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导演园子温特别厉害,能说一下他的作品吗
园子温是日本的鬼才导演,他拍摄的许多电影作品都非常精彩,尽管有时候他也会拍摄烂片,但是但是大部分他的作品都非常的经典。今天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园子温的经典作品。
『贰』 日本导演北野武执导了几部电影
北野武至今执导过13部电影,希望对你有帮助!具体如下:(还有未完成一部《兄弟》brother)
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
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
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
《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
《小奏鸣曲》(1993)、
《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
《坏孩子的天空》(1996)
《花火》(1997)
《菊次郎的夏天》(1998)
《大佬》(2000)
《性爱狂想曲》(2000)
《藕断丝连》(2002)
《玩偶》(2002)
《座头市》(2003)
《导演万岁》(2007)
另附他个人资料:九十年代日本导演之北野武
2000年07月29日 13:38 网易报道
>
北野武(Kitano Takeshi),1947年生于东京,艺名彼得武(Beat Takeshi),是80年代日本著名相声演员,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小奏鸣曲》(1993)、《大家都在干什么?》(1995)、《坏孩子的天空》(1996)和《花火》(1997)《菊次郎的夏天》(1998)。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一。
注:北野武身高167cm,体重64kg,1995年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
也许再也没有其它的日本电影能像北野武的影片那样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感觉上完全自由奔放地制作了。旧日本电影界的那种固守起、承、转、结的传统剧作方式的做法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同样,旧日本电影界固守的那种传统的基本导演技巧、摄影方式及剪接方法也都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
同时,旧日本电影界那些“试图制作新电影的革新派电影人”企图全面否定与破坏那些传统方式的做法也与北野武的影片毫无关系。北野武的影片中没有那种做作、僵硬的辨明谁是谁非的架势。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旧日本电影界一直以大电影公司的制片厂为中心制作影片。对于这种代代相传的正统电影制作体制,大概北野武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一开始就与那种“罗罗嗦嗦”的东西毫无关系。因此,他不会全面否定也没有必要破坏那种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当然,迄今为止他也看过为数不少的电影。既有外国电影,也有日本电影。或许他曾经非常自由地通过感觉来识别他认为“真有趣”的东西和他认为“拍得真差”的东西,并把它堆积与储存在自己的感性中。其实,这与经历其它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工作、游戏和恶作剧时是完全一样的。
不久,作为一个人的他,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与他人搭档说相声,受到了欢迎。他还在电视和广播中出演搞笑节目、短剧和猜谜活动,作为演员参加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甚至当广告片模特。他还因个人事情引发的事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他既写随笔也写小说,还会画画.在此延长线上,他于1989年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以北野武的真名导演了影片《凶暴的男人》Violent Cop。
这是其他导演策划由彼得武主演的一部根据一位剧作家的剧本来掐拍摄的刑警片。但是,那位导演打了退堂鼓,就这样,北野武也当上了导演。与当喜剧演员、说相声、出演电视、广播、电影和广告、写随笔和小说以及画画时完全一样,北野武在执导影片时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感性。
但是,正因为这应该是旧日本电影界的专业导演拍摄的作品,是由专业剧作家写的剧本,由旧日本电影界的摄制组成员集体支撑的影片,所以不难想象,他要按照自己的感性走,自由奔放地制作和自己相适应的影片,也存在相当的阻力。作为导演处女作,肯定也有不足之处。其结果,一部看上去试图摧毁日本电影界的制片模式的、专横无理的暴力刑警片完成了。既便如此,“日本新电影出现!”的声音仍相当高涨。
1990年的《3-4x10月》是北野武亲任编剧、导演,并以彼得武的艺名出演的一部影片。这部作品在棒球队一位小伙子和他的伙伴的故事中掺杂了暴力团。虽说如此,但在北野武的影片中,这种故事的框架并不太重要。即兴摄影的多次运用。对突发性暴力的描写产生的冲击、北野武团队成员与专业演员共同出演、令人不可思议的角色分配所产生的一种失调效果的趣味...这些交错在—起,创造出了一个尽管不定型有些粗糙,但非常有感觉上的自由性的奇妙作品、一部大放异彩、摧毁了作品平衡论的、奇妙的“不平衡作品”。
1991年的影片《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是北野武策划、编剧、导演和剪接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没有扮演角色。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聋哑冲浪选手与他的聋哑女朋友在海边渡过一个夏季的故事。因此,影片中几乎没有对话,只靠影像来推进。通过即兴摄影产生了一个自由的牧歌世界,还有突然出现的奇妙的影像噱头,以及很不自然的悲剧式的结尾。看了这部作品,让人感到北野武电影的原点说不定是法国的雅克·塔蒂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影片《我的舅父》。
1993年的影片《小奏鸣曲》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的一部作品。北野武将自己的感性摆在最优先位置上,依靠即兴摄影的电影制作方法,从这部影片开始,突然有了一种流畅均匀的—体感。这部影片讲述了暴力团干部及其喽罗去冲绳后被卷入一场对抗的故事。然而这部影片也是一个奇妙的小结,称得上是彼得武及其团队的伙伴们在冲绳的孤岛上欢度暑假的影像记录。最后一场戏散发出混乱的悲观主义。
1995年的影片《大家都在干吗?》Getting Any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和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出演的另一部作品。北野武以往的作品都以外景拍摄为主,而这部影片不知为什么以拍摄制片厂棚内的景为主,是一部实验性的、类似小故事集的、下流的动作喜剧风格的影片。因此,造成影像世界人为的向内封闭。十分遗憾,这成了他的最差的一部影片。
