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堕落东京》,艺术水平极高的一部电影,你会去看吗
又是日本电影,又是虐待与变态,不过这一次《堕落东京》比《切肤之爱》来的更加直白,也更加露骨。
《堕落东京》讲述的是发生在日本宾馆、别墅、豪宅的各种各样床上的变态故事。村上龙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S&M的每一个细节,把日本富裕阶层的种种病态举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个人情感上讲,相对而言,接受Sadism比接受Masochism要来的容易一些。《堕落东京》中的Masochism几乎把男人所有的病态欲望全部集中展示了出来。更甚的是,目前流行的是剪辑版,还有很多镜头由于会导致争议而被剪掉了。很难想象观看未剪辑的版本会是怎样的震撼。
还是那句话,日本人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先不管变态与社会影响,这至少能说明日本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病态。我们呢?我们有这种勇气么?这是一部让人胸闷得电影,但是发人深省。
㈡ 粉红电影的发展阶段
至此粉红电影进入了它最为辉煌的年代,直到1973年。这一时期粉红电影无论从创作的数量还是水准上都是极为成功的。粉红电影数量占到了整个日本国内电影数量的一半以上。仅日本东京就有大约500家的成人影院播放粉红电影。
进入70年代后,迫于经济困难的原因,早些时候制作粉红电影的电影公司从5家变成了3家。其中两家日活和东映开始制作成人电影。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活又出现了新的电影类型SM Pink,代表作是小沼胜导演的《受辱的妻子》,该片是日活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SM影片 。又一位代表人物田中登则以Angel Guts 系列开创了Violent Pink电影的先河。
另外一家公司东映所拍摄的相同题材的电影叫做Pinky Violence,代表作包括铃木则文的《兽欲学园》。
粉红电影和早期的浪漫色情电影应该是很相似的,影片拍摄的媒质都是胶片,可以称为电影。有剧本,需要后期的声音合成,影片时长都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
粉红电影有着严格的预算限制,但Roman pornography的制作费用是十分可观的。这一点是与粉红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Roman pornography通常的制作周期为一周到十天。
粉红电影中的性爱场面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发生的。而在后期的Roman pornography和AV中性爱场面大部分是确实发生的。这些场面由于日本电影制度的要求是要打码的。直到今天AV也都是要求有马赛克的,无论是薄码还是厚码。而我们看到的无码AV其实是违法的。在粉红电影中我们是看不到马赛克的,一个原因是源于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和把握。另外制作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后期处理增加马赛克。
后期的Roman pornography是日本AV的雏形,AV的拍摄媒质是录映带,不能视为电影。不过在时间长度上依然继承着1小时作用的传统。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AV的风靡,Roman pornography这一类型电影也逐渐消失,而粉红电影则逐渐发展为主流电影,电影长度由60分钟,增加到90分钟,一部标准电影的时长。
日活公司粉红电影时代和浪漫色情电影时代的代表分别是若松孝二和若松孝二有粉红电影教父之称,是日本电影历史上最为坚挺的导演。不仅内容广泛,题材也极具争议。除了宣扬porno之外,命运,人性,政治,暴力等诸多元素也使得他的电影极为绚烂但也极为晦涩。他是日活公司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1965年若松离开了日活,因为日活不支持他颇具争议的电影Secret Act Behind Walls参展柏林国际电影节。不用受到电影公司体制的约束之后,若松孝二开始了他对立的创作,他的个人风格的特点更加突出。甚至变得有些狂野。这一时期的作品耸人听闻,离奇古怪,超现实超自然。比如Contemporary History Of Rape In Japan,When The Embryo(胚胎) Goes Poaching(水煮) ,Ecstasy Of The Angels都是最好的体现。若松孝二是至今仍然活跃在日本影坛的老导演之一。最近的一部作品是《完全饲育之赤色杀机》。 神代辰巳是日活Roman porno绝对代表人物,有着日活porno之王的美誉。神代是一位游走在日本主流和非主流之间最成功的一位导演,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日活系中,还是在百年日本佳片中都很有代表性。
