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电影人上了年纪没有死就背到山上饿死
日本电影〈梄山节考〉以下是节选自网络的观影感受
开篇是大雪下的山川,黑白相间,群山静默,像一幅水墨山水。
然后是一个情节烂俗的故事,却被演绎得无比壮烈。
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抛弃老人的风俗,所有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要被扔到高高的遥远的梄山上,任其自生自灭。
这个村子里,有一个69岁的老太婆,是树桩家的主母,她的丈夫利平三十年前因为不舍得抛弃自己的母亲而失踪,这个家庭虽然富足,也因此受到全村人的嘲笑。更让老太太担心的是自己的长子辰平,也是一个内心善良而优柔寡断的男人,很可能在抛弃自己这件事情上再一次重蹈其父亲的覆辙,在全村人面前丢尽颜面。
老太太使尽了所有手段,包括故意磕掉自己的两颗门牙以表示自己的衰弱。终于,儿子辰平吐了实话。三十年前,在它还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的时候,因为父亲不舍得抛弃奶奶而受到全村人嘲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开枪杀死了父亲,并把他葬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已经杀死了父亲,怎么能再一次杀死母亲”,辰平英俊的脸上痛苦的抽搐起皱纹,这终生背负的原罪,使他更加无法鉴定抛弃母亲的决心。
但他的母亲,多年管家的钢铁意志是不容动摇的,终于,辰平还是背着母亲上山了。
一路上,跋山涉水。
半路休息的时候,辰平起身去喝山泉水,一转身不见了母亲,以为她突然害怕死亡的恐惧自己回家去了,一路受压抑的心灵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伸手拈起一只小鸟,让它自由飞翔蓝天。但一回头,母亲又默默回来了。
本来,按规定,母子俩是不能再说话的,辰平不断地对母亲说话,希冀母亲能够回答,但母亲只用点头、摇头、微笑和拍他的肩膀鼓励他为了家族的荣耀前进来回答他。
母子俩就这样走着,母亲在儿子背上,白发苍苍。
高高的梄山上,白骨累累,甚至还有死去不久尚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辰平含着泪水再一次犹豫不决,他的母亲却格外平静,不但狠狠给了徘徊不前的辰平一个耳光催其离开,而且坚定的拒绝了辰平留给她的干粮,在一片白骨中静静等待死亡。
最后,下雪了。辰平回到家里,在儿女妻子的簇拥中,在红红火光的温暖中,想着离开的时候母亲最后的形象---双手合十,一脸宁静如水。
母亲应该是幸福的吧。为了全家的荣誉死去。
标准的日本风格。
2. 日本电影情书里的那座山叫什么山是北海道小樽的天狗山吗
八岳山
大部分的影片都是在小樽地区的北海道岛上拍摄的。只有一处外景例外是在影片结尾处,渡边博子面对着2年前她的未婚夫藤井树因山难而去世的大山,影片中看到的是八岳山。
详见网络幕后花絮:
http://ke..com/link?url=ldNyqnzWppGgtZQjGj6A1JsaqJhVg_wGCdD859bbRgg9U1hc-
3. 日本电影登上高高的富士山母亲演员,请大神告诉我,请写出她的中文名
香港黑到道影片中常饰演日本人的演员好像是龙方接拍了王晶《至尊无上》那个日本人 ,令外陈惠敏身上有日本纹身,擅长扮演黑道人物。
富士山
日本第一圣山 富士山亲自看过一眼终身难忘它的雄伟壮丽在日本NHK HD高画质拍摄与制作下富士山的千万景象云彩变化及壮观日出富士山为日本的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是日本百大名山之一,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山,2007年第二度角逐世界文化遗产。
备注: 富士山位于日本东京西南西方,约80公里的位置,主峰海拔3776公尺,是日本国内的最高峰。富士山是静冈县和山梨线境内的活火山,上一次大规模爆发是在 1707年,落下的火山灰都积有四厘米厚。
富士山的名字经常于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其中以古代诗歌集《万叶集》里山部赤人的短歌最为著名。
4.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日本电影
山田君与7人魔女(吉河美希作画的漫画)
编辑
《山田君与7人魔女(山田くんと7人の魔女)》是由日本漫画家吉河美希作画使得漫画作品。
自2012年12月开始在讲谈社《周刊少年Magazine》连载,单行本由讲谈社出版发行(发行至9卷),繁体中文版由中国台湾的东立出版社代理发行(发行至7卷)。2013年8月24日于周刊少年Magagine官网公布动画宣传PV。
讲述可以通过接吻复制魔女能力的问题少年山田龙,与同班优等生、拥有与接吻对象互换身体的能力的魔女白石丽为中心的故事。
5. 找一部日本电影, 讲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回家继承父亲在雪山上的驿站,还要背东西上山。
