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电影名,日本或韩国的,两个青年一个变天使,一个变恶魔,最后天使把恶魔身子砍两半了。
日本 天使怪盗
『贰』 阿佳妮:一半天使,一半恶魔
那个女孩留着黑色的飘逸长发,她清澈而明媚的双眼似星光,似海浪,更似暗涌。当她落下第一滴眼泪,如珍珠般的眼泪,挂在她那皙白的面容上,哭诉着: 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
特吕弗注视着镜头中的这个女孩儿,他不禁感叹道: 这个女孩儿曾被上帝亲吻过。
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人都骄傲的称她为: 法国电影的女儿。
这个称号很特殊,在法兰西的光影中,我们可以为《白日美人》中的德纳芙而倾倒,她诱惑的身姿,金色的长发,冷峻的面容,奠定了她法国电影皇后的地位;后来我们爱上苏菲·玛索,她的骄纵和肆意,似乎总在《初吻》和《芳芳》的标记下难以磨灭,以至于中国观众总在叹息,再也不会出现和苏菲般如此令人悸动的法国缪斯了;这一点,于佩尔和比诺什从未在意过,她们任意穿梭在大师的镜像中,把表演当做使命和生命,让艺术成为身体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幸在《蓝》和《钢琴教师》中一瞥她们的身影,才知法兰西从不缺少灵动的艺术家;而玛丽昂·歌迪亚的特性却更为明显,她是法国女演员中唯一拿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也是唯一真正在好莱坞立足过的法兰西缪斯,她放大了法兰西玫瑰固有的浪漫风情,在伍迪·艾伦和诺兰的镜头中,成就了自己的一段《玫瑰人生》。
她们都被称作法兰西玫瑰,法兰西情人,这样的称谓显得很俗野激套也很大众,尽管我们习惯折服于她们的美丽和魅力当中,可在法国这座电影艺术圣地之都,谁会忘了伊莎贝尔·阿佳妮呢?没人会忘记。
蓝色的双眸在微微颤动,裂脊闷或癫狂、或沮丧、或清丽、或温婉。
任何一种形容词都不足以形容阿佳妮的人格,她那平静的面容下隐藏着惊涛飓浪,我们为之惶恐,也为之疯魔,就像任何一个角色在她身上,肆弯都如灵魂附体,千万个看过阿佳妮电影的观众都惊叹:这个女孩,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
人们总爱形容阿佳妮为超凡脱俗,我不这么看,的确,她的容颜像被上帝精心雕琢过,如此精致和美丽,实在像天然的艺术品。可我更关注她的B面,亦或者说她的人格面具,我从不否定阿佳妮的惊世骇俗,可这份惊世骇俗从何而来?她又如何将其极致化?这对于任何一个影迷来说,都像是个谜。
19岁的阿佳妮遇见伟大的特吕弗,特吕弗狂热地表示: 除了让娜·莫罗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你会是个了不起的女演员。
19岁的阿佳妮,唇红齿白,气韵绝佳,目光纯净,如果不是《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我们难以预料这个女孩儿将会如此痴迷而静默,她似乎拥有一种会把你推向她目光的本领,那一刻,我们觉出了她的天赋,她和角色,成为了一种共生的存在。
阿黛尔·雨果因爱而生,却还是没能逃出爱情的绝望本能,有时候我们在阿佳妮的表演中,看到的,或许不是这个角色,而是她自己,她的精神世界就足以令人痴迷。如果特吕弗没有发现这个女孩儿,或许,我们将错过这个伟大的表演,可我们也时常会错位,因为这是阿佳妮的长片处女作,那时她也才20岁的模样,即使纵观影史,我们也难以找出能够媲美阿佳妮表演中极尽疯狂的特质。
至此,法国影坛为她疯狂,他们沉溺在阿佳妮的眼神中也难以自拔,他们从未想象过有这么一个女演员,深情与敏感、多情和冷漠、美丽与邪恶、平静与疯魔都一一被她完美融合。确实,当你看过阿佳妮的电影,就知道她仿佛就是神魔的共生体,她的每一次表演都像通灵般触动着你的神经系统,我们在她的影像中迷失,总以为她美丽的容颜下有着同样柔弱的灵魂,却不想,终究是我们在以色视人。
1981年,邪典电影《着魔》问世,安德烈·祖拉斯基在找阿佳妮时,大概没想过,她能把这部电影给毁灭。
《着魔》拍摄时,阿佳妮也才26岁,但我们不能低估一个人的年龄?那往往是愚不可及的。《着魔》的诞生衍生了另一个影史之最——最疯魔的表演,后来人们一致觉得阿佳妮在拍摄那场地铁通道的长镜头时,一定是被魔鬼附体了。
我们把最本能的欲望表现出来会是怎么样?
