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票房只有几千万
扩展阅读
儿童版电影院 2025-09-07 15:14:21
dnf怎么全屏看电影玩 2025-09-07 15:09:03
达达兔里的电影怎么投屏 2025-09-07 15:02:57

香港电影票房只有几千万

发布时间: 2025-09-07 07:21:13

㈠ 1993年《黄飞鸿4》,李连杰拒绝出演,徐克从隔壁剧组拉来赵文卓

1986年李连杰自导自演首部电影《中华英雄》票房口碑低迷,这极大打击了李连杰对电影的信心。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拍电影,之后李连杰和师姐黄秋燕结婚,并且跑到美国准备沉寂一段时间。毕竟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李连杰很快就被香港电影大佬罗维邀请复出

和当时还是星仔的周星驰拍了《龙在天涯》,现在看来李连杰和周星驰简直就是神仙阵容,可那时星爷离大红还差几分火候,李连杰处于低谷。

《龙在天涯》香港票房仅680万。这就重重的打击了李连杰

幸运也是不幸,这时罗维儿子罗大卫挖自己老爸的墙角,把李连杰签给了嘉禾。1990年嘉禾准备拍《黄飞鸿》,一开始导演徐克设想是狄龙演黄飞鸿,周润发演梁宽。

可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爆红,再出演配角就不合适。因此两人都换了。

这时徐克想到了李连杰。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黄飞鸿》轰动一时,香港票房逼近3000万。续集《黄飞鸿2》《黄飞鸿3》票房都在3000万左右。

《黄飞鸿》成了摇钱树,而李连杰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

可李连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由于罗大卫“欺骗”,李连杰的合约极为苛刻。李连杰甚至以罢拍来抗议。在完成和嘉禾最后一部电影合约后,李连杰选择自立门户。

徐克面临一个棘手的大问题,没了李连杰《黄飞鸿4王者之风》怎么拍

徐克版黄飞鸿系列,徐克和李连杰都是灵魂人物。徐克对家国的思考,动作的天马行空。都需要李连杰的宗师气度和出色甚至是电影圈无人出其右的武术功底

当时李连杰黄飞鸿形象深入人心,走在大街上都有人喊李连杰黄师傅

李连杰拒绝出演,让徐克把整个主演阵容大换血

首先徐克自己不做导演,改成监制和编剧。导演变成元彬

元彬是著名的香港七小福之一,但跟师兄弟洪金宝,成龙,元彪等等相比。元彬知名度不高,主要担任武术指导,导演作品不多,截至目前只有7部导演作品。而《黄飞鸿4王者之风》就是元彬的导演处女作

当然徐克以来是以强势监制著称,他监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他主导。元彬就是一个执行导演罢了

据说又找到一个马来西亚功夫新人演黄飞鸿,女主王静莹虽然是新人,但颜值不输关之琳

嘉禾老板邹文怀做出品人,一手把成龙捧上巨星的吴思远也做监制。

就这样一个幕后团队空前强大,但演员阵容相当弱的《黄飞鸿4》就开拍了

《黄飞鸿4》开机没多久,徐克就在隔壁《方世玉》剧组看上了赵文卓

那时大制作港片都喜欢在内地拍摄,毕竟取景成本什么都合适,《黄飞鸿4》就和李连杰的《方世玉》紧挨着。李连杰自己创立电影公司之后就拍了《方世玉》

《方世玉》大反派由19岁的赵文卓出演

赵文卓是《方世玉》导演元奎(也是七小福之一)在北京 体育 大学千挑万选来的。李连杰跟嘉禾关系不好,但跟徐克交情不错。徐克一次去《方世玉》剧组串门,一眼看上了赵文卓

那时《黄飞鸿4》拍的不顺心,那个马来西亚功夫新人怎么都调教不好,工作态度还差。李连杰大度放行之后,徐克立马把马来西亚新人开了。

赵文卓成了徐克和李连杰都钦点的接班人

很多影迷都说赵文卓起点高也就是这个原因,1993年,刚出道的赵文卓同时拍《黄飞鸿4》和《方世玉》,一个晚上拍,一个白天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方世玉》赵文卓大部分出场的戏份都是晚上或者是傍晚。实在有需要了就跟徐克商量换过来

