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电影字幕英译策略
扩展阅读
韩国朝鲜战争老电影 2025-08-24 13:07:32
9292电影网最新网页 2025-08-24 13:01:02
儿童抗日微电影梗概 2025-08-24 13:00:59

电影字幕英译策略

发布时间: 2024-01-27 10:12:45

㈠ 电影翻译技巧

影视字幕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要达到"信、达、雅",给读者呈现出优美的文字,重视作者的意愿,而影视字幕翻译由于是面向大众传播的产物,因此要求译者必须以观众为中心,必须考虑观众的语言水平和大众审美。所以将影视字幕翻译技巧总结如下:

1、译文应以简洁易懂为原则

字幕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洁易懂。译者要在体会剧情、语气、背景的情况下用最一目了然的表达形式和最清晰的逻辑关系将原句的原色原味呈献给观众。表达语义中的意思是翻译的重要目的,不是简单地逐字翻译。如果字字对应的翻译就有可能与译文要求的通俗易懂背道而驰,反而使译文更加繁琐拖沓,显得译文生硬,逻辑关系更加复杂。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既能使句子表达流畅,又能充分流露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2、选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词汇

影视字幕语言有口语性、通俗易懂和跨文化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影视字幕翻译时,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针对语言的技巧要求句子句型方面主要是要选择的句子有简单、易懂、词汇精简等特点。很多句子都需要很大程度地进行简单的翻译与应用,译文的文体上的应用技巧要特别注意。在空间上,字幕是指出现在屏幕或电视荧屏下方的外文文字的译文或者注解,因此在空间上有了限定性。字幕语言的应用在选择句型中,它的主要理论在于:字幕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短的词语;句式宜简明,力戒繁复冗长,惜用过长的插入成分、分词结构和从句。如bemiserly,stingy不宜翻译成"悭吝",最好译为"小气"或"吝啬"更合适。

3、缩减法

为了剧情的清楚以及时间的缩短,减少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应该采取对字幕句子的压缩策略。译者要在影视剧情中经常采取缩减的相关策略,主要是在句型上的精简以及对时间、空间上的压缩等进行分析与采纳。受制约性、缩减性等特点就是上述讲述的特点,本段理论也阐述了句子的缩减方法,缩减的目的是为了句子的精简: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

总而言之,字幕翻译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传递原影片的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所以字幕翻译应尽量简洁明了,清晰流畅,通俗易懂。使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㈡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纪录片字幕翻译【从目的论角度谈字幕翻译】

摘 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字幕翻译也成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与传统文本翻译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上述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 制约 翻译策略

一、电影字幕翻译概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家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电影作为一种直观有效、影响面很广的跨文化交流途径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影翻译主要有两种形式:配音和字幕翻译。配音是对源电影对白的语言符号的听觉替代过程;字幕翻译作为源电影对白的书面翻译形式,成为对电影画面的一种视觉补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配音的黄金期,但是配音使得观众无法从听觉的角度领略“原汁原味”的源电影语言。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带字幕的原声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一方面随着外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中文配音,仅借助字幕就能理解影片内容,欣赏异语文化;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配音电影的产量有限,而带字幕的电影能使人们更快更多的接受新鲜事物。如今电影的观众数量远远超过文学翻译作品读者的数量,因此社会影响也绝不会在文学翻译作品之下。而翻译界对电影翻译特别是字幕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字幕翻译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而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的翻译。语际字幕指的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具有文学翻译的一般特点,此外还具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瞬时性。电影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信息呈递进式推进,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以前后参照,也不容许加注说明。第二,通俗性。一方面电影画面一闪而过,观众没有时间思索字幕的含义,另外电影观众的面非常广,因此要求字幕翻译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第三,语篇从口语转换为书面语。第四,互补性。字幕的出现基本未改变原片的图像声音信息,观众接收到的字幕信息和原声信息会发生互相作用,字幕所不能表达或者表达不充分的观众可以从原声那猛闭码里得到
补偿。

