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亚洲哪个国家的电影最受欢迎
只说亚洲的吗?
目前最受欢迎的还是中国。
日本的是动画电影比较好,真人电影越来越难懂而且有点变态。
印度的烂片太多,能说出来的好片,三傻大闹宝莱坞 外星痴汉地球神 摔跤吧爸爸
香港的虽然辉煌已不在,但是时不时还能蹦一下的
台湾的也是时不时蹦一下
伊朗电影,绝大多数国人没看过。但是奥斯卡得过大奖的。亚洲代表电影之一。
重点说说韩国电影,韩粉说韩国电影是亚洲第一。。。我去查了一下,韩国电影这几年在中国的票房都很不理想,上座率都不高。只是网上叫嚣的比较凶而已。
主要还是韩国电影的特点是 剧情拖沓 逻辑混乱 人物脸谱化严重 强行煽情,优点是韩国电影的题材比较开放。
有中国看不到的现实主义题材。比如讽刺zhengfu 社会黑暗之类的。
不过韩国电影艺术电影论奖项 商业电影论票房。。都被中日远远抛到身后。。。
欧洲三大奖 北美奥斯卡都没韩国人什么事。
韩国唯一还能说有点水平的导演就是金基德了 《圣殇》还不错。
我在这里提醒一下某些脑子不正常的家伙,不要以为能讽刺 zhengfu就很了不起。美国佬天天讽刺政府你看那犯罪率下降了没有?美国政府变白了没有?还是一样坏这边扇风那边点火,全世界挑事发动战争。
Ⅱ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亚洲电影和十位亚洲导演(详解)
【史上最权威的亚洲电影与导演评选】韩国釜山电影节盛大揭晓
庆祝二十年历程的釜山电影节,邀请了全球影坛重量级人物,包括乔纳森·罗森鲍姆、汤尼·雷恩等,共同评出历史上最杰出的十部亚洲电影和十位导演。这些国际影评人的选择,无疑赋予了这个榜单极高的权威性。以下是他们评选出的璀璨之作:
- 最伟大十部亚洲电影:
- 《东京物语》(日本,小津安二郎,1953)
- 《罗生门》(日本,黑泽明,1950)
- 《花样年华》(香港,王家卫,2000)
- 《阿普三部曲》(印度,萨蒂亚吉·雷伊,1955-1959)
- 《悲情城市》(台湾,侯孝贤,1989)
- 《七武士》(日本,黑泽明,1954)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杨德昌,1991)
- 《小城之春》(中国,费穆,1948)— 并列第一
- 《三峡好人》(中国,贾樟柯,2006)— 并列第一
- 《特写》(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0)
- 最伟大十位亚洲导演:
- 小津安二郎
- 侯孝贤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黑泽明
- 萨蒂亚吉·雷伊
- 王家卫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贾樟柯 沟口健二 杨德昌(并列入选)
这份榜单显示了日本、中国、印度和伊朗等国电影的卓越地位,其中日本的电影传统尤为深厚,华语电影则以台湾新电影、费穆、王家卫和贾樟柯为代表。然而,它也揭示了评选的挑战,即在包容性与代表性之间寻找平衡,有时难免显得保守。例如,李安虽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在这个艺术导向的评选中,他的好莱坞情节剧导演身份可能影响了他在榜单上的位置。
中国学者张献民的选票,展示了独特的视角:他的亚洲电影选择包括了《樱桃的滋味》和《杀人回忆》,而导演部分则包含了李安的名字,体现了对不同电影风格的尊重和多样性。
这场电影节的评选,不仅回顾了亚洲电影的辉煌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些经典作品和导演的契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欣赏。
Ⅲ 香港、韩国、泰国、日本、美国的恐怖片有什么不同
韩国在零几年的时候恐怖片风声水起,除了女高系列,考死系列,碟仙系列也如过江鲤鱼生生不息。女高怪谈从98年开始,一共出了五部。泰国鬼片和日韩鬼片明显的区别是人和鬼的交流感。日韩鬼片中,鬼是鬼,人是人,零交流,路逢对手就是杀。泰国鬼片不同,鬼有鬼的感情,《鬼影》系列就是一个好的代表。而且泰国鬼片背后的故事大多深情,有血有肉。在外貌上泰国也是女鬼偏多,穿着都很轻薄,白色为主,似乎时时有风吹过。脸部无遮挡,一般都直接表现,没有黑眼珠或自带360度浓密卡姿兰烟熏妆。初看心惊,定下神来就觉得还挺可爱的。例如鬼妻的丈夫,看到女鬼面孔后,我心惊了一下后,没忍住笑了。泰国鬼片的精神内核也是执念,但是不说是因为看不开,而是因为放不下。不是想复仇,而是不想留遗憾。这比起日韩甚至欧美的,多了一些难得的温暖。技术上泰国鬼片严格遵循着商业片的套路,气氛营造得很好,多环境镜头,空镜头,主角营造恐怖气氛的方式大多数动作和场景设计,演员演技倒是…不太出彩。明显的区别就是,日韩的恐怖片里,主角看见鬼就瘫倒在地,此时切各种面部特写。而泰国恐怖片里,主角看见鬼是尖叫加四处逃窜,切全景,跟拍,动作表现力max。三、香港香港鬼片挺难定义的。林正英拍了一堆牛逼的道士和僵尸系列,撑死了香港鬼片的大半个江山。林正英系列就不赘述了,估计大家都说看僵尸先生一眉道人什么长大的。
Ⅳ 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及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史上的奇迹,曾是仅次于好莱坞的电影大国。其在艺术和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标志着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先河,最辉煌的篇章令人难以忘怀。香港电影的发展起源于1896年,随着法国影片的引入,1903年整部故事片《基督的受难》的公映,标志着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1924年后,尽管以西片和上海影片为主,但香港电影逐渐成长,1935年有声电影的兴起,以及1941年日本入侵后的停产与复苏,都为电影业的繁荣添砖加瓦。
1958年邵氏电影的兴起,标志着全盛时期的开始,邵氏影城的启用和新科技的应用,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使香港电影迈入成熟阶段。1970年代,嘉禾公司以李小龙的功夫片为标志,为香港电影注入新的活力,1980年代则是全盛时期,新艺城和石天、麦嘉等人的作品如《最佳拍档》等成为经典。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迎来了黄金十年,王家卫、徐克等导演创作了多部佳作,而90年代末的电影市场则开始走下坡路,香港电影逐渐与内地融合,呈现新的合作模式。
如今,香港电影虽然面临演员青黄不接的挑战,但其独特的文化底色和深厚历史,仍值得期待新的突破。电影行业需要创新,正如人生一样,不断前进才能带来惊喜。老一辈的演员如张家辉、古天乐等撑起了香港电影的一片天,但新生代力量的出现对于保持活力至关重要。
Ⅳ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