㈢ 《五十度灰》评分并不高,但为什么这么火
《五十度灰》评分不高,很火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剧情并不好,只是内容比较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一个电影的评价并不是因为看得人多就好的,而是要看整个剧的整体,包括内容深浅、剧情的走向以及演员的演绎程度等等多个因素决定的。
(3)日本最新sm的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克里斯钦格雷演员 :杰米道南
青年企业家年轻有为的高富帅总裁,过着西装领带、私人飞机那样杯酒人生的奢华生活。他无法抗拒女大学生安娜塔希娅的美丽和独立个性。不过他起初还是忠告安娜塔希娅要远离自己。可是作为一个拥有跨国生意、巨额财富和爱家庭的成功男人。
2、安娜塔希娅史迪尔演员: 达科塔约翰逊
文学系学生清纯的校报记者。她为了完成一篇校报采访,结识了英俊聪明的青年企业家克里斯钦·格雷。两人初次见面即弥漫暧昧气息。但很快她就发现格雷喜欢SM,得知真相的她在爱与痛的边缘之间不断挣扎,结果不断发现自己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㈣ 箱中女1的影片简介
日本情色大导小沼胜挑战变态者心理承受极限的SM片。
《箱中女》的价值在于真实--表演的真实和逻辑的真实。这是鳞次栉比的模仿《箱中女》的精彩乃至精彩AV难望项背的地方。纵然AV拥有交媾的真实,但那只是建立在“性娱乐”基础上的廉价的肉体真实,而非对现实的忠实。《箱中女》的现实性的真实,在片中第一场诱奸戏里有最好的体现。那是少女被水喷头刺骨的水柱激射后不省人事的当儿,被解开手铐脚镣的肉体栽倒在地,中年男人把她白皙的大腿掰成M型,压了上去。丢失贞啊的灼痛感唤醒了少女,迷离恍惚的她并未完全苏醒,夹杂着恐惧与胆怯,一种本能的反抗推动了肉体虚弱的挣扎,被中年女人揿住的手臂,只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同样是另一种本能,肉欲的进攻融化了她的羞臊,理性的抵触也随之麻木了,眼角噙着泪花,噎噎咽咽地啜泣起来……既不同于一般电影表现性侵犯场面惯用的那种夸张的反抗,又区别于AV中矫揉的陶醉。这是艺术表现的忠实,是自然性欲的真实。
㈤ 想找一些日本同性恋(男)的电影或电视剧,哪位介绍几部
日本:
《boys
love》剧场版好看些
(剧场版分一、二部)
《春风物语》
《爱的言灵》
《人间失格》
《恋爱诊断》
《御法度》
《致不知何时的你》
《禁断之恋》
《仆らの爱の奏で
(我们的爱之协奏曲)》
《恋爱诊断之破损的羽翼》
以上顺序不是按上映日期排列的哈
㈥ 狼灾记 讲什么在
首先,大家看之以前要学习一下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以及对日本SM变态文化的了解。
小田田在本片中要表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虐倾向,片中陆沈康一开始就采用自焚的方式来吓狼,果然连禽兽都受不了这么变态的行为,全体吓跑,这样的行为使得他立即受到上司的赏识,还夸他有勇有谋,因为从根本上就看出陆沈康机具变态潜值。后陆沈康因初次杀人后,精神崩溃而逃跑,上司赶紧将他找回,本告诉他,其实我和你一样变态,因为,我除了杀人,还喜欢喝尿。各位看到这里,就应该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变态情节有了心理准备。
其次是SM情节,先是陆沈康强奸卡雷女,但搞着搞者,卡雷女就HIGH上了,渐渐喜欢被陆沈康奸,后来卡雷女觉得陆沈康要走了,以后再也HIGH不了了,准备自杀被陆沈康救下,救下后陆沈康帮她治伤,结果刚用烧红的剑一烫脚,她浑身的骚劲就发出来了,立即主动扑了上去。从而展现了一个由被歼到顺歼再到主动要求来歼的角色转换。
最后也是最变态的。就是女男主角再变狼以后,整天的HIGH,不仅不再偷偷HIGH,还主动跑到别人面前HIGH。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样刺激,而且还有借口可以杀人,因为看到她们HIGH的人就必须死。
以上几点仅是小田田在片中想表现的几个主要变态思维,更多的还需要大家仔细研究。大导演就是不一样哦!
