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几个武士保护一个女人的日本电影
黑泽明的《七武士》
B. 《七武士》讲述了什么
这是日本武士电影史上的一部巨作,也是正派武士的巅峰代表作。
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一切都显得十分朴素。
在影片的开头,某个村庄的农民在快要收成的时候愁眉苦脸起来,因为处在整个社会最底层的他们不仅要应付官府的重税,还要面对山贼的打劫。
当然,官府自然不会管这些农民的死活。
于是,被逼走投无路的农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雇佣武士来打击那些山贼。
雇佣武士来打山贼,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群山贼其实就是没有藩主的浪人武士。
当时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主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地诸侯的势力。失去藩主的武士们纷纷成为浪人,有些甚至成为山贼,就好比影片中那四十骑山贼,身穿盔甲,脚胯骏马,手持各种长短武器,完全是以前诸侯军的打扮。
这些农民穷的一塌糊涂,他们没有钱,只有一点米作为酬劳。那个时代的武士都是高傲的,即便成为浪人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接受农民的施舍。不过,最终农民还是盼来了七名愿意维护正义的武士。
勘兵卫,是七人中的领袖,是武士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底层的农民,他没有端架子,直言自己目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为了救出一名被小偷劫持的幼童,他甘愿剃光头发扮和尚。在打败山贼后他并未得意忘形,而是坦言农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菊千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出身农民,受过武士的欺凌,所以一心想要成为武士。他偷武士的家谱,却被人点破家谱上的那个名字只有十三岁;他拿着一把几乎有一人高的野太刀,却不会使用,只是为了吓唬别人,因为野太刀的特殊形制决定了能使用它的是武士中的高手。然而他真的一无是处么?在村民与武士陷入互不信任的僵硬局面时,是他打破了僵局。在抵御山贼的战斗中他奋勇杀敌,比真正的武士还要英勇。他最终战死,却没有得到武士的荣誉礼葬。这不禁使人陷入了深思:决定一名武士的究竟是他的出身背景?还是内心的灵魂和品德?影片给出了答案。
C. 七武士 名词解释
《七武士》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志村乔、津岛惠子等参与演出的一部动作片。
该片描写了日本战国时代,一小山村面临着山贼的威胁,为了保护秋天的收成,村中长老决定让去请武士来保护村子安全,但只能拿出的报酬是一天三顿的白米饭。在城里,他们遭到了武士白眼甚至被打。直到勘兵卫(志村乔饰)的出现,他现今已沦为浪人,几经考虑最后答应了。他对农民说至少需要七名武士,于是久藏(宫口精二饰)、胜四郎(木村功饰)、五郎(稻叶义男饰)、七郎(加东大介饰)、平八(千秋实饰)和菊千代(三船敏郎饰)等六人也加入了队伍,七个人肩负保卫村子的任务。 整个防御准备的过程中,武士与农民间发生许多摩擦也闹出不少笑话。而在一次偷袭行动中,有武士为救农民被火枪打死,很快山贼的反扑随之而来,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D. 求一部日本武士电影的名称,偏喜剧 河边用木棒比武 其中一个不停被击中头和四肢
电影《七武士》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志村乔、津岛惠子等参与演出的一部动作片,该片上映于1954年,虽然是上世纪的作品但得奖甚多,日本的《电影旬报》评选的日本百部电影中本片位于第一名。
前两天分享菌为大家介绍了黑泽明执导的另一部电影《罗生门》,这两部电影对于武士的形象都一改平常的印象,真实而又充满了人性,让人看到了武士们各自的特点。
本片中的七位武士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那种为了主公而奋勇杀敌的那种武士,而是悲天怜人为了一个农村而去阻挡山贼的善人,他们中有善于统领的勘兵卫、剑道大师久藏、代表友谊和忠诚的七郎次、睿智的五郎兵卫、乐观的下等武士平八、年轻但没有经验的胜四郎以及出身农民的假武士菊千代。