背负春天/春を背负って.2014
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自幼在山里长大的长岭亨(松山研一 饰)如今作为一名操盘手在金融圈沉浮打拼。直到某天,他接到母亲(檀富美 饰)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才知道一向严厉刚强的父亲勇夫(小林薰 饰)在救助某个登山遇险者的过程中不幸身亡。突如其来的噩耗令长岭措手不及,他匆匆赶回家中,却再也无法听到父亲严厉又不失温柔的呵斥。勇夫生前在立山的山顶修建了专门供登山者住宿休息的小屋,他救助过许多遭难的人,也和无数萍水相逢的登山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经考虑,长岭决定辞职回家继续经营小屋。他和曾被父亲救过的女孩高泽爱(苍井优 饰)以及父亲的老友多田悟郎(丰川悦司 饰)携手,让小屋重新焕发活力。登山者渐次前来,他们的脸上带着久违的暖暖的微笑……
本片根据笹本稜平同名原作改编。
6. 1980年日本老电影远山的呼唤,高仓健与倍赏千惠子田园牧歌式爱情
我的话: 这是一个很简单很朴素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人叫民子(倍赏千惠子饰),一个年轻美丽的少妇,男人叫田岛耕作(高仓健饰演),一个沉默寡言但血性方刚的男人。民子两年前带着儿子武志(吉冈秀隆饰)随丈夫远离浮华的都市来到风景绚丽的乡村开荒,但是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民子带着十来岁儿子武志继续留在乡村生活;田岛耕作因为杀了逼死妻子的债主而四处躲避警察的追捕。两个苦难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命运作弄,两人又不得不分离。望着即将消失在茫茫雪原里押送耕作的火车,民子只能在心底深深呼唤耕作早日归来!
《远山的呼唤》是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拍摄于1980年的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一部电影,39年后的这个深夜,再一次感动了我,前几天我用几篇文章介绍的世界上最长的系列喜剧电影《 寅次郎的故事》也是山田洋次导演的,从1969年开始执导,由渥美清主演,直到1995年最后一集,共编导了48集 。
《远山的呼唤》男女主演分别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高仓健、信赏千惠子,特别是高仓健,从影半个世纪,以硬汉形象在影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05年张艺谋《千里走单骑》中更是以74岁高龄主演不善言辞的父亲再一次令我叹服,同时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他那双“眼睛有一股勾魂摄魄的魔力,载满了悲伤和喜悦”(山田洋次语)。
山田洋次也许是日本最与众不同的导演,他的细腻风格,他的温情表达,他的悲悯情怀,彻底和日本其他同时代导演如北野武、大岛渚等区分开来,他的镜头里没有暴力也没有色情,只有对普通民众的 情感 关注,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的摄影机永远只对焦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虽然平静,但是平静中不失大起大落,如《幸福的黄手绢》、《寅次郎的故事》等影片,而《远山的呼唤》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日本影坛称山田洋次是“有着平民情结的导演”。
《远山的呼唤》是一部饱涵悲悯与宽恕情怀的电影,导演山田洋次试图通过一个田野牧歌式的爱情故事,来表达他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渴望以及对爱的期盼,影片中大自然壮丽秀美,却又让观众得到享受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受其背后的残酷。虽然这种残酷已经被导演用镜头过滤了许多,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这种残酷最终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影片《远山的呼唤》序曲中,男主人公田岛耕作帮民子家的母牛产子,这是导演在影片中最早表达的对生命的礼赞。片中比较经典幽默的桥段是“给母牛人工授精”,而片中耕作的两年逃亡生涯则同样也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虽然最后他疲倦了,并终于走进了四年的服狱历程,但这恰恰是耕作带来的回归和重生。
