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考上大学的印度电影
扩展阅读
我是中国人电影怎么样 2025-09-09 08:58:56
兄弟情电影搞笑 2025-09-09 08:40:46
新电影齐天大圣2的明星 2025-09-09 08:12:11

考上大学的印度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9-09 21:45:49

⑴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

表面上看似是一部悲剧,但是结局还是比较温馨的。

虽说一开头的时候剧情的确是有点悲剧,但是到中间部分,剧情就有点慢慢变化了,这也起到了改变电影走向的作用,让《最初的梦想》从贴近悲剧的调性,逐步往喜剧片的风格转换。转换过程也称得上循序渐进、有条有理。

⑵ 有一部讲印度大学生的电影

你说绝对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很好看,还有一部也是那个主角主演的电影,评分也是十分高的,<地球上的星星>,但我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应该是也好的,这两部电影评分都很高。这电影拍的,能和美国的高分大片拼一下了。唉,中国拍的电影都是些什么啊!

⑶ 如何评价电影《最初的梦想(电影)》

涅提·蒂瓦里这部影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结合他本人在大学的一些经历,最终用喜剧的方式讨论了一个艰难的社会难题。

《最初的梦想》最终成了2019年宝莱坞票房第11高的电影。

导演编剧涅提·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是住在大学4号宿舍的一名学生。

当年3号宿舍和4号宿舍之间的竞争故事成了本片的灵感,导演通过艺术加工,用来服务影片主题。

影片叙事流畅,几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充满笑与泪,十分值得一看。

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玛雅都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毕业的高材生。

他们的儿子拉加夫今年参加大学入学联考,结果名落孙山。拉加夫解不开心结,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者,于是选择跳楼自杀。

好在拉加夫没有摔死,只是摔成了重伤,奄奄一息等待抢救。

为了让儿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帕塔克开始给儿子讲述自己当年的糗事,告诉儿子,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只有考试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标准。

《最初的梦想》的拍摄套路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做引子,然后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以此来不断烘托影片主题。

而“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呢。影片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最终给了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好好生活,那么一切都是虚妄。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顶尖学府,考进去了就可以改变人生,想要考进去自然不会容易。

影片中给出的录取率不到1%,每年100万孩子参加考试,最终只有一万个人入选,剩下的99万孩子都不知所措。

这个录取率和我们985的录取率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印度理工学院的3号宿舍和4号宿舍在硬件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就像一道墙隔开的富人区和贫民窟。

优渥条件留给外国留学生,脏乱差的留给本土人,反正不怕你退学,有的是人抢着要来。

毕竟上过大学的朋友就会知道,这是“国际学校”的惯例。

人生很长,一次考试不应该决定一生。

《最初的梦想》拍出了许多现实问题,什么鸡娃、什么neijuan早已是阶级固化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社会上只有考试还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底层人民也只剩下这一条独木桥能够实现阶级改变。所以每次出现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时,平时再温顺的家长也要讨个说法。

帕塔克和玛雅自然也知道学习考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潜移默化地也会把这种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孩子逐渐就觉得学习考试是生命的全部,考试成绩是活着的唯一目的。

帕塔克和玛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时候,不自觉地会表现出对成绩的重视。

我们自己作为学生家长,同样也会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每次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总感觉心脏病即将发作。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某大学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个学渣,表示开始接受。我爱人还会劝我,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认命了,你还这么鸡娃干啥?我说,人家再学渣也有X大兜底,我们有什么兜底?

《最初的梦想》表现了这么多问题,但却无法给出的实质性应对措施。

影片给出的建议看似热血,实则佛系。

电影号召孩子努力奋斗,去做一名战士,而不是做个失败者。只要拼尽全力战斗过,失败了也不可耻。

说到底还是要过了自己的心理关,其他就随缘吧。

并不是说佛系不好,而是在看清问题本质后,大彻大悟,才会活出真我。

现在躺鮃、禸棬都成了敏感词,甚至相关商品也都下架处理。

当躺鮃成了敏感词,享受生活反而变成了奢望。

可是,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如果活着就是做牛做马受苦受累,丝毫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并不是只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同样工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人赚取剪刀差,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只是让人做牛做马,却不给与相应的待遇,这种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能重来。

尽管社会将成功标准简单地等价于钱,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生命。而不是到死都是别人镰刀下的韮菜。

不做撸瑟做战士,

兼顾热血和佛系。

⑷ 有一个电影讲一个印度人去英国大学念书加入学校兄弟会

中文名 留级之王2
外文名 Van Wilder 2: The Rise of Taj
其它译名 凸种高材生2
制片地区 美国
导 演 莫特·内森
类 型 喜剧,爱情
主 演 卡尔·潘,格伦·巴里,劳伦·科汉
片 长 95分钟
上映时间 USA 2006年12月1日