二、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对传统对等思想的反叛以及对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以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为代表人物形成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威密尔提出的“目的论”是其核心。“目的论”认为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明确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在翻译领域有三个可能的目的:第一,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总体目标(可能是谋生);第二,在目标情景中目标文本的交际目的(可能是为了教导读者);第三,某一特定翻译的目的(比如,为了显示原语结构的独特性而进行直译)。总的说来,“目的”主要是指目标文本的目的。
因此,所有翻译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即目的决定手段。威密尔是这样解释目的规则的:每一文本是由一个既定目的而产生,应当为该目的服务。翻译时,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这一规则解决了直译还是意译、动态对等还是形式对等等等这些翻译研究中的两难问题,意味着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翻译任务的目的可能要求或直译或意译或在两个极端之间,意味着接受方或者说读者是目标文本目的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威密尔还认为跨文化交际应当把不同的行为习惯、价值观以及交际情景考虑在内枝哪。

三、翻译的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要想做出好的字幕翻译,译者必须把握字幕翻译的目的。字幕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影片观众能够借助字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看懂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欣赏到国外的影视作品,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态前们在翻译电影字幕时可灵活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缩减法
电影是在屏幕上一闪即逝的瞬间性作品,它不像文学作品能够反复阅读、倾听。电影的这一特性使得字幕翻译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时间和空间。时间指语言和图像的同步配合,字幕在这方面虽不像配音那么严格,但也必须在和源语话语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空间是指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一般为一到两行。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字幕时,译者常常采取缩减法,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源语的要义,对观众在有限时空中把握影片内容无关紧要的信息或者影片画面或音乐已经提供充分语境的信息可以删除。
例1:Ashley: Well, isn’t it enough that you gathered every other man’s heart today? You always had mine. You cut your teeth on it.
阿希礼:今天你取得那么多男人的心,还不够吗?我的心总是你的。(《乱世佳人》)
这一对白是女主人公斯佳丽想方设法引起自己暗恋对象阿希礼的注意,但收效不大,斯佳丽忍不住当面埋怨后,阿希礼对她的回答。You cut your teeth on it与前面you always had mine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后者更加形象生动,由于空间限制,没有必要同义反复,后面的一句可以删掉。
2.化暗示为明示
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对源语观众来说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缺乏源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译语观众来说很难理解,因此在字幕翻译时,可以把源语中隐含的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
例2:刘元:小陆,我告诉你,我要再管你们破摄制组的事我就不姓刘!
Liu Yuan: Xiao Lu, that’s the last goddamn time I help your shit crew (《不见不散》)
中国人自古以来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家庭和宗族一直是社会的基层单位。中国人的姓氏有着认祖归宗的神圣使命,是不可轻言改变的,如果有人发誓再做某事就改变自己的姓氏,通常认为是极其严肃认真的誓言,而西方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不长,他们对姓氏的态度相对中国人要淡薄很多,如果直译成英文,西方观众可能无法体会刘元的坚决。译文译成“最后一次帮助你们”,并加入了诅咒语以显示刘元的愤怒和决心。
3.归化的翻译策略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因而电影对白中经常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即文化负载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常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要求尽量简洁明白,不能采用加注的策略,另一方面电影面对的是人民大众,如果有太多晦涩难懂的词或者陌生化的不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会丧失大批的观众。
例3:Phoebe: Are you gonna go over there?
Joey: No, yeah, no, ok, but not yet. I don’ t wanna seem too eager. 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 three Mississippi. That seems pretty cool.
菲比:你想过去吗?
乔伊:不想,呆会再说,我不想显得太急于见她了。一个密西西比,两个密西西比,三个密西西比,这样显得比较酷。 (Friends)
Friends是美国著名的情景喜剧。上面的场景是男主角之一的乔伊在咖啡馆里看到前女友,有心上前打招呼又不想显得太过急切,于是用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 three Mississippi拖延时间,让自己显得酷一点。这里的Mississippi没有特殊含义,只是在慢慢数数的时候用来延长时间,和我们用“滴嗒”来数秒的方式异曲同工。译者却直接译成地名密西西比,在上下文语境里显得非常突兀,中国的观众会不知所云,不如改译成符合中国人数数习惯的“一、二、三”。
4.异化的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因电影媒体的特点而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另一方面,电影的多媒体性质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般书面翻译中译者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信息,而字幕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现的画面、伴随的音乐、自然的声响、人物说话的语调等语言外信息,为克服文化差异提供了有利条件(李运兴,2001)。在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对一些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也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
例4:李清:我跟你住,你把我卖了我都不知道。
刘元:你把我当成披着人皮的狼了吧?
Li Qing: Live together, huh? How do I know you wouldn’t try to sell me too?
Liu Yuan: What? You think I am a wolf covered in human skin?(《不见不散》)

