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评分最高的10部香港电影,《功夫》仅排第7,第一无争议
香港电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亚洲乃至全球电影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早期的武侠片辉煌,到僵尸、动作、喜剧、警匪等多元化题材的涌现,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经典电影更是数不胜数。
以下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10部香港电影,推荐给您!(注:纪录片和评价人数过少的不在榜单内)
第十名:《倩女幽魂》(1987年)
导演:程小东
主演:张国荣 / 王祖贤 / 午马
豆瓣评分:8.8
电影改编自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聂小倩》章节,讲述了聂小倩与宁采臣的感人爱情故事。
第九名:《重庆森林》(1994年)
导演:王家卫
主演:林青霞 / 金城武 / 梁朝伟 / 王菲
豆瓣评分:8.8
王家卫执导的经典都市爱情片,深入探讨了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第八名:《喜剧之王》(1999年)
导演:周星驰 / 李力持
主演:周星驰 / 张柏芝 / 莫文蔚 / 吴孟达
豆瓣评分:8.8
周星驰的经典作品,讲述龙套演员尹天仇一心想成为演员的故事。
第七名:《功夫》(2004年)
导演:周星驰
主演:周星驰 / 元秋 / 元华 / 黄圣依 / 梁小龙
豆瓣评分:8.8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讲述街头混混阿星成为一代武术家的故事。
第六名:《女人,四十》(1995年)
导演:许鞍华
主演:萧芳芳 / 乔宏 / 罗家英
豆瓣评分:8.9
许鞍华的经典电影,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等五项大奖。
第五名:《甜蜜蜜》(1996年)
导演:陈可辛
主演:黎明 / 张曼玉 / 杨恭如 / 曾志伟
豆瓣评分:8.9
陈可辛执导的经典爱情电影,讲述黎小军和李翘的爱情故事。
第四名:《春光乍泄》(1997年)
导演:王家卫
主演:张国荣 / 梁朝伟 / 张震
豆瓣评分:9.0
王家卫的同性题材电影,讲述了黎耀辉与何宝荣的爱情故事。
第三名:《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1995年)
导演:刘镇伟
主演:周星驰 / 吴孟达 / 朱茵 / 蔡少芬 / 蓝洁瑛
豆瓣评分:9.2
刘镇伟执导的电影,讲述了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爱情故事。
第二名:《南海十三郎》(1994年)
导演:高志森
主演:谢君豪 / 潘灿良 / 苏玉华 / 梁汉威 / 吴绮莉
豆瓣评分:9.3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江誉镠先生的生活。
第一名:《无间道》(2002年)
导演:刘伟强 / 麦兆辉
主演:刘德华 / 梁朝伟 / 曾志伟
豆瓣评分:9.3
香港警匪片的巅峰之作,讲述了警方卧底与黑帮卧底之间的较量。
『贰』 香港电影的评论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寓教于乐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香港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跟内地电影几乎是相互融贯的)。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李晓导演的《危楼春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难兄难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龙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张之亮的《笼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警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会》等 。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现实的某种反射,因而也贯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即使是在回归以后有了祖国这个“母亲”这个“大家庭”,即使是面临困境与挫折,这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无论回归之前,或者回归后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历史是香港19世纪以来的不可挥抹的痕迹,也虽然给香港带来了不少的伤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殖民统治所带给香港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而也使得乐观自信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伟爵士担任港英政府的财政司,直到1971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主要是认为政治家与文职官员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样通晓经济,也不比为商业衰退承担责任;而政府只需为了赤贫者的利益进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预),使得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香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从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现代社会态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视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认为英国经济的症结在于政府扶持难以存活的企业,导致进取精神的丧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处于英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而经济的迅速腾飞,更是使得他们相信多劳多得、相信明天会更好。(1971年11月麦理浩爵士的担任香港总督则促使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就如刘德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撑着,使香港不屈不挠。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周润发、梁朝伟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在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园的Miss 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明丽。至于麦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与失败中爬起来,继续的往前走着,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远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会更好,这是麦兜所坚信的,也是港人所坚信的。