他们受到农民的雇佣,在仅有伙食的雇佣下为村庄出谋划策甚至战死沙场,让人看到了武士的勇猛,但他们这种行为不属于传统的武士形象,传统的武士不屑于接受农民的施舍反而觉得丢人,但他们为了这些穷困的农民而挺身出击,让人看到了闪光的人性。
但在电影的结局中,这几位武士的领袖勘兵卫却说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因为武士们从头到尾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反而在尽心尽力保护村子之后死了四人,但农民们却因此获得了发展的生机。
电影虽然名为《七武士》,但其核心却是那些平凡的农民,本片里的农民并非是正面形象,他们无礼、懦弱、自私、愚昧,明明请来了诸多武士却又担心武士骚扰村中的妇女,明明之前残害过没落的武士存有精良的兵器却一直害怕山贼而不敢反抗,只能跪求山贼留些粮食。
但在武士们的领导下,他们才逐渐敢反抗敌人,也是在武士们真正为他们牺牲之后,才有人在大战的前一夜拿出了私藏的美酒与肉食。
上图中这位假武士菊千代就出身于农民,他知道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即使是面对强敌,即使身边有强力的援助,这些藏有财富的人都不会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送出,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这就是那些村民无法挺直腰杆对抗山贼的原因。
影片最终是以武士的悲哀为结尾,农民再获得了生机,愉快地进行新一年的种植,而这些为此付出生命的武士却无人问津,很现实,让人想到了生活中很多真实的事迹。
虽然本片长达三个半小时,长度惊人,但影片充斥着诸多闪光点,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彩而且电影的配乐非常恰当,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看完了这三个半小时的鸿篇巨作,喜欢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E. 请介绍一下日本电影《七武士》
《七武士》阐释了在那个混乱危险的年代社会等级观念的崩溃和落后传统的不合理性,也质疑了武士与土匪以及善与恶的区分。
&n
这是一部相当于上中下三集的一部长篇巨制。日本某影评家认为这部影片宣扬的是中国古老的哲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然,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七武士》在武打片中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力作,它的成功不在于武打,而在于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一人一面。
影片大致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据伍作的亲耳所闻,表收之后,山村将无可避免地遭到山贼们袭击,村民惊恐万状,主战主和各有利弊与困难,仪作老人坚决主张誓死抵抗,而办法是雇武士。第二部分是从四位代表了发到七个武士一个一个地凑足来到山村。第三部分是此后战斗的布署与训练,以及经过激战时付出牺牲之后获得胜利。第四部分就是尾声了。
相对地说来,前两部分更精彩,尤其是第二部分,即描写七个武士场,可以说,七个武士是一个一个"走"出来的,都是从自己的道路"走"上银幕""向观众的。
影片一开头就把观众吸引住了:40余骑山贼,人强马壮,顶盔贯甲,武器良。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农民等于赤手空拳。与之抗衡,犹如以卵击石,如果要战,怎第才能获胜?观众不能不弄不明白。
实行这个决心的办法是派人出去雇几个光供吃就行的武士。这样的武士能雇到么?这样最低条件都肯来的武士顶用么?这也是观众无论如何都要看个水落石出的。
紧接着,影片把观众带进了一个疑窦丛生而又似与雇武士根本无关的情节上去了。这四位农民代表随腔唱曲地跟着别人看热闹呢?贼把一个富裕的农家的独生孩子抓去作人质,怎么救出这个孩子成了看热闹的人们最关心的事,也是四位农民要看出个结果的事。至于观众,本来是想看这四位代表怎样雇武士的。此刻也被吸引着要看个究竟。一个和尚,一个中年武士,双是落发又是换穿袈裟当然使观众大惑不解,最后明白了,因为那武士的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开艺制服了强盗,救出了孩子,等他辞别主人就道时,那年轻的武士非要拜师不可的时候,这位武士说他叫勘兵卫,吃了上顿悉下顿,无力收徒。这时观众才意识到,可以"雇"到第一武士了。编导描写勘兵卫的出场,纯粹是让观众疑窦丛生之后才恍然大悟的。对于勘兵卫的机智(化装在和尚靠近强盗)、勇敢(空手夺白刃)、谦虚(无收徒之能,打过的全是败仗)、诚实(承认吃了上顿悉下顿)等估良秉性,编导没有用一句语言表白,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来证实的。