《黄飞鸿4》香港票房仅1119万,电影拍的挺好,观众就是不买单

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文卓是华语影坛最接近李连杰的动作演员,同样年少成名,同样是武术冠军出身,长相俊朗。赵文卓的黄飞鸿一招一式不比李连杰差多少

无论是亮相的姿势还是无影腿的动作设计,赵文卓都不错。但黄飞鸿系列已经上映了三部,这些看上去飞来飞去的动作都没有新意

除了片尾黄飞鸿扔掉狮王牌说,我们赢了这么个牌子,却输了整个江山

保留了黄飞鸿系列惯有的家国情怀之外,整部《黄飞鸿4》风格大变,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 娱乐 片

先是莫名其妙的加入十四姨这个角色,十三姨的妹妹,按照剧情的设定,十三姨有事离开了。留给让黄飞鸿照顾十四姨。

这个十四姨人物设定其实就是十三姨,思想进步留洋归来,一口流利的外国话。

估计是黄飞鸿换了,女主不换观众会不习惯,还不如男女主全换,让观众当一部全新电影来看待。这样好是好,可怎么处理感情线呢

这个十四姨嘴上叫着姐夫,心里还装着姐夫。

而黄飞鸿呢,看着如花似玉的小姨子,还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你,能不心动吗?更别说电影还加入了苗三娘也喜欢黄飞鸿。

复杂的感情戏加上红灯照和舞狮两条故事线并进,造成了整部电影给人一直乱糟糟的感觉。还有红灯照跟第二部的白莲教区别在哪里呢?舞狮跟第三部的狮王争霸区别也不大。

《黄飞鸿4》徐克已经没有了新意,只是简单的重复自己,就算苗三娘长得好看,八国联军的舞狮队招式千奇百怪也无法掩盖这一点

电影在1993年香港上映,票房仅1119万。不及前作黄飞鸿3的2746万票房的一半

原班人马中莫少聪打酱油,熊欣欣倒是一个亮点

男女主虽然全换了,但莫少聪,熊欣欣,刘洵等配角还是出现在电影中,不过这些人对剧情基本上没有什么推动作用

当然熊欣欣饰演鬼脚七的腿功,千面如来刘洵出演黄麒英的演技都是亮点

倒是莫少聪在《黄飞鸿4》的人设实在不讨喜

梁宽在黄飞鸿电影中基本上都是一个不靠谱的徒弟形象,但在《黄飞鸿4》中梁宽真的是没脑子还戏份多

人家副都统阿兰成都来给黄飞鸿送礼,正在吹牛的梁宽还没有调查清楚就去跟人家挑衅,输了就知道叫师父


阿兰成都英勇牺牲,黄飞鸿三跪九叩就祭拜,还写下血书两日后再次挑战八国联军的狮队。

梁宽不去帮师父想办法,带着人去红灯照找姑娘去了。

鲁莽好色等等缺点被无限放大,就算莫少聪长得可爱眼睛大,这个角色也是相当让人厌烦

电影的种种缺点,徐克并没有在意,甚至到《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完全变成了一部平庸的 娱乐 大片。家国情怀没了,就连动作设计都成了洋枪洋炮,香港电影票房只有490万

徐克版黄飞鸿系列直接拍死

倒是李连杰接着拍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黄飞鸿之西域雄狮》部部大卖。说明观众不是不喜欢黄飞鸿了,而是认定黄飞鸿就是李连杰

㈡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㈢ 香港现在每年拍摄的电影数量

超过300部。
据媒体报道,香港以往平均每年出产150至160部电影,估计今年只有约50部。香港电影业界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10月中旬,香港电影今年累计票房约2亿港元,只有7部港产片票房超过1000万港元。这一情况创下近10年来的新低。
在香港影业协会看来,如今的香港电影业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当中,电影由年产300多部下跌至目前平均少于60部。智通财经根据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了解到,从2009年至2016年,香港平均每年上映电影304部,其中,香港电影54部,非香港电影250部,也就是说,统计期内,香港每年有八成以上的电影需要引进。