用四季的轮回变化来反映时间的推移,这是导演的艺术技巧,正是这种技巧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 情感 转化。他们春天相识,大雪茫茫的冬天又要分别,而在夏天、秋天时,三人(男人、女人、小孩)相处又是那么的融洽,特别是耕作和小孩武志,两个童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的男人(其实武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他只是男孩)如同父子一般走到了一起。耕作说:“在生命中,男人遇到要忍耐的事太多了,但是即使这样,千万不能哭”。武志深深地点头,他的生命中需要这样一位给他勇气和力量的“父亲”。
而在服牢的火车上,耕作接过民子递来的手绢,他哭了。他是为爱而哭。一个充满阳刚外表冷漠沉默寡言好象无情的男人哭了,他被拨动了心底里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茫茫大雪中,火车冒着白气向前奔去,而天和地之间,一切又归于平静。《远山的呼唤》获1980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每日电影竞赛优秀奖、日本电影协会优秀影片奖、日本文化厅优秀影片奖,及第四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顺便说一句, 《寅次郎的故事》的主演渥美清在《远山的呼唤》中也有出镜哦,饰演近藤。
7. 问两部有些年头的日本电影名字
日本电影《刑事物语》系列,在国内分别被翻译成《片山刑警在海岛》《片山刑警在山城》《片山刑警在苹果园》(刑警情仇),后来中央电视台6套播过《片山刑警黑潮之歌》。87年后曾经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电影院里放映过,电视上也播出过该系列。
引进及译配情况:
1987年,片山刑警在海岛(伍经纬)
1988年,片山刑警在山城(杨晓)
1990年,片山刑警在酒吧(杨晓)
1993年,刑警情仇(片山刑警在果园)(程玉珠)
《片山刑警在海岛》
日本彩色故事片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翻译:周平 译制导演:杨文元
片山(伍经纬配音) 刑警村上(杨晓配音)
罪犯仁科高志(盖文源配音) 木崎(童自荣配音)
老板娘玉江(曹雷配音) 蒙面人(程玉珠配音)
旅店女主人松树清子(刘广宁配音) 清子女儿海子(狄菲菲配音)
黑濑派出所警长(毕克配音)
《片山刑警在酒吧 》(1985年出品)
(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电影旬报社联合摄制、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
主演:武田铁矢 Taketa Tetsuya,铃木保奈美/Honami Suzukip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90、9)
配音:杨晓、狄菲菲、沈晓谦、刘广宁、王玮、尚华
影片塑造了一位带有喜剧色彩的刑警片山,充分地夸张突出他爱钻牛角尖的性格,并造成一系滑稽可笑的表现。这又是一部带有淡淡的苦涩味的人情剧。导演恰到好处地抓住片山刑警与他周围的人总是处于一种滑稽可笑而又十分奇妙的紧张状态中的细节加以渲染,才使影片获得了成功。
《片山刑警在山城》
(刑事物语5——山神之诗 / 刑事物语5 やまびこの诗)
(VHS录像带封面)
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电影旬报社 1987.05.16
制作 ................ 黒井和男
脚本 ................ 片山苍 榎本修 鸟居钦圭
监督 ................ 杉村六郎
演员:
片山元 ................ 武田鉄矢
真咲直子 ................ 贺来千香子
真咲真子 ................ 铃木保奈美
署长板垣 ................ 井川比佐志
刑事植田 ................ 村井国夫
课长铃木 ................ 木村元
人质犯 ................ 石仓三郎
人质の女性 ................片桐はいり
大神和人 ................ 野村将希
狙撃手 ................ 江夏豊
大神真之助 ................小林桂树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90、2)
配音:杨晓、刘广宁、丁建华、乔榛、翁振新、沈晓谦、童自荣
相关链接:
时下流行武田铁矢著名的《101次求婚》,而中国观众最早知道他还是这个《片山刑警》系列电影。说到男主角,当然要提一提《101次求婚》。他那么衰的男人,却有那么浪漫的爱情,那么轰轰烈烈,刻骨铭心。
男主角拿着衣架表演中国功夫的镜头现在还记忆尤新。片尾非常好听,有种独特的沧桑韵味,那就是武田铁矢(主音),以及中牟田俊男(副音+吉他),千叶和臣(副音+贝司)在72年结成的组合:海援队。82年的时候解散了,后来94年的时候又重组。这片子的日本日语原文是《刑事物语》,螳螂拳最高!!
