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印度少女斩首焚尸电影
扩展阅读
电影生活日本人 2025-09-11 18:50:58

印度少女斩首焚尸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8-28 10:36:04

㈠ 印度电影宿敌女主还演过什么电影

2022 TOP1影片推荐《宿敌/Jana Gana Mana/人民的意志》,剧情不断反转

唐飞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来自专栏东方的大树
序言
今年看过最让人内心世界不断扩大的一部电影,剧情节奏紧凑,各色人马轮番登场,剧情不断反转,将女性地位、种姓冲突、政治阴谋、媒体操控、正义边界、法律公信等等话题,一股脑的搬上了荧幕,以2小时40分钟的时长,不断冲击你的杏仁核、海马体。

现在已经十月份了,我决定把这十个月里TOP1影片的地位送给这部印度影片,中文名《宿敌》,但是直译片名《人民的意志》个人觉得更贴切,剧情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类似之处,但是很显然尺度要大得多,因为到了最后大BOSS依然逍遥法外,继续竞选内政部长之职。

某个角度来说,该片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三块广告牌》,更宏大叙事,《三块广告牌》只是拉开序幕,而本片直接粉墨登场。

正文
角色(1) 片中一开始就觉得该死的四个混混,但是最后却觉得悲哀……
这是四个专为政客服务的四个小混混,接到上级指令,将已经车祸死亡的女教师搬移到荒凉处,浇上汽油焚尸灭迹。这个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只是给政客服务的众多违法犯罪中案件中的一个,哪怕被抓到警察局后,依然淡定地表示,很快就会出去。

直到,副督察萨詹准备对他们进行“遭遇性击毙”时……

这张图片中混混正在用力地吸烟,而此时副督察萨詹已经用枪打死了其余里两个混混,还有个混混正在跪地求饶,而下一个要枪杀的就是他了,他没有逃跑,只是用力地吸烟,因为他知道自己跑不了,他一定也想过某天会被保护伞抛弃,做了太多罪孽,也许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一如迟迟不能博士毕业的低种姓贫民维迪亚,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只是临死前,幡然醒悟,悔恨的眼泪掉落,刚说完:对不起,妈妈。几颗子弹结束了这生……

对于这四个混混,被团伙抛弃,现实社会中的人民希望他们死去,连父母也不希望见到他们,至于他们除了焚尸灭迹之外,究竟还犯了什么罪,连一次正义审判的机会也没有,就这样被判死刑而死去。

活着如草芥,死时也如草芥,这是生而为人的悲哀。

角色(2) 片尾出现的低种姓贫民维迪亚,看完更觉得悲哀……


一个每年在大学图书馆学习900小时的人,这个时长学校至今无人打破该记录,参考了600多本书,发表了50多篇文章的博士生,最终被导师逼迫,无路可走选择了自杀……

最终,年迈的父亲千里迢迢赶来,多方求助,求助的并不是女儿的死因,而只是为了找到女儿的尸体好生安葬……

最终,他遇见了女主萨芭,萨芭也因为这件事而被撞身亡……

作为混混,生活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希望,所以只能死亡。但是对于高知维迪亚而言,明明可以有更多选择,但是依然选择自杀,而更让人感到悲哀。

而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搜索[博士生自杀],案例居然不在少数。

作为工作近20年被生活磨砺的我,并且懂得很多心理学、情绪管理并持续练习正念、冥想的我,我知道我内心的情感依然脆弱而柔软,面对不甘、不公平时依然会剑拔弩张,情绪激烈时心口依然会憋得生疼。所以对于长期遭受欺凌的维迪亚,我知道她的无助,知道她的绝望,也知道她内心实在绷不住了选择了自杀,但是依然为她的死亡感到浓浓的悲伤。

角色(3) 永远明亮艳丽的女教师萨芭……
作为本片的颜值担当,女主萨芭作为雅典娜一般的圣洁存在,正直、善良、温暖、坚定,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在不断的为自己目标而努力。你很容易想到刘胡兰、赵一曼等先烈,理想而又热情,坚定而又激扬。

