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阐述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点。
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 色情与暴力 在形式上不懈的致力于实验创新
B. 日本新浪潮电影先锋——大岛渚
知晓日本导演大岛渚的名号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他的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感官世界》多年来盘踞世界影坛禁片前列,真人真事改编,日本人 称之为“阿部定事件”。
去年元月11日,英国摇滚天王大卫·鲍伊因肝癌医治无效逝世,几天之后观看了一部关于大卫·鲍伊的纪录片《大卫·鲍伊:五年》,里面提到了大岛渚的另一部影片《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北野武与大卫·鲍伊飙戏的片段令人难忘。
随着对日本电影的兴趣渐浓,大岛渚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导之一,他的前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被“香港四才子”之一蔡澜奉为经典,电影海报收录于《日本电影——蔡澜谈日本》书中,蔡澜青年时曾留学日本学习电影制作,1983年,香港金像奖邀请大岛渚来香港担任嘉宾,蔡澜担任翻译,陪同大岛渚与倪匡、黄沾等好友把酒言欢,评价大岛渚是所见过的最有风度的日本导演之一。
大岛渚的名字里“渚”是一个古汉字,读音为zhǔ,《尔雅》曰:“小洲曰渚”。水中小块陆地称之为“渚”。1932年3月31日,大岛渚出生于日本京郑让庆都,父亲在渔场里任职,据说是武士之后,业余时间写诗、绘画。
大岛渚六岁丧父,18岁进入京都大学法学部学习,并开始热心学生运动,不久之后担任京都大学学生联盟主席,1951年,日本天皇访问京都大学时,大岛渚和他的同学们被禁止提出问题滑悄,一怒之下张贴大字报,指责日本天皇过于神化自己,随后发生一系列的冲突,学生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引发了大岛渚对社会、政治的思考。毕业之后,因学生运动经历影响,四处碰壁,对电影一无所知的大岛渚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松喊握竹电影公司,五年时间,只参与了十五部电影的拍摄,却完成了十一部剧本的创作,27岁那年,大岛渚被破格提拔为导演,开启了电影创作生涯。
1959年,27岁的大岛渚推出处女作《爱与希望的街》,1960年的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引发了日本影坛震动,将大岛渚推向日本新浪潮电影的最前沿,大岛渚成为一颗日本影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未料,短暂的喜悦之后迎来了巨大的打击,当年10月9日大岛渚的监督作品《日本之夜与雾》在日本上映,该片讲述了以20世纪60年代日本“安保”斗争为背景的一场婚宴上的回忆与争论,因政治事件受到牵连,被松竹公司强行停止创作,大岛渚一怒之下带领团队离开松竹公司,自立门户,成立“创造社”开始独立制片。
大岛渚凭借大学时代显露的个人威信和人格魅力,13年期间,拍摄了23部电影、电视作品,这一阶段,大岛渚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了自己对社会、政治、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思路逐渐清晰。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他将目光转向了女性,作为一档著名的女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了一些采访节目,虽然大岛渚的男性身份和直接、强硬、带有侵略性的性格多少阻碍了他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但是对于美好事物虔诚、执着、敏感、细致的大岛渚将自己看到的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1976年大岛渚监督作品《感官世界》惊世骇俗,留名影坛。
1983年大岛渚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上映,大牌云集,经典之作,心目中大岛渚作品之首。1986年《马克斯,我的爱》技惊四座,脑洞大开。1991年大岛渚带病指导了《京都,母亲之城》献给故乡。1999年的古装戏《御法度》为大岛渚的导演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3年大岛渚病逝,影坛名宿陨落星辰。
一年之后,《青春残酷物语》修复版完成,于当年(2014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贾樟柯出席,缅怀对大岛渚的思念。
《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制片人杰瑞米·托马斯参加首映,追忆与大岛渚共事的时光。
C. 阐述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点
“菊花与剑”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点。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图案,象征温柔与美丽,而剑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象征着战斗。日本人认为菊花与剑的结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终表现,认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间是最壮烈,最美的一刻。同时,日本人也颇喜欢樱花,因为樱花来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征。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诞生的大多导演,在拍片风格上迎和了这一特色,即暴力作为美学的评判。也对后来如北野武等一些导演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3)简答日本电影新浪潮扩展阅读:
产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用来描述当时一群新进的年轻导演带动的电影风潮。
《电影手册》(Cahiers Cinema)的影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与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四百击》和《筋疲力尽》,从此一批反对体制、挑战权威的年轻导演的作品相继问世,电影记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报》上将其命名为“新浪潮”。
这场没有固定组织、没有完整纲领的运动,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且影响延续至今。
当电影新浪潮席卷欧洲之时,日本电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反建制成了新的人生目标,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
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战前大师们构筑的“电影世界”,批判大师风格过时、观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日本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电影手法中加入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电影进入一场电影艺术的高度喷发。
