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影 » 李翰祥在香港电影票房
扩展阅读
最近新出来的搞笑电影 2025-05-20 20:26:51

李翰祥在香港电影票房

发布时间: 2024-10-31 13:29:54

㈠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长的不仅是风月片(上)

道长原计划写完邵氏艳星后写个美国凶案系列,让大家转换一下口味,不过郑浩,刘涛,一罐啤酒,夏天的风等朋友都留言说想看李翰祥和张彻这些邵氏导演的故事,那我们还是先开个邵氏四大导演系列吧!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作为邵氏名气最大的四位导演,他们的人生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要想写进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难,我们不如从李翰祥开始,说一说他们在影坛的一些趣事,也许会更有意思。

说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风月片大师,其实,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什么类型都有,风格多变,有着“片厂变色龙”之称,不过,他最为出色的是黄梅调,清宫戏,风月片三种,各有各的妙处。

李翰祥生于1926年,辽宁锦州人,曾在北京学习西洋画。于1948年赴港从事有关电影工作。他从演员开始,担任过各种职务,如美工、编剧、副导演等。 1954年升任导演,首部独立执导作品为1956年拍摄的《雪里红》。

《雪里红》受到邵氏赏识,经尔光促成,李翰祥离开了永华公司,加入了邵氏,进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不但荣获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随后还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貂蝉》票房的成功令老板邵逸夫对李翰祥极有信心,随后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该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卖座纪录,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胆地起用当时籍籍无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导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公映后轰动了整个东南亚,首次接触黄梅调的台湾观众更是如痴如醉,据说有人看过一百三十几遍,凌波也凭着此片红了几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李翰祥却对邵氏起了叛心。他想离开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在李翰祥的访谈录里,他是这么说的:邵逸夫去把岳枫、陶秦都重金挖角过来。岳枫拍《红娃传》预算16万,他导演费就三万二万的,我才八千港币一个月呢!他们拍一部等于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12面金锣。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赚了3600万元,等于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个时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说是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还是第三流的导演。我受委屈到什么程度呢?那时邵氏公司在清水湾片厂盖了四个棚,我没在棚里拍戏,没我的份,因为他们一个人占两个棚拍戏。

老实讲没有赚了钱不顾伙计的,我现在说的都是很坦白的,那个时候我一直要拍《红楼梦》,那时我可能有点功高震主,连邹文怀的话也不听,邵逸夫也都听我的。哪晓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时,他们就找了邱什么我也不记得名字,拍了《红楼梦》,找袁秋枫,找乐蒂、任洁合作。这件事我很不满,这就是我离开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场面的不愉快事件。邹文怀领导我们去的,他和乐蒂、凌波住在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把我跟助导金铨和任洁、李昆住在一个三级酒店,这也是我离开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还是他们找别人拍《红楼梦》,这简直就是给我颜色看—不是你一个人会拍黄梅调,别人也会拍。

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时候没说完,邹文怀带着日本制片赚了很多钱,现在我知道了,他带着别人,然后打报告说李翰祥做化蝶,飞天场面时增加预算,这不对、那不对的。特技结果后来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满意,不满意他也不好讲。我提议结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脸色铁青,他喊「翰祥,这是钱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么多钱,超出那么多预算,当时我眼泪在眼眶转:我给你邵氏公司赚了那么多钱,打响了那么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来的,你跟我说这种话,那时我心里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后的李翰祥对邵氏颇多怨言,但邵氏是老板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对员工实行的是工酬制度,虽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却采取强硬的用合同威胁的方法。

“我想离开邵氏,邵逸夫并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说我要离开了,邵逸夫说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这种方法对付我“,李翰祥说,”我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干。“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恼怒,想当初是邵氏给你机会,让你出人投地,捧红了你,如今你一羽翼丰满,就想着远走高飞,要是人人都这样,那还得了?但面对邵逸夫的威胁,李翰祥却下定决心,就算合同没到期,就算毁约,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来硬的不行,便让邹文怀去劝说李翰祥,他让邹文怀告诉李翰祥,不但会增加他的片酬,还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他没想到邹文怀虽然希望公司发展强大,但内心却隐隐希望李翰祥离开,所以他去劝说李翰祥并不带多少诚意。

既然没有诚意,李翰祥自然是铁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随他去吧!“邵逸夫私下里对邹文怀说,他虽然拿合同来要挟李翰祥,但江没真正打算过和李翰祥打官司,两败俱伤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听说李翰祥要带凌波走,邵逸夫是真着急了,他对邹文怀下令,无论如何要留住凌波。

