网上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房价还会跌么?房价还会涨么?某某股票怎么样呀?要不要考研?要不要结婚?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由于自己无法确定房价,股票是涨还是跌,考研结果会怎样,结婚之后会怎样,所以恐惧,所以难受,最后只能问别人,通过外部给出一个确定交付。
3 这是事实。但是有趣的是面对恐惧,大家的态度有所不同。反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那就先学了再说吧;反正不知道房价是涨是跌,那就先买了吧;反正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那就先做了再说吧;影片中,在大家都不相信他,都没有信心的时候,嗝嗝老师提醒大家:现在重要的不是为什么做,而是为什么不做。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之后的大逆转。
恐惧本身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我们的面对方式。
当我们想要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时,潜意识里是不允许哪怕一丝不安全的存在的,我们最宝贵的注意力也会百分之百聚焦在恐惧上,那么后果就是锁住我们的行动,问题永远在那里,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逃避和抱怨。
相反,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安全感,也就表明我们是允许问题存在的,此时,我们心里已经接受了现在的自己和环境。接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如何改善现状上,因此就有了行动。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冒险。成功其实不一定非要冒险,甚至更多的'成功都不是冒险,只不过在大多数人看来那时冒险罢了。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低级动物的双眼都是长在两侧的,这样的好处是他们没有视觉盲区,是极其安全的一种配置。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配置使他们无法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处,没有办法仔细,长期观察一个点,于是他们不可能有深入的,长期的思考,于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有机会发展处大脑皮层。其实也不需要,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生存,他们发展起来的强大的繁殖能力。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它们的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消耗在当下,所以他们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当下,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于是只能开在永恒的当下。
而我们人就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双眼长在前方,放弃了部分安全感,于是进化出了大脑皮层,于是有了长期深入的思考,于是成了万物之王。
提醒大家一句,很多时候当你恐惧,困惑的时候不防给自己一个新的维度——时间。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看看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或者不做。
4 前文主要分析了恐惧来源和自己面对恐惧应有的态度。但是,面对别人的恐惧,我们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利用呢?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作为下属,应该及时给领导反馈工作进度,因为领导不知道项目情况会担心,恐惧呀。
作为供应商,应该不遗余力的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因为客户担心质量波动啊。
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因为家长担心孩子听不懂啊。
作为老板,应该及时给员工发工资,因为员工害怕公司欠账啊。
读到这里请闭上眼睛想一下,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来消除别人的恐惧?不防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㈨ 从《嗝嗝老师》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处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又被称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讲述的都是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的主角,因为小时候一次受到校长鼓励的经历而励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虽然经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最终完成了梦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师》又不同于普通的翻拍电影,很多看过原版电影的人都说它是一部:闭着眼都能想到结局,却依然感人至深的电影。究其原因,无非是该影片可以做到 贴合本土文化,摒弃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经历总会有所不同。比较这两部电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国,其社会文化更加开放包容,而人与人之间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师》的背景则是在印度,民风更加保守,对患病女主角的歧视也更加明显。背景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两部影片从头到尾,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剧情设计。
主角性格设定有所差异。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设定为男性,是一个有梦想却并不十分自信的人。在电影中,他的母亲、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场碰到的人都对主角释以善意。主角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虽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后的经历还是较为顺遂的。
《嗝嗝老师》的主角设定变为了女性,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现的更加自信与坚定。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她甚至会因为面试官的质疑而反击。
篇幅设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导演用了近一半的时间来讲述主角找工作的艰辛。期间,小时候因为不能确诊,而被父母、老师误解更是给了不少的镜头。
而在《嗝嗝老师》中,从主角的背景介绍到主角被录用成为一名老师却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省去了被误诊这一细节。诚然,在印度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视,而不是同情与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时的情节设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后者则更多的是遇到了“学校迫不得已“”这个机会。
相似而又有惊喜的剧情,实则代表着电影所设定的不同主题。
《叫我第一名》的主题更多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从不甚自信变得自信,个人的努力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辅相成,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虽有挫折,却总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让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师》的主题则不仅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长,后面大篇幅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场景,更多的是抨击着 印度教育的弊端与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对于贫民、特殊人群的歧视,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
俗语有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部作品好看与否,最重要的在于走心。如果完全不顾及自身的情况,照搬照抄,也不过是用本国的演员重演一遍别人的剧情,最终也只能沦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电影与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师》成功的本质。相似的大纲、迥异的细节,让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虽有相同的故事躯壳,却能诉说不同的文化内涵,翻拍的成功之处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