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本贴着重介绍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这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导演及其作品。
D. 日本新浪潮的简介
日本新浪潮,也被称为“松竹新浪潮”。最早见于1960年6月5日号的《读卖周刊》,记者长部日出雄和大沼正为配合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首映式所做的专题报道《日本电影的“新浪潮”》。文中采用了当时正在法国风起云涌的“新浪潮运动”这一时髦词汇,将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为代表的松竹新晋称作“松竹新浪潮”和“日本的新浪潮”,此名词因富有时代意义而立即被各大报章转载。
大岛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铃木清顺、今村昌平、增村保造构成了日本新浪潮的主力阵容,因为这些年轻导演大多来自日本的同一家电影公司——松竹电影公司,于是“日本新浪潮”也被称为“松竹新浪潮”。
起始时间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以《爱与希望之街》公映为起点,以《日本的夜与雾》被松竹首脑停映,大岛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组“创造社”为终点,寿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几乎与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运动”共存亡。
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历经20世纪60年代的炽热和70年代的严寒,苦撑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结束。
E. 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新浪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大岛渚,他的作品《青春残酷物语》(1960)、《太阳的坟地》(1960)、《日本的夜与雾》(1960),被认为系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大岛被评论界称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现手法上与法国新浪潮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之后者更侧重于政治性。
与大岛同时期的新人还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们三人先后脱离松竹公司,同日本艺术剧院协会(创办于1963年,简称ATG)合作,大岛拍摄了《绞死刑》(1968)、《仪式》(1971),吉田拍摄了《爱神十虐杀》(1970),筱田拍摄了《情死天网岛》(1969)、《沉默》(1971)。
评论家们将ATG作品的特点归纳为“抛弃古典的电影技巧,对现实明辨是非,探讨人的精神,特别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这类影片在电影界内部虽受重视,但不为一般观众所欢迎。
新浪潮三杰: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并成为日本新浪潮三杰。
F. 日本新浪潮
指的是60年代前半期松竹出身的电影导演们。
大岛渚是日本新浪潮发端的第一个关键人物。1960年他连续推出《青春残酷物语》和《太阳的墓场》,之后拍摄了一部足以影响日本电影史的作品《日本的夜与雾》。这部影片并非技法如何高超,而是其主题之尖锐、影响之广泛,都对日本电影有着深刻的推动力。该片以“安保斗争”为背景,描写了学运中失败的年轻人,正好与当时日本与美国签署安保条约呼应,引起大学生普遍高涨的反美情绪。
在《日本的夜与雾》上映期间,社会党委员长浅沼遭右翼行刺,城户四郎敏感地意识到“松竹”不该在此风口浪尖抛头露面,所以四天后影片立即停映。大岛渚大感愤怒,离开“松竹”,成立了一家独立运作的电影公司“创造社”。受大岛渚的魄力和独立精神所感染,“日活”的今村昌平和“大映”的増村保造等大公司的导演,都积极开拍富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烙印的新电影,力求与上一辈导演的作品拉开距离。
如今所谓的日本新浪潮,来源于“松竹新浪潮”。最早见于1960年6月5日号的《读卖周刊》为配合《青春残酷物语》首映所做的专题报道——《日本电影的“新浪潮”》一文将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视为“日本新浪潮”之“三杰”。这个富有时代感的名称立即被各大报章转载,广为传播。
特点 对性的描写严肃而贯彻始终,甚至具有一种悲悯的色彩;对性爱本能的观照,更是成为他独特艺术思想的璀然绽放。
异化的情欲与情欲的仪式化
时政:流贯情欲的背景指涉
死亡倾向:情欲的反动与定格
依照存在主义的观点,精神只有面临死的照亮才能领悟自己的本真存在,才能明了世界赋予存在的意义。死常常被用来证明人应当如何活在世界上,以及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大岛渚的影片中,不管是狂热的性爱,还是偷情带来的紧张快感,最后都走向了寂灭。但或许是受到桃色电影大师神代辰巳的影响,这种或壮烈、或解脱的寂灭,远远不是悲剧的、无可奈何的被迫,不是肉体快感的终结和反动,而是主动抉择的疯狂结果,是供奉于情欲之前的香火,是对于肉体之乐的终极祭奠。
萨特曾经在对性欲的分析中指出,性欲是存在和虚无这一最中心主题的顶点。那么,如果不能在电影中表现人的性本能,大岛渚的故事片似乎就会从存在滑向虚无的境地。作为日本新浪潮电影的旗手,大岛渚具有革传统电影之命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在以性表露的手法,潜回“菊与刀”这种日本民族根性的扭曲情结——性之交融有如菊之怒放,性之终结有如刀之残暴。
G. 日本新浪潮电影特点有哪些
“菊花与剑”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点。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图案,象征温柔与美丽,而剑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象征着战斗。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诞生的大多导演,在拍片风格上迎和了这一特色,即暴力作为美学的评判。也对后来如北野武等一些导演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7)简答日本电影新浪潮扩展阅读:
起始时间: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以《爱与希望之街》公映为起点,以《日本的夜与雾》被松竹首脑停映,大岛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组“创造社”为终点,寿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几乎与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运动”共存亡。
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历经20世纪60年代的炽热和70年代的严寒,苦撑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