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电影史的日本电影史-第三期(1931~1945):
有声电影
日本的有声电影始于1931年,而银幕的全部有声化则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后,被认为是有声电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岛津保次郎的《暴风雨中的处女》和衣笠贞之助的《忠臣谱》。在《忠臣谱》中,衣笠贞之助具体运用了爱森斯坦的“视觉、听觉对位”理论,成功地采用了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日本电影界出现了东宝、松竹和1942年根据“电影新体制”而创办的大映公司之间的竞争,形成鼎立局面。
这一时期最初五六年间,是日本电影艺术收获最多的“经典时代”。重要影片有内田吐梦的《人生剧场》(1936)、《无止境的前进》(1937)、《土》(1939),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1936)、《青楼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诚》(1937),岛津保次郎的《阿琴与佐助》(1935)、《家族会议》(1936),熊谷久虎的《苍生》(1937),伊丹万作的《赤西蛎太》(1936),清水宏的《风中的孩子》(1937),山中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战》(1937)等等。其中《浪华悲歌》、《青楼姊妹》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触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现实主义的农民电影。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艺术家便致力于将纯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以抒发自己的良心,并在名著的名义下逃避严格的审查。1938年达到鼎盛。
在此前后,被搬上银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剧场》和石川达三的《苍生》外,还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够生活的人们》(五所平之助导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导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与子》(涩谷实导演,1939),岸田国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导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维系了日本电影的一线光明。
随着1939年电影法的制定、1940年内阁情报局的设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有影片几乎都被限定配合战争的叫嚣。至1944年,拍摄了诸如《五个侦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队长西住传》(1940)、《夏威夷·马来亚近海海战》(1942)、《加藤战斗机大队》(1944)等。
在阴云密布的岁月里,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和《父亲在世时》(1942)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浪花女》(1940)、《艺道名人》(1941)“艺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生深受观众欢迎。这些作品给处于窒息状态的日本电影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为了推行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加强了新闻、纪录电影(当时称为文化电影)的工作,于1941年成立了官办的日本电影社(简称日映),拍摄了《空中神兵》等战争纪录片。但是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却始终坚持摄制科教片,特别是大村英之助领导的艺术电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统吉等人,选择具有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作,拍摄了石本的《雪国》(1939)以及由厚木编写剧本、水木导演的《一个保姆的纪录》(1940)等影片,维护了由无产阶级电影同盟创始的追求真理的创作原则。
姿三四郎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
② 一部日本电影,大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其中有一幕:一些日本警视