没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个拍福建语电影的无名演员,是李翰祥一手捧红了她, 对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开口,凌波就答应跟他走。

邹文怀对正当红的凌波和对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离开,他很有办法,没有劝凌波留下,反而很贴心的对凌波说:“你年轻,那里有前途就去那里干,李导是个有本事的人,跟着他错不了,我不留你。不过,你跟他要十万块钱,他给你,就签合同,不给,就不签,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一家公司实力的考验。你想,一家公司连十万块都拿不出,你在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前途,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大明星了,身价远远不止这个数。”

凌波听了邹文怀的话,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万块钱,李翰祥事后回忆说,凌波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这人厉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万现款,有就跟你们签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钱。凌波不能来,我也骑虎难下,不能不出来,所以就组织了国联。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个电影大亨:电懋老板陆运涛的支持下,脱离邵氏自组国联电影公司

今天先说到,明天再继续说说李翰祥离开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还有他如何调教演员演技的趣事。

㈡ 李瀚祥的主要作品

黄梅调电影
黄梅调电影在港台地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风靡东南亚华人地区30年,是一出经久不衰的剧种。当时,黄梅调电影甚至比功夫片还要抢手,港台地区的各大电影公司都争相拍摄黄梅调电影。可是能够傲视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为邵氏资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邵氏有李翰祥这个金字招牌。毫不夸张地说,李翰祥是把黄梅调电影推向顶峰的人,他绝对称得上是黄梅调电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貂蝉》,影片获得了成功,市场反映良好,还在亚洲影展上斩获5项大奖。才华横溢的李翰祥并没有沾沾自喜,《貂蝉》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次市场试探,好戏还在后头。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导演的《江山美人》,这是让李翰祥名声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当时的规模,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华巨片,由当红影星林黛和赵雷主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剧中几首经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区传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亚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项大奖,李翰祥风头一时无两。
在59年到63年之间,李翰祥也转变风格,导演了多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这也奠定了他日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62年他拍摄完成了历史大戏《杨贵妃》,也是一部黄梅调电影,由巨星李丽华主演,影片同样获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变,这部影片也令整个东南亚的华人为之倾倒与疯狂,这就是无与伦比的爱情巨制《梁山伯与祝英台》。一部《梁祝》,让李翰祥成为亚洲最具票房价值的导演,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都在追看这部电影,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30年后的《泰坦尼克》。仅在台北,这部影片就公映了长达半年之久,很多观众连看了数十遍还拍手叫好,经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经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轰动程度是空前绝后的,电影工业的往日和将来都难以再现这样的场景,这话或许是真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黄梅调电影的巅峰之作,也是李翰祥个人电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后就去了台湾,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成为电影大亨的梦想。当李翰祥再次执导黄梅调电影,已经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败回归邵氏之后,只导演了一部黄梅调电影,就是林青霞和张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当然无法重现往日辉煌,但也为自己的黄梅调电影画上圆满的句号。
风月片
如果说用一个字来形容黄梅调电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画面赏心悦目。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风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间笑谈。华语电影风月片,李翰祥是开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风月片和黄梅调电影走的是两个极端,李翰祥日后备受争议,也是由于他拍摄风月片肆无忌惮,挥洒自如。
风月片即情色片,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即便强如李翰祥,很多风月作品也难免流俗,为后人诟病。李翰祥开发风月片这一类型,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在台湾创业失败之后,回到邵氏虽然还是导演,可早已一贫如洗,为了重振声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赚钱的情色电影,没想到大获成功。后来他拍摄了大量同类型的影片,成为自己电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种。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后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视为风月片鼻祖的《大军阀》。今天来看《大军阀》,情色镜头只有少许,可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开风气之先了。《大军阀》一炮打响,不仅为李翰祥重新积聚不少人气,也捧红日后叱咤影坛的笑星许冠文。李翰祥和许冠文继而还合作了《一乐也》、《声色犬马》等经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欢研读《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学修养颇深,这在他早期的黄梅调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据他对《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风流韵事之惠莲》、《金瓶双艳》、《武松》三部电影。其中尤以《金瓶双艳》成绩最为突出,堪称风月片代表之作。《金瓶双艳》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于一般风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现情色场面的同时,更突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这部影片成为具有一定艺术品味的风月片。
李翰祥的风月片还有一个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掘了一大批性感艳星,为香港影坛增“色”不少。经过他的提携,胡锦、恬妮、邵音音、余莎丽、白小曼、陈萍等等,她们都成为红极一时的性感女星,为邵氏奉献了无数佳作。
李翰祥的风月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过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他风月片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另一个特点就是取材广泛,李翰祥的风月片的题材五花八门,戏曲、相声、中外名著、坊间笑谈、民间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觉得可取,他都会放到自己的电影之中。所以,李翰祥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可是没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觉,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李翰祥风月片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结构,他的风月片大多都是结构松散的作品,往往是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分成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电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几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之所以能够把它们拴在一起,就是因为几个小故事都是讲述男女拈花惹草,它们主题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后拍摄了大量的风月片,他后来似乎也是乐此不疲,虽然他的风月片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是非常具有观赏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并且他在风月片中对于旧时民俗形象刻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影响资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与众不同,这样反映出大导演特立独行的处世原则。
宫廷片
宫廷片就是历史大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史诗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摄历史大戏的宏图伟愿,并且不断付诸于实践。历史大戏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个片种,制作态度极为认真,制作规模也是率创新高。
早期的黄梅调电影《貂蝉》、《江山美人》中,已经有了宫廷片的雏形,可这些影片以叙事为主,淡化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恰恰是历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摄的《武则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宫廷大戏,人物命运紧扣时代主题,通过武则天一生的政治命运,反映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观赏性并重的影片。
宫廷片由于拍摄周期过长,制作经费庞大,投资的风险也很多,所以李翰祥并没有过多的机会一显身手。导致李翰祥在台湾一败涂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投资制作的历史巨片《西施》票房惨败,电影大亨的梦想也彻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对拍摄历史巨片更加谨慎。李翰祥后期在邵氏拍摄的宫廷片巨制,只有《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而已。但是《倾国倾城》完全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全剧无论是布景、服装,还是人物刻画,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准,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气魄,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电影。《倾国倾城》讲述了慈禧60大寿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一段历史,李翰祥将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慈禧太后奢华的寿筵,反映出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实质,这也是直接导致八国联军横行无忌的最根本原因。《倾国倾城》几乎动用了邵氏当时所有的一线红星,制作规模空前庞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内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严与肃穆,彰显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学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宫廷大戏,他也拍摄宫廷小戏,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这个系列都是由刘永主演,这也是刘永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执导了5部,分别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斗智》、《乾隆皇与三姑娘》、《乾隆下扬州》、《皇帝保重》。这些电影戏说的成分很重,这或许也是今天清宫戏说剧的滥觞。这几部电影题材上是属于宫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从小处着眼,主要都是讲述乾隆皇帝轶闻趣事,结构上和风月片相似,都是由一个主题串起几个小故事,来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强,风趣幽默,很多情节还照搬了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来到了内地,与内地合作拍片,因为内地极为丰富的物力资源,也促使李翰祥宫廷大戏修成正果。《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都是在北京故宫实景拍摄,整体的气势和规模,都要远远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为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极少数走遍两岸三地拍片的电影人,他在无形中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电影技术的经验交流,为华语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李翰祥一生飘忽不定,作品的风格也随着人生境遇不断转变,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经典影片,将注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