四、结束语

电影艺术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彼此打开了一扇窗。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字幕翻译也成为“影视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钱绍昌,2000),必将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认为字幕翻译可采取缩减式、化暗示为明示、直译或意译等多种策略,使目标观众真正体验到与源语观众同样的共鸣和感动,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2]熊雁娜.英语电影《泰坦尼克号》汉译评析[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5,(3).
[3]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2).
[4]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朱维芳.英语电影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㈢ 电影字幕翻译有哪些技巧策略

大体分四步,
一是先弄懂原文,
二是翻译成通顺的汉语,
三是结合语境(上下文、历史背景、语气甚至口音。。。)进一步修改汉语,如果是口语还要注意要做到口语化,你看《伟大的卫国战争》里做的就不好:同一个德国将军,有一集译作:范 梅勒廷,另一集译作:冯 梅林金,同一个苏联飞行员一集译作阔日杜布,另一集译作科杰杜博。这种情况力求避免。
四是更高的要求,对口型,只在配音时用,不多说了
希望能帮到你

㈣ 英语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中国的翻译标准: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彦琮的“十条八备”,
玄奘的“五不翻”,
赞宁的译经“六例”,
马建忠的“善译”,
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形似、神似”说
钱种书的“化境”说,
许渊冲先生则从诗学的视角提出“意美、形美、音美”的翻译标准(具体内容你可以具体查一下)
国外的以奈达的翻译理论最具代表性,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也提出了三条翻译原则:一是要将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上来;二是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而且要保全原作的真实;三是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利自如。

在翻译学领域,研究者提出不少翻译的原则,对翻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然而,针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原则却不多,导致片名翻译不统一局面的出现。以现有的翻译原则为基础,再把电影作品自身的特殊性考虑进来,英文电影作品片名应遵循七个翻译原则:
开门见山原则、
音意结合原则、
一见钟情原则、
内容等价原则、
文化体现原则、
审美体现原则、
票房效应原则,
以期对英文电影作品片名的汉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㈤ 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_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论文