8. 山の邮便配达
山の邮便配达取材于彭见明的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湘西山村的一个感人故事:在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的父亲要退休了,儿子接班当乡邮员,走父亲走过的那条山路。交班第一天,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这条邮路来回一趟需要三天。一路上,平日很少见面、沟通的父子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本来有隔阂的父子开始了解并理解对方。
故事本身波澜不惊,甚至缺乏基本的戏剧矛盾冲突,父子两代人观念上的交锋也很快经由一方的妥协得到和平的解决,不知是否是导演刻意回避的原因。影片自始至终以绿色为基调,节奏舒缓,体现了导演霍建起的美学追求:
我拍的片子一贯比较温馨一些,我不喜欢过于残酷和压力的东西,人间毕竟美好。
表现父子情的题材是比较讨巧的,选取的又是父亲离岗儿子接班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儿子走的还是父亲无数次走过的邮路,开始体谅父亲的喜怒哀乐,深知父亲的不易;父亲送儿子上路,有欣喜(儿子终于长大了),有担忧(儿子能吃得了苦吗)。片中叫“老二”的狗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父子俩无话可说的时候都会求助于狗,一直在前面引路的狗还起到了引导观众视线和故事发展的作用。
两代人之间总会有一些观念上的冲突,比如给五婆念信,比如借助交通工具送信,比如和街坊的人情世故,比如父子对山里女人的看法。或许这些太过于沉重,又或许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导演要么做了淡化的处理,要么敷衍一下观众。当父亲问儿子会不会娶那个侗族女子的时候,两人的对话就显得过于缥缈了:
“不会(娶她)。”
“为什么?是嫌她土吗?”
“不是。”
“嫌她没有文化?”
“也不是。”
“那到底为什么?”
“我不想让她像我妈一样,离开了大山,却整天怀念着大山里的生活。”
诗意是有了,现实却被抹杀了。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北京也好,深圳也好,我们看到的是无数拼命也要走出大山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对于眼他们来说,大山代表着贫穷,愚昧和落后: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汽车火车,没有商场超市,甚至没有电灯电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虽然也很无奈,但充满诱惑。在这方面,影片给了观众误导,当然Mr.Rain无意指责导演的创作取向。和Mr.Rain一起观看影片的一个朋友就说:
“大山里的生活其实也不错,风景优美,空气也好。”
前几年流行一种电视散文,就是对散文进行包装,配上电视画面和音乐,电视台还举办过大奖赛。后来由于曲高和寡的缘故,好像是不了了之。而山の邮便配达的风格以及在国内的命运也很相似,除了获得第1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外,一直未曾受到关注,没有电影公司愿意发行该片,只卖出一个拷贝。但2001年4月在日本以《山の邮便配达》为名上映后,不但在短短一年内取得超过4亿日元的票房成绩,还先后获得“日本电影笔会”五部优秀外国影片奖第一名、“电影旬报”外国电影最佳十部电影第四名以及“银幕”外国电影最佳十部影片第四名,“每日电影奖”的十部最佳外语片奖第一名。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会得到日本观众的喜欢呢?
