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一部印度电影拍的是个伊斯兰教的人去找美国总统,名字是
我的名字叫可汗,沙鲁克汗主演。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罕(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Jimmy Shergill
饰)的脚步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弟弟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Kajol
饰)。里兹瓦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
B. 我的名字叫可汗 真实原型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里兹瓦恩·可汗是一个穆斯林孩子,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类为自闭症),幼年时代和母亲在一起孟买的波瑞瓦里区长大。成年后的里兹瓦恩(沙鲁克·可汗饰)爱上了住在旧金山的一位信奉印度教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玖饰),虽然影片故事不是侧重讲有关911事件,而是探讨了在那个事件之后的故事。当时,当局拘捕了里兹瓦恩,后解释说是由于其病情而看上去行为“可疑”。被捕后,他遇到了医生拉达哈,帮助他克服苦难。之后,里兹开始了寻找总统奥巴马(克里斯托夫·邓肯)的旅程,以确认他的名字叫可汗。
C. 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
我的名字叫罕》将故事背景投放在了一个稍显复杂的世界里,交织着一点宗教信仰、一点政治观念和一起曾经动摇了整个美国的悲剧性事件——探讨的是9·11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身为穆斯林在美国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排斥和不平等的对待。然而在剥离了这些沉重的外衣和历史性话题之后,整个故事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患有交流障碍症的男人所展开的一场温暖人性的情感诉求。在影片中饰演了里兹万·罕的是沙鲁克·罕(Shahrukh Khan),一位来自于宝莱坞的超级巨星,他表示,很多人都主观地认为,这部《我的名字叫罕》是在通过穆斯林的视角,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经历了沉痛的打击的美国现状,其实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正确,罕解释道:“我在影片中的角色患有埃斯博格综合症,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产生某些无法避免的障碍,可是他同时又渴望着能够和别人沟通……通常意义上,如果在同一部电影里需要处理许多不同的话题的话,不管是喜剧、悲剧还是严肃的政治内容,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与爱有关的主线进行连接、穿插。无论是凭借着什么样的角度,也无需追究是不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想这也是电影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且我们的导演卡伦·乔哈尔(Karan Johar)从一开始就向我们明确了一个目的,说他无意借用宗教去说明什么或反抗什么,一切都只是为了娱乐,历史遗留的问题,只能通过时间和不懈地努力去慢慢磨平仇恨的敌对。”
在沙鲁克·罕看来,这部影片集结了所有分离开来的零碎元素,然后让它们不断地相互作用,不但能烘托出里面的主题,而且还让整个故事提升至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全新的水平面上,罕说:“我们都意识到,卡伦·乔哈尔所要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他想要触动的是社会性的电影理念,这里除了宗教和政治,还在潜移默化地直指一场曾经震惊了整个世界的惨剧……当然,像所有的宝莱坞电影一样,影片中同样也包含了很多让人心神荡漾的曼妙歌曲,全部都结合在了一起,最终勾勒出了这样一部充满着情感冲击力的电影作品。”
作为《我的名字叫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沙鲁克·罕承认虽然宗教信仰在这里起到的只是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却是整个故事成立的根本和重点所在,否则一切逻辑都将不复存在,罕表示:“影片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缺一不可——正是因为美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受到重创之后有如惊弓之鸟的步步为营,才会促成里兹万不得不展开一场追梦之旅,无从否认,更没办法拒绝。”
9·11事件之后,在过去的8年多的时间里,宝莱坞制作了许多专门讲述生活在美国的印度穆斯林的命运转变的电影,但沙鲁克·罕却认为《我的名字叫罕》不应该归类到这样一个范畴里,至少影片在内容上没有做出任何程度的努力,更没有强迫性地想要去修正人们在过去几年对穆斯林错误和负面的认识和想象,罕说:“正常来说,电影本来就是为了娱乐才创造出来的,没有人会在陈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决定想要让它们起到其他的作用。但是如果真的能够因此得到更大范围的延伸效果,对于一位电影人来说,应该也算是一种意外之喜了。以去年的《三个白痴》(Three Idiots)为例,影片讲述的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但仍然不失娱乐特色,同理的还有我在2007年出演的那部《加油印度》(Chak De India),以体育故事为基础,引申出来的却是爱国主义精神。”