阿佳妮做到了,她被恶魔附身,与恶魔交谈,最后与恶魔共亡。如果这部电影要在中国上映的话,或许会在电影院吓死一票人。只有当你真正感受过阿佳妮的表演,才知道她是没有极致的,她的自由体现在每一个低眉浅笑,神秘魅惑之中。《着魔》的诡异,被阿佳妮所毁灭,她还有另一个本领,强大的表演系统可以让你忘却电影本身,而被她所征服。
就在她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后时,法国影坛沸腾了,80年代的法国,无人能取代阿佳妮的位置,就连平分秋色也勉强得很。 于佩尔说过,如果我和阿佳妮在精神病,她是有妄想症的那个人。
的确,她是有妄想症,妄想吞噬角色本身,就像《罗丹的情人》中她成为历史中的那个“疯女人”一样,她也依旧等待着爱情的纯粹,情人的归来,可她没等到,她在雕刻中死亡,把生命的空虚升华到人心的罪恶,爱情在阿佳妮眼中一定是有罪的,因为只有犯罪,才会发疯。她仍然选择为这样一个角色而掉进卑微里,把自己的情感撕扯得四分五裂,惹上遍地的尘埃。
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带走阿佳妮时,整个法国影坛都说: 英国的家伙骗走了我们的瑰宝。
那时丹尼尔还不是三届奥斯卡影帝,可阿佳妮早已是影坛缪斯,他初见阿佳妮时,就爱上了她。阿佳妮同样被眼前的英国绅士所折服,她为他逃离了故土,逃离了电影,仿佛她成为了电影中阿黛尔和卡蜜儿的化身,为爱可以不顾一切。
我们从鲜少的新闻报道中得知他们俩轰轰烈烈的爱情,阿佳妮暂停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为刘易斯,也为他们的儿子。可刘易斯还是放弃了她,他去到美国,爱上诺贝尔得主之女,最后和她结婚,徒留阿佳妮一人带着回忆而生存。
其中的细节我们无法得知,现实中的爱情总是不欢而散,我们无法去谴责任何人, 因为爱永远都是独立而自由的。 而今刘易斯成为了奥斯卡三金影帝,阿佳妮早已五座凯撒奖加身,两人的美丽过往,终究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这一对才子佳人,或许只是一段短暂的邂逅,人们惋惜感叹,只因为我们太痴迷于故事中的理想人生。
可阿佳妮没有后悔过,她从不在儿子面前说父亲任何一句不好的话,长大后,儿子和父亲关系亲密,人人都道: 阿佳妮的人格同样是伟大的。
但时光慢慢会出现裂缝,我们最后惊艳于她在《玛戈皇后》中的一颦一笑,那时她已跨入四十不惑的年龄,却仍然像少女般明媚动人,灵气十足。人们再次疑惑,阿佳妮做了什么?时间为什么没有停留在她身上。
可笑的是,我们错了。
时光是残酷的,它带走了法兰西缪斯引以为傲的容颜,看着现在的阿佳妮,我不禁感叹,那个梦幻般的阿佳妮始终还是不复存在了,60岁的女人还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吗?我始终相信过去的那些年,她一直把最美丽的岁月留在了镜头上,对我来说,就已足够。人们不应奢求于她带给我们太多的幻想,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阿佳妮,没人能够妄自媲美她,曾经,现在或以后,她都是美丽和才华集于一身的阿佳妮。
其实天使和恶魔早就达成了协议,他们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伊莎贝尔·阿佳妮,为此,她不得不化身为于光影之中的角色,来满足人们对于梦境的渴望和无限向往。
『叁』 很早以前看过的一个日本动画片,很暴力。主角好像是个半人半魔,最后和魔族最强的一个红色的魔人对打。
恶魔人 好像看过
『肆』 《天使与魔鬼》海报上那个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雕塑叫什么
看完了这本书了。如果电影没有改动的话,应该是不会出现这个雕像的,书里没提到过类似的雕像,重要线索全是贝里尼的作品,这个更像是为了电影需要合成的,右半边的天使应该是影射贝里尼的雕塑。希望可以快点看到电影,这样就能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了,不过很有可能不会出现吧?
『伍』 一部日本恐怖片一个女人的脸一边漂亮一边像鬼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
富江无限制。
1、富江是充满神秘感的少女,没有人说得清她的来历,她拥有岁配让所有男人为之痴狂的美貌,最为奇特的是她的特异体质,可以凭身体的细胞永无止境地繁殖,同时她也能变换各种形态,大型虫子、半边鬼脸少女、各种人的样子的复制。
富江无限制简介:饭冢家两个女儿富江(仲村みう饰)和月子(荒井萌饰)在同一数中所学校读书,两人更是同时恋上了同一个男孩下田俊夫(大和田健介饰)。面对一脸幸福的姐姐,心中略感失落的月子还是用手中的相机为姐姐拍下最美的一瞬。然而,近乎完美的富江就在月子的面前死于一场恐怖的意外。一年后,月子和父母共同庆祝富江的生日,而就在这一天本应死掉的富江重返家中。自此,饭冢夫妇的行为举止变得甚为古怪,月子也见到了姐姐极为恐怖的一面。未过多久,饭冢一家陷入极度恐慌的混乱之中,父亲更失手杀害了富江乎毕指。可是,那却是一个如何也死不掉的妖艳魔女??
『陆』 一个男孩一半是恶魔一半是天使的日本动漫叫什么名字
貌似是X战记
『柒』 一半天使一半恶魔叫什么。
传说的堕落天使:路西法。
路西法(Lucifer)最初起源于旧约圣经以赛亚书第十四章,“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希伯来原文字为“הילל בן שחר”(helel ben-shachar )读作赫莱尔 本 沙哈尔,意思为照耀(发光)的星,黎明之子。其中的“הילל”(helel)即是“明亮之星”这个词的最初形态。
原文是讽刺巴比伦王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这里的“明亮之星”就是后来误翻的“路西法”。其原文希伯来语里并不是名字,而是指“晨星”。
基督教信徒一般认为,路西法过去是上帝创造的光辉最耀眼的天使,未堕落前由于过度骄傲,后来因反叛上帝而堕入地狱。在部分观点里,路西法甚至经常被认为是恶魔撒旦(Satan)。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说法指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
(7)日本电影脸是一半天使一半恶魔扩展阅读:
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伤悲、自负或傲慢。
六世纪后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减至7项,伤悲并归入懒惰,自负并入傲慢,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
较后期的神学家如圣多玛斯·阿奎纳则对这个排序方式抱有不同的意见提出了霸道、狠毒、腐堕、贪污、施暴、淫欲、吏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