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电影 » 印度电影起点
扩展阅读
搞笑电影传声 2025-09-17 21:46:32
小姐一电影叫什么 2025-09-17 21:28:33

印度电影起点

发布时间: 2023-06-01 22:42:41

1. 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下: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

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

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

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

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

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

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

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网络--电影发展史

2. 印度远大前程电影的简介

看着介绍里乌央乌央的一片颜值和演技并列的演员,很是让人感叹陈思成人脉之广,居然请得动如此顶级的演出团队来给他当配角!

但是,整体上他那浮夸的复制周星驰式喜剧的表演风格,却全然与整个顶级团队扎实稳重的表演风格格格不入,成为带坏整体风格的那个耗子屎!

3. 印度人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从那场战争说起

印度的等级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级森严,不同阶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高阶层的女人不会嫁给低阶层的男人,即使他们结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着杂种姓。

因为,印度的这种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两个阶层,也就是两个不同的种姓,两个不同的种姓结婚生子,当然就是杂种姓了。

当然了,低阶层的女人要想嫁给高阶层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妆,这也导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现为了嫁妆谋杀妻子的现象。

印度民众

都说投胎是门技术活儿,在中国,你可能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可能偶尔会抱怨为什么没投胎在有钱人家。

但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虽然出生在穷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够走上人生巅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术,一旦出生在下流阶层,一辈子都难以改变这种身份,一锤定音,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印度电影《起跑线》刚开始的时候,在服装店内,老板拉吉对店员说:“我说过很多次了,乔图,你要了解顾客,在介绍前要先了解她们的阶层,她们老家是什么地方,她们喜欢什么款式,哪里颜色适合他们,这个时候再拿出商品,她们的防范之心就融化了。”

电影《起跑线》剧照

这部电影看似在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实质上是在探讨印度森严的等级观念,且不说影片中拉吉与太太米塔的女儿面临的上学问题,就连买个衣服也要分等级。

在中国,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么他将很快融入那个圈子,成为天之骄子。

而在印度,就像电影《起跑线》讲述的那样,低层阶级孩子,别说很难进入名校,就是进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进去。

电影《起跑线》剧照

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

此举竟然引发了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

相比起来,中国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么为什么印度会有这么森严的种姓划分呢?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第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来是活跃在东欧中亚一带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主要以驯牛为生,并随着牛车慢慢游移,这也是后来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后来他们遇到了蒙古人,学会了驯马,开始成为了马背上的战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印度的祭神圣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为“高贵的人”。

从这个自大又自恋的称谓上,就能看出人们的等极观念是与生俱来的。

《印度历史》: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处寻找牧场,有的到了希腊,有的去了小亚细亚,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们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经阿富汗,越过阿姆河、兴都库什山脉及帕米尔高原山口,进入了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他们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吠陀语,后来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进入印度五河地区以后,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进行长常的征战,最后雅利安人胜出。

他们俘虏了大量的土著,并将其称为“达萨”,也就是后来种姓中的一种。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印度进入了吠陀文化时代。

《印度历史》一书中说:“在吠陀文化时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两个社会阶层,一个是雅利安人,另一个就是奴隶达萨。”

那个时候,虽然是父系社会,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着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有权利参与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会活动。

《梨俱吠陀》记载,雅利安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部落居住,氏族内部平等,但氏族之间已经有等极划分了,弱小的氏族的爱强大氏族统治。

随着部落长久定居,政治组织开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个大王管理一个地区的几个部落。

但王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的,属于选举制,其下还有部落民众大会和部落长老议事会,大王必须在联合会中宣誓后方可被承认。

直到到“十王之战”,也就是由十个弱小的部落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讨伐强大的婆罗多部落。

“十王之战”以强大的婆罗多部落取胜告终,从此之后,国家这一机构开始慢慢形成,阶级社会正式开始出现,君权神授思想开始出现,世袭制出开始了。

《阿闼婆吠陀》中说:“领土由王据有。”

这个时候,妇女的地位由原来的男女平等,变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无财产继承权,不得参加祭祀典礼或政治事务,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童婚和殉葬习俗也开始了。

他们甚至将妇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为罪恶。

第二、种姓制度的正式确立

其实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已经有了三个阶层,分别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这算不上是种姓制度,确实的说,只是一种职业划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袭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通婚。

应该说,印度种姓制度出现的源头,是“达萨人”的出现,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虏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肤,高鼻梁,很帅气。

而当地的土著几乎个个都是扁鼻子,黑皮肤,和雅利安人比起来,可以说是丑陋。

《印度历史》中说:当时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解体,为了保持自己纯正的血统,又要将这些俘虏来的达萨人纳入他们的社会中,于是出台了一项“瓦尔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质”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区分开来。