[摘 要] 字幕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形式,受译文字幕结构所限制。由此,电影字幕采用不同的策略把电影的情节或内容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观众,从而在译文的文化和技术间创造出一个界面。本文旨在研究唯仔译制片中从汉语译成英语的对话界面。以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的字幕翻译为例,通过字幕翻译策略调查,解决介于文化与技术间可能的界面。
[关键词] 字幕翻译;策略;电影界面;翻译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把数字技术和语言、文化相结合,其中,字幕是促进与观迟坦众沟通的关键技术。电影字幕,根据Dries(1995),可分为两大类:“语际字幕”和“语内字幕”,前者包括“从一种语言至另一种语言以及从口语至书面语的沟通,使浓缩翻译显示于银幕上”。这和De Linde and Kay(1999)在其书中所述相同“减少对话的数量,适应媒体的技术条件,使非母语使用者的阅读能力能接近等值的翻译字幕”。为了探讨“语际字幕”的过程,找出操作中技术、语言和文化间的共同点,本文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对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运用进行调查研究。
一、语际字幕的技术限制及欧洲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它高度依赖字幕设备来把信息传达给观众。翻译的字幕一般最多占两行,字数含空格在内不会超过40个英文字符或者每行13个汉字,在同一银幕上避免字数过于拥挤。同时还会考虑到计时、标点符号以及其他一些惯例,所有这些都是字幕翻译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字幕翻译在其制作过程中通常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避免违反技术上的限制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瑞典翻译家Jan Ivarsson在欧洲率先提出了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他的�Subtitling for the Media: A Handbook of an Art�(1992)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和发展历程。六年后,在学者Mary Carroll的协助下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的影视翻译策略和技巧,书名也更改为�Subtitling�,这两部书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丹麦媒体翻译家Gottlieb 2001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字幕翻译的学术文集。该文集总结了10种字幕策略来处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化的特异性,如采用“错位”手段等。翻译工作者在处理“音乐或特殊的可视化语言”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不同的翻译。该书指出,由于视听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之间存在的差异,视听翻译的研究方法与翻译策略也应该与传统文本翻译码山桐存在着不同,其理论对中国字幕翻译很有借鉴意义。
二、案例――影片《卧虎藏龙》
李安是全球电影业中较为突出的中国电影导演,其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获得四项奥斯卡奖。这里我们把台湾和香港版本中的普通话对话及其字幕翻译做个比较。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给目标语言匹配的术语翻译带来麻烦。为此,电影字幕翻译可以使用另一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类似的含义。如“花雕蒸鳜鱼”是一道传统的中国菜,影片中翻译成“steamed whole cod”,而不是“steamed Mandarin fish with Hua Diao Jiu(花雕酒)”,既避免了混淆观众,又保存了中文含义。其运用了Gottlieb的“扩展”策略。
摘录1 对话:花雕蒸鳜鱼,干炸头号里脊
字幕:Steamed whole cod/bite-size meatballs…
其次,如Ivarsson(1992)所阐述的“遗漏或某些文本释义”。翻译者在遇到冗长的对话时能够缩短到空间允许的范围。以下摘录两例:翻译者把文本“他们一到京城就替我定下这门亲事”略译为“my parents are arranging everything”,用以表达中国古代社会子女的婚姻受父母的支配。如摘录2。
摘录2 对话:反正婚事由我爹娘决定
他们一到京城//就替我定下这门亲事
娘说鲁太老爷是朝内的大官//又是三代翰林
如果能跟鲁家联姻//对爹在北京大有好处
字幕: My parents//are arranging everyting.
The Gous are a very powerful family.
My marrying one will be good//for my father’s career.
第三,文本的压缩。对于过分冗长的对话有必要由翻译者进行压缩来避免多余的信息。例如,摘录3中的第一和第三行字幕就是多余的。因此,翻译者只保留了其中的第二行字幕。此法正对应了Gottlieb的“浓缩”法。
摘录3 对话:青冥剑是没找回来
可是我敢赌//贼人与玉大人家有挂钩
查他个底儿掉
字幕:I�m sure the thief//is in the Yu household.
第四,省略的应用。以摘录4为例,翻译者删节了文本“既然是这样”,在其英文译本中保留了对话主要的意思。
摘录4 对话:既然是这样//办完了事,你到北京跟我会合//你来,我就等你
字幕:Join me//once you have finished.I can wait for you in Beijing.
第五,简化文本。翻译者剔除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复杂描述,而用简单的句法取代。
摘录5 对话:当今天下论剑法,论武德//只有慕白配使用这把剑