1996年的影片《坏孩子的天空》Kids Return是北野武编剧、导演、剪接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没有出演的第二部作品。这部影片描写了二流高中的两名游手好闲的学生那种令人不可思议的逃学生涯。在影片中拆射出的恐拍是北野武自己的青春时代。本来剧本的感觉是,这部影片描写了年轻人踏上了新的人生,是一部励志片。然而,通过即兴摄影自由拍摄的结果,令人意外,成为一部“虽然还年轻,但您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年轻人”的作品。在此,散漫放肆的自由与混乱的悲观主义又同居于一部作品中。
1997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的第七部作品《花火》HANA-BI朝我们走来。这是北野武编制、导演、剪接,并以彼得武的艺名主演的一部影片。经历过多次探索之后;北野武的影片达到了一种精炼的成熟。多多运用即兴摄影的电影制作方法所产生的一种破天荒的趣味性,虽然仍是自由奔放的,但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作品世界。
彼得武和岸本加世子扮演的男女主人公总是沉默寡言,台词不多。对暴力的描写都是瞬间突发的,极其简洁。以北野武团队成员为主体的演员阵容也创造出一种实实在在的一体感。每个人都演活了自己的人物。零星出现的噱头并没有浮于形式,而是酿成有深意的幽默。不定型的粗糙和感觉上的自由保持了绝妙的平衡,构成了轻松愉快的新影像世界。
尤其是北野武亲自画的那些画出现在画面中,取得了很好的影像效果。大杉涟扮演的刑警遭枪击负伤后只能坐在轮椅上了,妻子离他而去,他十分孤独,在主人公的劝说下开始学画画,这个设定十分杰出。通过他画画的形式,北野武那一幅幅将花拟人化的色彩美丽鲜艳的图画随着戏的进展剪接进影片中。它支撑了整个作品的影像世界,的确有效。
彼得武和大杉涟二人与一群年轻人驾车疾驶的开场戏,开始人们还以为是暴力团的中坚干部及其喽罗们,当人们明白他们其实是资深刑警及其部下后,影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幽默。不久,人们又明白了原来那都是回忆中的戏,并且知道了彼得武扮演的主人公如今已失业,为金钱所因。岸本加世子扮演的妻子似乎患上了不治之症--白血病。
彼得武在现实生活中因摩托车事故负伤的身躯所具有的那种有点可拎的形象和他作为中年失业刑警的生活感,被巧妙地糅合到影片中。影片的风格是,将现实镜头的推进和对突然插进的极其复杂的回忆镜头的处理,非常自然地搭进整个作品的流程中,创造出一体感。北野武的影片确实又登上了一个阶梯。'
渡边哲扮演的废铁厂老板和他那位红头发的怪女儿登场时的噱头没有浮于表层,而是产生了可笑的幽默,这种效果也说明了北野武影片的成熟。不久便到来的结尾戏中,那种强烈的悲观主义被寓意深刻的人类赞歌所裹住;这怎么说都是很好的。
这是-部有着全新的影像感觉的日本电影,人们看后留下的印象是,其实这样的日本电影也还是很好的。北野武的影片之所以能被外国人很好地理解,大概是他能够依据他自身的纯真的感性来自由创作的缘故,也是因为这比任何东西在国际上都更具有普遍性。这种影像感觉具有国际力量,所有的人凭直感都能理解。它不是其它国家的影片,是亚洲国家日本的影片,是日本人制作的影片,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影片。
而北野武不喜欢自己的评价、演出、人气被固定,所以日日求变。在97年的威尼斯影展中,北野武道出“下一部的作品,会类似寻母三千里的故事情节,没有暴力。”自从1989年的出道作品《凶残的男人》以来,北野武的演出破坏了现今的电影文法,台词和说明的极端精简,造就了他各人新的魅力“削落的美学”。就像主角所表现“暴力重复”的心态一样,这些以蓝调为基本的影像,让“北野式蓝调”驰名世界。即使这种样式已经建立,他能依照97年威尼斯影展的承诺,制作了《菊次郎的夏天》Kikujiro这样一部有别以往风格,充满风趣和感动的温馨作品。
《菊次郎的夏天》所诉求的是“回归温柔”。《菊次郎的夏天》中排除了北野武演技的最大魅力“突发性之暴力”,故事的展开如同“寻母三千里”般,结局、过程大家都已经知道的标准情节,北野武以此来将自己束缚。也就是说这个企划的开始是到目前为止,自己所公开讨厌的要素,全部肯定吸收。对于以往的寡言、暴力,这一次的多话和搞笑将是令你我欢乐感动的绝妙的刺激要素。
对于这些新鲜的变化,北野团队的工作人员,摄影师柳岛克明、照明师高屋斋将在《花火》被世界所肯定的“北野蓝调”,再生转换成“夏日的新绿”,音乐监督久石让也制作出让你我感动的“高透明度”的心灵乐曲,将这一部电影的温馨意境提到最高点。
北野武的最新作品《兄弟》Brother又是一部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影片,同时也将是他电影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影片,该片由日本北野事务所与英国的Jeremy Thomas of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公司合拍,制作费1000万美元,取景地在日本东京与美国洛杉矶,1999年11月21日在日本东京开机,2000年1月转移到美国洛杉矶拍摄,计划2月中旬封镜,预计在2000年末20001初首先在日本公映
此片拍摄的最初构想形成于1995年《大家都在干吗?》之后,摩托车事故后一段时间,大体雏形已形成,1997年《花火》获威尼斯金狮奖后,北野武与英国RPC公司主席Jeremy Thomas就此片的合作拍摄取得了初步共识,此后双方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有意义的沟通,《菊次郎的夏天》完成后,准备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中了。1998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菊次郎的的夏天》记者招待会。北野武向记者们公布了《BROTHER》的拍摄计划。
这部电影将为21世纪日本电影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作为新生代电影力作,我们共同期待。
『叁』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电影导演
黑泽明,北野武,深作欣二,小津安二郎,大岛渚,今村昌平
『肆』 温馨的残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浅说
认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是从他那部《海街日记》开始的。说起他,又要从我对日本电影导演的认识开始说起。
我对于日本导演的认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黑泽明阶段。日本的著名导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岛渚等等,但我最开始认识的还是黑泽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罗生门》,而是后来的《梦》。电影里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梦是关于日本核电站的。里面说,日本的核电站发生泄露,全岛成了一片焦土,仅存的几个人在毒雾和废墟上做着最后的讲述。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悲凉凄惨,给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黑泽明的《梦》成真了。”一部电影就这样变成了预言。
第二个阶段是北野武阶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种冷酷与暴力。那时在地下碟商手里,淘到很多北野武的电影。从《凶暴的男人》到《花火》,从《大佬》到《奏鸣曲》等等,最不爱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当时在看的时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现在里面的暴力镜头,一个也没有,很让我“失望”。后来渐渐明白,北野武最好的电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这都是后话,那时是不明白的。