明明已经获得英国全额奖学金留学的机会,依然选择留在中央大学教书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改变周围的学生。你很容易想到教书育人的周树人、冰心,人点亮人,终将点亮周围的世界。

最终却被一个头发都快掉光了、同时剽窃学生论文、压榨学生却又不承担责任的低颜值油腻导师开车撞死了,太操蛋了……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萨芭动了他的蛋糕,而萨芭却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萨芭没有自己的白银圣斗士,更别说黄金圣斗士了,而青铜圣斗士们还需要成长时间。

角色(4) 政客们及潜在政客们……
片子背后的大BOSS,政客首席部长纳杰什瓦,身下一堆丑闻且正被指控,为了掩盖丑闻,动用资源发起萨芭案,吸引民众的目光,同时为选举造势,他有一段对政治精彩的发言: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就很容易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当我们被情绪裹挟之下时,就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电影中的群众、学生、电视台、萨芭的校长母亲等等,都是被政客操控之后,情绪之下的牺牲品。

所以,圣雄甘地知道这个规律,于是留给世人一句名言:

思考
思考(1) 资本主义的多党制真的是一剂良方吗?答案是未必。
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壤,贫富差距巨大,2022年疫情及战争之下,反而诞生了两位超级富豪,而新任超级富豪和现任总统莫迪关系匪浅。

当民众民智未开时,就像片子的不明群众、混混及低收入群体,他们很容易被政客引导,丧失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哪怕就是学生、老师这些高知人群,一样容易被人引导,热血上头。

片段1:一位高校老师,激励学生面对不公行为不要默不作声,“历史是给站着的人而不是坐着的人的”,然后一群本来坐着的学生就出去游行了。


片段2:萨芭在学校会议中,提议成立调查委员会时,副校长说这个委员会是完全民主的,所以决定应该由每一个人来做,在场每个人都可以投票。

但是实际投票时,除了一位女教师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响应她。

面对一群麻木的人,想着嚷嚷两声让大家站起来,这未免太过于天真。而面对这个人群,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多党制来改善提升,未免缘木求鱼。资本主义的核心点,还是在于资本,而资本又恰恰是权力的温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的力量本来就很强大,在一个资本主义并所谓“自由”的国度中,资本/权力会更加肆无忌惮。

当然,印度也有好的一面,GDP发展速度快,劳动力众多,这种涉及政客的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所以我也很想看看,再过十年后的印度是什么样;当然也很想看看欧美这些历史积累消耗殆尽的国家,未来十年会如何。

思考(2) 军警等强力机关究竟该如何存在才合理?答案是程序正义。
片中,政客除了从政者,还有好几个警方的人,一起围绕着政客,为其提供各种支持,期待未来政客投桃报李,如下图,有三个高级督察及之上的警察: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地方是医院,政客家的孙子发烧了,于是一群人围着政客转圈圈。

当公器私用,尤其涉及军警等强力机关时,普通民众其实没有多少反抗力量,《三块广告牌》也是在这里找了一个点深挖。

因此在电影中,游行示威的学生被警察揍了两次。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寄希望于中央来解决问题。而对于印度,其中央,不又是另一群政客吗?

除此之外,片中开始时,发现萨芭尸体的警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人……

同时在尸体转运中,还是警察与混混进行交接……

当后续发生焚尸案后,其实有很多知情人,但是并没有一个知情人站出来,为啥?

