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吃到美味的东西就微笑吧。日本电影《澄沙之味》观余
文/荆棘鸟
电影《澄沙之味》是一部让我回味良久的电影。里面的对话简短却隽永,耐人寻味。
“我们要好好招待,它们大老远从地里过来”
”店长,吃到好的东西,就微笑吧。”
“当我做豆馅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像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顷听他们的旅途故事。
我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即使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他们的故事。”
就是这些亲切的对话让我顿时喜欢这部电影。
街头有一家做铜锣烧的专卖店,光顾的常客以中学女生为主,影片讲述一位76岁的
老奶奶德江女士,女生若菜,店长千太郎之间短暂而简单的故事,触动心灵。
千太郎曾经因阻止一场斗殴,致人伤残入狱,朋友帮他清了赔偿债务,出狱后他在朋友的专卖店打工还债,日复一日忙中有闲的工作,虽了无牵挂也了无生趣,自从遇到来找工作的老奶奶,千太郎做铜锣烧的活计转眼变得活色生香,富有情趣了。
奶奶会做豆馅,求职成功。“我要在这里工作了呢太好了,非常感谢你。”老奶奶激动地拭去眼角泪水。
店铺通常在11点开门9点准备。
豆馅制作很难拿捏,店长试过很多次,要么焦糊味要么就是太粘稠,所以以前店里豆馅都是采用大宗外订,材料不足就打电话马上送来。
老奶奶认真的说:铜锣烧的豆馅儿是灵魂,为什么要这么随意用外面采购来的?你得自己制作豆馅儿,得在太阳先生露脸之前就开始准备。
你没听错,她说的是“太阳先生”,在老奶奶眼里,一切都正好,一切都富有人情味。其实仔细感悟,我们也会留意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若隐若现美的细微痕迹。
影片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让观众在平淡叙事中体悟感受。
让我们观赏做豆馅那一幕场景。
第二天一大早,店长去开店门,德江女士已经在那了,“有一棵树上有一颗小小的樱桃。”老奶奶喜出忘外地告诉店长。看得出她早已等候多时,在店门外。
看到这里我惊讶这位年迈的德江女士,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总能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寻觅到各种有趣的事物伴随度过,所以独自等待的日子也就并不感觉漫长难捱,她纯净的心地并不荒芜。
泡豆子之前你要看,比如这个,看到没?有的豆子不太好要挑出来,把挑好的红豆倒进铜锅里泡上,看这水泡出来不少脏东西,这么浑浊。红豆煮开后直接倒进滤网把水沥干,要小心一些倒,把滤网中的红豆放在水管子下面冲洗,滤网下面套一个盆,仔细冲洗,老奶奶一边耐心地说,一边用手帮忙把水管子的水均匀的洒遍每个角落,照顾到那部分水柱冲不到的豆子,否则豆子会变苦。把它们再次倒进铜锅里,加干净的水再煮开。老奶奶仔细叮嘱:加水的时候也是慢慢的加,不要倒得太快,让豆子慢慢的适应水的冲击。
这是在对待豆子吗?
尤其喜欢日本电影中关于料理烹饪的描述,尊重食材,像对待人一样了解和珍视、善待。这一段豆馅的制作部分看得很仔细,特别感动,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绪料理出来的食物,具备特别不一样的味道也就理所应当了。
美食的魔力并非与生俱来,得益于烹饪者的用心呵护与培养,归于人的柔软内心,人心与食材的深刻认识与交流,人与食材达到“惺惺相惜”,“天”人合一,最后人的烹饪功夫放能够充分发挥到极致,与原料食材水乳交融。这才是美食的魅力所在。
其实,扩而大之,所谓匠人精神,匠心独运与烹饪的绝妙何其相似,可以说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两个人在煮豆的铜锅旁边慢慢等待,差不多了,蒸汽的香味已经有变化了,揭开木制锅盖,豆子在锅里扑腾,让观众感受到生命力酣畅的跳动,老奶奶揭开锅盖让水汽冒出来一些再重新盖上,活脱脱像在对待一位新生儿,让他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样。
真是好复杂呀
因为我们在招待它们呢。
招待我们的客人吗?