㈦ 天使的胆量:赤色教室的电影评价
《红色教室》:情欲里的华丽忧伤
在一堆废弃的垃圾边,女人走过来,将男人遗落的风衣丢给他,然后继续向前走。
“一直走,然后转右,你会看见一个寺院,在那里可以搭到出租车。”
女人停下脚步,平静的道,并不去看男人。
这是一句平淡的对白,就像随口回答街边迷惘的问路人,彼此只是不经意的擦肩而过,不留回忆,不留痕迹。但接下来的对白却带出些琐碎的往事,暴露出存在的过去,于是情感就像被剪接在一起的蒙太奇,瞬间就有冷暖在其中迸散开来。
“我等过你,但只有三小时。就这样。”
说完这句后,女人转身就走,不理会男人的拉扯以及表白。在路边的一塘积水旁,她停下脚步,略为低头,脸颊边似有亮光闪动。清冷的光将她的身影投射在污秽的水面上,倒映出一个依然美丽的轮廓。她踌躇起来,随即又踏进去,影子剧烈摇晃起来,在涟漪中分裂成碎片……
这是曾根中生1979年作品《红色教室》(天使のはらわた赤い教室)中的最后一幕,分离中包含着难以排遣的悲伤与愁绪。多情而脆弱的人也许需要一段浓烈的音乐一抒胸臆,但曾根中生对此却只是轻然的叹谓。在那段擦肩而过的寂静里,背景有淡淡的音乐声响起,来不及去到高潮又黯淡下去。在《红色教室》中曾根中生所叙述的这段交错的爱,忧伤一如这段悄然出现的音乐,轻撩心弦,只是数秒,却历久不息。
这部入选了《电影旬报》所评选的日本二十世纪百大名片的经典电影,意外的有一个粉红电影(PINKEIGA)的表层。与其他粉红电影具有同样的卖点,《红色教室》中也充斥着裸露的女体与情欲中沉沦的愉悦画面,处处流淌出官能的美。但这显然不是曾根中生的意旨所在,那些掩藏在肉体与情欲之下的人物命运,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
在《红色教室》里,曾根中生以粗放的笔触叙述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色情杂志编辑村木与粉红电影女演员名美,彼此吸引却又无缘相爱,虽然一再相遇却只能一再错过。藉着表层粉红电影的官能吸引,曾根中生得以深入人物内心,展示其中隐秘的情欲与情感,将之与时代背景结合,为粉红电影赋予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有别于那些巨细靡遗描绘人物点点滴滴的作品,《红色教室》中曾根中生用了一种极其简洁的处理,避开对人物的刻画,而是集中描写人物在不同时空里的生活状态,突出其中细微的重复与变异,以对比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之对应的,是线性叙述的三幕时空。在第一幕中,村木在观看一部类似的《女教师》电影时,对女主角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但却找不到有关她的线索。第二幕发生在数年后,村木偶然中得知女主角名美的下落,于是约她见面,向她表白那份在一个不合适的时刻里产生的情感;由于彼此还需要时间及空间来接受彼此,村木决定第二天再见面;谁知第二天村木意外被警察抓走,名美在约定的地方等了许久,最后黯然离开。第三幕是三年后,村木在一次外出拍摄结束后,重遇名美,但她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名美……
在电影里,曾根中生塑造了一群在日常生活被磨平了棱角的男人与女人们,在日复一日盲目的奔走中沉默的生存着,偶然中重拾生活的意义,却在追求的道路上一再碰壁,虽然外表看上去完好如初,但内心早已裂成碎片。这群人物的焦点,无疑集中在水原ゆう纪所扮演名美这一人物之上。正是通过她的遭遇,曾根中生塑造出一个被摧残、被追逐、被毁灭的女人形象,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真善美。而蟹江敬三所扮演的色情从业者村木,他对名美真挚而执着的爱,正是拯救这个沉沦欲海的女人的最有效武器。
这种等待被拯救的女人及其形象,正是情节剧中最常用的模式,但曾根中生却在电影中赋予了它更多的内容以及含义。作为被摧残的名美的拯救者,村木自身也是一个待拯救者。他为了生存投身色情出版业,在随手可得的“性”里早已迷失了对“爱”与“美”的感受,“丧失了被感动的能力”。直到他恋上电影中的名美,那些消失的情感,又再次复活。正是在对名美的拯救中,对爱与美的追求同时也在拯救他自己。这种双向的、互动的拯救在沿袭情节剧模式的同时,又打破了情节剧中因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限制,改变了情节剧结尾惯常的社会妥协与自我牺牲含义,从而将主题提升到一个全新的表现层面。