㈢ 邵氏大导演李翰祥有什么趣事

1971年,李翰祥回到了香港,令人意外的是,在台湾失败的他,却住进了豪华酒店,带着两位副导演,找一些熟人影星帮忙客串,用了短短几天,把几个东凑西凑的小故事拍成电影《骗术奇谭》,结果香港票房居然卖到一百多万,与张彻、李小龙的动作片一起跻身当年十大卖座港片!


《骗术奇谭》的成功,让李翰祥乘胜追击,再接再厉,立马又拍了部《骗术大观》,又狠狠地赚了一把,确实厉害。


1972年和1973年,李翰祥接连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几部风月电影,票房收入接近1500万,比之李小龙三部电影1300万的票房收入更高。





1982年,李翰祥将自己在《东方日报》的连载《三十年细说从头》拍成电影,讲述他从影以来娱乐圈里发生的奇闻趣事,这也是他为邵氏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㈣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什么三十年

是的,香港在1982年、由已故大导演李翰祥为邵氏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名字就叫《三十年细说从头》,片名《三十年细说从头》本是李翰祥在《东方日报》连载三年的专栏名字,讲的是李大导演沉浮影坛三十年间的所见所闻,由于爆出不少片场秘料,自然大受读者欢迎,后来还结集出版了上、中、下三本书。1982年,李翰祥将其搬上银幕,专拍发生在片场的趣闻艳事。

不过楼上说的是任贤齐主演的是不对的,1982年他可能才几岁吧?卢巧音还没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