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8.0《 漫长的告别》:一场长达七年的告别,一部温情日式的家庭电影
《漫长的告别》这部影片由中岛京子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温情感人,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影片全长127分钟,横跨七个年度。
认知障碍症还有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漫长的告别“,意思是病人和家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用来告别。这部电影充满了温馨的桥段。就好像,我们回忆一个去世的亲人,当初离别的撕心裂肺已经记不得,脑子里的回忆,都是各种温馨的小细节。
影片中的父亲退休前是中学的校长,非常严厉。那么,在这样一个不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家庭中,如何体现家庭的温馨和羁绊呢?这就要归功于导演的精心安排和细节的铺垫。
这篇文章将会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解读,分析一下,温情故事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导演的小心思:
· 叙事结构: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包袱”来增加故事性;
· 镜头语言: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
· 主题呈现: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这部电影从一个游乐场切入,然后以单条线性叙事结构展开剧情,从发现父亲得了认知障碍症,到最后去世,时间上整整持续了7年。为了使剧情起伏波动,导演穿插了一个“包袱”:父亲总是无缘无故失踪,说自己“要回去”。用这种方式调动观众的情绪,不经意间为观众带来感动。
影片时间的跨度长达7年,于是,被切割成4个小块,每隔一两年,导演给观众呈现这个家庭中的几个片段。一直存在的一个元素是,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总是无缘无故消失,而且一直念叨着“要回去”。大家都不知道,他想要去哪里。
(1)是要回以前的家吗?
因为已经有过失踪的经历,所以,家人开始猜测,父亲到底要去哪儿。是要回原来的家吗?
于是,全家人一起,回到了以前曾经居住的老房子里。然而,外孙和父亲一样,两人都嚷嚷着要回去——不是要回”老房子“。
在回去的火车上。父亲对妈妈说,我要带你回去,去见见我的父母。
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一个伏笔。父亲在意的东西,并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是一个物体。父亲虽然失去了记忆,但是,过去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经历,其实都还在。
这里也把剧情往前推动,让我们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寻找过去的经历。他自己的时间线,停留在了过去,而不是现在。 父亲也在告别,向自己的过去告别。
(2)父亲要去给家人送伞!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父亲又一次失踪了。吸取以前的教训,父亲的手机被装了GPS定位。母女三人发现,父亲一个人去了一个游乐场。
父亲在游乐场骑木马。看到父亲带着三把伞,妈妈突然想明白,原来,父亲这是要去给她们母女三个人送伞。
姐妹俩小的时候,父亲曾经来游乐场给她们三个人送伞。姐姐说,不太可能,按照父亲的性格怎么会来?妈妈就说,因为当时妹妹感冒了,父亲惦记着。
母女三人打着伞,对着骑木马的父亲挥手。此时此刻,过去和现在交织,他们一家人,终于活在了同一个时间点里。一家人终于恢复了之前的温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3) 活在过去的爸爸
影片以单线叙事结构推进,剧中的人物都活在当下,爸爸却活在过去。
在这场漫长的告别当中,有两种形式的告别:家人和父亲的告别,以及,父亲和自己的告别。
外孙曾经说,爷爷因为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了,所以不会伤感,活得很快乐。但是,父亲也是在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和自己进行告别。
虽然不记得现在的事情,但是,记忆带着他,回到了过去,沉浸在以前的世界中,把以前的经历再次走一遍,这,就是父亲一直念叨的”过去“。
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跟随着得了认知障碍症的父亲,观众也窥探到,这个家庭原来是什么样子,家庭中的每个人的以往和现在。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毫无生硬的感觉,一切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发生。
剧情看起来平铺直叙,然而,导演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技巧,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羁绊,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比如,父女之间的交谈,大量运用侧拍和45度侧拍,用来展现父女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是父亲值得信赖的感情;用俯角来表达母亲的软弱和无助。