在《红色教室》的三幕时空中,故事看似是起承转合的三段式结构,但略过作为引子的第一部分,把注意力放置到故事的后两幕之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精巧的对照式结构,其中的情节、细节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演变、对立与统一,就像是事物本身与倒影,其间的介质是时间。
在第二幕中,村木处于莫名的失落状态;主编着一份色情杂志,小且处于地下状态;裕子是他的固定情人,村木是与她发生性关系的第一个男人,俩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靠性来维系;因为拍摄需要场地,村木在情人旅馆的预约电话里听见完全陌生却异常熟悉的声音;在情人旅馆他找到名美,她有着干净的、纯真的面容;在第一次约会中,两人在明亮的公园见面;其后在旅馆里,名美主动以性来诱惑并试探他,村木冲动的打了她;离开时得知她的名字叫名美;第二天,在瓢泼大雨中,名美没有等来村木;在被遗弃的失落中,名美用性来填充空虚,一个男人成为她的性俘虏……
在第三幕中,村木处于一种更现实的失落状态;杂志已经颇具规模;裕子已经成了他的太太;有一个名叫名美的女儿,显然寄托着村木不为人知的情感;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性;同样是工作原因,村木来到情人旅馆,服务生却是一个老太太;在其后,下着雨的肮脏街头,村木偶然中邂逅名美,她主动招徕着路边行人,化着浓妆,美丽依然却有了太多改变;在村木的纠缠中,名美现在的情人正人殴打了他;第二天,村木再次来见名美,再次被殴打;正人依然是名美的性奴隶;最后在阁楼上,在一场混乱的性表演里,名美沉浸高潮之中,但性已经无法填补空虚……
这种结构上的镜像意象或者“二”的意象,是《红色教室》中曾根中生最具创造力的运用,也是故事最内化最具表现力的基础结构。除了上述一再重复的细节外,在主要角色以外的人物设置上,同样体现着类似的结构。在第二幕中,裕子与村木是情人关系,在第三幕成为婚姻关系,由不稳定到成为社会体系里一种稳定的结构。正人与名美最初是基于偶然的性吸引,最后两人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性关系,不仅都成为性的俘虏,还将性转化为商品。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两人之间是否存在婚姻关系,但这种相互需要的关系显然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意义上的关系对比,同样构成了镜像意象。在更外一层的人物上,色情杂志的摄影师、助手、女模特等,都是这种镜像中用于对比的元素。
在这个镜像结构里,不仅存在着线性时空上的纵向对比,同样也存在着时空内的横向对比。比如两个女人的比较:名美与村木有着心灵上的联系,裕子与村木有着肉体上的联系;在时空变化后,名美与村木还存在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裕子却与村木有了事实上的婚姻联系。当我们来审视他们之间的纠葛关系,在两种不同的联系里,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两个男人的比较同样的属于这种范畴。以名美为中心,村木与名美有着心灵上的联系,但却无法走到一起;正人与名美只有肉体上的关系,但两人却能够在一起。对于拯救的主题来说,两人都无法拯救名美,同时也因为拯救这一行为的失败而导致自身的沉沦。对应他们各自所属的关系,对名美这个待拯救者而言,又是一个双向的双重拯救,不同时空的两次拯救,不同方式的两个拯救人。
由镜像的两幕结构再回到整体的三幕结构上,看结构如何决定强有力的悲剧结局。在第一幕中,村木对名美产生了情感,对名美的拯救由此开始,但两人之间没有现实的联系,拯救只存在于构想之中,这一幕最终的价值包含了失落;在第二幕中,村木与名美见面、表白,有了情与欲的纠缠,这是第二次拯救,意外的失约导致反讽的效果;在第三幕中,一切已是沧海桑田,拯救只是无力的挣扎,名美拒绝了拯救,任由自身的沉沦,这是无可更改的失败。对于村木的自我救赎来说,在第一幕中他找到了方法;第二幕他有了行动,但行动失败;到了第三幕中,他的境况已经决定了拯救变得毫无意义,无力的自我救赎变成了对社会结构(婚姻)的冲击,这就注定了悲情的结局。而有着镜像效果的外部拯救内部拯救的双重失败,又赋予了故事最大的悲剧意义。