不,是这些豆子。它们大老远从地里过来。
为什么把脸凑那么近看,你在这些豆子上看到了什么?店长不明白老奶奶奇怪的举止。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锅里慢慢咕嘟咕嘟冒小泡的安安静静的豆子,就像看着摇篮里香甜入眠的小宝宝。
老奶奶隔着锅盖听豆子在锅里滋滋的声音,活像隔着门缝听一群小孩子的心声,她特别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些温热的豆子很容易破掉,轻柔一点轻柔一点,水管子调到最小的水量冲,苦涩的汁水会浮在最上面,白色的浮沫会在流水的作用下顺势流到容器外面,直到整个容器的水变得很清很清,真是要花很多时间。
好漂亮啊。给它们加工后的样子好漂亮。还有要加糖、加其他东西,看电影的时候,我感觉老奶奶像用心打扮她的孩子一样对待手里的豆子。
我们还要再等吗?
“马上煮的话就很失礼。我们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就好比第一次约会一样,年轻人要花时间亲近一下。”豆子碰上如此用心伺候的烹饪大师,也心安的享受寿终正寝吧。
我们要守多久呢?
大概两个小时。
可是已经快到9点,就是说,要一直等到11点钟开门之前。这些豆沙馅儿里添加的所有成分才算充分融合好了。
店长在外面抽了很多烟才熬过这段时光。
到煮豆子关键的时候,用木铲子在锅底上搅动,如果烧糊了就糟糕了,保持铲子竖直,速度快一些别太用力搅拌,你搅拌的越多就越能碾碎这些豆子,小心地移动铲子,不要把豆子压碎,一点点来,不要揉豆馅,要小火慢慢炖,让温度降下来,现在加凝胶,捧起一捧凝胶轻轻摇一摇,然后让它滑溜进入豆沙馅,勺子来回推动划圈,让它们融入在一起,这感觉很好。
做豆馅的工序真是不厌其烦,但是在奶奶的解说下,变得那么饶有趣味,普普通通的食材加工,顷注了主人的心血和感情之后,让人跃跃欲试,拭目以待,一睹芳泽。
“我终于遇到能吃得下去的铜锣烧了”。店长发自内心的赞叹刚刚趁热包好的铜锣烧,美味无比:”我从没吃完一整个铜锣烧,因为我不喜欢吃甜食,但德江女士的铜锣烧豆馅真好吃。”
“太好吃了,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是不是豆馅不一样了,这红豆嚼起来更加紧实,你能感到在吃豆子,以前搭配的不太好,现在简直太好吃了。”
吃到美味开心无比的女生们打趣千太郎:是不是刚刚升级了?
有一点点。千太郎也一扫平时阴郁的脸庞,难得一见露出了笑容。那是因为做食物付出心思又赢得到真心回报,满满幸福感爆棚才会自然焕发的炫目表情吧。
听听早早排队的顾客如何评价新的铜锣烧:实在太好吃了,大家都这么说,好吃到让人就像飞起来一样。
一位烹饪者,对到手的食材习性了然于心,深深地懂得,努力地给于食材足够的慢养与调理,提供到位的火候,最后烹饪者技术日臻完美,食物味道也就不难“浑然天成”了。
以上是我的部分观影感悟。多谢阅读。
那么,千太郎如何让不堪回首的回忆深藏心底,不做店长,只安心做个街头叫卖铜锣烧的小贩呢?