(1)用中景和侧拍表达可信赖的父女情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中景镜头,展现两个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比如,有一场小女儿和父亲的谈心的场景,我最喜欢。
小女儿刚刚在感情中受到了伤害,然后接到妈妈的电话,让女儿和父亲谈心。这场谈心的地点,在自己家的后院。
从一块饼干切入,用一个中景,把父女两人放入同一个画面。两人开始寒暄,父亲嫌弃饼干太干,小女儿说,嫌弃不好就别吃,父亲一下子把饼干给吃了。
镜头切换为远景,然后,转为小女儿特写,从45度侧拍的视角,她开始向父亲诉苦, 说自己搞砸了,越说越难过,开始哭泣。
这个时候,父亲的手伸了过来,看女儿是不是感冒了。顺势镜头就给了父亲, 父亲则是侧脸。 他说,不可以失望。
女儿接过话,说自己一直以来都特别努力,但是,还是比不过,男友对于前妻生的女儿的牵挂。
父亲从侧脸变成了正面面对镜头,对女儿说, 不可以失望。很多事情,”yo“一声,就过去了。这样的事情,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很常见。
从侧脸变成正面镜头,表现出父亲作为校长的权威,以及对于女儿的关心。用一句话,就结束了这场谈话。 话一说完,站起来就回屋子里去了,同时,妈妈走了过来。这个时候,中景变成了女儿和妈妈,寒暄了两句,妈妈也走了。女儿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这场戏中,镜头切换很少,但是女儿和父亲的感情,铺垫得很好。女儿和父亲,很少正面面对。女儿是45度侧颜,父亲是整个侧颜。说话的时候,会偶尔正面面对镜头。
在我看来,首先,父女之间的交流,没有同龄人那么亲密,两人的交流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其次,父亲曾经是一个校长,即使已经得病,失去了记忆,但是,在小女儿面前,他还是权威,是长辈。
不知不觉之间,女儿压抑的感情,终于得到了释放和疗愈。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之一。虽然情绪的爆发很激烈,但是,一切铺垫得合情合理。
(2)用正面和侧面镜头的对比,来表现父女情
小女儿不隐藏自己情绪,伤心了哭,开心了笑。大女儿是另一种性格。为了推进大女儿情绪的爆发,导演也是做了一系列的铺垫。
大女儿在美国,深夜,镜头是45度侧面。而日本,是阳光灿烂的早上,视频的画面中,父亲在中间,母亲和小女儿在两侧,笑着说一些好消息。
突然,大女儿说,想和父亲单独聊聊。镜头切换为远景,再切回来,女儿从45度侧面,变成了正面,再次铺垫,女儿喝了口水,然后,问父亲: 我该怎么做?儿子总是逃学,可能没学校上了 。大女儿开始哭。
镜头给了父亲,用的是45度侧脸,父亲一脸担忧看着大女儿,一个字儿也没说,也没有走开。
镜头一转,大女儿的儿子回来了,他看到,妈妈在摄像头面前睡着了,而自己的外公,一直看着妈妈。
于是,外孙向外公致礼,外公回了外孙一个致礼。 爷孙俩的交流,两人都是正面镜头。
这样一场戏通过精心安排,从父女俩的交流,变成了三代人的羁绊。三个人之间,也是通过两两交流完成的。
这场戏中,双方的交流,是通过用电脑视频的方式完成的。为了区分,剧中的人物,拍了侧脸,而视频中的人物,拍了正面的特写。用这种方式,隔开了一定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距离。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父女感情,但是,大女儿和小女儿,因为性格不同,和父亲的交流方式也不一样。父亲对待两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不变的,是关心。
(3)俯角镜头表现妈妈的脆弱
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并不容易,妈妈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总是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
后来,妈妈的眼睛出了问题,需要做手术,但是她最惦记的,还是父亲。母亲手术之后,必须低着头,有利于恢复。这个时候,小女儿对妈妈说,自己没照顾好父亲,父亲住院了,就在楼下。
这个时候,妈妈说了一句话, 请自行想象我的表情。 然后,导演给了一个俯角的镜头。
俯角能够凸显环境的作用,而吞噬角色,表现人物的卑微。导演用一种俯角的镜头表达方式,展现人物的无助和卑微。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母亲在剧中一直很冷静和坚强,没有哭过,这唯一的一场母亲情绪的表达,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用这样的镜头,表现一个伟大母亲,刚强背后的弱小和无助。这个镜头当中,也许妈妈在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一个勇敢顽强,坚韧的人。
长达7年的温情告别的背后,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是家庭成员坦然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1.家庭的爱和羁绊
认知障碍症,又被称为最漫长的告别。父亲这场和家人的告别,长达七年。
然而,很奇怪的是, 电影里竟然没有父亲去世的画面, 没有众人和父亲一一告别、痛哭流涕的画面,也没有追悼会。反而,观众从逃学的外孙和校长的谈话了解到,父亲去世了。
导演尽量减少病痛的折磨,家人的辛苦付出,以及爱恨别离的痛苦,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家人的温馨和牵绊。当往事都已成风,我们记不得当初撕心裂肺的痛苦,回忆起的,反而是每一个温馨而平凡的小事儿。
比如,父亲即使谁也不认得,失去了记忆,还会拉着妈妈的手,说要带她回家里见父母。
比如,父亲还会带着三把伞,去游乐场接家人。
亚洲的家庭关系中,父亲总是处于权威的地位,说一不二,很少会表达情感。没有刻意的煽情,也略去了父亲去世的悲痛,很克制地表达,家人之间的羁绊和关心。
一场漫长的告别,亲人之间的羁绊。
2.努力