面对这种强力机关,如果一定要规定一条原则,那就是——程序正义。

只有当强力机关的所有流程被约束,哪怕是四个混混需要被枪毙,也是逮捕——证据确凿——提交法院——判决——执行的顺序,而非抓起来直接枪毙。

因为强力机关本身就是执法机构,在其之上构建的任何机构,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强力机构。所以这类机构,必须依托某个准则来行事,还是那四个字——程序正义。

尾声
(1) 面对无明的众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些众生中,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如何避免角色(1)和角色(2)的悲剧,同时不能步入角色(4)的罪恶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萨芭是这样做的——从影响身边人开始,不断提升身边人的认知。只有当认知提升了,我们才能凝聚在一起,共同抵御世间的苦,一起创造人间的甜。

(2) 当社会结构已经腐朽不堪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政客领导下的国家已经腐朽不堪,圣雄甘地的子孙们,毫不犹豫的喊出: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文章字数已超3000,以上还没有放两位男主的戏份,再次推荐,值得观看

㈡ 国外养鱼店里夫妇两个杀人焚尸是什么恐怖电影

冰冷热带鱼

剧情类似,请验证

富士见市某经营热带鱼的商店,居住着社本一家三口。户主信介(吹越满 饰)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便娶了美丽的妙子,此举令女儿美津子大为不满,因此家中的气氛总是压抑凝重,妙子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因自己惹出事端。某晚,美津子因在行窃被超市所扣留,社本夫妇匆忙前往,多亏热情的陌生男子村田幸雄出面方得以脱身。村田也是一家热带鱼商店的老板,他诚恳地邀请社见一家到他的店中做客,并愿意聘用美津子为职员。社本夫妇虽有些无所适从,却不自觉地被村田牵着鼻子走。不久后,村田邀请信介为合作人,结果竟在信介的面前杀死了一个质疑自己的男人。一向唯唯诺诺的信介,被迫成为了疯狂的村田毁尸灭迹的帮凶……

㈢ 《恒河上的火葬场》你看懂这部电影了么

在两条独立的故事线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印度的社会现象,德维一线中,体现出社会对两性关系的保守以及官僚腐败,而在迪帕克一线中,则反映出种姓制度对社会造成的隔阂,但不管那条线的故事,都只是谈论,但不讨论,只有揭示,没有分析,并在最终汇集于主题,男女主角偶遇于恒河边,不但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客观写实态度,更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状况的极大容忍和淡然,似是将一切问题都交由恒河代表的神灵去思考和解决。

恒河是影片中潜在的第三主角,不论是男主角谈情说爱的河上泛舟,还是男主角父亲在河边从事火葬场烧尸的工作,抑或是女主角父亲在河边进行孩子水下捞钱的赌博,它见证着爱情的诞生、死亡的到来,金钱的诱惑,一切的一切都在它平静流淌的河水中,互相转换,最终男女主角在河边相遇,一个轮回的结束,另一个轮回的开始,影片更像是一部关于恒河的史诗。

㈣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钟

法国阿莫里阿尔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玛格丽特·杜拉 摄影:布鲁诺·努伊唐 主要演员:德尔芬·塞立格(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米歇尔·隆斯达尔(饰副领事) 克洛德·芒(饰迈克尔·理查森)




【剧情简介】

30年代的加尔各答。一个贫贱的、无名无姓的东方女乞丐和一个高贵的白种女人、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都在这里结束了她们的生命。

伴随着片头字幕的背景声音是一个尖利的女声在用东方语唱一首单调的歌曲。这是一个女乞丐在唱沙湾拿吉的曲调。歌声停止,又尖声大笑起来。然后用切分节奏说话,说得既快又多,最后沉默下来。随之,有两个声音开始对话。画面上,飞鸟掠过天空,落日渐沉。

影片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叙事的第一个层面:这是一个疯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说话,在笑。她出生于老挝的沙湾拿吉。10年前,她17岁时就怀了孕,被母亲赶出了家门,从此她到处漂泊,想使自己销声匿迹。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卖掉了、丢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终于孑然一身,来到了恒河边激乎上,来到了孟加拉湾。