当然,在北野武之外也开始更多关注日本的其他导演,但那时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当时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大逃杀》,影响很大。现在的很多游戏,都开启《大逃杀》模式,足见其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阶段了。没有了暴力残酷,但你能从他的作品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残酷。他总是在委婉地讲诉故事,用一种温馨的口吻,但讲诉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习惯于直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多痛苦这种“叙述”似的方式表达,他往往是通过描写人生中的美好,来让观者去体会人生的艰辛与痛苦。让你感觉美好的同时,笑里又含着泪。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叙事手法。能够通过旁敲侧击,侧面描写,来带动人们的主观意识去思考,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在艺术表现上,更为优秀,艺术性更强。
但往往一个大师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开始的电影还是很压抑的,颜色暗淡,充满了冷清与死亡。
从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体会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气息,讲述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压抑。这部电影节奏很慢,拍摄手法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侯孝贤,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粉丝。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人群长时间行走的固定长镜头,配合阴霾的大面积的天空,灰冷的画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线上行走,与侯孝贤几乎如出一辙,最后再点题引出幻之光来。也许好的表现手法大师们都爱用,也许很难说谁像谁。
等到下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还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画面开始靓丽起来了,但其主色调还是黑白为主。诉说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可以看出,导演还在不断摸索,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已经看到,那种他自己风格的一些东西在里面了,比如演员那种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侧击的叙述方式等。
后来的《距离》他使用颜色上更放开一些了。整个画面不再是黑与白为主基调,这次是更多的使用绿色。似乎大导演都喜欢用一种自己心仪的颜色,像贾樟柯也喜欢用绿色,而张艺谋则喜欢用红色,北野武喜欢用蓝色,李沧东有绿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干脆直接用颜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这部《距离》大量的使用了绿色。不只是因为是在森林里拍摄的原因,就连森林小屋里的窗帘都是绿色的,整个影片,颜色调和的很绿。绿色代表生命,而《距离》讲诉的正是日本邪教组织,谋害生命的故事,可见这些不是偶然。
直到《无人知晓》的出现,是枝裕和自己的风格才算完全形成。
《无人知晓》可以说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已经十分靓丽,那神秘的绿色依然是底色基调,画面看上去有点负片的感觉,红色,橘色的大量运用,又让影片充满温暖。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镜头来追随孩子们的步伐,特写镜头捕捉孩子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很细腻。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导演对那几个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难看到哪个孩子能那样自然纯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们就是那几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很难得。
据导演自己说,当时拍哥哥福岛明去找弟弟那场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是在拍戏,结果两个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后生气地把弟弟的玩具给踢飞了,结果把两个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担心哥哥生气,哥哥又气弟弟不听话,他们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了亲生兄弟,当成了一家人,已经完全入戏了。
导演事后很后悔,真怕两个人从此感情上出现隔阂,不过还好,两个人后来又重归于好,让导演心里也踏实了。
男主角柳乐优弥,因此片获得了57届嘎纳影帝,当时他只有14岁,是嘎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电影内容讲诉的是四个被妈妈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据东京弃儿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改编,这又是是枝裕和电影的一个特点。像之前说的《距离》,后来的《如父如子》,还有去年的金棕榈《小偷家族》。
电影的叙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点点道出事件的真相,让观众心里自己去构建还原故事。因为受众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个人心里感受也会不同。但情感是一贯的,那真实的情感,总能打动人。
被遗弃的四个孩子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们把她偷偷地掩埋掉,这个世界上同样是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他要说什么呢?说这个世界残酷?人生很无助,很痛苦?他的叙事方式是温馨的,这是无疑的,越是温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让人体会生活的痛苦。
那么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孩子们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知道了,还能说是无人知晓吗?那么让我们来换个角度思考吧,孩子们的惨痛经历人们知道了,也了解了他们的苦难,人们都知晓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快乐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样有美好的时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虽然说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但越是短暂的美好,越显得珍贵不是吗?我们在感叹人生痛苦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电影每到孩子们快乐的时候,总是会响起快乐的音乐,苦难时则没有任何音乐。越是艰苦的人生,我们越是要体会快乐美好的来之不易,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