《梨俱吠陀》中将雅利安人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非雅利安人称为“达萨瓦尔那”。

随着社会的演变,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阶级分化,相应的社会劳动分工也已形成,于是瓦尔那制度有了新的划分,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印度的发现》中也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从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严格界限中开始的。”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当然是有依然的,而且还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鲁沙赞歌》是这么说的:“梵天大神从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一吠舍,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梵天大帝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故事婆罗门的僧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后来加入这本书中的。

当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种等级之后,还有一种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说是后娘生的,不是梦天大神的亲儿子,属于溅民。

第三、种姓阶层的划分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话一点都不假。

梦天大神生出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同样是他的儿子,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1、大儿子婆罗门: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是神权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同时又垄断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纳税,不可杀。

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

他们不负责具体的国事,但却是一主九鼎,有着最高的话语权,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绝对领袖,就连国王也要听命于他们。

2、二儿子刹帝利

刹帝利说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权者,相传是由早期吠陀时代的王族演变而来的,他们是国家的军政领导,握有实权,负责片战和国家管理,不用纳税,但依旧得听命于婆罗门的决策。

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三儿子吠舍

《印度历史》中说:吠舍当然于当今社会的普通民众,是总人口中数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员,大多数人是村社的农民和小生产者,从事农牧商和手工等职业,少数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业奴隶主。

他们拥有财富,地位仅次于刹帝利。

他们在政治上无权,必须纳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贡献者,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供养者。

4、四儿子首陀罗

这个最惨,都是一个妈生的,何必呢?

首陀罗是种姓制度中最后一个阶层,他们属于受奴役、压迫和歧视的无权等级,大部分是由被俘虏过来的土著“达萨”组成,后来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们是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除了奴隶和雇工以外,也有独立的小生产者,从事农业、牧业和手工业。

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供养婆罗门人和刹帝利的人,是他们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GDP。

但他们却是最穷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尧臣>说得好: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更有趣的是,这些从梵天大神脚上出生的人,在宗教仪式上,只能为高级种姓的人洗脚,因为他们是由生主神的脚创造出来的。

但是有一点,首陀罗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也是由梦天大神生出来,是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亲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隶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动。

但是有点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这种享受完了,下辈子还能托生为人,被称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罗就不一定了,他们被称为“一生族”,意思是下辈子不一定能托生为人。

5、溅民(不可接触者)

这类人比首陀罗还不如,因为他都不是梦天大神生的,是后娘生的,被称为不可接触者,即达利特,意思是接触了就会倒霉。

据说,到了现在,某些依旧保守的印度农村,你会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

他们为这个村子的人工作,却不允许住在村子里;他们不能到村子的井里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学也必须上专门的学校。

所以,电影《起跑线》中的男女主角才会想方设法的要把女儿送进高级学校,因为一旦摆脱了现有的阶层,她将过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后记:

有人说,印度的这种种姓划分最开始是由分工来界定的。

这话也说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虏的“达萨”,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为何别人能成为首领而自己不行,还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大家都一穷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贫富差距不大,为何到现在会出现这么大的贫富差距,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当然了,这只是说的初期,在等级观念还没成形的时候,大家同处一条起跑线,每个人都有机会。

但一定这种等级成形了,或者说贫富差距已经形成了,再想改变,还是很难。

特别的印度的这种等级制度,发展到后面,也只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儿子会打洞了。

要想改变身份,只能下辈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罗下辈子还不一定能变成人。

对于印度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你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留言讨论!

4. 《调音师》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调音师》作为一部悬疑犯罪电影,成为了2018年印度的票房黑马,在中国大陆上映后更是获得好评无数。这部电影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0年的一部同名法国悬疑短片,该电影讲述了心怀梦想的调音师阿卡什为了获得更深的造诣而假扮盲人,却歪打成招成为了一场谋杀案的“目击者”,最终他不得不卷入一场污浊不清的漩涡中,无法救赎自己。该电影剧情紧凑,故事激荡起伏,情节反转不断,电影中呈现的“脑洞”和让人无法预测的“刺激剧情”使本片获得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猜不中结局,更无法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摸透导演的用意,还须观影结束后细细品味才能洞察一二。影片中耐人寻味的细节比比皆是,如果细细咀嚼,你会惊叹于导演灵感的迸发和巧妙地处理。

影片中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深思。苏菲早已怀疑阿卡什假装失明,还将他和西米“捉奸在床”,为何却在两年后继续深信他编织的谎言?男主亲眼目睹了西米的两次谋杀,却毫不犹豫地吃下了她递来的贡品,导致自己双目失明,这如何解释?影片尾声男主和医生开车行驶的那条路上神似肝脏的大树是否预示了真正的结局?片中的神来之笔“湿婆神”是否表达了作者孰善孰恶的终极之问?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处理注定了它是一部伏笔暗涌,跌宕起伏的经典悬疑片。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通透饱满,鲜明立体,其中信仰与背叛的对峙,善与恶的交织,彷徨与毅然的厮杀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部优秀的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味和思考,这就是它的无价之处。