从失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显然,对于沙鲁克·罕来说,做演员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演绎不同的人生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罕承认道:“要知道,我在影片中饰演的里兹万患有埃斯博格综合症,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不是什么值得庆幸或炫耀的事,因为无法正常交流就意味着会给你的世界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和影响,但是如果单就一个值得塑造的角色而言,这样的人物却是演员最梦寐以求的……我想里兹万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是如何面对这种很少有人能够知道的纷乱且无序的状态的。我们都希望可以说服前来观看影片的观众,向他们表明我们不仅仅只是在制作一部过于商业化的印度电影,更不会完全凭借着华丽的画面色彩和覆盖范围极广的大场面来哗众取宠——宝莱坞电影如今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小的名声和注意力,也许下一步,应该尝试一下不同的路数和方向了。”
事实上,正像沙鲁克·罕形容的那样,与其他宝莱坞电影比较起来,《我的名字叫罕》虽然仍然走的是商业主流的路线,在主题方面却更加地具有普遍性,直接与国际化接轨,罕说:“也许直到影片上映的那一天,你才能根据观众的反应看出来它究竟具备着多大的市场和感染力度,而这正好也是我们的导演卡伦·乔哈尔所能提供的最低限度的电影标准……虽然影片中同样包含了大型的歌舞场景,乔哈尔却将里兹万的混乱状态直接给延伸进来,那种感觉真的是充满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的,尤其是看着里兹万身处于类似的场景之中,想尽办法努力地进入一种有秩序的状态时,你会从中体验到一种以前在印度电影里从未有过的感觉。”
如此说来,除了里兹万因为机能紊乱而造成的混乱和遭受的痛苦之外,《我的名字叫罕》确实应该归类于主流的行列里,沙鲁克·罕说:“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是否是一部商业电影所遵循的范例一直在改变着,而且速度奇快,稍微犹豫一下就会被落下,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其他地方,情况都是大同小异的……卡伦·乔哈尔在拍摄影片的时候,一直在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力求尽可能跟上电影行业全新的发展趋势。”
在影片拍摄期间,沙鲁克·罕没有意外地发现,里兹万确实是一个诠释起来难度很大的角色,他需要面对的是非常专业的表演挑战和难题,罕承认道:“如果用简单的话进行概括,那就是我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我出演过的角色都是那种非常具有某种典型特色的人物,极少有像里兹万这种活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现实问题的机会。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你需要处理的是一种混乱失调的反常状况,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制定一个可供比较或起到限制作用的参数,好能让你在一团烦乱当中慢慢理出一个头绪。而里兹万为自己设定的底线,就是一定要找回他深爱的女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在所不惜。”
一直以来,沙鲁克·罕都对自己曾经塑造过的角色拥有着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包括这个里兹万在内,虽然他倍受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的困扰,可是在罕看来,这正好也是他的人性中闪光的一面,罕说:“与此同时,你在描述这些虚构出来的人物时,还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在我看来,虽然里兹万的性格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可是他天性乐观、善良,是他在这个残忍的世界中快乐地生活的惟一保障。不仅如此,他还用他那颠三倒四的讲话风格,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他在横跨美国的过程中遇到的陌生人——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人物刻画的方式,而且能够真实地深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
无法否认的是,在出演《我的名字叫罕》的过程中,沙鲁克·罕的精神层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释放和自由,他继续说:“在正常情况下,你是没办法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找到3或4个显著的性格特征的……不过我在处理里万兹的时候却是反其道而行的,因为我们要创造出来一个身患埃斯博格综合症的人,包括他面对的混乱的思维和想象力,他只不过是一个时时身处在混沌中的正常人而已。”
D.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其虽有着夸张过度的表演和冗长无趣的歌舞,但电影以“911事件””为契机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阿斯伯格综合征”为引的展开,用一个普通穆斯林信徒的角度去直面美国反伊斯兰教的风潮,那名叫罕的印度男子想见美国总统为的只是一句"我的名字叫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这场印度版的阿甘故事,对民族自尊与宗教的涉及,仍能为人所见于一份弥足珍贵善行执念的感动。 ——梦里诗书
E. 印度电影排行前10名,十部必看印度电影
1、三傻大闹宝莱坞
豆瓣评分:8.3
曾经有一个痴情的女孩儿,她深情地爱着一个男孩儿,她双目低垂,泪眼婆娑,她在徘徊,在小路上,她会在信中写下心底的秘密,也许她有话不得不说,克谁知她在害怕什么?每当她遇到我,她都会问我:“爱,到底是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
而我却只能说:“无论你的双眼是睁开还是合上。它们都会凝注着你的爱人。我又该怎么对你说,朋友,爱情是什么样子?”听过《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这首歌吗?看到这部剧你会发现,即便没有在一起,可爱情仍在!