后来的《奇迹》、《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还有最风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关于家庭的电影,无一个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纳的金棕榈获得者。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颜色上十分靓丽,色彩饱和度达到了最高,那种负片的感觉依然,叙述方式还是推进式的,一点点说出真相。
我始终怀疑这个片子凭什么拿到金棕榈?难道它比《无人知晓》更好吗?我看不出来好在哪里,个人认为《无人知晓》还是是枝裕和最好的电影。
电影还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个临时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被他们原来的原生家庭抛弃、孽待后,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报团取暖组建成了家庭。而这个家庭显然比原来的家庭更加温馨,更加美好。而这样一个家庭,在正常社会中,却只能通过偷盗来维持生计,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着他们虽然不道德,但温馨的生活,感觉比那些通过血缘关系组建的家庭,要温馨和睦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显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被这个社会认同的,而美好温暖是没有善恶和伦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说这样的家庭美好,还是在说这个世界的丑恶呢?似乎很混乱,又让人不知所措。
在电影最后,被小偷家族“收养”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亲家人身边,她未来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许这就是人们的善良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为什么嘎纳会把金棕榈给他了。《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话不只限于文字而言,艺术作品,皆是如此。
纵观其他的入围作品,不管是李沧东的《燃烧》,还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此两者皆有欠缺。唯独《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沧东那样充满诗意,也不像贾樟柯那样理性,他散发内美的同时,又深刻探讨着人的更深曾内涵,因此,他能拿到这个奖项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还要角逐奥斯卡,与它同台竞艺的是,墨西哥三大导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罗马》,我看了,确实不错,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看评委是倾向于卡隆,还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关于家庭的电影无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讲诉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关联。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虽说是个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也是个家庭分不开的。叙事方式还是是枝裕和惯用的方法,直到最后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让人不寒而栗,现实太残酷了,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才不会让人觉得残忍。但不直接表达,让人去联想,又更为残忍。在这里就不说剧情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吧。
《空气人偶》是个有着奇幻色彩的电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气娃娃活了,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展现人们的世界。由于电影里裸露镜头过多,网络云资源已经被屏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是枝裕和确实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大师应有的样子,本该如此。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这样写到,“比起因为无知而无作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无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来比只说不做,更要可贵。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远充满了那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的原因。
侯孝贤已经老去,李沧东还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贾樟柯再也找不到当年《故乡三部曲》的感觉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紧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度,细细品味着这个世界。
『伍』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电影导演
1,黑泽明
黑泽明,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1936年,创作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1年,在拍摄完剧情片《马》之后,黑泽明开始专注于电影剧本创作。
2,北野武
北野武(Kitano Takeshi、きたの たけし),1947年1月1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足立区,日本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1973年,北野武与兼子二郎组成相声搭档Two Beats。1975年,作为漫才演员初登小荧幕。
3,三池崇史
三池崇史(Takashi Miike),1960年8月2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八尾市,日本演员、编剧、导演,1991年,以录像电影《暴风!迷你巡逻队》开始导演生涯。