5. 有山寨“好莱坞”之称的印度宝莱坞,如今的它到底有多牛

提起印度的电视剧和电影,在几年前的时候我们的印象都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印度新娘的家长里短,但是这几年印度宝莱坞的电影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十分大的惊喜,《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三傻大闹宝莱坞》、《一个母亲的复仇》等等,宝莱坞这几年出品的电影几乎都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关注,并且口碑十分的好,如今宝莱坞出品的电影几乎已经被打上了精品的认证,电影如今也能够在全球的范围内上映,印度电影开始受到了国际的关注。

但是宝莱坞牛就牛在这里,越是受到打击越更加努力的去奉献摸索好的电影,果然宝莱坞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以现实的不公为题材抨击社会的不公现象,宝莱坞的电影越发的受到关注,如今几乎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凭借一己之力将印度电影推向世界,现在宝莱坞甚至就是好电影的代名词。

6. 几年前十八频道放映过关于两个印度人 追求音乐的电影 叫什么名字 谢谢

原名:LondonDreams译名:伦敦梦/伦敦寻梦

影片类型:歌舞

国家/地区:印度

年份:2009年

对白语言:北印度语

色彩:彩色

制作成本:INR200,000,000/estimated

导演:RajkumarSantoshi维普尔·奥卢图尔·沙哈VipulAmrutlalShah

编剧:RiteshShah....(dialogue)SureshNair....storyandscreenplay

演员:萨尔曼·汗SalmanKhan....Mannu

阿辛Asin....Priya

朴雅卡·乔普拉PriyankaChopra

阿贾耶·德乌干AjayDevgan....Arjun

拉娜·杜塔LaraDuttaUrmilaMatondkar

克里斯托弗·威尔森ChristopherWilson....AirlinePilot

欧姆·普瑞OmPuri

GoldyNotay....Sima-TheReporterLee

NicholasHarris....Passerby

AdityaRoyKapoor....ZohebHayaatKhan

JohnnyLynch....PaparazziMandiSidhu

RannvijaySingh....WasimHayaatKhan

简介:Mannu和Arjun是从小玩大的朋友,但他们除了各自家庭都稍微与音乐有些关系外并没有什么共同点。Arjun的生活被一种登上舞台实现他的祖父未竟的音乐梦想的激情所控制着,而与此同时Mannu对他的身为音乐老师的父亲的乐器丝毫提不起兴趣,只想继续童年时的没有野心,只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好。但此时的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后来就是音乐发展了他们的友谊继而又考验他们的友谊,瓦解了他们的友谊……

Arjun坚持不懈追求他的梦想,甚至不惜离开他在异乡唯一的亲人——他的叔叔,漫游在伦敦的街头,直到他在一个音像店落脚并以此为事业的起点进军音乐的世界,学习演出技巧。

当Arjun和另外一对兄弟(Zoheb和Wasim)以及Priya(一位来自南印传统家庭的音乐狂热者)组建了乐队的时候,Mannu正靠音乐维生,他在自己村庄的婚庆礼仪乐队演奏。Arjun于是让他加入乐队,但不久就发现Mannu成了对自己最大的威胁和实现自己野心的最大的绊脚石。因为Mannu凭借着他的音乐天赋以及疯狂的舞台表演成了众人热捧的对象,而这正是Arjun要花数年才能实现的,Mannu一夜就完成了,这让Arjun感觉到自己被上帝背叛了,而他曾经在上帝面前放弃了一切只为追求音乐上的成功。

Arjun时常被嫉妒和不安侵袭,Mannu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夺走了他的至爱Priya,这让Arjun的仇恨更甚。他在和心魔作斗争的时候最终败了,并且想到了一条邪恶的招来毁掉他最好的朋友。在一次三城巡演的期间他用女人和毒品诱惑了天真的Mannu,让他走上了一条急速的下坡路,几乎完全毁掉了他的人格和正常的生活。他计划毁掉Mannu的地方正是数年前他的祖父在两万五千人前失败的地方,Arjun正想在这个地方赢得自己的荣誉。

最后Arjun幡然悔悟,当一切已经太晚,他付出了解散乐队,失去友谊以及信任的代价。

7. 印度勒克瑙之花的原型

《乌尔都语》的小说。印度勒克瑙之花的原型是一部名为《乌尔都语》的小说,勒克瑙之花是一部印度电影,说的是发生在印度的故事。截止到2022年8月22日该小说仍在起点中书网可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