欲知详情,不要错过电影《澄沙之味》,当然它会带给你意境优美的电影画面,让你随时捕捉身边寻常之物的独到之美,感受随处可见的日常之美。至少,你会变得感情更细腻,更愿意用心咀嚼寻常食物的不一样的味道呢。总之,会有所收获。
里面的人物台词也富涵哲理,回味无穷哦。
“我想要你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
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的眼中很是悲伤,我不禁要问,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眼神,我曾经也有那样的表情,当我以为再也没办法到围栏外面去,脸上就是那样的表情,所以我被吸引过去了。”
每个人会或多或少从电影人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是普通渺小微不足道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生都需要背负的东西,都不免有不堪回首的辛酸过往,都是有故事的人,不容易的人,只因不如意昨日的我,成为今时今日的我,所以人要把持本心。
如同电影结尾,吉井德江奶奶给千太郎的留言:
“店长,我们被生在这个世界上,用心去听去看去珍惜,正因如此,我们不必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我的观影体会,好比人对待食材,人与人互相得到悉心关照,足够珍视,充分理解,足以让人忘怀往昔不足不幸,卸载掉身体种种不堪的负累和心灵的疲惫,轻松踏新程。
试着用对待料理的态度,善待自己的心,善待身边的人,善待周围的物件,善待自己手头的工作,善待一切,不为难别人做好自己。抖落心的尘埃,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也能够发散独特动人的闪光点,尽管微弱;渺小微弱者同样也能呈现美好的真滋真味,也品尝得了最甘醇的真滋美味。
吃到美味,你就笑吧。你努力过,这是你应该品尝到的,你吃到了,就忘掉往事烦忧,不在意昨日不快吧,今日美味补偿你的付出,慰藉你的辛酸,吃到美味你就笑啊。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2015年执导,由树木希林、永濑正敏主演,该片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关注单元大奖提名。
B. 以告知日本电影大师作品有电影东京物语一刀鱼之味道
职业生涯
从1927年的《忏悔之刀》到1963年的《秋刀鱼之味》,小津安二郎一共导演了54部作品,其中,《晚春》是他的电影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他的前期作品虽然不乏个性特点但缺乏佳作,而他后期作品有多部当选为日本影响最大的影片评选奖项《电影旬报》的年度10大佳片之列,甚至《东京物语》在八十年代后被盛誉为世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作品出现于《晚春》之前--《晚春》后几乎是一年一部电影的速度拍摄,而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之际,甚至一年五六部的速度。早期作品中,他影响比较大的是二三十年代之际的小市民电影。当时,纯映画剧运动的风潮之后,在松竹映画公司,随着年轻的制作人城户四郎的崛起,风格明快、活泼的城市现代剧的制作蔚然成风,其不像之前的新派剧那样挑选俊男靓女充当男女主角,而是要求以写实的风格描写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和小职员的喜怒哀乐,如当时的《他与东京》、《村里的新娘子》、《伊豆的舞女》等。这时期的小津安二郎,已经悠缓地变换主题和叙事风格,以大学生、公司职员甚至是老城的平民百姓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对人生的参悟以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我落地了,但……》、《我出生了,但……》、《东京合唱》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还受到不少来自好莱坞的影响,如他的电影处女作《忏悔之刀》是改编自1923年乔治·菲茨莫里斯的《破门而入》,《我毕业了,但……》则是受到派拉蒙公司的《四分位》、《校园风骚者》、环球公司的《大学生们》系列影片,米高梅公司的《哈佛大学的布朗》等的影响,而《非常线之女》则明显的是威廉·韦尔曼的《下层人淑女》的翻版。
此外,小津安二郎还受到好莱坞的喜剧明星恩斯特·刘别谦和金·维多的影响,推出了《浮草》系列等作品。日本学者福井桂一曾如此的评论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如果浏览一下以上的作品马上就会感到:小津氏的最大特征是在所有作品中显现的'明快'。每个人接受的最强有力的超越困境线的东西就是美国电影的'明快',并且在以前的日本电影中最欠缺的是'明快'。往如此缺乏'明快'的日本电影中送进'明快'的人就是蒲田的新星小津安二郎。"
(战争时期由于日本的电影政策,很多导演不得不拍摄政治宣传的作品,而小津安二郎还是侧重于那种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
家庭情节剧。)
1949年《晚春》的出现,标志着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成熟,他将故事的舞台移至镰仓或者山手一带的资产阶级家庭,以更加凝练的手法表现他从前一直所主张的随遇而安。如论者所说,"小津把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融进了影片,使影片具有着浓厚的个人气质。他仰拍镜头中画面的人物饱满圆润,固定机位下记录的是平静生活下的尘埃落定,他把镜头、把自己当成人物最好的观众,在沉静中有了写意画般的美感"。而最优秀的作品是1953年的《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运用正面切换画面、严密调整构图中的人物大小、简约利落的对白等手法,直言不讳的展示了传统的大家庭制度正在无可挽回的走向缓慢解体的过程,就如其本人所说,"我要表现的是,透过子女的成长来窥探日本家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东京物语》是我所有作品中最为戏剧化的一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秋刀鱼之味》也是同样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C. 日本电影《澄沙之味》,铜锣烧里有人生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再次读起这段文字,当初看电影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动仍旧荡气回肠,德江太太勉强地弯下腰去听油锅中的红豆沸腾的声音,用那双满是创伤的手轻轻扑扇着蔓延开来的雾气,那种心满意足的享受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是要经历到什么样的阶段,才会对一花一草甚至是一颗豆子都如此百般呵护?