日本八十年代的电影较多,主要有: 《绝唱》(1982) 《不好吗》(1981) 《次郎的故事》、 《故乡》(1982) 《寂爽鬼》、 《悉世家族游戏》(1983年) 《赖户内少年棒球队》、 《恋爱的少女们》、 《留下这弯橘个孩子后》(1983) 《乱》 《没有饭桌的埋陆团家》。
③ 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有哪些
1、《凶暴的男人》是由北野武执导,北野武、川上麻衣子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特立独行的刑警我妻谅介由于作风粗暴在警局内被视为异端的故事。出品时间1989年。
2、《忠犬八公物语》是由神山征二郎执导,仲代达矢、柳叶敏郎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87年8月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一条名叫阿八的狗对主人的深厚感情,这条狗在主人死后的九年里,每天都到车站等候主人的归来。
3、《利休》是由敕使河原宏执导的古装历史片,三国连太郎、山崎努主演,于1989年上映。该片改编自野上弥生子的作品,讲述了千利休担任丰臣秀吉的茶头的十年,由宠臣直至被迫自尽的故事。
4、《阿基拉》是由东宝株式会社出品,大友克洋执导,岩田光央、佐佐木望、小山茉美、玄田哲章、北村弘一等配音的科幻动画电影,于1988年7月16日在日本上映。该作品根据大友克洋的原作漫画改编,讲述未来的日本东京,军方一直在秘密进行的“阿基拉”项目导致巨大灾难的故事。
5、《竹取物语》该片由市川昆导演,日高真也、菊岛隆三、市川昆编剧,中井贵一、泽口靖子、三船敏郎、若尾文子、石坂浩二等出演,于1987年9月26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日本传说,讲述了一位伐竹翁在竹林中遇到美丽女婴,遂和老伴收留其为养女的故事。
④ 21世纪00年代日本电影特点
有多元化的主题、细腻而腔配略显残酷的叙事风格。
1、写实,通过电影揭露事实,有一种娓娓道来的画风,伍橡指有大量细腻的关于生活、风景建筑、人物性格的描写如简,纪录片的既视感和电影结合,形成独特的慢节奏魅力。
⑤ 请问这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叫什么名字剧情如下……
【中
文
名】天国的车站
【导
演】出目昌伸
【主要演员】
吉永小百合
西田敏行
三浦友和
荒木经惟
津川雅彦
丹波哲郎
【年
份】1984年6月9日
【出
品】日本东映
【剧情】:
根据六十年代轰动日本的真人真事改变,上映时引起日本的极大轰动。本片中日本著名影星三浦友和和吉永小百合的出色演绎,令大家难忘。
阴暗低矮的东京小管拘留所行刑室里,一位漂亮的中年女犯人在等待刑罚的降临,周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冰冷而无情。伴随着铁门清脆的响声打出字幕,这是执行死刑的日子……“我,美丽嘛?”女囚林叶佳代先后杀死自己两名丈夫,在被处决前,遗留下这局话。加代是一个公认的美女,她的丈夫荣三因当兵受伤成了半身瘫痪的残废,生活的磨难使她变得心如铁石,巡警桥本乘机追求她,两人有了不正当关系。荣三发现后大发雷霆,把她痛打一顿。佳代一怒之下毒死了丈夫,警方草率调查后按脑出血死亡了结此案。而后桥本靠佳代的资助去东京大学。一天,桥本带回一个叫幸子的女人。佳代和幸子明白她们都被桥本骗了,便与桥本断绝来往。佳代和幸子来到绵谷温泉乡,佳代在结城时认识的田川一雄也搬到这甲。不久,大和阁的主人福见迷上了佳代。桥本也缠住佳代.福见给了桥本三百万元.然后又唆使一雄杀死自己患精神病住院的妻子辰江。福见同佳代结了婚。桥本把钱挥霖干净之后又来纠缠佳代和幸子,幸子决心杀掉他,不料自己反而摔下深谷。佳代得知后想为幸子报仇,福见不让她去。福见去杀田川一雄、遭到反抗,他让佳代帮忙,佳代却反而把他杀死。佳代和一雄准备一同逃往别处生活,在车站被终察抓获。1970年,佳代被处以死刑。
⑥ 80年代日本电影
《天国车站》
影片开始,监狱铁门响处,只见死牢里一个年轻女囚正在涂抹口红,认真,仔细。她犯的是谋杀重罪,按律当绞,这是临刑前的化妆。面对为她做临终祈祷的牧师,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漂亮吗?”牧师楞了一愣,答道:“你很漂亮啊。”她听后,紧绷的身体松弛了,脸上也浮出一丝微笑,似乎看到了希望。
随后,影片进入倒叙。
林叶佳代和丈夫荣三结婚的当天,荣三便随军出征,回乡时虽不是马革裹尸,却也半身瘫痪,失去了性能力。碍于生理障碍,荣三变得脾气暴躁,哪怕有男子偶尔从屋前经过,也会疑神疑鬼,妒火中烧,动辄对佳代恶言恶语,拳脚相加。
佳代日复一日,从早到晚,只在织机前俯身劳做。对她而言,生活只有痛苦,没有欢乐,而且看不到尽头。
地方警察桥本早就觊觎佳代的美色。一天,桥本偷看到佳代自慰,便闯入屋内,趁佳代慌乱,占有了她。佳代渴望被爱,尽管明知这并非她所渴求的爱情,但也横下一条心,饮鸩止渴。
不久后的一天,桥本和佳代在野外欢好,被荣三撞破。荣三怒不可遏,用拐杖痛打佳代,并威胁要砸掉桥本的饭碗。佳代在绝望之中,依照桥本授意,毒死了荣三。警方判定荣三死于脑溢血,此案草草了结。
桥本受佳代资助,上了大学,很快便结交新女友。佳代想到爱情如此遥不可及,不禁黯然泪下。
佳代自结城移居绵谷,老乡一雄也搬到这里。一雄生来脑筋迟钝,容貌丑陋,常受人嘲笑欺侮,只有佳代对他友善。在一雄眼中,佳代就是女神。
佳代的美貌令绵谷阔佬福见垂涎三尺。福见为娶佳代,唆使一雄杀害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辰江。一雄想让佳代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便照办了。佳代对此并不知情,以为辰江是自杀身亡。