这只是起点。我们知道最大的悲剧归结于宿命,而宿命的最大意义在于一再重复,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一再上演。一部杰作,必须在已经完成表述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扩展;同时在形式上,最好还有一个封闭的圆环结构,而无论结局是否开放与闭合。这一切,曾根中生都在《红色教室》中巧妙而自然地完成。在第三幕的最后部分,名美在村木的窥视下与男人做爱,一个无处发泄欲望的男人拉住离开的正人,询问是否有第二个女人。意外的,正人打开地板,从里面拉出一个女学生装扮的少女,饥渴的男人顿时围拢过来,将她团团包围。背景里,村木在一个男人的冲击中上下颠簸着,表情木然;前景里,少女的手伸在空中,无目的的无力抓取,灯光来回摇晃,将两者交替闪现;而村木在另一间屋子里,目睹着这一切发生……这一刻,女学生与女教师、误入歧途的人与待拯救的命运、被摧残的女性与无力的旁观者等诸多形象重叠在一起,营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高潮。形式上,不仅首尾呼应同时也呼应了镜像意象;在内容上,成功地将悲剧扩展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营造出一个周而复始的宿命主题。
《红色教室》改编自石井隆的系列漫画《天使的胆量》之一,石井隆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用许多大雨场景用来烘托环境与气氛。由于无缘一睹石井隆的原作,无法确定《红色教室》的漫画中是否存在类似场面。在电影中,雨的意象被曾根中生部分的沿袭进来。在村木与名美无缘相见的场景里,下着瓢泼大雨,将名美浑身淋透;在两人重逢的夜里,也下着丝丝小雨,被淋湿的人是村木,在这些场景中,雨的意象某种程度上外现着人物内心。但纵观全片,雨的意象其实被曾根中生纳入了水的意象之中。在电影中,纯洁的水、被污染的水、潮湿的暧昧与性、体液、水与红色的花、红色与情欲、白色等等元素,构成了一套复杂但含混的的象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水所构成的镜子意象,对时间之河的隐喻,与故事的镜像结构之间形成关联映像,在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上强化着这套表意系统。
这套系统中另一独立且直接可见的元素,是曾根中生对色彩(红)的运用,同样的复杂、含混且包含了诸多层面。这一元素最先应用于戏中戏的电影里,是一种黯淡的红,包括了红色的花、红唇、红色走廊、红色围栏等等;当它沿用到现在的故事中,则包括了场景中的红色道具、红色衣物、红色灯光等等;在情节中,红花作为叙事元素,对应着村木与名美的数次相遇;在色彩上则部分运用了红色色调,与其作为浓烈的情感象征对应出现。
在这种综合的运用中,曾根中生与他的合作者们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令人惊叹的表现力的场面,其中最精彩的一场戏也许就是村木与名美在旅馆里的见面。这是一场复杂的戏,它包含着极多的细节。内容上,这一场戏将让两人在对抗的前提下完成心灵上的第一次契合,这个过程包括了误会、表白、说服、试探、辩解、愤怒、自嘲、触动、接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脉络清晰的细节,人物将在内心完成一次艰难的转变;同时为了保持叙事的进度和节奏,这场戏必须在一个受控的时间内。最后的银幕时间长约八分钟,在这个段落里,曾根中生以一个中景作为主镜头,以这个镜头的出现为界限把整个段落划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曾根中生以频繁的切换强调两人的冲突;在第二部分,这种切换相对变缓,但曾根中生加强人物动作使对抗到达一个小高潮,然后通过人物的动静变换表现其中所包含的转折;在第三部分中,曾根中生只用了一个镜头来交待情节,以缓慢的进度来扩展银幕时间,从而使观众得以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细腻情感。