《澄沙之味》是继《幸福的面包》之后第二部让我这样眷恋的日本治愈系电影,看完之后我觉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出现另外一部能够代替它在我心中地位的电影了。
都市一隅,樱花盛开的公园内,经营着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拥有不堪回首过去的千太郎因缘际会成为专卖店的雇佣店长,他和作为常客的初中生若菜日复一日打发这无聊单调的时光。这一天,一位老太太不期而至。她名叫德江,想留在在这家店打工,可惜再三请求都被拒绝。后来德江带来了自己熬制的豆馅儿,意外地打动了千太郎。之后,这家原本门庭冷落的小店仿佛重写了自己的篇章。
电影前面有一幕是樱花树下,德江太太抬着头沐浴在从花瓣间隙洒下的阳光,画面很短,没有任何语言,却很奇怪地直接给了我第一印象,“电影想要塑造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一个很爱生活的人。”那些会去在意生活中这些小而美事物或场景的人,一定不会让自己生活随随便便将就。她确实是。
有谁会去慰问到公园里一棵如此常见的樱花树,但她会问,“这棵樱花树,是谁种下的?”当樱花都已凋落了,她像孩子般摆动自己的手臂,跟那些风中摇曳的叶子打着招呼。后来凌晨时分,她在等店长的时候,一直观赏着树上的一颗樱桃。
张德芬在《我心温柔,自由力量》中写到,“生活中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小而美的事物:一个深情的拥抱,一束蓬勃的鲜花,一张充满生气的笑脸......正是这些美好的瞬间,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感。如何能够让这样的瞬间越来越丰厚,让它闪耀的光芒穿透每一个平凡的日常,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做了这一本主题的书:诗意而有力量的生活。“
记得上次走在CBD的道路上,虽然带着满心的不愉悦,但当看到草丛上盛开的花,阳光照射得一半阴影一半璀璨,真的会感叹,“活在这个世界上真好。”前几天匆忙出门前,发现一束阳光倾泻在我的书桌上,刚好照影在了我的手鞠瓶子上,竟然慢下来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还有那天上班期间,写稿写到到思绪混乱,无意扭头看到了窗外那一角的景色,立刻把自己代入到了北欧的乡村田野小惬意之中。
在生活美学里,我们强调美,并不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机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不强求,不造作,生活本来如是。
这只是电影穿插的极小帧画面,但我却好喜欢。
整部电影最动人心弦的部分,大概就是制作豆馅儿的过程了。像开头引入的那一段话所说的,德江太太简直是把做豆馅儿当作了艺术品在创作。记得在这之前她得知千太郎用的是罐装的豆馅,非常难以接受地说出了一句话,“铜锣烧的豆馅是灵魂,为什么要这么随意对待。”好像别人糟蹋了自己什么心爱之物一样心疼不已。而其实这之中,是可以看到我们对待一件事物的不同态度会带来多么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是仪式感,但本来就是这样。
剧片中的铜锣烧豆馅儿制作过程是这样的:豆子浸泡干净,倒进铜锅里煮熟后倒入过滤器,用冷水一直冲洗,否则豆子会变苦。
冲洗完之后再次倒进铜锅里,再加水,慢一点,慢一点。
等到蒸汽的味道有变化了,再盖上去让水汽冒出来多一些。
把铜锅放在水池里再冲洗,因为这些温热的豆子很容易破掉,所以德江一直呢喃着“轻柔一点,轻柔一点”。
苦涩的汁水会浮在水面,直到水变清为止,加糖。用铲子在锅底上搅动,保持竖直,速度快一些,不能太用力。她一直嘱咐千太郎小心地移动铲子,不要压碎豆馅了,而是靠小火慢慢炖。
温度降下来后加入凝胶,轻轻摇一下,然后让它滑进锅里,再等2个小时。从德江太太说的在太阳先生露脸之前开始制作,到11点钟开店,整个过程至少要6个小时。
“真是很复杂啊。”
“因为我们在招待它们啊。”
“招待吗?招待我们的客人吗?”