福见如愿与佳代结婚,佳代自以为终于得到了爱情。佳代心地单纯,不愿对丈夫隐瞒往事,但几次话刚出口,就被福见阻住。佳人既已在抱,福见说话便不再有所顾忌:“你一句话都用不着说,我要的只是你的身体。”佳代大惊,问道:“在你的眼里,我究竟是什么?”福见轻佻地笑道:“你就是一件美丽的玩偶嘛。”爱情的幻影像肥皂泡一般破灭,竟这般轻易,这般不留余地。佳代的心凉了,心死了。
精神病妻子的死,终究是福见的一块心病。他看准机会,要干掉一雄,遭到一雄拼死反抗。福见一面狠狠掐住一雄的喉咙,一面喝令佳代助力。佳代抄刀在手,刺向了福见。
佳代和一雄开始逃亡。冰天雪地,前路茫茫,但两人非但没有丝毫仓惶之感,而且一路笑声不断。佳代发现,只有一雄对自己是一片真爱。对一雄来说,能与佳代结伴而行,夫复何求。
这时,天空现出一道彩虹。佳代欢呼雀跃,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这大自然美景。一雄也欢呼雀跃,却并不仰望天空 -- 在他看来,佳代脸上绽出的笑容,便是彩虹。
夜深了,篝火燃起。两人合衣相拥。
翌日,佳代和一雄翻过山岭,来到一个荒凉的小火车站。大批警察赶到。一雄为保护佳代,舍命与警察撕打。警官给佳代戴上手铐,问道:“你们俩打算去哪里?”佳代低头答道:“天国。”
倒叙结束。
警官问佳代:“你杀死了两个丈夫。为什么?”佳代回答:“我想,是因为我渴望爱。”警官默然。
佳代走上绞架。娇好柔美的面容与散发着死亡气息的绞索,艳红的双唇与暗灰的囚衣,对比如此强烈,感觉如此压抑,几乎令人窒息。
绞索套上脖颈。佳代轻声哼起儿歌:“火车呜呜叫,带着我们往前跑……”
执行绞刑。歌声戛然而止。
随着渐慢、渐轻、渐停的心脏跳动声,一列火车在山岭中鸣笛穿行,山花烂漫,绿树葱茏。车中空空荡荡,隐约只有一个人的背影和一双未被囚衣遮盖的赤脚。
这应该就是佳代所憧憬的通往天国的火车吧。
想起影片开头的提示:天国车站的火车,只能一人搭乘。是了。所谓蝴蝶双双,所谓鸳鸯对对,不过是水月镜花,人世间的幻像而已。
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响起了吉永小百合唱的片尾曲,歌声幽婉迷离,充溢着对爱情的渴望、无奈和依依不舍。
诚然,谋杀亲夫,罪无可赦。不过,法律的公正,人间的公正,天国的公正,或许有着不同的含义吧。
吉永小百合饰演佳代,含蓄内敛,极有分寸。单看她的表演,就已值得一看。
⑦ 日本电影史的日本电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战后及走向国际
日本投降后,电影法虽已废除,而严格的检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由美军占领当局取代了政府的检查。受到战争和占领状态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电影艺术家,为了保卫民族民主权利,提出了电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泽明首先分别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无愧于我们的青春》。这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出自在战争期间遭到迫害的久板荣二郎之手。与此同时,在法西斯黑暗时代积极从事学生运动的今井正,也根据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剧本拍出了《民众之敌》,在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各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了工会,不仅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经营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权利。然而,美国占领者和电影垄断资本是绝对不允许民主势力有所发展的。1948年,东宝公司以整顿为名,准备解雇1200名职工,将企业中的共产党员及倾向进步的人士清洗出去。这一企图遭到东宝工会的反对,全体职工举行大罢工,并得到进步文化团体的支持。罢工持续了195日,最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使下,出动大批装备有飞机、坦克和机枪的军队,包围了东宝工会作为斗争据点的砧村制片厂,进行镇压。这次大罢工以20名工会干部自动退出东宝公司而告结束,其中包括制片人伊藤武郎、导演山本萨夫、龟井文夫、楠田清、剧作家山形雄策等。工会方面终于争取到使裁减人员止于最小限度。