描写得最成功的是武士之一,本片的主角菊千代。他是个冒牌武士,是农民,他的父亲就死一强盗之手。他渴望的真正武士的诱掖提携。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农家院子里,坐个大木桶看珍卫怎样救出孩子,孩子救出来了,他服了勘兵卫,一心想追随其后。但是他为人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后来知道昌牌货低人一等,便弄了个别人家谱,结果闹出笑话。那些真武士瞧不起他,奚落他,然而他宽宏大度,决不计较。他机智勇敢而且幽默,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那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些真武士不理他,他是"跟"来的。他看问题实事求是,而且见解新颖。使他崭露头角的是敲报警梆子那场戏。农民是没有武士想找武士。平八做的旗上,六个圆圈代表六个武士,而代表他的地是三角,但他对平八孤坟,沉痛哀悼。他作战英勇,而且谋略过人。杀山贼探子有他,偷袭山贼山寨有他,只身深入敌方缴火铳的也是他。正是大功即将告成之际,他仍不惜性命和拿大铳的敌人硬拚,倒下之前还劈死敌人,但是他牺牲之后,人们依然囿于传统陋习,不把他看作武士,他的坟头上不能像别的武士那样插上刀。多亏胜四郎主持公道,说他是个"出色的武士",把自己那把刀给他插上。
菊千是个地道的农民,当他自觉已是像样的武士时,回过头来看农民的缺点或局限,自然了若指掌。是他说服了那些农民,把杀了打败伏的武士的捞到手中的铠甲、武器贡献出来,并且始终在村民的立场上替他们辩解。他认为农民就是这样,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农民本来就狡猾、吝啬,有东西就藏起来,话锋一转,慷慨激昂地指出,这种性格完全是武士造成的,也就是官府造成的。对于武士,他丝毫也没留情。
如果说勘兵卫的出场是从武士必血的品德这个角度描写的,那第,久藏的同场则是从武士必备精湛武艺这个角度来描写的。那个大个子流浪武士是个流氓,他逼着久藏用真家伙较量,只两个回合就被久藏砍翻。
不愿给农民出力的那个武士的出场一一人了精心细致的构思与设计,而片些人物倾注了全部的爱。
影片对于武打的安排恰到好处,不是一打到底,也没有令人厌其多余的"打"。与众不同的是这种武打是骑马的山贼与步行的农民交战,困难很多,黑泽明是用在架摄影机拍摄这些场面的。马上与脚下的激烈动作,一架摄影机很难拍出好的效果。许多影片拍摄马队的战斗都是横向移动拍摄,难度大但真实中殊死决斗。用广角镜头拍摄山贼纵马向村里狂奔,并且让武士和农民突然从猛冲过来的马群前方出一,使马队在在雨中陷于进退维谷的场面,都别具一格。
令人惋惜的是影片把农民描定得愚味、胆小,仿佛总是提心吊担地过日子。知道敌人麦收之后必来洗劫时,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磕头作揖地要求武士保护。这显然贬低了农民有和敌人一决雌雄的气慨。世界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日本的历史也不是这样,日本战国时代的农民更不是窝襄废。如果表现农民开头怯懦,但后来在武士们的训练与培养之下,变得坚强和聪明了,农民有了一两位自己的领袖人物,这倒符合历史的实际。遗憾的是编导没有给予注意。
贬低农民必然夸大武士作用,把武士描写成农民的救星。勘兵卫说的"这个仗我们毕竟是打败了"这句话,具有非逻辑的深刻意义。战争获胜的明明是武士,胜利带来的利益却与武士克关,武士有的,只是一点点的精神上的满足。正因为武士们没有得到丝毫实际利益,才证明武士们的精神高尚,这就是编导的着意之处。英国《画面与音响》于1982年秤该片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部"最佳影片"的第3名。
F.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七武士》