1995年,三池崇史制作了首部影院原创作品《新宿黑社会》。1999年,凭借爱情片《切肤之爱》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和荷兰影评人协会奖。
4,竹中直人
竹中直人(Naoto Takenaka),1956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装饰美术系,日本编剧、导演、演员。1985年,参演剧情片《薄化妆》而出道。1988年,出演战争历史片《二·二六》。
5,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电影导演、编剧。1923年,进入松竹公司蒲田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助手;1926年,任助理导演;1927年,拍摄了电影处女作《忏悔之刃》。
『陆』 日本动漫电影导演
动漫监督,日本动画制作中相当于电影导演的角色,对动画制作的各环
起指导性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日本著名的动漫监督吧。
1.新房昭之
新房 昭之(しんぼう あきゆき)是日本著名动画监督,绰号又叫“原作粉碎机”。经常使用夸张的颜色,或是静止的画面。经常以超过人眼帧数的速度连续放出静止的图像,同时还经常配以满屏幕的文字。新房的作品基本都是FANS的恶梦。代表作有《魔法少女奈叶》第一部无印,《化物语》,《绝望先生》等。
提到新房昭之,大家首先联想到一个词是“怪异”。事实上“怪异”正是他成名的资本,这个特点可以从他近几年他的三部作品看出---《再见,绝望先生》《化物语》还有《荒川爆笑团》。 在思想内涵方面,许多人认为新房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而只是一味怪异,或许真的如此。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一些思想端倪。新房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日本动漫,作品的画面并不流畅,人物对话和叙事看起来也很分散,但他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一种不是作品迎合观众,而是由作品引领观众的理念,他的大段吐槽字幕和画面中加入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都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观众由于新房在作品中设置的种种“陷阱”,而不得集中精力来看作品,而不会为一般而流畅的剧情、人物的美型而麻痹了神经,而是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吐槽字幕的极致之作是《化物语》和《再见,绝望先生》,虽然论吐槽字幕数量之多当属《绝望先生》,但是里面更多是久米田康治个人的抱怨讽刺而已,《化物语》吐槽字幕多是忠于原著,交代剧情。新房吐槽字幕的绝妙之处在于,如果你不愿意在电脑上停屏,这些字幕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或者很小,因为不愿停屏的你只是将他的作品视为一般的日本动漫,而除了字幕外,在剧情组织上新房还是符合主流意识的,因此不停屏这点不影响你对作品的一般理解。但是一旦你选择停屏,你就会对作品产生一种更微妙的理解,因为这些字幕会引领你想到其他方面,起到了弦外之音的作用,而你又为这种感觉吸引,欲罢不能,于是一个24分钟的作品经常需要进近40分钟才能理解透彻,而新房本人的KUSO才能,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愉悦的。 至于新房作品中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也发挥着类似吐槽字幕的作用,比方说看似信手涂鸦的一小段文字,或者是一个小物件。这些东西既有着调和作品节奏的作用,也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也一种暗喻的方式让人会心一笑,引发思考。例如《向阳素描》中由乃房间中的木制小人,小人时而妩媚,时而努力的身姿,与主人公所处的状态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结合了起来。
新房在画面中极力推崇阴影、静止画、对比色及单纯的几何线条,也体现了上文所说的“非迎合,却引领”的理念。看新房的作品绝不是什么养眼之事,而是累眼之苦。但是通过这些独特的画面他将一部动漫做得如同一件艺术品那样,这些艺术品可以一次次的重新把玩、欣赏,因而就有了比其他动漫作品更为长久的生命力。新房将环境常常简化成单纯的色彩和线条的搭配,希望人们关注的不是环境,而是人物本身,如不然,就是本末倒置,又会出现重画面而轻剧情的问题。而这些色彩线条是为剧情服务的,如《向阳素描》中公寓外六个邮箱颜色的变化,体现了人物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而单纯的色彩与线条则使得作品有一种简约之美,以至于人们不会出现严重的审美疲劳。新房对这些色彩、线条的娴熟运用,使作品内容表达方式更加丰满。
2.新海诚
新海 诚(Makoto Shinkai,まこと しんかい,1973年2月9日-),男,居住在东京。日本长野县野泽北高等学校、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国文学专攻毕业。1996-2001年就职于Falcom游戏会社,目前自由职业,以制作个人动画为主。
《永远的Ys2》的OP动画对于Falcom玩家而言应该记忆犹新。绚丽的2D动画效果配合近乎完美的节奏感,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这就是新海诚在职F社5年间的代表作之一。 1996年,新海诚在大学结业后加入日本Falcom游戏会社(通常在相关仕事中以新津诚名义出现),负责程序、美工、动画与宣传影片制作。在职Falcom期间,新海氏开始了个人动画短片创作。包括1997年的黑白短片《遥远世界》(1分30秒)、1998年的3D短片《被包围的世界》(30秒)、1999-2000年的黑白短片《她和她的猫》(5分钟)。 2000年初夏,新海氏开始制作个人映像动画《星之声》。但由于工作的繁忙,导致《星之声》一度停滞不前。2001年5月,新海氏向Falcom提交辞职。之后《星之声》的制作步上正轨,2002年1月宣告完工,历时共计7个月。此外,新海氏也曾外注参与制作Minori游戏会社游戏《Bittersweet Fools》(2001)、《Wind·a breath of heart》(2002)片头动画。 2003年新海诚新作《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预定片长50分钟)。在背景设定与情节方面,与架空感十足的《星之声》相比更加的平稳自然。由田泽潮担任人设更是弥补了新海人设较苍白的缺陷。担任Minori游戏会社游戏《EF - the first tale》(2006)的动画监制(Animation Movie Director)。
名家评说
大冢英志(评论家):第一次,在心中隐隐出现了超越这一时代的感觉。
藤岛康介(漫画家):这是一部仅用计算机和极少数人参与制作成的作品。与很多人预料的相反,其作品的成熟度和细节的描述使得整部作品成为极为成功的典范。
富野由悠季(高达之父):建议目前动画界的导演和制作人员都能去看看《星之声》,实在是太好了。
高桥望(《猫的报恩》制作人):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对新海导演用尖端技术所表现的手法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水桂(日本数码视觉偶像创始人):新海诚是现在最应受注意的CG艺术家之一,对于给予观众共鸣与兴奋方面,他有天生的素质。
一击离脱(评论家):建议目前中国动画界的导演和制作人员都能去看看,找出差距所在,不单单是技术水平的原因。
3.渡边信一郎