影片随即进入了第二个叙事层面。画面上出现了法国驻印度大使馆内的一个场景:黑色的钢琴,优雅的台灯,少女的照片,印度仆人在焚香、点蜡、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玛丽·瓜尔迪。她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亲的姓氏。她现已长眠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过了她的青春年华。她爱好音乐,经常弹奏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怀。但后来,她再不弹奏了,因为音乐与她生活中的某种痛苦联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会上。已经与洛拉小姐订婚的迈克尔·理查森邂逅安娜—玛丽,一见钟情,爱之欲狂。理查森抛开了一切去追随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为了留在印度,他创办了一个孟加拉湾海上保险公司。但在她去世后,他也离开了印度。

她18岁时,第一次结婚,嫁给了在老挝沙湾拿吉的法国殖民地行政长官。她忍受不了那个环境:她周围的栅栏、行政总署的花园、哨兵、官员……面对着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么年轻,她已濒临死亡的边缘。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莱泰先生来巡视湄公河沿岸的各驻地机构,遇见了她,就带她出游。来到了亚太各国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后来又来到拉合尔,倏忽之间过了17年,最后来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这个恒河边上喧哗的、人口过剩的城市,尘土飞扬;季风期光照刺眼;空气中弥漫着麻疯病的气息,焚尸炉终日在燃烧着死于明陵悉饥饿的人们……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还是如此闷热,安娜—玛丽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时久久注视着自己的相片,缅怀自己的少女时代;有时哭泣,有时却不再痛苦,仿佛心灵得了麻疯病。天一入黑,她身着黑衣,来到公园散步。她也经常出现在使馆的招待会上,和她的情人们跳舞,其中有迈克尔·理查森,年青的随员,她和斯特莱泰先生的过去朋友。她属于任何一个想要她的人,几乎有求必应。

几个月前,人们曾发现她和迈克尔·理查森在昌德纳戈尔的一家 *** 出入的旅馆里,想要一起自杀,后来被人用救护汪团车送回了加尔各答。

在热闹的招待会上,时时传来女乞丐的歌声,哨兵得到命令放她进花园。斯特莱泰夫人见到她感到十分惊讶:这个沙湾拿吉的女乞丐怎么可能跋涉数千里,翻山越岭,来到加尔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寻某个白人。

招待会上有个不受宠幸的人: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于法国的纳伊,父母早就离异。在读中学时他多次被开除,后来被送进一个校规很严的学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时给他写写信。生活没有垂爱过他,他在拉合尔孑然一身,也没有任何女人和他亲近过。他就这样孤独地过着日子。

有一天,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园里遇见了安娜—玛丽,他们之间似乎发生某种暧昧的事。他对别人说,对斯特莱泰夫人,他有关心她、爱她的权利,就像她在加尔各答的情人们一样。这些话后来传到了大使耳中。

副领事在拉合尔的一些作为令人难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杀了人。夜里,他在阳台上对着夏利马尔公园开枪,对着麻疯病人、对着狗开枪,他对镜子里的自己也开了枪。这些疯狂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官方宣称他“神经错乱”。由于大使的干预,才使他幸免于撤职。但他得调动工作。

副领事终于也来到招待会,和安娜—玛丽一起跳舞,并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他说自己在拉合尔自杀未成,要求在招待会结束后,能够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来。大使夫人加以拒绝。副领事执意要求留下来,并且大声喊叫,终于被人赶了出来。他又哭又笑,叫喊着“安娜—玛丽·瓜尔迪”这个名字。这事成了一椿丑闻。

大使邀请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岛上游玩,而他本人将到尼泊尔去打猎。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国人。他们一行五人住在豪华的威尔士亲王国际大旅馆。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觉。那天傍晚,副领事也搭乘最后一班小艇赶到了岛上,寻找他们的踪迹。

这是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夏季季风时期在中国,战争正在进行;西班牙共和国已被扼杀;在恒河三角洲,老挝的女乞丐在温水中捕鱼充饥,受到季风期强光的 *** ,她双目失明,终于倒毙在恒河的一个河湾的石头下边。安娜—玛丽对朋友们说了一些关于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后,独自一人从小路回到官邸,拉合尔的副领事跟随着她,一直跟到公园里……