1952年,在日本热海的一座小旅馆中,3个人正在埋头写着一个电影剧本,他们冥思苦想,希望写出一部真正反映武士题材的影片,在经历了45天的呕心沥血,一部被后世称为“有如神助”的电影剧本在这个小小的旅馆房间中完成了。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盗贼横行,在当时,落魄的武士会游宿在剑道学校和寺庙,保护他们和教导剑术,而作为报酬,当地会提供武士一天的食宿,而偶尔,武士也会放下身段,到村子去,晚上巡视过后,也会得到一顿伙食,三人当机立办,就以此为切入点,写出了剧本大纲
而这部最终完成影片,影响了后世几代导演,同时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它的导演黑泽明被盛誉为电影皇帝。
它就是《七武士》
(黑泽明为电影所编写的六本剧本)
在七武士中,黑泽明塑造了七位不是因为名利或贪婪趋势的,而是理想中的武士。
七个武士特色鲜明
堪兵卫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和组织者,他虽然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但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整个战场的败势,他乐于助人,当得知村民的孩子被盗匪绑架当作人质时,他冒险剃掉自己的长发,装扮成一个僧人,后趁盗匪不备,夺回孩子。当他得知村民为了寻找武士而不得不以稗米充饥,而给武士们最好的白米饭时,他深受感动,答应了村民们的请求,并尽心竭力,寻找最好的武士。他在到达村庄后,立刻开始部署和规划战术,他一方面和村民们打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自己当即立断的武士风采,当得知需要放弃渠沟对面的草房时,他立刻做出判断,并严斥执行,而最后,当付出巨大的代价打退山贼后,他功成弗居,道破了农民才是这次战争的受益者的真相,也可以说,他象征的就是日本最正统的武士精神本身。
胜四郎在所有角色中,胜四郎是最稚嫩的,他甚至一开始被排除在了七位武士的行列之中,他的身上也缺乏武士的凶狠和果决的勇气,他某种意义上是个不合格的武士。但同时,他也是最没有武士的架子的,他在看到村民的米被偷时,他悄悄将米钱给他们,并知会不要声张,他同农民的女儿坠入爱河,并将每日的白米偷偷带给她,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于心目中正义的追求,都让他富有了年轻人的独特魅力。
久藏则是七位武士中的武艺最高强的人,他剑术高超,为了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武学至境而独自踏上旅途,黑泽明在电影剧本中,将久藏的原型定为宫本武藏,而他的确没有辜负这个期望,他一招就能将挑衅的武士劈砍刀下,一人就可直闯敌营,于万军中抢到一把火枪,为之后的战役的顺利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自己,只是在众人崇拜目光中回去小酣了,他傲慢,冷酷,但又古道热肠,极富正义感。
七郎次虽然着笔不多,但他看淡生死,身为武士,平日里却以卖货为生的平常心深深打动了我们,当昔日好友堪兵卫既高兴于久别重逢,又不忍心将自己往斗争的泥坑中拉,不好意思地说出要去打一场没有好处的仗时,善于体会他人的七郎次立马明白了堪兵卫的苦衷,以一副真挚的笑脸回应了好友的请求,他身上对于友谊的忠诚和诚挚让他成为了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平八则是整个情绪的基调,他的乐观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他率直积极,在别的武士即使饿着肚子也不愿屈尊于平民时,他已经在旅店老板的客栈后开始劈柴了,而且乐在其中,虽然他武艺并不能算精湛,但是平和谦逊的态度为整个阴暗的基调画上了一些彩色的光影。
初识五郎,你会被他的机警和信赖所打动,他甚至没进门,就一眼看破了堪兵卫对于自己的试探,不仅不恼,反而对堪兵卫的高尚人品所打动,将自己的生死和荣誉都置之事外,而无选择一个值得自己相信的人,这样的精神不能不为之动容。
菊千代这个角色恐怕是整部电影中最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他影片是不完整的,他也是最代表一个时代切片的,从他的遭遇中,我们不难猜出,他出身于农民,但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父母死在了山贼手中,年幼的他也因此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就像黑泽明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是:被生活所抛弃的人。他假扮武士,他多次向堪兵卫吹嘘自己的家世正统,并因为被一眼道破而恼羞成怒,认为对方羞辱了自己,他向往武士道的高贵和受到的尊重,但他又是反传统的,他对武士对于农民的压迫和歧视感到深恶痛绝,他热血,大胆,幽默,也在武士和村民之间构起了一道相互理解的桥梁。