渡边信一郎 监督。1965年出生。在日本SUNRISE担任制作进行(制作进程管理),后来担任演出工作。与河森正治一起监督《MACROSS PLUS》之后,在著名作品《COWBOYBEBOP》中出任监督使他名声大噪。他洒脱不拘、特立独行的实验性制作风格不仅引起业界瞩目,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作品特点:电影化影像语言
4.高田勋
高田勋(Isao Takahata,1935年10月29日-),日本三重县伊势市出生的动画电影导演、制作人。于冈山县立冈山朝日高等学校、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毕业。昵称为“パクさん”(Paku-san)。人物经历
高畑勋是自日本动画业的黎明期开始支撑著动画界的巨匠。许多赛璐珞动画的表现技巧被认为是他所开发的。 不止是动画,还有担任如“柳川堀割物语”等真人记录片作品和人偶剧导演等。 东京大学法文科毕业,在日本动画业中算是数一数二的精英。兴趣为音乐鉴赏和学习。 自学生时代起就爱好法国诗人、剧本作家的杰克·普雷菲尔(Jacques Prevert)的作品,他的作品也深受普雷菲尔的影响。他还翻译了普雷菲尔的名诗集《Paroles》(日语译标题名称为《ことばたち》,即《千言万语》),这是这本诗集于日本首次的完全译本(2004年)。 担任了法国的长篇动画电影《叽哩咕与魔女》的日语字幕翻译、演出,更担任原作小说的翻译。他也担任了同为法国的长篇动画电影《国王与小鸟》的字幕翻译。 他亦翻译了《红猪》电影册子中的插曲《樱桃结果时》(《Le Temps des cerises》)的歌词。 高畑勋东京大学文化科毕业后,于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早期作为演出助理参与一些电视动画的助理工作,参加了《安寿与厨子王丸》、《顽皮王战争大蛇》、《暗黒街最大决斗》等剧场动画的制作。 在1964年完成首部电视《狼少年》获得肯定后,在1968年与宫崎骏、大冢康生等当时东映动画的新锐成员合作的《太阳王子大冒险》,初次担任了监督一职。该剧成为日本动画的转折点,成为摆脱传统风格与开创未来形式的里程碑。这也是他首次执导的电影作品。 1971年,高畑勋离开东映动画,和宫崎骏、小田部羊一等人一起进入“A-Pro”工作。1972与宫崎骏再度合作制作《熊猫家族》与《熊猫家族续集》,担任演出与分镜。6月的时候,高畑勋、宫崎骏和小田部羊一离开“A-Pro”,加入“Zuiyo Picture”,并在1974年开始制作《阿尔卑斯山少女》,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的日常生活深刻自然的描述,也开启了同一风格的名作剧场动画的可能性,之后1976年又再次制作了《万里寻母》的电视动画。期间也参与过宫崎骏《未来少年柯南》与《小英的故事》等部分集数的分镜。在1979年的《红发少女安妮》,以描写青春期少女的感性与活泼,并忠实的呈现原作的幽默感,获得与众不同的极大好评,再次表现高畑勋对人物描写的高深。 1999年《我的邻居山田君》以后,长期未从事动画电影的导演或监制工作。 获得金豹奖的高畑勋
2009年,高畑勋在瑞士举行的第62届洛加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捧得名誉金豹奖。 法国导演米休·欧斯洛(Michel Ocelot)为高畑勋颁奖,吉卜力工作室是首个将欧斯洛的作品引入日本的公司。高畑勋携其作品《平成狸合战》、《太阳王子历险记》(Little Norse Prince Valiant)以及《萤火虫之墓》参加了该届电影节的“漫画的影响力”活动。[1] 2009年,再次与吉卜力工作室合作,导演新版《竹取物语》的故事,计划2010年上映。[2] 吉卜力动画《岁月的童话》将于2011年在日本推出舞台音乐剧作品,成为吉卜力旗下第二部被改编为真人舞台剧的动画(第一部为《魔女宅急便》)。在1991年所推出的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故事改编自由冈本萤、刀根夕子所著的漫画原作,作品导演和脚本撰写皆由高畑勋担纲、并由宫崎骏担任监制,作品以27岁的上班族妙子作为主角。《岁月的童话》舞台剧将由曾经手将手冢治虫《原子小金刚》、《火鸟》等作品改编成音乐剧的剧团和良比座与银河剧场共同主导,预定将于2011年4月起于日本开演。
5.宫崎骏
《时代》杂志TIMMORRISON评论宫崎骏:”宫崎骏--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这位动画电影导演用老方法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作品“。
宫崎骏的名字以及他的工作室吉力卜,更能成为日本动画的代名词。“他是一个很出色的故事创作人,他很自然地便能把心中的故事告诉了大家,而这种才华使他成为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导演。”《动漫网络全书》的合著者乔纳森·克莱门茨这样说,“参与他的作品创作的小人物全都因作品而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功。”《幽灵公主》,一个以远古日本为背景讲述生态环境的动画作品,在1997年电影《铁达尼号》上映前,一直占据着日本电影史票房的第一宝座。2001年,宫崎骏创作出与幽灵公主主题相似的作品——《千与千寻》,这部作品获得了奥斯卡奖,讲述一个十岁的女孩寻找方法去破解令她父母变成猪的诅咒的故事。跟宫崎骏许多作品一样,《千与千寻》深深地强调自力更生、无私奉献以及向成长中的困难挑战的重要性。这个主题的丰富性就是重点。[3]
第十放映室评价让我们从《哈尔的移动城堡》
宫崎骏(3张)
回溯至开始便可以非常客观的承认:宫崎骏是日本动画产业的中流砥柱,一个最优秀的折中主义者,从手法来看,它的艺术语言一点也算不上前卫,他一直是在别人的实验基础上耐心打磨,然而就是这样,他的技巧反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或许宫崎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他明白要想让世人警醒,那他的语言反而要温和,因为过分刺耳的呐喊有时会让脆弱的人类掩起耳朵。或许宫崎骏吃了折中主义的亏,那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耕耘者,但宫崎骏更多的占了折中主义的便宜,他成了一个收获者。其次,他完美的把握了现实和想象的平衡,他让人知道想象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乱坠。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梦想的力量,因为梦想的存在是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从开始到现在的所有作品,宫崎骏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了构建那个完美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1]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的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1]
搜狐网评价宫崎骏的动画片是能够和迪士尼、梦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东方力量。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他这份执著,不单令全球人产生共鸣,更受到全世界所重视,连美国动画王国迪士尼,都有意购买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发行版权(亚洲地区除外)。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人物。宫崎骏在打破手冢治虫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13]
『柒』 请介绍一下日本电影导演铃木清顺
1〕
关於铃木清顺的基本风格特色,以及电影事业上的重要经历,在万象已出版的《感官世界——游於日本映画》中,我已有另文交代。在这里不再浪费笔墨篇幅重覆了。