夜里,法国官邸周围,响起了音乐声。

一个朋友夜里又回到法国官邸。他看见她躺在公园里,臂肘支在地上,脸放在胳臂上……拉合尔的副领事在离她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彼此没有说话。早晨,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晨衣。



【鉴赏】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独特的影片,属于难度很高的“智力电影”的范畴,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讲了一个意蕴深邃的故事,而更在于它运用了特异的声画错位、套层结构等叙事手段。

影片叙述的两个故事,实际上是表现了两种社会的生存状况:西方殖民者和苦难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和拉合尔的副领事为代表的那些不能适应殖民地环境的白人,他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无聊赖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虚,陷于纷繁的爱情纠葛中,最后投海自杀,一死了之。而那个无名无姓的亚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她对自己的不幸,毫无意识,好赖活着,还快乐地唱歌,放声大笑。她死于物质的贫困。在这个饥馑和麻疯病蔓延的亚洲大陆上,乞丐和麻疯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这样一个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象征。

作者把这两条通往死亡的历程置于1937年9月、二次大战前夕的时代背景上,用以说明在世界政治形势充满绝望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带有一种普遍性。

影片采用了声画错位的套层机构的手法。画面上表现的是法国驻印度大使馆的场景和人物,宁静、高雅、舞姿翩跹。而画外音则以时序颠倒、两个故事交错穿插的方法叙述和渲染着精神的痛苦和物质的贫乏:尘土飞扬的加尔各答;难以忍受的季节风;饥荒、乞丐、麻疯病和焚尸炉;还有大使夫人和副领事各自的精神痛苦……这种声画错位和双层结构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双重的对比效果:一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另一重是灯影舞姿、优闲舒适与精神和心灵的痛苦相对比。这种艺术处理显然比一般的写实手法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情不是靠人物的戏剧性动作和语言来展开的,而是靠画外的朗诵和对白来构成叙事。画面上的动作缓慢的人物和摄影机缓慢移动所展现的景物,只是营造了 一种意境、一种情绪和环境气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几个长镜头和500句画外音构成。由于镜头移动和人物动作都极缓慢,因此形成的画面往往处于半静止状态,影片构图十分讲究并大量摄入镜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画。

它的画外音非常奇特:有画外人们的交谈,构成客观的叙事;也有剧中人物在画外进行对话,但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张嘴;另外还有一些嘈杂的交谈声,是为使馆招待会上宾客们的交谈和议论烘托气氛的,画面并无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女乞丐的歌声、笑语声、风声、雨声、涛声、鸟鸣、犬吠及音乐声……这些在画面上全无实体的表现。

影片的叙事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玛格丽特·杜拉的新小说派的手法,即不是线性的,而是时序颠倒、跳跃式的。影片一会儿讲女乞丐,一会儿讲大使夫人;一会儿讲大使夫人和这个人的关系,一会儿又讲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颠来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们”来指示,加上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因此,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具体何所指。例如在进入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时,有两个声音在对话:声音1:“在加尔各答时,她们是在一起的。”声音2:“那个白种女人和另一个?”声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个年代……”

观众当时肯定不会知道,“她们”指谁?“白种女人”又是谁?因为,此时画面上“落日、飞鸟”的景色与此毫无关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钟以后,才出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名字,七分钟以后,才出现她在镜中的映像。而对她的故事的叙述,却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声音1:“他曾追随她来到了印度”。声音2:“是的……为了她,他离开了一切,在一个夜晚”。此刻,画面上是一块黑色的料子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而展现出白色的闪光片……观众知道,一个爱情故事要开始了,但却不知道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还有关于女乞丐的故事的叙述。画面上从未出现过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现了她的声音之后,人们对她发表议论。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声音,也还有年轻的随员和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声音,谈得很热闹。但画面上所表现的却与此毫不相关,反而是斯特莱泰的朋友注视着刚刚走出画面的安娜—玛丽和年轻的随员。随后,镜头又转向外景的树丛、白色建筑物等等。