可能是由于日本的地理关系的缘故,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很怕动荡,大不了逃亡而已,但日本人就没有这种奢望,狭隘的岛国意味着他们无处可逃,于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只有胜者和负者,强者和弱者。
当时的日本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动荡中,武士被驱逐成浪人,而武士们除了对领主忠诚之外,多数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道德准则可言,他们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高贵感,根本不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也经常欺压和剥削农民,而农民也对其怕之又深,也恨之入骨,彼此之间的阶级几乎是牢不可破的壁垒。
而在影片中,武士和村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他们答应了村民的请求,与其说是为了几顿果腹之餐,不如说是因为同情和武士的正义。他们虽然试图和村民们打好关系。
但除了出身农户的菊千代和初出茅庐的胜四郎愿意真正和村民产生沟通和连接外,其他武士依旧只是和相同的武士阶层来往,他们在潜意识中仍然觉得自己和村民不是同一路人,只是为了一个武士的责任和对正义的追求才与村民合作,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村民。
而村民们呢,一边需要武士保护自己,将其当作自己的拯救者,但另一边,则恐惧着武士,将其视作有着正当身份的山贼,这种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场景中。
第一次是在刚进村时,由于害怕武士的到来,村民们不仅把粮食藏的严严实实的,还各自躲进了屋中,不敢露面,完全将武士的存在和山贼划上了等号,这种状况,直到菊千代谎报山贼来袭才逐渐打破僵局,但农民们依旧没有信任武士,他们所有年轻女性都藏了起来,害怕武士糟践。
第二次是发现落魄武士的盔甲
当武士们得知村民们有大量落魄武士的盔甲和配刀时,怒火中烧,几乎成了整个故事的矛盾爆发点
黑泽明则借农民出身的菊千代之口,说出了武士和农民之间这种激烈的矛盾的由来:「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谷深处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一打仗就去杀落败的武士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
也正是这段话直接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基调,赋予了整个故事的二重矛盾性。
第一重矛盾,当然是武士和村民为集体来对抗意味着外来势力的山贼,也是故事的核心矛盾,所有剧情的展开都以此为基调,但一旦外来势力消失,被消灭,隐藏于其下的第二重矛盾就开始暴露了,所谓的武士就是一把被使用的刀,一旦敌人被消灭了,这把刀也就没有价值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原先,菊千代是沟通武士和村民的桥梁,他既认可于武士的身份但是又扎根于农民的价值观,所以大家可以和睦的相处,但他一死,就代表着武士和村民之间无法再相互理解,于是,交集消失了,平行产生了。
本质上来说,武士和村民追求的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武士是为了名,村民是为了生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之间的矛盾,那么,最终的胜利者是谁呢?随着战斗的结束,三人看着小山似的坟豕,勘兵卫默默说道:“我们又失败了,赢的是那些农民。
而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武士阶级没落的必然,武士是无根的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但即使再猛烈也会有过去的一天,但农民却是坚实的大地,即使被屡屡吹掉了一层层的沙,露出下面裸露的石块,依旧会顽强地活下去。