㈣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票房才几千万是真的吗

是。春兄九十年代中国香港电影票房才几千万是真的,90年代的票扒闭袭房几千万已经很厉害了,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还没有算上光碟等等的收入,单单只是中国香港的票房。香港(HongKo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态哪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等美誉。

㈤ 王晶: 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济公》大赔钱, 流失台湾市场导致崩盘

曾经的香港影坛被誉为是东方好莱坞,但94之后港片在传统票房市场就全线溃败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点票房了。一个市场不足以养活一部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失业的原因,如此恶性循环加剧了香港电影的没落。90年代中期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巨星远赴好莱坞发展寻求出路,后来电影业实在撑不下去了连向华强都退出影坛槐庆茄了。

巅峰时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如八铅察九十年代李连杰成龙的电影在全亚洲各国地区市场就能辗压一大堆美国片,到90年代中期都还能与之对抗。王晶曾一针见血点出香港电影没落溃败的原因:“我个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湾市场的崩溃,引致香港市场的没落,因为台湾市场的疯狂。

王晶继续说到:以至从90年开始,香港的电影已经吃得太肥腻了,大家接受了那种能够台湾给的成本已经够拍完一部戏,其他的市场都是赚的”所以每个人都在乱开一通。

台湾当时最疯狂的时候五条院线,所以香港也必须有五条院线来拍足够的片来供应台湾的五条院线,然后可是这种泡沫终于有一天会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万卖周星驰的《济公》然后大赔钱之后,台湾的那些片商就终于醒觉到这是不行的。

周星驰《济公》当年台湾票房惨败,台北仅收到1548万新台币,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万。这个成绩片商分账到账可没多少钱,王英详用3000万新台币买该片亏惨了。95之前港片在台湾的票房成绩还不错,但那几位巨星的片子卖价很高,当影片票房一般的时候台湾片商就会亏钱,后来台湾片商集体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设定一个“天花板”。

王晶继续解读,然后大家就联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说:“我们要设一个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钱,好像当时是想定在1750万,然后很多人过去了,因为他们算过,觉得台湾这些片商是纸老虎,他们的存货只能支持三个月,如果大家联手他们三个月后就没有片放了。

但是算错了,他们回来之后,那些台湾院商就联合起来,向新闻局要求开放美国片,以前的美国片在台湾每一部只能进八个拷贝,后来台湾新闻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进来一百个拷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个港片的市场就冲破冲崩了。

而且当时以为呢,所有院商都觉得电影频道好赚,他们反正买了那么多片,自己都做电视台了,都在电影频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赚两遍。可是呢就越来越恶性竞争,差不多那边片一下,那边就上了,甚至于你上了一个礼拜,第二周已经在它的电影频道上,慢慢就变成观众就不来看了。所以在两三年之内很多个台湾院商就倒下了,然后再加上香港的盗版,三件事加起来,整体地把香港的电影打垮了。

王晶这个解读一针见血,当时台湾是香港市场以外最大票房市场,对于很多港片来说就靠台湾市场收票房减轻票房压力。当年能做到全亚洲市场通吃的只有2人,一个是成龙,另外一个就是李连杰。周星驰周润发当年也很火,但这两位主要还是靠港台市场收票房,日韩,东南亚市场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贪得无厌遭到台湾院商的抵制,完全开放美国片后港片份额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后只有成龙票房还维持在巅峰,其他港片票房几乎都片扑街了,失守台湾市场导致港片崩盘,这个观点很到位一针见血。当年要是有台湾市场做后盾港片也不至于那么快泡沫破灭,香港电影人低估了台湾片商,当然台湾片方商也是贪得无厌最后让美国人渔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没落始于周星驰《差早济公》大赔钱后,遭到台湾院商的联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愿意让步,最后流失台湾市场导致香港电影崩盘。如今20多年过去了,港片复苏遥遥无期,错失台湾市场,日韩东南亚等市场又被淘汰出局,现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内地市场机遇了,这是港片崛起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