⑸ 印度电影讲述男主人公顶替他的少爷读大学的改变了他三位室友的故事

你说的应该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剧情是:印度一个富人家有个小佣人从小爱读书,这个富人就让这个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

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瞠目结舌,也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虽然老师、院长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惹得一个叫查图尔的学生(此人擅长死记硬背、讨好老师、院长)很妒忌。
兰彻有两个室友莱俱(想当工程师,但是没自信,迷信神佛)和法涵(热爱摄影,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三人关系很好。

某天他们三个意外混进了院长大女儿的婚礼上,兰彻认识了院长的小女儿琵亚(职业:医生),还批评琵亚的男朋友是个守财奴。
大学里有个学生想要制造直升飞机,但是屡次不成功,好几年都毕不了业,兰彻决定暗地里帮他改良,成功的当天直升机带着摄像头到处飞,飞到那个学生的宿舍,发现那人上吊自杀了...
莱俱家里很穷,学习上的不如意让他想要远离兰彻,但是某天莱俱爸爸病重,兰彻在琵亚的帮助下把他及时送去医院,莱俱对此很感激。三人又在琵亚的帮助下赶到学校参加了考试。老师说他们迟到不愿意收他们的卷子,兰彻在确定老师并不记得他们名字和学号的情况下,弄乱卷子,趁乱把卷子混进去,三人迅速逃走。
查图尔要演讲,因为地方差异,他不会说那种正宗的语言,于是找人翻译,他死记硬背,兰彻他们偷偷换了他稿子里的词,使查尔图在众人面前出糗。查尔图向兰彻挑战,十年后两人在学校天台相聚,比谁赚钱多。
3个人有一天喝酒喝多了,晚上到院长家门口小便,后来被发现了,院长逼他们退学,后来找到莱俱和法涵,说只要跟兰彻断绝来往就可以放过他们。莱俱左右为难,最后在院长办公室跳楼自杀,后抢救过来,但迟迟不醒,法涵和兰彻想尽办法,如给莱俱妈妈买新的纱丽等,看到莱俱对于钱有反应的时候,兰彻骗莱俱说法涵愿意免费娶莱俱姐姐,结果莱俱竟然醒来了。
为了怕莱俱考试过不了再想不开,兰彻和法涵在琵亚的帮助下溜进院长办公室偷试卷,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兰彻被迫在一个雨夜离开,巧遇琵亚的姐姐要生孩子了,困在路上,于是大家把产妇转移到大学里。
琵亚的弟弟本想当一个作家,但是被院长逼着当工程师,最后跳火车自杀,得知院长要逼走兰彻,琵亚离家出走。
兰彻用手机联系琵亚,琵亚通过电脑指挥他们如何接生,中途停电了,兰彻拿出了他自制的发电机,又用吸尘器和清洁镜头的气囊制造了一个帮助吸婴儿出来的机器,最后顺利接生出一个小男婴,当大家以为是死婴的时候,众人的一句句“一切顺利”,让孩子活过来了。院长对他们释怀了,把院长的院长留下来象征荣誉的钢笔给了兰彻。
兰彻要莱俱摘掉迷信的戒指,自信点去面试,要法涵去当摄影师,两人要求兰彻跟琵亚表白才肯答应。最后三人均如愿。
可惜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约定彻底消失,十年后查图尔想起天台之约,找到莱俱和法涵,说有兰彻消息,已是著名动物摄影师的法涵不惜装病逼飞机返航,工程师莱俱连裤子都没穿就跑出去与他们会合,最后三人开车把准备结婚的琵亚接走,众人一起去找到了真正的兰彻,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来众人来到一所充满创意的学校,接待他们的是当年在大学打杂的小伙子(是假兰彻寄钱给他,让他到了现在这所学校),查图尔看不起当老师的假兰彻,最后众人团聚,才发现假兰彻除了是老师,还是一名炙手可热的科学家,是查图尔一直想要合作的人,真名叫奉苏克·望杜。

⑹ 求一部励志电影:关于学生好好学习和不好好学习到最后走上社会的不同 结果

看看《风雨哈佛路》吧,符合你说的要求。主人公短暂堕落后开始努力奋进,最终考入名校,而她的朋友却沉沦于平凡。很经典的一部励志电影。希望对你有帮助。

⑺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

⑻ 电影《最初的梦想》上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电影拍摄手法很有新意,电影有两个主线,一个主线是讲中年的男主儿子没考上印度理工大学,他儿子怕被别人冠上失败者的称呼,于是跳楼自杀,男主儿子的朋友及时拨打救援电话,随后男主及其妻子和男主大学时的“失败者”室友一起陪伴男主儿子度过危险期的故事;另一条主线是讲男主入大学时被安排到最差的宿舍楼h4,这栋楼所有的人都被冠以“失败者”的称号,被冠上“失败者”称号的这些人也自我沉沦,“失败者1号”只对性感兴趣,没事就看“花花公子”等性感杂志。

第三: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改变命运的捷径永远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