即使是那个因为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别的舞女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顾客关注,而阿金则以自己的独特的“醉拳”赚钱甚至敬业……20世纪70年代的一楼一凤,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现),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纷纷涌入香港“淘金”“讨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虽然也表现出阿金的从“得意”到“失望”再到“叹气”的过程,但始终洋溢着阿金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从没有放弃希望--影片最后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偿还的钱,则是这个希望的具体体现。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张彻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60年代的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与香港天星轮提价所引发的港人暴乱对他的武侠片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为终结,如《报仇》、《刺马》等;但到了吴宇森(他深受张彻的影响),孩子这个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则被一而再的再现于影像中,无论是《英雄本色2》还是充满暴力的隐喻的《喋血街头》,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而到了刘伟强导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帮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轻化的处理,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后出生的婴儿则给这个灰色的故事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与亮色;杜琪峰在《枪火》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的气息,而到了《放·逐》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剧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后六个警察与两名匪徒在枪战中同归于尽,但黄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却因为之前的一次枪伤而逃过此劫--老子的祸福转化思想,成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
『叁』 如何评价香港电影《踏血寻梅》
评价如下:
全片由点到面铺开叙述,镜头设置很隐喻,整体色调灰暗甚至有点“脏兮兮的感觉”。其中几个镜头很有深意,梅在酒店和第一个客人交易的时候,人物是黑色的,可是背后的光影却很温暖。整个气氛笼罩着一层灰色。演员演技非常出色。影片留白恰到好处。
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充满肉欲暴戾金钱的社会底层中间的故事,时间也并不算太远,所以影片太真实。也许是或多或少都能够在他们某个人身上扑捉到自己的影子,无法站在一个旁人的角度去观看影片。看完片子内心冲击很大。
《踏血寻梅》是由美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惊悚犯罪电影,由翁子光自编自导,郭富城、春夏、白只、金燕玲等主演。该片为第三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闭幕电影,于2015年4月6日在香港首映。
影片以警察的视点讲一个人性的故事。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内地移民少女、失业货车司机及工作狂警察。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9项提名,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7项奖项。
『肆』 香港电影《十年》影评
《十年》是2015年由五位香港导演联合执导的科幻剧情片,通过五个虚构故事呈现对2025年香港社会政治生态的悲观想象,引发对身份认同、文化流失和制度冲突的深刻讨论,曾获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影片核心主题与结构
反乌托邦叙事
影片以分段式结构呈现五个独立故事,每个故事均围绕香港未来十年可能面临的困境展开:
《恐怖鸡》:通过普通话能力限制出租车司机载客范围,隐喻语言政策对本土职业的挤压;
《本地蛋》:杂货店被迫将“本地蛋”改称“香港蛋”,反映身份标识的强制性异化;
《方言》:聚焦本土语言消亡危机,暗示文化同质化焦虑;
《自焚者》:描绘民众对高压政策的极端反抗;
《浮瓜》:以移民潮映射对自治权终结的恐慌。
社会政治隐喻
影片将香港回归“五十年不变”承诺的倒计时具象化,直接指向2047年后的制度不确定性。例如《树大招风》中“贼王”的没落象征旧秩序的瓦解,而《红VAN》的“空城香港”则暗喻港人对归属感的迷失。
争议与影响
意识形态争议:影片被批评为“妖魔化大陆”与“阴谋论”,尤其是《恐怖鸡》延续了香港电影中对内地人的刻板负面形象;
文化事件意义:尽管内容敏感,但金像奖的颁奖被视为对香港电影自由表达的捍卫,主席尔冬升引用罗斯福名言“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回应质疑;
创作背景关联:影片与《树大招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等同类型作品共同构成香港“后回归时代”的焦虑叙事谱系。
艺术评价
风格创新:采用低成本独立制作模式,以伪纪录片手法增强真实感,配乐与镜头语言凸显压抑氛围;
局限性:部分情节被指缺乏现实逻辑支撑,如《自焚者》中的政治符号过度直白,削弱了反乌托邦寓言的普适性。
『伍』 香港电影真的已经没落了吗
现在内地的观众普遍反映香港电影没有过去的好看,首先是演员就没有以前的那样吸引人。香港目前新生代的女明星没几个能独挑大梁,2015第34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中,王菀之占了三个提名,可见香港电影新人演员已经到了匮乏的地步。这和过去张曼玉、林青霞、叶童、袁咏仪、王祖贤她们争芳斗艳的时代已经是天壤之别,好的女演员实在是太少了,拍一部电影都找不到什么好的女演员配戏。
结论:
缺乏新人,缺乏新作,倚靠中国内地拍摄电影,香港电影其实已经融入了内地电影,以后逐渐就是中国电影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或许,香港电影不是走向了没落,而是走向了融合。
『陆』 如何评价《江湖》这部香港电影
2004年的《江湖》,几乎让人产生一种港产片,尤其是港产黑帮片复苏的错觉。但是可惜的是,《江湖》当年进入内地市场,结局被改,票房不利,从此以后,黄精甫导演也就再没有拿出过象《江湖》这么精致,有野心的作品!《江湖》的两段时空打乱叙事的手法,很惊艳,故意模糊掉的两代古惑仔的身份,更产生出一种宿命的错觉。剧情上有不少争议,但吸引人的地方却依旧不少,特别提出一点,当年余文乐和陈冠希分别扮演刘德华、张学友的少年时代,虽然演技上还有所欠缺,但是那青春的颜,真是叫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港版中,陈冠希还非常敬业和突破的演出了一场“人兽”的戏码。当然,《江湖》还是有一些拿腔作调的地方,太过形式化,剧情铺陈上也有太多刻意的部分,尤其是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桥段太多,虽然很电影化,但是普通观众接受起来,其实是容易云里雾里的。这里又必须说到那个两段时空的叙事手法了,确实很高级,但是给出的线索太模糊,就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同一时空,到最后的解释虽然也合理,但是就难免会有被骗的感觉。总的来说,《江湖》在2004年香港电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算是勉强挽回一些面子的好片,但是放在港片历史长河中去比较,距离经典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同期的《无间道2》相比,就显得轻浮和缺少历史宿命感了。当然,最可惜的还是黄精甫从那以后,就再没有拍过超越《江湖》的好片,非常可惜!
『柒』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很多低俗电影为什么被内地人热烈追捧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非常繁荣,那个时候不论内地还是整个东南亚包括韩国乃至日本都很追捧香港的电影和明星,另一方面时候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内地可以用来娱乐的东西还比较少,香港那些电影新奇前卫,因此就不加选择全盘接受了,没有办法,就如同现在韩国电影电视剧以及欧美电影电视剧在国内也很流行,虽然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很多都是空虚无聊粗制滥造乃至低级恶俗,但仍然有很多人追捧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