字幕:�He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worthy of carrying it.
第六,使用较为简单的词汇。摘录6中,翻译者在此用“wild chicken”来表达“呱啦鸡”。
摘录6 对话:打猎很管用的 香喷喷的呱啦鸡
字幕:Great for hunting wild chicken.They�re delicious.
第七,对于不同称呼的翻译,如专有名词、人名、标题、人物绰号和地名,翻译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定式来翻译,通常使用一个形容词和名词来翻译人物的绰号,如摘录7。而人名的翻译却有所不同,以摘录8和9为例,摘录8中只翻译了姓。摘录10中的山名,根据声喻法翻译成了“Wudan”,在台湾版中被译成“Wudang”,而在香港版中被译成“Moudong”。
摘录7 对话:碧眼狐狸在哪里?
字幕:Where is Jade Fox?
摘录8 对话:在下“冀东铁鹰爪”宋明
字幕:I’m Iron Eagle Sung…
摘录9 对话:这位是我师哥“飞天豹”李云
字幕:Subtitle: and this is my brother in arms…Flying Cougar Li Yun
摘录10 对话:李慕白让他去武当山了
字幕:He sent him//to Wudan Mountain.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台湾和香港版本对话的不同翻译。通过这两个版本的英文翻译,我们发现有100多个差异,这些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香港英文版本中缺乏完整的翻译,如摘录11,香港版英文翻译中,宾格表现不明显,因此观众易对整个电影情节产生误解。
摘录11 对话:三教九流,往来人等
字幕:Here,you�ll find all sorts of characters.(台湾版)
Here,you�ll find all sorts.(香港版)
第二类是相同的对话有不同的翻译解释,如摘录12,古代兵器“双刀”在台湾英文版中被译成“machete”,而在香港英文版中译成“saber”。这两个译文并不代表同一兵器,machete(大砍刀)是从其形状和功能的角度来表现的。总体来说,台湾英文版的更为准确。
摘录12 对话:我是双刀,剑法我略通一二
字幕:Yes,I am,but I prefer the machete.(内地版)
Yes,I am,but I prefer the saber.(香港版)
第三类是不同版本的设计布局不同,这是由于VCD和DVD版本在技术上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布局,即使整个句子的意思相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语序。如摘录13。
摘录13 对话:下回遇了他//他要是再不肯明讲,告诉我,我去跟他说
字幕:Tell me if Li Mu Bai is not more//open the next time you see him.
I�ll give him an earful!(内地版)
The next time you see him tell me if Li Mu Bai is not more open.
I�ll gibe him an earful! (香港版)
摘录14 对话:今晚酉时//黄土岗上,一决生死!
字幕:“We�ll settle this at midnight//on Yellow Hill.”
摘录15 对话:道元真人年初//从武当山路过这里
字幕:Monk Zheng Said//you were at Wudan Mountain.
我们从中还发现了一些文化方面自由宽松的翻译解释。如摘录14,术语“酉时”在古代意为一天中下午五点至七点的时间段,而在英文版中被译为“midnight”。另外在摘录15中的“真人”是道教的一个主要术语,被译为“Taoist priest”,而“monk”一词主要用于佛教的教义。
三、结 语
电影字幕从口头语到书面语的翻译过程不同于文学翻译。它涉及技术上的限制,如得到最大清晰度或被凝练,则能避免银幕中字幕翻译的拥挤。电影字幕翻译者必须牢记这些限制。然而,为了将传输信息传达给目标观众,字幕还需要考虑到相关语言和文化等其他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把技术应用于字幕翻译时,不会很大地改变翻译的本质,反而会使它更加丰富。对于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对语言,而且要对文化因素加以考虑,而对于文学翻译,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技术限制。
[参考文献]
[1] De Linde Z,Kay N.�The Semiotics of Subtitling�[M].Manchester: St.Jerome,1999.
[2] Dries J.�Dubbing and Subtitling: Guidelines for Proction and Distribution.Dü-sseldorf�[M]�.Ger.: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1995.
[3] Gottlieb H Subtitling.�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M]�.S W Chan,D E Pollard,Eds.Hong Kong: Chinese Up,2001.
[4] Ivarsson J.�Subtitling for the Media:A Handbook of an Art�[M].Stockholm: Transedit,1992.
[5] Luyken G M,et al.�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 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M].Mancheste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1991.
[作者简介] 张颖(1965― ),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理论及语言学 ; 刘军艳(1974― ),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及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