“不,是这些豆子。它们大老远地从地里过来。“
“我们还要再煮吗?”
“立刻就煮的话就太失礼了。我们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好比说,就像是第一次约会一样,年轻人要花时间亲近一下。”
虽然我不知道现实中的铜锣烧豆馅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繁杂的步骤,但就是仅仅看这样的过程,都会觉得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大概因为自己一直在手工的圈子里,很容易被一份匠心所触动,德江太太制作豆馅儿的过程,就是让我看到了匠心。
中国古人崇尚格物致知,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做出灵魂。一个铜锣烧而已,却可以做到这样,可以让一个从来不喜欢吃甜食的人赞不绝口,甚至改变了他做一件事情的态度。最后不只是德江的豆馅儿改变了“铜锣之春”的经营状况,德江太太对生活的热爱和那份匠心追求,更是让千太郎不再去逃避,不再因往事背负着罪孽活下去,而是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去选择喜欢的样子活下去。不喜欢吃甜食,那就做咸的铜锣烧,把它做到最好,未必不可。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德江太太临终前留给千太郎的录音里,说尽了人生。就算是不被世人接受的麻风病患者,一直生活在被隔离的世界里,怀过孩子却没能生下来,遭遇了这么多的不幸,她依然如此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回味了好长时间。看完这部电影,我回味了好长时间。
2天之后,我去了巷子里那家经常经过却不曾驻足的铜锣烧店,买了一个红豆铜锣烧。虽然不知道味道是不是电影里的那般,但那份感动却是一样无法自拔。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能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D. 请介绍一下日本电影《秋刀鱼的味道》
《秋刀鱼之味》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pADc6KGgpHbmDmwluTx9g
《秋刀鱼之味》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岩下志麻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过程。该片于1962年11月18日在日本上映。
E. 电影《澄沙之味》的观后感
周末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打发时光。我喜欢看流淌人性光辉和温暖的电影,也喜欢看一些色彩和光影都比较有冲击力的画面。《澄沙之味》这部电影能够打动我的就是里面的人情味和自然风光,它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出了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其间不仅涉及到人性关怀,还有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
影片讲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年迈的麻X病患者德江,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却万分渴望与人交往;千太郎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这些经历使得他忧郁的眼神里,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初中生若菜,是单亲家庭,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而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她认为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向往,对快乐生活本质的追求,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让他学到了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虽然知道社会对麻X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人性的温暖就这样悄悄弥漫开来。
我觉得感人的情节还是故事中途,若菜去书店查找了麻X病的资料。那本书里记录了很多麻X病人的影像,她在书的最后一页上见到一句话:“我们也想生活在明媚的世间”,因此使得她抛开了对麻X病的偏见,还带领店长一起走进德江太太孤独终老的疗养院全生园。
故事的最后,德江太太因为肺炎去世了。她给店长和小姑娘留了一卷录音带,讲述了因为她在店长身上看到了,同她曾经一样的仿若被困笼中不得自由的眼神,所以才鬼使神差地去了店里,还提到了她那没有运气出生的孩子,如果出生的话,应该是店长这个年纪了。“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她的话语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盛开的花,都应该认真地开花,认真地接受雨露、阳光、微风,认真地衰败,正如那些铜锣烧也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它不仅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烟火人间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的味道,或许是给予经受人情冷暖的生命的最好救赎。