F. 阿米尔可汗的电影有哪些
965年3月14日
印度孟买
印度共和国
阿米尔·汗(Aamir Khan),1965年3月14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宝莱坞演员、导演、制片人[1] 。
8岁的时侯,阿米尔·汗出演第一部电影《Yaadon Ki Baraat》。后来练习打网球,获得了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网球冠军[2] 。
1988年,阿米尔·汗放弃网球重回银幕[3-4] 。1989年,出演文艺片《灰飞烟灭》,饰演复仇男子。1999年,在《义无反顾》中出演印巴边境的抗暴警察阿贾伊。2002年,阿米尔凭借剧情爱情电影《印度往事》获得zee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8年,凭借导演 《地球上的星星》获得宝莱坞人民选择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出演了励志喜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饰演Rancho[5-6] 。
2011年,阿米尔·汗制作真人访谈节目《真相访谈》,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印度区第三任大使。2013年,出演犯罪动作电影《幻影车神3》饰演Sahir和 Samar[5] 。2014年,出演奇幻喜剧电影《我的个神啊》,饰演遗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2016年,出演励志运动电影《摔跤吧!爸爸》[8]
2017年6月,阿米尔·汗成为“2017年奥斯卡”新成员
G. 谁能说说《我的名字叫可汗》这部电影的背景,里面各个宗教关系(怎么还有9。11),有些看不懂啊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由于敏感题材剑指美国9·11后遗症,年初入围柏林电影节非竞赛单元时,曾令笔者期待。幸亏国内引进(感谢网络观影团组织),才目睹其庐山真面目。该片不仅胜在拍摄手法高超,万人迷影帝沙鲁克·可汗表演给力,而剧情更借鉴《雨人》《秋菊打官司》等佳作设置,既聚焦了弱势群体,亦展现了宏观背景,从而激励人心。
《可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一个印度人的美国梦,里兹瓦·罕自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他受母亲百般照顾,并在生活最困难时,逐渐发觉自己有修机器天赋,这种奇人异事剧情走向,极容易吸引观众眼球。故事走向乍看老套,比如男主角如何一鸣惊人,母亲死后如何失落痛哭,如何在美国偶遇心上人,还带爱人去观城市美景,煽情与抒情恰到好处,旖旎与浪漫无限放大,并适当插入喜剧,调节氛围。后面呢?“儿子被杀→被捕→受折磨→举报恐怖分子→被刺→见到总统”,都在反思9·11后穆斯林宗族如何在美国遭遇歧视,因而浪漫喜剧全少了,悲痛失落增加了,印度爱国情绪则烘托到了颠峰!
理应高度赞美印度影帝沙鲁克·可汗,他不再是《阿教王》中的洒脱王子,哥们高难度模仿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眼神、动作、举止都那么逼真,如此细腻甚微表演,干脆在《我的名字叫可汗》挑起大梁。若问相比《海洋天堂》中的文章、《硬汉》中的刘烨,《马拉松》中的曹承佑,沙鲁克·可汗强在哪里?天赋与神韵矣!毕竟他能在全球产片量最大的宝莱坞红得发紫、妇孺皆知,没两把刷子不行的!而印度女星卡卓尔·德乌甘,扮演女主角曼迪娅,她天生丽质的形象,丧子之痛后崩溃,仍令人印象深刻。
再有曾拍摄《永不说再见》《真情永在》等片印度导演卡伦·乔哈尔,由于跟沙鲁克·可汗有过密切合作,两者相辅相成进行互助,再度保证了质量。另外,《可汗》拥有一支给力的幕后团队,剪辑、摄影、美工全是世界级水准,而高质量、高水准视觉奇观,优美的背景配乐锦上添花,极大程度增强了观影效果。光凭无比流畅的叙事,镜头切换时的高想象力,就不亚于同等好莱坞大作。关键编导们真有爱国情怀,知道怎么样去煽,怎么样去相对合理的煽,绝不是《太行山上》《邓小平1928》那样肤浅空喊“爱国”口号,绝不是《精武风云》那样肤浅叫日本人把英雄打刀,然后老甄陡然提升战斗值,让人觉得虚假,剧情是都有狗血,可印度人知道怎么叫你痛快,不叫你不痛快!那就值得学了!