对于以中国普通人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日本观众非常好奇,他们很想知道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山の邮便配达展现的是完全不同与他们想像中的样子,像一个遥远的童话。另外,影片中的父子情深更是感动了很多人,特别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面很是煽情,在现代的日本简直难以想像。
在国内《山の邮便配达》也开始被一些人提起,不过是托了刘烨和陈好的福。虽说滕汝骏的表演更具深度,刘烨在他第一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陈好还只是卖弄她万人迷似的脸蛋和笑容,况且她扮演的侗族少女没有血肉,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刘烨扮演的儿子,没有一点的交代。
最后说一句影片的配乐,竟然是MIDI合成的,实在够小气!配乐过于泛滥,有“戏分不够音乐凑数”的嫌疑,而且没有特点,不能起到烘托主题,带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更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选用的几首流行歌曲,包括“驿动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和一首欧美歌曲都过于随意。
2001年,一部优美的中国电影《山の邮便配达》在日本上映,以其如画般的意境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心。而在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位邮递员,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在中国西南山区美丽如画的风景中穿梭,却无暇留恋,过着艰苦、单调的邮递生活。这个人就是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乡邮员王顺友。
环境艰苦
木里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香格里拉的边缘。境内一道道状如刀锋的山梁并排交织,山与山之间形成落差巨大的深谷,流淌着雅砻(lóng)江等幽深的大河,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
这里风景虽美,但山峰险峻、道路崎岖,邮递员们只有依靠骡马驮着信件长途行走,这种邮路被称为“马班邮路”。王顺友的“马班邮路”从木里县城到白碉苗族乡、三桷(jué)桠乡、倮(luǒ)波乡,往返360公里,要翻越十几座山峰、趟过四条河,需要走14天,而每个月他都要走两趟。20年来,他拉着骡马在这片偏僻的大山中送信,行程加在一起有26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走了6圈半。
在木里山区,路只是乱石中骡马踩出来的一个个石窝窝,而且一侧是高高的山,另一侧常常是见到不底的悬崖,“路”只有一个马身那么宽。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的地理课本这样描写横断山区的气候。春天,察尔瓦山冰雪覆盖,空气稀薄,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而跨过察尔瓦山,到达雅砻江河谷,气温马上超过30度,暑气蒸人,一片盛夏景象。行走山中的王顺友一会儿凝汗成冰,一会儿挥汗如雨,重复体验着横断山峰锋刃般的山梁、说变就变的天气。
在大山深处,常常走上一两天见不到一个人。在这里,孤独比劳累更加可怕。晚上,在幽深的森林里,王顺友经常就着篝火搭起帐篷,搅一碗糌粑(一种藏族传统的炒面)或是烤几块土豆算做一顿饭,接着便唱起自编的山歌。熟悉王顺友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唱山歌和喝酒。在木里的“冷酷仙境”中,这是他抵御孤独的最好办法。
险象环生
王顺友是从父亲王友才手中接过马缰绳,走上邮路的。他至今记得,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说:“雪灼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于是把邮件包往马背上一捆,又出发了。
王友才是木里的第一批邮递员,在马班跑了整整30年。45岁时,王友才再也走不动了,于是由20岁的王顺友顶班上了邮路。这期间,王顺友经常被乡亲们称作“王大胆”,因为邮路太险了。
在邮路上,还有一个叫九十九道拐的地方。那是一条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上拐连拐、弯连弯的羊肠小道。抬头,悬崖峭壁;低头,波涛汹涌,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山崖,连尸体都找不到。而这条路是王顺友送信的必经之路。
1995年11月的一天,他跟在骡子后面走到九十九道拐。突然,树林中飞出一只山鸡,惊得骡子乱踢乱跳。王顺友急忙上前拉缰绳,谁知骡子突然抬起两只后蹄朝他蹬过来,正踢中他的肚子。他双手捂住肚子一下子倒在地上,痛如刀割。然而稍作喘息,他又牵上骡子上路了。9天后,王顺友终于送完邮件。当他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奄奄一息,打开腹腔,满是脓血。医生说,再晚来两小时,命就保不住了。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他活过来了,但身体却不如前了。