《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这部电影是一部以美食为主线的电影,但是它不仅仅述说美食,说的更多还是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喜欢《澄沙之味》透视出来的美好,这一切都来源于德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感动于她在熬制红豆沙的过程当中,对红豆百般关爱的细致,犹如对人的关爱。感慨于她说的话:“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就能听见红豆开始散发灵魂的香味,静静地,静静地,红豆在水中浸泡的过程就像两个年轻人在相亲,在相互熟悉对方,我温柔地倾听红豆在锅里咕咕叫的声音,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宠爱和呵护。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特别令我惊讶的是,透过画面,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经过十个多小时的熬制,红豆沙出炉,中年男人用这个豆沙馅做了一个铜锣烧,感动地露出笑容说:“终于做出了自己也可以吃的铜锣烧了”,仿佛我也闻到了红豆沙的香味。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从表面看上体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似乎将所有东西都做到了极致,包括食物。导演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X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影片用了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年复一年,它们盛开又凋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德江婆婆的“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因此院子里的每一棵树,都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了花朵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构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总能让我在其间找到一种温润的美感。
F. 《澄沙之味》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日本电影《澄沙之味》,故事内容简单,叙事手法也比较单一,主要人物不多,矛盾冲突也不激烈,但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平淡无奇的电影却让人观后感觉非常温暖感动,给我带来心灵的触动,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电影的主人公千太郞在城市一角经营着一家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不过他并不是这家店的老板,只是老板雇佣经营这家店的店长,他本身也不喜欢吃甜食, 为了偿还老板的债务经营这家铜锣烧专卖店,他每天只是机械的工作,面无表情甚至有些冷漠。若菜是常来这里买铜锣烧的中学生,她的妈妈不让她考高中,希望她早点工作补贴家用,她也是生活是不开心的。德江太太则是一名麻风病患者,她虽经历不幸,便依旧保存对生活的热爱,几经周折她来到千太郎的铜锣烧专卖店,教千太郞做最地道正宗铜锣烧最核心灵魂-红豆馅。德江太太不单教千太郞做红豆馅的技艺,更用她自己的经历和死后留给千太郎和若菜的录音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德江太太家的一生非常不幸,她从小患麻风病,被家人送到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后,一生无儿无女,受人歧视,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她热爱一树一叶一花一鸟,她在樱花树下驻足观赏,面带微笑;她在风中摆动手臂,与摇曳的树叶对话;她临终前倾听到小鸟心声,放飞小鸟还它自由。她对待工作更是认真负责,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注重做红豆馅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把红豆馅的味道做到极致。其实德江太太来铜锣之春工作主要还是因为她看到了千太郞内心的孤独封闭,对工作对生活的消极应对,她把千太郞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来影响改变千太郞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
千太郞因为打架坐牢,妈妈去世,又借人一大笔钱无力偿还,只能靠替人打工偿还债务。他的经历不堪回首,封闭了内心,早已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只是为了活着而机械的工作。是德江太太的言行影响改变了他,他重新燃起工作的热情和生活希望。最后影片在公园的一角,千太郞面带微笑,大声吆喝让人们品尝他做的铜锣烧,那一刻,他是快乐的自信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一朵花儿有自己的世界,一片叶子有自己的追求,一首曲子有人为之感叹,我们人这一生不为别人活着,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不管我们遭遇了多少坎坷,经历了多少不幸,我们要做到依然能够面带微笑生活。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放慢脚步,亲吻花儿,倾听风声、欣赏落叶、拥抱阳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
热爱工作,工作不单是为了生存,而是我们本身在从事这个工作过程中感受快乐,感受创造、感受幸福。 哪怕是我们从事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工作,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会喜欢上这份工作。一样的工作不同的心态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对工作心不在焉、消极应付,那你不仅工作是痛苦的,你的工作也不会有起色,如果积极认真、全力以赴的对待工作,不仅你工作时是快乐的,而且工作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这是德江太太死后留给千太郞和若菜的录音,也是影片告诉我们每个人活着意义和价值。
G. 【影评】关于尊重、关于自尊: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赏析