〔2〕
吾友庞奴(李照兴)於〈CAMP片之王铃木清顺〉(见《香港经济日报》1996年7月17日)一文,言简意赅地点出SUSAN SONTAG的经典文章“NOTES ON CAMP”,是理解铃木清顺世界的不二法门。CAMP的美学特徵:人工化、夸张及风格化的演绎,在铃木清顺的电影里,可以引用的例子俯拾皆是。铃木清顺在《东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1966)中的表演舞台,又或是《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S, 1965)里的西部酒吧,均充分反映导演对布置艺术,乃至一切视觉装饰性的元素均了然把玩於胸。和CAMP的口味不谋而合,这些表面上的视觉风格元素,委实路人皆知,不用再多加分析。
〔3〕
是CAMP美学背后种种物质及精神上的意涵,我认为对理解铃木清顺的世界会有更大的启发性。正如SUSAN SONTAG指出CAMP的口味本质上仅能够在富裕社会出现,又或是在一些能够体验富裕带来的精神变态之圈子生根。富裕相随的过剩状态,不独指物质层次,而且也是文化精神方面的情况。铃木清顺身处的时代,单从电影这一媒体来说,已属於文化超饱和的局面,他曾在〈世纪末的映象〉(《国文学》第22卷第8号,1977年)一文,提到《暴力挽歌》(FIGHTING ELEGY, 1966)被人认为有种暖昧性,似乎有黑泽明、沟口健二、五所平之助及小津安二郎各自部分的影子。面对这种情况,铃木清顺唯有慨叹过去的电影,就如卷著身体的蛆虫,有理也不易说清。
〔4〕
然也正因为这种文化上的饱和状态,恰好成为CAMP美学成长育成的最佳土壤。传统美学追求目标的极致完成,歌颂上层文化的尊严及严肃,以和谐为方向。经过二十世纪的艺术家洗礼(如蓝波及卡夫卡等),艺术可以变成不断制造矛盾,以暴烈来处理精神内心挣扎的刻划。而CAMP肯定的不过是对失败看重的一种感性,是经验的戏剧化表现,纯从美学出发,不涉道德判断层次。铃木清顺承接片厂导演的系统(对比於小津安二郎之於松竹、黑泽明及成濑巳喜男之於东宝),他没有机会如「上一代」的导演以个人锺情的题材,去展现自己的世界。但同时又没有如年纪相若的同侪及后进,如大岛渚、今村昌平、吉田喜重及筱田正浩等人竞相以实验性争先。处於一个夹缝位置,铃木清顺倒恪守作为日活片厂生产娱乐片的导演本分,回归CAMP美学的本质——从享受、欣赏出发,而非判断评价先行;内里正流露对人性的热爱,包括对鄙俗之类的低下趣味之鲜活呈现。
〔5〕
铃木清顺的黑帮片,大部分於五、六十年代以双连场的「赠品」形式,推出?场面对观众。有趣的是,作品本身的「模范读者」(MODEL READER)与「经验读者」(EMPRIRICAL READER)(解说可参阅UMBERTO ECO的《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明显截然不同。在真实时空内欣赏这批作品的「经验读者」,应属流连里巷的?井之徒。导演在电影中对人物的种种把弄,几成为对戏院内「经验读者」的平行嘲讽。当然表面上对黑帮片中英雄的谐趣塑造,或许对「经验读者」 惯常的观影经验是一种「不敬」的表现;但骨子里却把英雄拉回落水狗的层面,将人性种种难以言尽的怪癖及弱点放回文本,令作品重拾现实的土壤。讽刺的是,时代转变后发现作品的「模范读者」,竟然是一群知识份子——他们才真正理解及享受铃木世界的CAMP片美学。铃木清顺一生极力抗拒任何被学院化的企图,甚至嘲讽自己的《关东浪子》(KANTO WANDERER, 1963)只虚有一些所谓「意念」,实质上不比其他日本导演(如加藤泰)的黑帮片出色。「无容置疑《关东浪子》确是拥有『意念』,但也反映出一部作品一旦有了『意念』,便不用理会电影多么沉闷。这正是学术取向的危险之处。」(参考BRANDED TO THRILL: THE DELIRIOUS CINEMA OF SUZUKI SEIJUN TO THRILL一书中,ICA,1994,"SUZUKI ON SUZUKI"一文)可惜命运却不断教他与知识份子结缘,1967年铃木清顺被日活社长解雇,发动游行示威为他「伸冤」的正是一众知识份子:电影导演、评论家及学生组织等。命运的波折九曲十三弯,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6〕
回头说来,以对类型电影的戏拟(PARODY)乃至颠覆的角度,去阅读铃木清顺的作品,未免失诸片面。其实他早期的警匪侦探片,往往仍大致依循类型的规范,只在个别镜头及场面加上别致花样及心思,令作品的吸引力更大;由《无影之声》(VOICE WITHOUT A SHADOW, 1958)至《野兽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1963)莫不如是。往后他在作品中加入OFF-BEAT的元素,过程时常反覆拉缠:如《东京流浪客》正是因为铃木清顺在《刺青一代》中走得太远,而被日活命令安分守己去完成。更深一层的考虑是,铃木清顺对类型本身的种种戏谑,本质上与巴赫汀(BAKHTIN)的公众广场概念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黑帮片的规范是向心的支配力量,而铃木清顺加进去的不依牌理元素:大量原色的穿插(如:《肉体之门》及《东京流浪客》等)、没由来的强风(《春妇传》及《河内的卡门》)及不按常规的季节变化(《东京流浪客》)等,均凝聚成一股离心力量。离心力固然是对向心力的一种挑战,但绝非旨在颠覆更替,而是丰富了原有的秩序,体现一种进行式却肯定共存并蓄的精神。在这重意义上,铃木清顺日活时期的作品,与一般日本新浪潮导演的取向,正好道不同而各走一端。后者致力破坏建制,确立新秩序的努力,和铃木清顺的态度是本质上的差异。用概括的话来说,日本新浪潮是另一次全速发展及颂扬菁英文化的尝试;铃木清顺著眼的反而是菁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话(注意绝非反精英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精神可不谋而合。
〔7〕
或许用铃木清顺作品中的笑声,更可能把问题厘清说明。IAN BURMA在〈THE ECCENTRIC IMAGINATION OF A GENRE FILM-MAKER〉中认为「铃木清顺电影中的笑声,是处理对暴力恐惧的一种方法。它提供了仪式上的静化。」(同上引 ICA.书)他正好仅从表面处境著眼去理解铃木清顺的笑意。事实上,铃木清顺作品的笑声正好拥有巴赫汀「狂欢化」理论(CARNIVALIZATION)中笑声的暧昧及双重性特点。在「狂欢节」中,笑既嘲弄戏谑,亦欢乐从容,褒贬合一;而穴户锭(SHISHIDO JO)正是铃木清顺赖以表现笑声暧昧性的主要凭依。穴户锭是铃木清顺的爱将,与一般当红的青春偶像相较(如石源裕太郎、小林旭、渡哲也,甚至后起的高桥英树),他其貌不扬且流於猥琐。然而在作品中往往以「智者」的形象出现。《无影之声》中他的笑声成为凶手留下的唯一线索;《龙蛇争霸》(DETECTIVE BUREAU 2-3: GO TO HELL, BASTARDS!, 1963)及《野兽之青春》里笑声均洋溢玩弄对手的促狎快意;至《杀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7)更纠缠复杂,在与头号杀手的逐鹿中,笑声里快乐与嘲弄(甚至对自己)并生,而坦然面对指定游戏中做为一粒棋子投入参赛的处境。换句话说,穴户锭的笑不断挖苦对手(银幕上的对头及银幕下的观众),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意轻松(纵然只是短暂的)。他饰演的英雄(无论忠奸)往往均十分享受面对现实的刁难挑战,从游戏中去追寻快感——暗藏的脉络为「智者」(菁英)全身投入大众文化中生活共存,产生的永远是对话而非对抗的状况。
〔8〕
SUSAN SONTAG把CAMP分为NAIVE CAMP及DELIBERATE CAMP两类:前者无心插柳,却大树成荫(如ART NOUVEAU 的工匠);后者则刻意为之,削弱了CAMP的震撼力。铃木清顺的CAMP素,固然刻意为之;但「CAMPING」的过程中,力量没有受影响,我认为乃因他具备CAMP的轴心要素:一本正经(SERIOUSNESS)。他对轻浮、失败、不庄重及享乐的认真,自然非以一板一眼的形式显现。正如我说铃木清顺拓展了黑帮类型片的语言文法,假使他听到亦必然发笑打诨。然而正因为一切乃辩证统一,所以铃木清顺的电影世界才名符其实为一种「讨人爱的犬儒主义」(SWEET CYNICISM)。