战后,日本独立制片运动蓬勃兴起,50年代中期为鼎盛时期。上述退出东宝的山本萨夫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新星电影社;为了寻求创作自由而离开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组织了近代电影协会。这两个组织成为战后独立制片的先驱,拍摄了一系列被称为社会派的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们要活下去》(1951)、《回声学校》(1952)、《浊流》(1953)、《这里有泉水》(1955)、《暗无天日》(1956)、《阿菊与阿勇》(1959);山本萨夫的《真空地带》(1952)、《没有太阳的街》(1954)、《板车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云飘天涯》(1953)、《姊妹》(1955)、《异母兄弟》(1959);关川秀雄的《听,冤魂的呼声》(1950)、《广岛》(1953);龟井文夫的《活下去总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缩影》(1953);山村聪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影市场完全由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六大公司所垄断,独立制片拍出的影片面临无法与观众见面的困境,经济上损失严重,整个独立制片运动濒于绝境。一些具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罗生门
日本投降之后,由于社会动荡和物资匮乏,电影的质量提高缓慢,直至1949年才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尽管大公司对于摄制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采取排斥态度、热衷于大量拍制纯娱乐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艺术性于不顾。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圆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绿色的山脉》,均摄于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讽刺喜剧的样式,为日本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0)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继《罗生门》之后,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语》(1953),也分别在戛纳或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奖,为日本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1951年,木下惠介导演的《卡门归乡》是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
1949年以后约10年间,日本电影最明显的倾向是文艺片的复兴和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增多。成濑巳喜男的《闪电》(1952)、《兄妹》(1953)、《浮云》(1955)、《粗暴》(1957)被誉为文艺片的佳作。同时,六大公司也迫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约请一批有成就的编导人员拍摄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麦秋》(1951)、《东京物语》(1953)、《彼岸花》(1958);沟口健二的《近松物语》(1954);黑泽明的《活下去》(1952)、《七个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剧》(1953)、《二十四只眼睛》(1954)、《山节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涂先生》(又译《阿普》,1953)、《烧毁》(1958);五所平之助的《烟囱林立的地方》(1953);丰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因此,电影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影片加上独立制片的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战后10年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1956)还出现了太阳族电影,主要作品有:《太阳的季节》、《处刑的房间》、《疯狂的果实》等。此类作品都是根据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说改编,描写一批“太阳族”(战后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们既没有明确的理想,也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只有无目的的反抗和对一切都表示不满的无政府主义的行动。影片的中心内容不外乎是表现“性和暴力”。这些影片对青年一代产生的不好影响受到了严厉的舆论谴责。因此,风行一时的“太阳族电影”很快便衰败下去。当然,它的暴露社会问题的影响在以后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来。
⑧ 日本70,80年代电影
就叫《猎熊记》
片名《イタズ》直译应该是《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