小女儿一直遭遇各种挫折,母亲为了鼓励学习,会偷偷给钱。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然而,小女儿功课不好,是一个打工小妹。
现实中的她,一次又一次,搞砸了。
梦想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于是足了面包车,找了雇员,一起卖盒饭。结果入不敷出,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父亲走失,意外碰到了以前的同学,两人交往了一年多,却还是败给了亲情。男人一直牵挂着前妻生的女儿。
她难过的时候哭,开心了笑,日子继续过。影片并没有给小女儿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这就是生活。
大女儿在美国,自己也是一堆烦心事儿。丈夫沉迷于科研,对家庭不闻不问。儿子会逃学,升学成为难题。大女儿语言不通,担心儿子却没用。
最后,她开始学英语,缓和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事情总是会向好的方向而去。
影片最后,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没有神秘的力量帮助剧中的人物实现事业和生活的飞越。比如,大女儿的儿子,依然在逃学。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努力,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失望之后,还是接着努力。
总之,《漫长的告白》以单线顺叙展开剧情,同时穿插了一个父亲的失踪来增加故事性,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去助推人物情绪的抒发,让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同时,长达7年的告别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和羁绊。
《漫长的告别》电影中没有最后死亡的告别,然而,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和父亲的告别。导演用单线叙事的方式,用一系列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温馨,暖心的日式家庭。原来,告别也可以变得这么温馨。
❷ 周末催泪日本电影推荐 讲述父与子的深情《背负春天》
又到周末了,忙碌了一周。
周末时光,虽有些许沉重,还是想给大家再分享一部日本电影《背负春天》。
这一部,讲得更多是父与子的感情,人与自然不可割舍的联系,还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互爱。细腻之上,更深沉,也更博大,依然很治愈,
特别适合这样的时刻,温一点青梅酒,点上香薰,窝在舒服的角落里静静地欣赏,默默流流泪。
片中的男主角在日本知名三山之一的立山连峰长大,母亲经营着一间温暖的民宿,父亲经营的山中驿站叫“山小屋”。山小屋经常给登山者送去温暖,协助救援,所以男主的父亲深受大家的喜爱。
男主长大后就去了大城市发展,工作繁忙,父亲去世的前一天给他打了电话,或许是叫他也时不时回来山小屋看看,可是男主却因为太忙,没接到。
没想到,这却成了终身的遗憾——第二天父亲就为了救人,发生了意外离开了。
日本电影有个特点,很多温情片都会开头就出现葬礼,葬礼上的亲人们,通常又都非常的平静,哭泣的画面很少见。
表面平静之下的情绪暗涌,都靠着人物的台词和表情变化来传达,不可不谓是一种对演员的挑战。
我想,这也是日本文化精髓“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体现之一吧,情绪都要留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来消化。
儿子一路赶着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原本工作繁忙,很快可以晋升金融高管的他,在回到山小屋看到充满着回忆的父亲旧物以后,下定决心,接手父亲毕生的心血,将“山小屋”经营下去。
片中从未出现过父亲和男主在一起的画面,仅通过他人之口,几个镜头就把父亲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也描写出了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中间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男主和旧时的伙伴表达,父亲其实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称之为“随便挪一挪钱就赚了,算什么男子汉。”
儿子觉得伤了自尊,不被理解,一怒之下回敬了父亲更过分的话,没想到,父亲听了以后,只是沉默了。
其实儿子也同样不理解父亲啊。
儿子长大以后,父子之间相互不理解,又不沟通,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常态。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总不像母子之间,女人之间,那么直接。
总是带着点克制,隐忍,却又十分的深沉。日本的电影把这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好像男人之间的感情都叫“男人有泪不轻弹。
互相之间的关心也都要调侃着表达,从不会开口说“儿子,我想你。”,更不会说“我爱你。”
可是爱却写在了每一个眼神里,每一声你离开后的叹息里,每一次独自深望过去的照片里。
只有当儿子成为了父亲以后,才真的能懂得父亲对自己的爱,父亲对世界的深沉吧。
这一部有关父子情,有关人与自然之爱的电影,周末的晚上,送给大家。
父亲那一刻沉默的背后,你在影片中都可以找寻得到。
愿逝者安息,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愿疫情早日结束,全世界人民安康。
❸ 这部影片,在日本比《入殓师》早上映7年,曾感动无数人……