在这场戏里,曾根中生对节奏的掌控、场面调度等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准,但最令人欣赏的,却是曾根中生对这场戏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时间的表现。与受控的银幕时间不同,这里的时间是指故事时间,是场景中不可见的但不停流逝的时间,它与叙事节奏相互作用,额外制造出强大的张力。在这里曾根中生化不可见为可见,将情节所包含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结构上,它与第三幕尾声中的污水塘镜时间意象形成对照,成为整体镜像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这一元素巧妙存在于作为界限的中景镜头中。在这三个主镜头里,背景都是窗纸,而场景的主光源则是来自窗纸外所斜射进来的光线(可能是模拟阳光的强光源)。在开篇的第一个镜头里,光线由右上至左下在窗纸上投射出一个屋顶的阴影,灰色阴影占据了窗纸的一半,另一部分则是白色的强光,侧面暗示出情节所发生的时间。这种白色、白与灰的对比也构成这个场景的主色调。到第二个镜头出现时,窗纸上的阴影已变小了,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色调,暗示时间已变化,场景整体的色调也变为白与红的对比。这里颜色的变化也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某些变化,与情节的发展是严格对应的。第三个镜头同时是一个完整的部分,虽然这部分只有一个镜头,但内部也是有分段的。在这个镜头的开始,窗纸上的光线快速移动,然后消失;房间里一片黑暗;紧接着外面有一盏红色的灯在左方亮起来,将窗纸的左边映红,红色成为场景的主色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盏白色的灯在右方亮起来,在窗纸的右边形成一块白色光晕,与左边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这个白色出现的时机,正对应着名美内心改变的一瞬,她此时背对着镜头,默默无言,但光线的变化却将她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由这些变化,我们也可以发现这场戏中灰色、红色、白色所代表的情感象征。在这一段落中,声音和配乐的运用具有类似的效果,只是不如前者来得明晰。
照明不仅在这场戏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整部电影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在现实主义的题材中,这种照明与舞美结合,在某些场景营造出一种诡异幽玄的基调,正是宿命主题不可缺少的表意空间。这部电影的照明师是熊谷秀夫,他的合作者虽然没有那些名闻遐迩的大师级导演,但却是日本电影史上一位极重要的电影人,日活七十年代粉红浪潮中最主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的摄制,职业生涯由五十年代延伸至今,其代表作品除了众多的粉红名作外,还包括了《战争与人间》(三)、《人证》(人间の证明)、《鱼群之影》、《青春之杀人者》等名作,最新作品是2006年根岸吉太郎导演的《透光的树》。他在《红色教室》所使用的照明手法,与许多日本电影尤其是鬼怪片(怪谈、恐怖)的用法极其相似。
在这一场景之中,电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形象,就是由日本建筑特有的水平线条、垂直线条等构成的内部景框。除了构图方面的考量外,主要原因应该是曾根中生借此营造出一种囚禁的意象,不仅是人的囚禁,也包括了更深一层的被囚禁的情感、情欲。在摄影上,曾根中生使用了许多的低机位角度,以此制造出一种压迫的感觉,这与囚禁的意象是相通的。另一部分摄影角度是较多的俯与仰,这种用法可能是借此表现性别在性中处于属或者支配的地位。在以官能吸引为主打的粉红电影中,这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红粉电影导演,曾根中生在电影中塑造的村木这一角色,无疑具有较多的自况色彩。藉着《红色教室》中的突出表现,曾根中生突破了粉红电影的艺术局限。同时,曾根中生也保留了粉红电影一贯的思考,即灵与欲中的重合与分离。在故事中,村木对名美情感的萌芽,源于那部被观看的情色电影,而观看本身就具有较多的色情意味,情感的内部多少也包含着情欲。这种粉红电影对情与欲的探讨,本身具有随意与含混的特征,但与《红色教室》的宿命主题结合,意外的具有了严肃的思想性,远远超出普通粉红电影的境界。结构上,这种分离又重合的两面,同样包含进了整体的镜像意象中。