最后,四位武士都被火枪击杀,没有一人是死在刀剑的决斗中,更为武士们的没落弥上了一层灰色的透纱,在火枪逐渐取代武士刀的时候,武士们所坚持的那些对武道的追求,那些孤傲的理想,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他们像风一样追逐着远方,向往着远方,最后,也就成了远方
黑泽明可以说是罕有的被世界影坛真正认可的亚裔导演,有人叹息说,随着他的逝去,一个电影时代也就此落幕了。
他的电影罗生门的成功可谓标识着非西方电影开始进入西方电影主流中去的一个标志性代表。
黑泽明对镜头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乔治卢卡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中都有对黑泽明的借鉴,他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随便拿几个镜头举例
在罗生门中的樵夫走路片段一共由16个镜头组成,除了对主体的运动跟拍外,还采用了大仰拍,大俯拍,近景,全景等等不同的位移视角,威尼斯电影节称它为:第一次把摄影机搬到了森林中
黑泽明非常擅长用对比阐释动作的象征意义,他会经常以并制的静止视觉元素,伴随着情绪漩涡来制造戏剧性的张力。
他的长镜头沉稳,冷静,又富有千钧一发般的张力,并且,他极其擅长利用天气,光影等元素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可以说,在他的电影中,不需要语言,光是镜头本身,就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节奏
除了镜头形象,黑泽明的电影中更有着塔可夫斯基口中所说的电影的纯净,不是表现于其影像之富于象征,而是在于这些影像表现的具体独特和真实事件的能力
在七武士中,武士们正在打斗,追赶着四散的山贼,而这时天正下着大雨,到处泥泞不堪,武士们身着日本的传统服装。露出一大截光溜溜的大腿,腿上则沾满了泥巴,而当其中的一名武士倒地死亡的时候,雨水冲走了他腿上的泥巴,使他的腿变得如大理石一般洁白,一个人死了,这就是一个事实的影像,没有任何象征意味,纯粹是个影像
电影的真正文本不是故事而是画面,如何用画面去言言外之意,去让观众认同并参与进来,才是一个导演的功底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恐怕,鲜有导演能比黑泽明做得更出色了。
他不仅在电影艺术上极具造诣,在拍摄现场也以身作则,全情投入,在拍摄七武士时,因为延期的缘故,拍摄时间不得不延长到二月,众人需要在雨天中穿着被浸湿的草鞋,冰冷刺骨,而黑泽明也和演员一起在雨中浸泡,最后脚生了冻疮,甚至脚趾甲也被泡烂了,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感到后怕,说到:即使有人求我,我也不会做第二次了。
包括他对于环境的运用也到了极致的追求,据说,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
在积极向外表达自己情感和价值观的同时,他也向内探索自我,保持着一个艺术家自觉的自我反思。
就像他在自己的自传蛤蟆的油里面说,深山的蛤蟆,比其他蛤蟆还多了几条腿,外表很丑而不自知,当人们抓住它时,就把它放在镜子前,它看到镜子里面的自我,不禁吓出一身油,一种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是啊,在这个世界中,又有几人能直视自己的内心而不吓出一身油呢?
当人每一次看着自己的镜像,就如同面对另一个“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一个是我自己眼中的我,当两者被固定在同一时空中时,你会看到昨日之“我”,今日之“我”,甚至还会联想到明日之“我”。
如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以己为镜,方知始终。
一个自省的人会反思自己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于是常常感慨万端,会自省、会自勉、会自警,也会自嘲。
我想,只有做到既能向外以一种痴狂的信念去传达表达自己所坚信的,又有勇气向内去直视自己的内心,去逼仄那些阴暗的角落,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吧
就像《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桓温与殷浩的对话,桓温问殷浩:“卿何如我?”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