H. 好看的印度电影都有哪些
1、《三傻大闹宝莱坞》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奇怪的家伙,生活于恐惧和虚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语“All is well”,狠狠地给这个世界一脚!对鼓励别样人生价值和给人梦想的片子我是举双手赞成,何况从头到尾都拍得这么欢乐。经典的台词:“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而电影不仅仅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其实在印度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氛围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后,这场斗争的意义早已超脱出父亲一己的梦想,电影的逼格和现实意义瞬间就升华了呀。
I. 《我的名字叫可汗》的读后感,从名族偏见,种族歧视,Aspcrger综合征,恐惧症,执着,成长这几
《我的名字叫可汗》观后感
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应该说这是接触到的第三部好看的印度电影,之前两部也有写过观后感。
这部电影很长,一开始看,可能有点吃力,会看不下去,但是真的用心看了,这确实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最后还是可以坚持的看完,里面有太多的感动和辛酸,个人觉得是一部挺有深度的电影,它不是单纯的爱情剧,这里面包含太多的现实色彩,以至于看起来是如此真实。用下面的话说,就是会被影片中的"非爱情细节"触动甚至震撼,所以才决定要来写这篇文章的。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为---爱。导演很成功地把诸多爱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场爱的盛宴。我们看到,这里有恋人之爱、母子之爱、朋友之爱、家庭之爱、家园之爱、国家之爱、宗教之爱、陌生人之爱等等。这些爱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国度,那里的顶级导演如果想将它们比例协调地放在一起,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巧妙的是,Karan Johar从诸多现实事件取材,使故事从印度开始,在美国全面展开,将宝莱坞元素和好莱坞元素参在一起,虽是个大杂烩,但杂的相当精彩。在剧中,Rizwan Khan是一个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为自闭症),幼年时代和单身母亲及弟弟相依为命,母亲死后,Rizwan Khan离开孟买,只身去美国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为他曾答应母亲,要像弟弟一样活的幸福。Rizwan Khan在美国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单身母亲Mandira,两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之后的故事围绕"911事件"展开。"911事件"后,在小布什的领导下,美国实行先发制人战略,穆斯林在美国备受歧视和侮辱,观后感《《我的名字叫可汗》观后感》。Mandira13岁的儿子由于与人争吵在公共球场意外致死,却被警察误以为是因他用了后爹的穆斯林姓氏。儿子的死,使Mandira得内心充满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报仇"。与此同时,她开始将儿子的死归罪于Rizwan Khan的伊斯兰身份,后悔和他结婚。在和Rizwan Khan的争执中,她气急败坏地"要求"他去见美国总统,并告诉总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于是,Rizwan Khan离开Mandira,踏上寻找总统的征程。在这个征程中,Rizwan Khan经历了身无分文的窘境,见证了种种种族歧视,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谊,和伊斯兰激进份子论辩并试图举报恐怖分子,被美国安全部门当成恐怖分子并因此遭受拘押审讯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体人大范围地报道,在好心的律师的帮助下得以无罪释放,和飓风灾区的黑人朋友们共患难抗天灾,他提供的信息帮助美国安全部门抓获几名恐怖分子,被伊斯兰激进分子刺伤入院。好在有惊无险,Rizwan Khan最终活了过来,在他的坚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见到了总统奥巴马,并说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说出了绝对感人的话---"恨让我们分离。爱让我们在一起"。导演并没有将镜头完全对准Rizwan Khan追寻总统的故事,也没有完全对准Rizwan Khan和Mandira的爱情,而是用了一个很广的镜头,将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体人、穆斯林、基督徒、军人等等)也一并囊括在内。花开几朵,各表一枝,主枝当繁盛,侧枝亦芳香。导演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将"母子之爱、朋友之爱、家庭之爱、家园之爱、国家之爱、宗教之爱、陌生人之爱"无形地融于"恋人之爱"中,使一部爱情片承担了相当多的非爱情成分,成功地探讨了"宗教、战争、人情、媒体正义、法律、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个人奋斗与社会抗争"等沉重的话题,模植了好莱坞的叙事逻辑和方式。除了婉转曲折的爱情故事,观者往往会被影片中的"非爱情细节"触动甚至震撼,思考不停于斯!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已经包含一切了,所以,推荐大家去看看,很不错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