在日本电影里我们看过入殓师的故事、寿司师傅的故事……那些普通职业者带给观众的感动和冲击,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影片,它有不亚于日本电影的文艺气质,不亚于日本电影的质朴温暖,不亚于日本电影的厚重细腻……这部拍摄于1999年,后来机缘巧合漂洋过海去了日本,2001年上映时广受好评,并感动了无数人的片子,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我们先随镜头看看湘西山区的景色,绿得简直要滴出来:山是一峰接一峰的绵延;水流潺潺,冲击石块形成的细波,再配上背景音,清新质朴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青山绿水之间。
影片讲述了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主人公是父子俩,以长长的邮路为明线,父子情为暗线,故事推进中父子二人渐渐消除了隔阂,自然流畅,标准中国式的克制含蓄,又掩藏不住的深情。
邮路全程两百多里,经过多个村落,沿途人烟稀少。影片拍摄是在晴天,单程走了三天。但是南方多雨,倘若下起大雨来,这条路有多难走可想而知。所以在儿誉迅子的记忆里,父亲有时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父亲忙得连打骂他的时间都没有,对父亲除了陌生甚至有些害怕。这一次,算得上是父子二人第一次单独相处这么长时间。心路会不会比两百多里的邮路还难走呢?
父亲工作特别细致:山路上给人让路要靠右,邮包轻拿轻放,看到在信封上贴了5毛钱的,要记得买邮票贴上…父亲还告诉儿子,做一个乡村邮递员可不简单。对特殊家庭特殊情况要用心区别对待,片中的盲人五婆,孙子是方圆几百里唯一的大学生。可是,这孩子自从上了大学,就再没回过山里,除了新年贺卡和春节汇款单,再没半点音讯……父亲于心不忍,十天半个月就给五婆塞点“孙子寄来的钱”,读没字的“信”:奶奶,你身体怎么样?我挺好的,你有什么困难记得跟乡邮员说……
一趟还没跑完,儿子心里替父亲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辈子,没个一官半职,还落下一身病。他以为,乡邮员来了,村民们会兴奋地围上来,事实上,人影儿都没有一个...父亲说:谁专门等你来啊?又不是视察的,还让人家夹道欢迎啊?儿子不满:送信这么苦,乡里村里的,也不给你写封表扬信?父亲说:写过,我没让发,哪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儿子还想反驳,但是当他和父亲准备离开村子,看到村民们得知父亲退休,赶来相送时,儿子心有触动:不能说我爸什么也没得到,至少这些乡亲们,肯定会想他的。
父子之间想法的差异,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比如,对父亲照顾五婆的行为,儿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事是她孙子该做的,你应该去告诉她孙子;再比如,儿子觉得可以搭搭便车,或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公交或班车。父亲却说: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怎么跑邮路?晚上在侗族村庄参加婚宴时,遇到相谈甚欢的美丽侗族姑娘。父亲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娶一个侗族姑娘?儿子说:不,我不想她像我妈那样,离开了山里,一辈子想家。这趟邮路,为他们之间互相理解打开了一扇门……
在卖陵最后的下山路上,父子俩决定抄个近路:蹚过一条小溪。父亲就是因为以前蹚多了凉水,才落下的病根。儿子说,这次你不要受这个罪了。他背起了父亲,他以为父亲会很重,结果却发现,他还没邮包重。他忽然想起村里人说的: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而此刻,父亲在儿子中虚戚的背上泪流满面。
从五婆对父亲的信赖,到乡亲们在村口和父亲告别,再到侗族村落特意等到父亲送信的日子举行婚宴……可以看出山里人对父亲的敬重,也可以看出父亲和山里人一样简单淳朴。有趣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说:”生活是复杂的”。父亲这才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
影片还讲述了爱情、人和狗狗之间、人与人之间、对事业的执着、对人生梦想的追逐……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些都是生活中避不开的问题。每个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坚持自己的选择,这部90年代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了那一辈人对生活交出的答卷!
经典语录
1.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2.公事公办,人不求人啊一般大。(父亲)
3.儿子:小时侯,妈给我讲山里的事,我就问她,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父亲:你妈怎么说?
儿子: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面——舒服。
4.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儿子)
5.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儿子旁白)
6.儿子: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山没有别的。
父亲:谁说没有想头?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7.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