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找一部印度电影,有一群人一起跳舞,是以前在音乐课上看的一个片段。感觉好嗨,想看一下完整版的电影
天生一对
《天生一对》2008年印度电影,阿迪提亚·乔普拉执导,沙鲁克·罕、安努舒卡·莎玛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讲述Surinder在老师女儿Taani的婚礼上发生的故事。
㈡ 片头是一群年轻人在两列火车中间的站台上跳舞的印度电影,它的片名是什么呀或者告诉我视频地址也行!
原名:Jhoom Barabar Jhoom
译名:姻缘天注定
发行日期:2007年6月15日
演员表:
Abhishek Bachchan...... Rikki Thukral
Preity Zinta...... Alvira Khan
Bobby Deol...... Steve / Satinder
Shruti Seth
简介:
忙碌的伦敦火车站,开往伯明翰的火车延误了,有两个陌生人在等车。一个是在Bhatinda出生,生活在伦敦的Rikki Thukral (Abhishek Bachchan)另一个Alvira Khan (Preity Zinta)是有Lahori血统的不列颠人
在拥挤的咖啡馆里面这两个人不得不挤在一张桌子来打发这两个小时,Rikki and Alvira都是去接他们的未婚妻,他们的未婚妻都是坐同一班次的火车。为了打发时间两个人聊起了他们如何遇见自己未婚妻的经历
Rikki是在The Ritz (Paris)遇见她的未婚妻Anaida (Lara Dutta)的。
Alvira认为自己是公主,并在MadameTussaud找到了自己的“王子”。那个“王子”就是Steve,一位律师。他救出了即将被从天花板掉落的模型砸到的Alvira,就在那一刻Steve俘获了Alvira的芳心
他们四人的相遇却形成了一场复杂的“四角恋”Rikki Thukral爱上了Alvira Khan,而Steve却对Anaida产生了爱意。。。。。。
56、优酷都可看
㈢ 求一部印度电影名 一群男男女女跳舞 穿白衣服的男的拉小提琴 貌似是男子学院和女子学院的学生们
印度电影《情字路上》或叫《真爱永存》
㈣ 印度电影里有一个男人在舞台上唱歌,背景是一群穿白色衣服的人在伴舞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这部电影里有一幕和你说的有些相像《魔幻蓝诗》
摘自网络:2007年11月上映的印度影片。本片是第一部由与好莱坞片场制作和发行的宝莱坞电影。影片色调以蓝、绿和黑为主,用大量灯泡创造出了不啻于《红磨房》的美妙世界,营造了梦幻般的靡丽气氛。据说片名“Saawariya”指的是能经得起考验的恋人。片中痴男怨怒的爱情配上华丽的歌舞在好莱坞的包装下让人耳目一新,大大改变了印象里印度电影动不动一群人跳出来载歌载舞的无厘头印象。
导演:桑杰·里拉·布汗萨里
主演:萨尔曼·汗
拉妮·玛克赫吉
导演/制片人:桑杰·里拉·布汗萨里
主演/男女主角:萨尔曼·汗
拉妮·玛克赫吉
剧情
故事改编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说《白夜》。年轻摇滚歌手拉吉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在酒吧唱
剧照
歌维生,活泼善良的他轻易地获得一位失去儿子的老婆婆的疼爱。在一个没有下雨的晚上,在一座桥上,一位撑着伞的神秘黑衣女子擒住了他的目光。拉吉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叫做萨基娜的女子,萨基娜也渐渐接受了他的友谊。但是在萨基娜眼中却总是有一抹哀伤;原来她一年多前爱上了她家的房客伊曼,而伊曼离开前跟她约定在开斋节的晚上在桥上相会。萨基娜于是等了一年。她请拉吉帮她送信,拉吉则竭尽所能想让萨基娜忘记那个也许不曾存在、只存在她幻想中的男人。梦一般的四个晚上过去了,萨基娜几乎要忘记过去,接受新的友谊,可是伊曼又神秘般地出现了!最终拉吉还是帮助了这对有情人走到了一起。
㈤ 一部印度电影里面有四个男主角和一群美女跳舞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太宽泛,你上印度电影论坛看看吧
㈥ 印度电影,一个晚会上男女分两侧,男的都穿黑西服一排跳着舞到对面向女生的一排邀请跳舞
印度电影《情字路上》又叫真情永在,这一段是经典歌舞场面,那首歌当时国内名字叫《新娘嫁人新郎不是》
真情永在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一所历史荣耀的高等学院古鲁酷高有着严厉的校规,谁敢逾雷池一步都将被开除,而且任何学院都不会接收,反叛就意味着前途尽毁。作风冷酷、严肃的校长撒恩卡与一群从全国精选出来的尖子生摩擦不断,年轻人的个性张扬和老一辈的墨守成规水火不容。三个浪漫英俊的男孩在一位神秘的老师的鼓励下,勇敢的追求着三个妖艳迷人的姑娘,而且校长自己的爱女也深深的陷入了爱情当中,惊心动魄的爱情在这个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将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顽固冷酷的校长撒恩卡又会允许这一切发生吗,矛盾碰撞一触即发……
㈦ 印度歌舞共同舞动是哪部电影
这部名为《巴霍巴利王2:终结》的电影,以一种非常印度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别具风味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阿玛兰德拉·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饰)作为王国的王储,与巴拉拉德夫德斯(纳拉·达古巴提饰)互相较量的,有战争、有爱情、有亲情的故事。
《巴霍巴利王》的第一部(应该是2016年在国内上映)就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尽管整体画风较为夸张,但其史诗般的气势、浪漫的爱情以及勇敢与无畏,都能让人看得颇为震撼与感动。
第二部仍然沿袭了类似的风格:带有力量美感的歌舞,较为夸张的动作,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恢弘大气的阵势,令观众足以收获一场难忘的观影体验。
不过,对于这种风格,不一定所有观众都会喜欢,不排除部分观众会觉得很尴尬,而部分观众又觉得很到位。就跟印度电影里的歌舞一样,也不是每个观众都乐于接受的。
说起歌舞,它显然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虽然每个观众的接受度有不同,但不得不说,里头的每一段歌舞,无论画面、音乐还是人物,那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围,被烘托得异常浓烈,让你在觉得不解甚至尴尬之余,又或多或少的被代入其中,感受着其所传递的情感状态。
片中的一些场面会显得很夸张,加上动不动就特写、慢镜头以及轰轰烈烈的BGM,将整个画面效果的夸张程度增大好几倍。
让你不得不佩服电影创作者惊人的想象力之余,还多少也为如此这般夸张的“开挂”感到一种震撼:为那种想象力震撼,为那种表现力震撼,为那种画面、色彩、配乐激荡出的氛围震撼,为印度电影创作者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所震撼(或者说服气)。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片中有不少夸张的表现手法,但也还是能让人看到影片输出的核心价值:智慧、正义、勇敢、善良、忠诚、爱。
与第一部有大部分篇幅描绘爱情不同的是,这一部更侧重于传递亲情的力量。以复仇为线索,更多的就是凸显父子亲情,算是该片力量之下的一种柔软。看完之后,应该会有不少收获。
㈧ 印度(电影中)集体舞蹈的起源和文化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独舞,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发展为一种表达克里希纳神和拉达爱情故事的抒情舞蹈。这种舞蹈动作欢快,音乐简单而清新,深受人们的喜爱。
㈨ 为什么印度人电影里喜欢群舞
印度舞历史悠久,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印度人最擅长的就是歌舞片,像比较早的《大篷车》都有群舞、独舞出现,印度人也喜爱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