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日本电影告白小孩
扩展阅读
小鞋子电影国语完整 2025-08-30 04:42:06
80年代的电影刘德华演的 2025-08-30 04:42:06
四虎最新电影入口 2025-08-30 04:19:58

日本电影告白小孩

发布时间: 2023-09-21 15:32:28

Ⅰ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剧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剧情深意在于人之私欲究竟有多可怕,谁也说不清楚,越是内心软弱的人越是会欺负弱小以欺骗自己的人格。

在电影《告白》中,镜头的移转似乎不曾停歇,也不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偶出现在某些冲击性的关键时刻的面部特写尽头,似乎就象征着复仇的杀人预告。在故事的行进中,整部电影似乎紧紧扣着报复和背弃这两个暧昧的主题。

中岛并不预设立场去判断孰是孰非,而是有意去除原著中较为带有西方宗教意味的段落标题,让故事一段段地连结着所有人物的自白以及对于他人的报复,反覆地让被害者成为加害者又成为被害者,就这么绕了一圈再回到原点。

Ⅱ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剧情发展有哪些深意看了一遍没看懂。

早在千八百年前,孔自老人家就告诉我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很多人理解为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即便是不必要的牺牲也应该原谅和理解。日本《告白》这部电影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别把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要用正义进行惩罚。

剧情的发展是很慢的张开的,就像一张网,慢慢地裹紧裹紧。每个人都分段式的诉说他们的故事,让整部电影的脉络一点一点清晰,但又无可奈何。剧情之所以这样写,或许是作者想让别人看到一个恶意是如何产出的,家庭和社会对此有着怎样的责任。

Ⅲ 日本电影告白的详细剧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杀人动机都不是仇恨,而是欲望。


真正杀死森口老师女儿的并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制作出能直接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的电击设备,从而获得别人对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制作出的电击器并没有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所以他才会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将森口老师的女儿丢进游泳池,这直接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掩人耳目销毁证据,而是他觉得少年A没能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但他可以。


森口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平静地讲述了这件事以后,就开始准备复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着眼泪笑着说:开玩笑的呢。


《告白》讲述不仅是主角的复仇,更是对庇护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他的小说《彷徨之刃》里也有对于《少年法》的批判,相比于《彷徨之刃》,《告白》里对于这项法律的思考要更阴暗,也更深刻一些。

Ⅳ 日本电影《告白》对教育有什么启示

《告白》是一部2010年在日本上映的电影,导演是比较擅长影像化小说的中岛哲也,里面女主角是演技派女明星松隆子。讲述了一个悲哀而且绝望的故事,整体的故事节奏是比价紧凑的,同时观影氛围又是很压抑的,看完了会引发人对于教育的思考。

《告白》这部电影对于教育的最大启示就是:面对一些处于青年期的孩子,所谓的原谅教育对他们是否有意义?当他们犯了错,只是原谅他们的话,他们会有悔改之心吗?很明显,电影里面那些犯了杀人罪的孩子是没有的,他们仗着少年法的保护,根本没有任何的悔恨之心。

《告白》整个电影其实是基于日本的教育环境拍摄的,但是对于中国的教育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值得教师观看并有所思考

Ⅳ 日本电影告白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告白》讲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复仇的故事。

自从被森口老师的宣告吓住后,犯人B一直窝在房间里,不仅不出门,甚至不理发、不洗澡。溺爱儿子的母亲看到他变成这样非常伤心。她对老师很不满,坚信在班主任女儿死亡事件中,儿子毫无责任,他只是被坏朋友骗了,帮了点忙而已。

谁也没料到,寺田的家访竟引发出意外的事态。

Ⅵ 电影告白讲的什么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小说《告白》改编而成。中岛哲也执导,女演员松隆子主演。它是2010年台湾票房收入最高的日本电影,亦在香港得到广大好评。

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心理演进,轮番敲击着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界限。
一位中学女老师森口(松隆子)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芦田爱菜)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却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因为法律规定14岁以下的少年犯罪不会受到惩罚,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说出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那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掺了带有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

Ⅶ 每一次剧情发展都包涵深意,《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乍一听,“告白”这两个字似乎和小清新的文艺爱情片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告白》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复仇”就再合适不过了。