还有一次,王顺友送信走到雅砻江上的一座吊桥边。前面十几米远一队马帮已走在桥上。就在一刹那,吊桥一侧手臂粗的钢缆突然断裂,桥身瞬间翻转90度,走在桥上的人和骡马掉到江中,被寒冷、湍急的江水吞没……这令人揪心的一幕,令每天行走山中的王顺友也目瞪口呆。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以前过雅砻江用的是溜索。有一次,正在溜索上的王顺友快到对岸时,绳子突然崩断了,他从两米多高的空中摔下来。庆幸的是他摔在江岸上,可邮件却从背上弹到江中。王顺友想都没有想,抓起一根树枝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捞邮件。水流湍急,再加上受了刺激,当邮件终于被拖上岸时,王顺友人也瘫倒了。
“我来了,联系就没有断”
木里县居住着17个民族,世代居住的有9个,人口最多的是藏族、彝族和苗族,90%的人口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小村庄中,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9个人。
这种童话一样的居住方式使交通、通信变得困难,很多地方不通电话、不通公路。但从1976年起,木里所有的乡都已通邮。而且总计2303公里的15条邮路都是“马班邮路”,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依赖着像王顺友这样的乡邮员的爬山涉水。在这里,每封平信的邮资是0.8元,但平均投递成本达到29.84元,小小的木里县邮政局因此每年亏损超过100万元。
1998年8月,木里遭受百年未遇的暴雨、泥石流袭击,进入倮波乡的所有大小道路全被冲毁,各条河流上的简易小桥都被洪水卷走,整个倮波乡顿时成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孤岛。
正当大家在咆哮的河水旁发愁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了起来:“快看,老王来了。”只见满身稀泥的王顺友一步步走来,他的白骡子变成了泥骡子,只有骡子背上的邮包是干净的——用塑料布包了好几层。大家围了上去,问他有没有受伤,他说:“没什么,路太滑,摔了几跤。桥都冲断了,我是拉着马尾巴一路趟泥过来的。”乡里人说:“老王,一连几天雨都没停,你可避一避、等一等嘛,太危险了。”王顺友说:“不敢耽搁,邮包里有报纸,还有两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我来了,就说明这里与县里的联系没有断。”一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感动不已。
人们都说,他给少数民族乡民带来的不仅是邮件,还有自己的一颗心。
三桷桠乡鸡毛店、倮波乡磨子沟是高山区,人们的食物很单调,王顺友为他们传授高山种植蔬菜的技术,送来新的蔬菜种子。现在,这两个村子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菜园,即使是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山里人买东西不方便,于是王顺友出班时除了送信,还要经常帮乡亲们代买些盐、茶、药品,也曾自掏腰包从城里带来水稻良种、蔬菜良种,让原本食物单调的山民们冬天也能吃上蔬菜。当乡亲们接过包裹,绽放出笑容时,他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五口人,三个家
王顺友一家有五口人:他的妻子韩撒、儿子、女儿,此外,他把骡马也当作家庭成员了。因为每年他和妻儿在一起是二三十天,和骡马在一起的时间是365天。骡马是他最亲密的的伙伴。
20年来,他用过30多匹骡马。邮路的辛苦使骡马的服役期很短,一匹好马在邮路跑上几年体力就不行了。这时,王顺友会把跑不动的骡马送回老家去养,直至死亡。
王顺友说自己有三个家:和妻儿在一起算一个家,在白碉乡的老家是一个家,独自走在邮路上和骡马算一个家。他和妻儿的家在木里县城外的银盘组——半山腰上只有两户人家的村落。家里有三亩田地、三头牛、十几只羊、四间黄褐色的用石土夯成的房子,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
王顺友是参加工作那年结婚的。这个家建立了多久,他跑邮路就有多久,妻子韩撒在家中等他就有多久。如今,这个纤瘦女子的脸上皱纹压着皱纹,可她才只有46岁。在孤独中她偶尔也喝酒。当丈夫独睡深山时,更加孤独的是韩撒,喝了酒的韩撒流了多少泪,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王顺友的山歌中,有不少情歌就是唱给韩撒的。他曾经教韩撒唱:“三天不见我的面,当得不见几十天。”韩撒只是笑,没学会。
现在,王顺友最大的心愿就是木里的每个乡、村都能通上公路、跑起汽车,让“马班邮路”被“汽车邮路”取代。这也正是木里县政府和当地邮政部门的愿望。2005年,木里所有的通乡公路全部建成,木里邮政局也开通了更多的汽车邮路,改善邮递员们的工作条件。
小资料
目前中国邮政1/3的职工、2/3的邮路、3/4的网点都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353.1万公里,因交通条件限制,目前有步班邮路9000多条,马班邮路200多条,大批投递员就像王顺友一样为实现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的目标而奉献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