〔9〕
更深一层的吊诡是,铃木清顺以黑帮类型片确立CAMP片之王的美学秩序,以游戏笔墨及玩乐心态鲜活操控这个男人阳刚当道的世界;但同时又可以藉软性色情片向女人致敬,把一贯用来剥削女人的形式灌注入新生命,其中尤以野川由美子(NOGAWA YUMIKO)为他手上传情达意的重要棋子。这方面的作品包括《裸体年代》(AGE OF NUDITY, 1959)、《头头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1960)、《肉体之门》(GATES OF FLESH,1964)及《春妇传》(STORY OF PROSTITUTE, 1956)等等。其中的性爱场面来得一般处理,绝非好此道观众会满意的程度;其中以《肉体之门》的名气较著,是历史上的第二次改编。早於1948年牧野雅弘(MA-KINO MASAHIRO)已把这本田村泰次郎(TAMURA TAIJIRO)的名著改编;同年沟口健二也推出以妓女为题材的《夜之女》(WO- MEN OF THE NIGHT,1948)。两出作品遭遇回异,前者几近拷贝不存,后者却名垂影史;铃木清顺於1964年的翻拍,未尝没有翻案伸冤的意味。更重要是铃木清顺打破了日本电影老掉牙的保守传统;女人不应享受性爱之乐。野川由美子在《肉体之门》中,正是在完全自主自决的情况下(先已看过前辈受折磨的景况),为快乐负上责任。铃木清顺以四种颜色来划分四名妓女(红、黄、绿、蓝),其中以绿色来主导野川由美子饰演的MAYA一角的打扮——而绿色在铃木清顺的象徵系统中,正好是平和(PEACE)的代表。
〔10〕
CAMP美学中往往有非政治化的倾向,铃木清顺基本上也不例外;唯一只有《春妇传》及《暴力挽歌》较具政治阅读意涵,而且同样表现出对日本皇道不信任的态度。《春妇传》以逃兵引出对国家的忠诚抉择疑问,结果川地民夫(KAWACHI TAMIO)饰演的士兵选择愚忠,没有得到好结果。《春妇传》一方面著力批评了军国主义的虚妄;同时藉男女易位,以野川由美子突显出女性才是战争中的英雄。倒是《暴力挽歌》中的政治信息,不如《春妇传》中的明显。《暴力挽歌》的剧本由另一位日本名导演新藤兼人(SHINDO KA-NCTO)执笔,本来仅像一部刻划少年青春、暴力与性的作品。高桥英树饰演的KIROKU,暗恋所寄宿家庭的女儿MICHIKO;他生理上的性欲无处发泄,转化在拳头上作补偿,对MICHIKI纯真的爱情遭置散,其实是对暴力和权力美好憧憬的平行映照,伏线留在片末KIORKU对一个俳句老师MISA的景仰身上。MISA原来是日本的革命理论家北一辉(KITA IKKI)。KIROKU对他仰慕正好同时满足於性与权力的幻想:北一辉既是少年将士心中的偶像,而在小镇又与美丽的女侍应有染;性与权力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统一。可惜KIROKU与MICHIKO的无疾而终,也正好预示了他对权力的憧憬同样是一场虚幻的想象,终於亦会落得被出卖背叛的收场。要明白电影的含义,我们必须对北一辉加以说解。北一辉是(1883-1937)年轻一辈军官拥护的理论家,早於1919已发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政府把一切国有化;目标并非要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巩固国策的根基,为天皇服务。他生命的高 在1936年策划了著名的二.二六事件,鼓动皇室派军官实行武装政变,要求杀死一干大臣,为天皇建立军部的独裁政体。可惜得不到天皇的首肯,结果在三天后被下令镇压,瞬即平定政变,而北一辉亦以首脑的身分被判处死刑。此事后来其实也被吉田喜重拍成《军法》(MARTIAL LAW,1973),成为他从《情欲与虐杀》(EROS PLUS MASSACRE, 1969)揭?的三部曲之结束篇。整件二.二六事件的最大启示为北一辉觉得被天皇出卖,因为他没有支持以天皇之名而进行的起义。而年轻的军官亦认为被北一辉出卖,因为他没有达成口中倡言的理想主义。至於铃木清顺在《暴力挽歌》的最后一幕,暗示KIROKU会上京追随北一辉,既预示了他未来的惨澹收场,同时亦将青春之梦被成人的伪善及政治目的所蚕食而变质的结局道破。暴力挽歌——正好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喟叹在内。
铃木清顺(SUZUKI SEIJUN)
1923年5月24日生於东京。在青森县的高中毕业后,立即考进刚创立不久的镰仓学院电影系,后来再投身入松竹当副导演。直到1954年,他改投日活,展开惊人的人工幻化美学。可惜於1968年,日活当时的社长堀久作认为铃木清顺只拍一些「令人看不懂的作品」,於是把他解雇。经过文化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抗议,日活才同意道歉并作出赔偿。踏入八○年代,铃木清顺展开「大正三部曲」的创作(《流浪者之歌》、《阳炎座》及《梦二》),全情显耀自己锺情的梦幻世界。
铃木清顺电影作品年表
1956 《港的乾杯.胜利在我手中》(HARBOUR TOAST: VICTORY IS
IN OUR GRASP)
《海的纯情》(PURE EMOTIONS OF THE SEA)
《恶魔之镇》(SATAN'S TOWN)
1957 《浮草之宿》(INN OF FLOATING WEEDS)
《八小时的恐怖》(EIGHT HOURS OF TERROR)
《裸女与枪》(THE NUDE AND THE GUN)
1958 《暗黑街的美女》(BEAUTY OF THE UNDERWORLD)
《不会来的春天》(SPRING NEVER CAME)
《未成熟的乳房》(YOUNG BREASTS)
1959 《无声之影》(VOICE WITHOUT A SHADOW)
《爱的书简》(LOVE LETTER)
《黑暗的旅券》(PASSPORT TO DARKNESS)
《裸体年代》(AGE OF NUDITY)
1960 《狙击护送车》(TAKE AIM AT THE POLICE VAN)
《沉睡的野兽》(SLEEP OF THE BEAST)
《密航零线》(CLANDESTINE ZERO LINE)
《头头碰著黑》(EVERYTHING GOES WRONG)
《去死吧!流氓集团》(FIGHTING DEINQUENTS)
《横渡山峡的春风》(THE WIND-OF -YOUTH GROUP CROSSES
THE MOUNTAIN PASS)
1961 《东京骑士队》(TOKYO KNIGHTS)
《无铁炮将军》(THE BIG BOSS WHO NEEDS NO GUN)
《散弹枪之男》(THE MAN WITH A SCATTER GUN)
《海峡的血水》(BLOOD-RED WATER IN THE CHANNEL)
《百万元夺命逃》(MILLION DOLLAR SMASH AND GRAB)
1962 《青年流氓》(HIGH-TEEN YAKUZA)
《投我一注的家伙》(THE GUYS WHO BET ON ME)
1963 《龙蛇争霸》(DECTIVE BUREAU 23.GO TO HELL, BASTARDS!)
《野兽之青春》(YOUTH OF THE BEAST)
《恶太郎》(THE BASTARD)
《关东浪子》(KANDO WANDERER)
《杀手烙印》(BRANDED TO KILL)
1964 《花与怒涛》(THE FLOWER AND THE ANGRY WAVES)
《肉体之门》(GATE OF FLESH)
《誓不饶恕》(OUR BLOOD WON‘T ALLOW IT)
1965 《春妇传》(STORY OF A PROSTITUTE)
《恶太郎传.生於恶星之下》(STORIES OF BASTARDS:BORN UNDER
A BAD STAR)
《刺青一代》(ONE GENERATION OF TATTOO)
1966 《河内的卡门》(CARMEN FROM KAWACHI)
《东京流浪客》(TOKYO DRIFTER)
《暴力挽歌》(FIGHTING ELEGY)
1977 《悲愁物语》(A TALE OF SORROW AND SADNESS)
1980 《流氓者之歌》(ZIGEUNERWEISEN)
1981 《阳炎座》(HEAT-HAZE THEATRE)
1985 《CAPONE的泪潮》(CAPONE‘S FLOODS OF TEARS)
1991 《梦二》(YUM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