前面我们说起过《红色教室》具有的情节剧特征,也说过《红色教室》超越情节剧的悲剧意义。这类情节剧通常有一些固定的套路:把压抑的性欲作为起点,情欲解放是叙事的焦点,适当的性行为是常见的结尾等等。以此对照《红色教室》,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更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红色教室》的粉红表层。有趣的是,情节剧中情感与情欲多半是一体的,而《红色教室》中情感与情欲的关系却复杂得多,尤其在后半部分,情与欲完全处于对立的分离状态,这与绝大多数粉红电影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另一个可以把《红色教室》从粉红电影超脱出来的,是电影中的情色场面。大部分粉红电影中,类似的场面完全是基于官能卖点而诞生的(《女教师》),或者是完全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叙事内容(SM类型),《红色教室》中,类似的场面则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它情节具有同等的地位。
跳出故事内容,回头再看《红色教室》,或多或少也包含了对电影本体的一些不自觉思考。色情创作者对于曾根中生的自况意义是其中一部分,村木对名美的情感源于看电影这一行为是另外一部分。这种行为中包含了许多本体的意味,例如仪式、移情、代入、认同、凝视、滥情与聚情等等。总的来说,《红色教室》具有一切艺术电影的特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它不但讲述了缘分的阴差阳错,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的永远的伤;也讲述了日复一日里,被生活磨掉了棱角的每一个普通人。它是对时间的叹谓,人终归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是对命运的终极忧虑,即使你脱开人生的一个凶兆,也避不开命运接踵而至的两个大波……
㈧ 女理发师之恋的影片评价
1970至1980年代的日本粉红电影时期,日活公司的主将小沼胜在SM小说家团鬼六的援助下,为罗曼情色电影(Romanpornofilms)丰富了新的官能类型——日活系唯美SM粉红电影(Nikkatsu'sBestSMPink)。在其《供品夫人》及《箱中女》系列等SM粉红电影的代表作品中,屡次上演男人诱拐女人,监禁并实施性调教与改造的虐恋好戏。大致的情节一般是:男人强行掠走、软禁女人,女人起初不从,但随之对方进一步施虐,女人一跃改头换面性情淫荡,甘愿受虐。最后要么男人释放了女人,要么被绳之于法,女人则对男人恋恋不舍、心存感怀之意。
罗曼情色电影进入1990年代落幕以后,此类虐恋故事则改弦更张,一方面为AV(AltVideo,成人录像)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在日本情欲电影(JapaneseSexploitationmovies)中蜕变,以严肃的姿态登场。由虐恋变做畸恋,纵欲变为谈情,日系情欲电影创作谱系中的重要系列曲“禁室培欲”就这样出炉了。
“禁室培欲”出自香港的译名,日文直译为“完全饲育”。此系列目前拍摄了六部,分别是1999年的《禁室培欲》、2001年《禁室培欲2 爱的40日》、2002年《禁室培欲3 香港情夜》、2003年《禁室培欲4 秘密地下室》和2004年的《禁室培欲5 女理发师之恋》与《禁室培欲6 赤色杀意》,都是根据松田优作的遗孀、女作家松田美智子取材真实社会事件的小说《女子高校生诱拐饲育事件》及《香港情夜》、《秘密地下室》改编或者拓展出的。此外另有一部松田美智子亲自撰写剧本的《禁断的事件薄 喜欢尾随者的女人》。由永森裕二执笔和监制的“饲育的房间”三部曲则是相当于“禁室培欲”姊妹篇的另外一个系列片。但该系列比前者成本低廉、结构粗糙,演员无名,氛围场景营造欠缺,属于不入流的B级片。
不管“禁室培欲”还是“饲育的房间”系列,故事情节皆大同小异千篇一律。顾名思义大致为:独身男诱拐了某女,尔后囚于禁室悉心照拂、饲育,导致萌生恋情,培养出情欲,最后受到法律制裁,以悲剧收场。被诱拐的对象包括女学生、女青年、人妻、嫂子、OL、女理发师甚至女刑警。与小沼胜《箱中女》系列极为不同的是,这里并无暴力、SM、性侵犯可言,而立足“灵与肉”的结合。甚至于接近“纯爱”的境界。男人起初的确是粗暴地把女人掳至家中,但接下来,则是温存地献出一份痴人般的虔诚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