森口是一位中学老师,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可是她的女儿却溺水身亡了,施暴者正是森口班里的学生。

当然了,影片中的告白,不止这些,美月的告白,维特老师的告白……导演借影片中各色各样的人,来表达他的内心,展现我们这个社会。

不管观众是否愿意接受,其实导演就是想透过镜头,给观众展示一个没有美化过的残酷世界,来赤裸地展现人性的善恶,这就是影片的深意,也是导演的告白。

Ⅷ 日本电影《告白》到底讲什么有点看不懂

以前看过,只属于比较暗黑的电影了,老师的孩子被她班里学生两个学生恶作剧给害死了,然后她就利用人的恐惧心理,虽然没有正面报复,但是最后这两个学生的下场都超级惨。。。
1、《告白》说的是少年们的自我意识膨胀到无法自控的程度,而失去了犯罪意识。由此带出了一个小群体中的集体式疯狂以及扭曲的母子关系等等。
2、 这是根据同名小说投拍,电影基本没有多大改动,不能用电影镜头表现出来的,也用独白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况啊,起因发展结果都很连贯,而且刻画的很有说服力。
3.、导演也是个很能用镜头说话的人,这跟他是从广告出身有关。背景音乐用了Boris、Radiohead等乐队的歌曲,OST太出彩了,没法用言语表达。首推电台司令的last flowers。其次是日本摇滚乐队Boris的那首《にじむ残像》,近乎惊艳了。
4、37名学生,平均13岁,一直很佩服日本的童星在如此小的年纪都能挑大梁出演而且演技不俗(譬如mother里的芦田爱菜)。尤其这个电影里,37个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能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总结:这是部典型的日本电影,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小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你会有看着惊悚片里的青春片的感觉。

Ⅸ 日本电影《告白》的内容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其意义何在

《告白》探讨了一些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正视的东西。
1、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某种程度上,人之初,确实性本恶。通过后天的教导,通过社会规则、公益美德、惩罚机制的影响,某些人才会成长为无害的人。如果一味护短,或者一味圣母地宣扬“只是个孩子啊何必跟孩子计较”,他们会严重跑偏。
teenage的孩子是很躁动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开始开始跃跃欲试自己的力量,比如智力,比如魅力,比如影响力。但teenager对社会规则、公德心、师长的教导什么的,正处于叛逆、蔑视的年纪。现实生活中很多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不是teenager做出来的吗?
2、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很多人的思维只围着自己转,让他们对别人体谅、关爱、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
比如《告白》中,杀手之一,他妈妈就一心护儿子,当着死者母亲的面念叨“好可怜”,居然指的是“我儿子好可怜”而不是“死者好可怜”。总之,别人爱死不死,反正我儿子永远是天下最好的人。看来熊孩子和熊家长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个问题。
再比如《告白》里的女班长,对女主角说“修哉太寂寞了”,她以为女主角听了这个理由,就能原谅修哉杀害人家无辜女儿的事实。女主角的反应特别给力,冷笑,疯狂的冷笑,跟女班长告别之后女主角走着走着忍不住大哭,哭得一点形象都没有。
我想女主角一定是从这一刻开始更加坚定了报仇的决心,因为要指望这些孩子和他们的朋友、家长意识到“杀害无辜是不对的” 简直是不可能的。
3、成年人和小孩之间的关系其实挺微妙的。日本人很会刻画这一点。
一方面日本的漫画和电影总是鼓励“少年英雄”的出现,总是描写小朋友变身后打败成年的魔王什么的;另一方面也不忌讳描写大人对孩子的那种警惕。毕竟“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比如《大逃杀》的大背景就是teenager们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他们年轻,有力量,团结一致把成年的师长架空,他们全体逃课的时候,老师完全无力挽回局面,他们捅伤老师的时候,老师只能躲起来洗伤口,这种背景下才有了“BR”法,用一年一度的大逃杀来震慑未成年人,宣告“小子哎,看清楚,世界还在成年人的手里”。
4、那个年轻的热血老师的经历,作者的意思是说,成年之后,思维一定要像个成年人,别停留在热血漫画里。空有志气和善良有什么用,把眼前的一切想得无比美好有什么用,这样的人特别容易被人利用,被当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