引言:日本文艺电影《澄沙之味》于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公映。这部影片继承了日本文艺电影一贯的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尊重和自尊,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文/彭少君
在种满樱花树的街道一隅,有一家铜锣烧小店。店主千太郎是一个中年男性,为了生计也为了偿还屋主的借款,他每天在这里出售铜锣烧,顾客不算多只能勉强经营。对于生活,他有些迷茫和消沉。这份工作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营生手段,他像是被无形的手向前推着一般,只是顺势机械地运转身体而已。
樱花烂漫的一天,一个名叫德江的76岁老奶奶来到店里,说自己想在这家铜锣烧小店里打工。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千太郎自然拒绝了她,不过在她临走的时候,千太郎送给她一个自己做的铜锣烧。几天之后,德江老奶奶又来到店中,希望千太郎能雇她在店里打工,这一次千太郎又拒绝了她,临走的时候她对千太郎说,他做的铜锣烧皮还不错,但是豆沙馅的味道却还有欠缺,另外,她还留下了自己做的一盒豆沙馅。一段时间后,德江老奶奶再次来到铜锣烧小店,这一次千太郎主动请求德江老奶奶在店里帮忙,因为之前他吃了德江老奶奶做的豆沙馅,品尝到一种未曾体验过的美味。于是,德江老奶奶开始在店里帮忙,由于铜锣烧的味道得到提升,顾客不断增加,千太郎的生活也愈发变得积极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没有顾客再到店里买铜锣烧。因为大家慢慢发觉德江老奶奶曾患过麻风病,虽然已经康复,但是因为后遗症,她的手腕弯曲变形,并留下可怕的疤痕。屋主也因为这个原因,逼迫千太郎辞退德江老奶奶。在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中,千太郎不得不辞掉了德江老奶奶。这一番遭际也让千太郎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故事梗概大致如此。导演河濑直美借助一个曾患过麻风病的老奶奶的痛苦遭遇,为我们揭示了蛰伏在社会中的歧视与无情。当然,本片不仅仅是让人关注到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它让我们联想到更多种类的歧视:或是因为传染疾病,或是因为家庭出身,或是因为后天犯过的错误……总之,歧视像顽疾一般一直潜伏在社会中。有时我们也成了这种歧视的无情施加者。
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都或多或少有欠缺(比如出身、外貌、健康、才能等方面),而这样的欠缺就成了引起他人歧视的火种。很多时候,我们在歧视他人的缺陷的时候,他人也在歧视我们的缺陷。所以说得极端点,我们都是被歧视者。一部影片不会彻底改变社会结构中沉积的歧视,但是它提醒我们:在可能施加歧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所遭受到的歧视,将心比心,尽量将尊重和温暖给予被歧视者。片中,一个女孩在翻看有关麻风病人的画册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也想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社会中”。其实不仅仅是麻风病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阳光明媚的社会中,而这样的阳光明媚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积极创造。
让被歧视者得到尊重和同情,似乎并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她想要告诉我们,自尊自立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真正尊重。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是,德江老奶奶第一次在店里用红豆做豆沙馅。她慢慢地清洗、煮熟、蜜渍红豆,就如同对待一群孩子或者说是一群小精灵一般小心翼翼、饱含关爱。一旁的千太郎着急地说道:“这也太麻烦了”。但是,德江老奶奶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节奏,她回复道:“是啊,因为要盛情款待她们”。千太郎立马问道:“款待顾客吗?”德江老奶奶回答道:“是盛情款待红豆们,她们好不容易才从地里长出来。”用红豆做豆沙馅的过程,对于德江老奶奶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手工作业,而是一种款待、一种致礼。从她专注的眼神、娴熟而又恭敬的动作中,我感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她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她对于人生的达观。我想无论过去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却依然认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吧。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自尊自立,就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意象“樱花”一般,如此唯美如此绚烂。
如何评价一部文艺电影的好坏呢?我觉得一部好的文艺电影,不在于故事内容的新奇,不在于拍摄手法的独特,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洗礼精神”的作用。一部好的文艺电影,让我们的内心像在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洗涤过似的,变得净洁无尘。就像世界瞬间发生了改变一样,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新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从“洗礼精神”的角度来看,本片算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电影。这部影片也继承了日本文艺电影一贯的唯美简约、悠扬舒缓的风格,当然,除了樱花、电车以及铁路岔口“咣咣咣”的警示声之外,还有什么美好的意象呢,还是请您自己从影片中寻觅吧。
好吃的铜锣烧,您要来一块吗?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