总之,这些画外音与画面并不互相依赖。但也有一些画外音多少与画面有些关联。例如,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之间有一段谈话。副领事的声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玛丽的声音:“我爱迈克尔·理查森,我摆脱不了这种爱情……”这段谈话历时颇久,画面上确实先后出现了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双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搂住她跳舞……仅此而已,他们并没有交谈。后来,镜头又摇到迈克尔·理查森,他在向他们跳舞的方向注视。在这样一些段落中,声音和画面似乎有了某种联系。但是,确切地说,彼此仍然是独立的,在这部影片中,就声画关系而言,声音占居叙事的主导地位。由此而产生了电影制片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有两部影片共同使用这一条声带。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答》。

声音起叙事的主导作用,而画面起营造气氛、情绪的作用。例如“声音”谈了许多关于加尔各答如何炎热、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话;画面则在节奏上突出“缓慢”:人物懒洋洋地躺着,有的赤膊,有的敞怀;连电扇都是有气无力地缓缓转动。从声音到画面营造了一个“热—赖—慢”的氛围。因此,画面绝不是无关重要的。它和声音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观众获得一种综合的艺术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电影是动态的视觉形象艺术”这一传统观念。这是一部“文学化的电影”,或者说是“电影化的文学”。这是一部突破了电影和文学的传统界线的现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运用电影这种直观艺术的手段来加强她的文学的表述。因此,她独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也被有些人称之为“非电影”。

玛格丽特·杜拉对中国的知识界来说,并不陌生。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学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如《琴声如诉》、《情人》等。这部《印度之歌》的电影剧本也曾翻译出版过。至于由她编剧的电影作品《广岛之恋》和《长别离》,更是被广泛地介绍和研究。

从“新小说”到“非电影”,杜拉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这位现代派艺术家,在锲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印度之歌》中所运用的语言,也体现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广岛之恋》中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那样,在《印度之歌》中,一脉相承地运用了叠句、朗诵,并用词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词义不相关联而富有强烈对比的词组相联并列,如花香和麻疯病,铁锈色和炎热……

法国影评家克洛德—玛丽·特莱莫阿称《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语般的诗”。

这部影片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出时,曾轰动一时。片中的主题曲,充满30年代怀旧情调的钢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风靡法国。饰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是气质高雅的德尔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丽、风度和气质使安娜—玛丽·斯特莱泰活在银幕上,弥留在观众的脑际。

㈤ 《恒河上的火葬场》你看懂这部电影了么

本片是2015年印度电影中罕见的高分片,IMDB分数达到了8.2分(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同分),但我很怀疑它是否能获得影迷们的喜爱,因为片子拍的太过非主流了。

影片有两条独立的故事线,最后由一个小物件偶然的连接在一起,这样的结构,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孟买日记》抑或《特修斯的船》,巧的是,这两部也都是非主流的作品,体现出印度人对人与人之间巧妙缘份的迷恋,这种缘分的背后,是一种生死轮回的理念,比如《特修斯的船》中,三个器官移植者接受了来自同一人的器官捐赠,并在最后相遇,表面上是三个人的缘分,深层里是死者在三个人身上的重获新生。而在本片中,男主角迪帕克女友死亡后,她的戒指意外落入了女主角德维的手中,戒指换取的钱,不但帮助德维摆脱困境,还让迪帕克与德维在片尾意外相遇,两人间感情的进展,象征着迪帕克死去爱情的重生,而对德维来说,亦是意味着自我人生的重新起航,连接两人的戒指是经由印度神圣的恒河传递的,恒河对印度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生的源头和死的归宿,恒河是印度教湿婆大神的精液汇集而成,人们在河中朝圣、沐浴来获得生的力量,恒河边又聚集着大量坟场,尸体在这里焚烧后撒向恒河,生与死的周而复始天天在恒河上演。片尾处,男女主角在恒河边祭奠逝者并偶遇,象征的一切旧关系的逝去,和新关系的开始,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生与死循环往复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