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
扩展阅读
青少年感恩励志电影 2025-08-08 22:25:14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4-30 18:22:53

1. 香港电影的文化,环境与规则与内地有哪些不同

港产片的精髓,可以用这六个字概括。与大陆电影偏好宏大叙事的印象、以及台湾电影稍显晦涩小众的观感相比,香港电影最常从小人物的个人拼搏出发,叙写或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或喋血街头险恶横生的黑社会故事,或踽踽难行的百姓辛酸,或皆大欢喜的家庭喜剧,表现传统或当今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

现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融合程度很大,但是不管怎么中国的电影事业会在两地推动下越来越好

2. 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的区别有那些

接触香港电影是从“警匪片”开始的,可以说“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在香港电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早期的香港电影在故事取材上都比较单调,电影本身没有什么深度,主题比较明确,节奏很快,基本都是纯娱乐性质的。另一方面,香港电影的演员以及导演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使得电影在很多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在做秀,不过香港电影比较适合喜欢寻求刺激的人。现在的香港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无任是电影的题材,演员的表现力,还是导演的素质,与当初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基本摆脱了纯娱乐性质的电影模式。香港电影的进步与香港和大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有关,这使得香港影业人士对汉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使他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看台湾电影总让人很郁闷,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场奇特的闹剧。台湾演员的演技之差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的表演方式就是一个字---喊,所有台湾演员的嗓门都很大,他们在电影里不停的喊,喊的同时摆出一些做秀的动作,或是挤出几滴眼泪来。台湾电影的节奏很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场面:某个人奄奄一息躺在他的情人(或好兄弟)的怀里,说着临死前最后要说的话。但这一说就是半个小时,说得观众都有些受不了了,只好请求他(她)快些死。总体来说台湾电影不应该称其为电影,应该归为“舞台戏”的一种比较恰当。建议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看台湾电影,以免影响食欲,台湾电影给人的呕吐感太强了。

大陆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制片的素质上都远远高于香港和台湾,大陆从影人士对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香港和台湾所无法比拟的。大陆电影的层次和深度都要高于香港和台湾,在题材上也更为广泛,演员的表现力和对电影的把握都相对较强,不会有太多的做秀的成分。大陆电影往往都能够切入到生活中去,比较贴近普通百姓,像60年代的电影是以搞大生产,大建设为主流的,到了70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较多,80年代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流,90年代是商战片较多,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层次比较分明。

综合分析我认为,喜欢看台湾电影的人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喜欢一些矫揉造作的东西,这些人都没什么内涵;喜欢看香港电影的人文化素质比喜欢看台湾电影的人要高一些,他们比较喜欢寻求刺激,对生活有很多的激情,但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喜欢看大陆电影的人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汉文化有较深的认识。我可以肯定的说,大陆电影在华人区将会成为主流,在大陆,香港,台湾电影中,唯一能够和欧美抗衡的就只有大陆电影了。

3. 香港和大陆谁的电影质量好

香港电影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了,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有上升趋势,所以我认为是大陆电影质量好。

香港电影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了,产量和质量都有下降了,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口碑和票房都在一路升高。上世纪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没落,更多的是以警匪枪战为主,这种既卖座有刺激的电影在试图延续着香港电影的辉煌。

香港电影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骨子里我们就认为香港电影是优质的,它代表着当时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如今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和包容,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北上,与其说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好坏,不如放眼整个华语电影的现状,毕竟作为地域分化香港电影确实存在,但是我们经常口里所说的真正的香港电影已不复存在。

基本信息

香港的电影发展起步早,而且发展迅速,当初因为避乱,很多人才都移居香港,导致的不仅是香港影视界的发展,还有香港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都要比大陆强很多,如邵氏。

而大陆的电影路程比较曲折,起步较晚,而且道路坎坷!而且限制因素比较多,无法做到多样化发展!这样看来,大陆电影的确比不上香港电影。

从娱乐的角度来看,香港电影的娱乐性更加强,直说一点你就明白了,香港电影是分级的,而大陆的电影更加正规,稍微有点台词暗示,就过不了审,或者责令删改。

但是从前景上看,现在在大陆兴起一种电影叫网络电影,这种电影风格更加多样,不用去过审了,不借助影院传播,直接靠着网络流行,只要不是太过分,是没有人管的。

4. 中国电影与香港电影比较

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融合与发展, 统一地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香港电影与内地中国电影的血脉会通,成为打造中国电影文化讯息及产品品牌、解决当下以至未来电影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和根据。
香港回归,两地电影互动与融合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香港电影的繁荣一度归因于香港影人的勤勉和内地电影市场意识的落后。而回归之后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香港电影发展的优势与竞争力某种意义上受到了削弱。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对香港制造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竞争的压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影的差异越来越小,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需要是在电影产业诸方面同内地做更进一步的整合,尤其是要继续发挥它和国际接轨的环境和创作上的完全自由、电影人才积累、软环境方面的天然优势。香港电影创作代表电影竞争力和创造力程度,这对内地中国电影发展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慢慢地发酵并逐步扩大,使得内地电影政策、电影取材与表现逐步开放,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差距也日渐消泯。

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纵横纠葛,香港电影“很中国式的结构”,意义非比寻常,对于整个中国电影说来不是抽象,而是特殊的经验和生命的形式,具有同源感、具体感和形塑感。香港电影的叙事,源于早期中国电影经验,然而却是很特别的叙事与想象,是世俗的、探索自己的外在处境及内心世界的人为的写真与检验。香港电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到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发展进入发展的困顿期。香港回归之初,一些电影人对内地电影体制、制度也有不少的担心,但是,在经过一段迷茫期之后,很多香港电影人绝大多数,都喜欢上了内地,两地电影开始了多维、深度的合作。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经过争取,把电影也纳入帮助香港经济复苏、实现两地共同发展的举措当中。由此香港电影可以与国产电影享受同等待遇,原来很严格的一比一合拍片比例开始放宽,允许有香港内地两个电影版本,纯港产电影不占进口片配额,不再作为进口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同时,可以到内地投资、拍摄,港资可以成立公司,可以在内地建电影院。而且,合拍片开始大行其道。张艺谋、冯小刚等著名导演的影片的武术指导,往往是香港的影人。香港电影把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拍摄模式带入内地,两地的资源和人力为合拍片带来了新的生机,合拍片的票房取得了创纪录的成功,是不无缘由的。

电影的融合与发展代表信息、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历史的交流、融合与对话,尤其是当今的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变成电影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了解、对话,对于给定的事实状态、对于中国电影在整体上的丰富与探索,肯定是具有充分的助力的。我们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交流、融合、对话、共处,中国电影是完全可以出更多的人才、出更多优秀的电影精品、电影经典的

其实你可以问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的比较

5. 为什么大陆的电影没香港的好看

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 有很多人拿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做比较,有些人认为现在内地的大制作是香港电影比不了的,也正是香港电影的软肋,但我认为是没法比较的。现在电视上的港片与韩片和内地的那些影片,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哪儿的从演员身上就可以看出人家的演员是什么气质呀,是什么感觉的影片基调绝非像大内地的那些故事片和电视句一样拍什么老土的情感戏了,已经与年青人脱节了,在回头看看内地的那些演员土的掉渣,香港的明星又是什么气质?内地所谓的时尚的年青艺人与港台的艺人有着卓然的不同,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是港台歌手主宰着华语乐坛,在听听现在的流行歌,只能说内地的娱乐圈还早着。如果一个人饭都吃不饱,还有精力去想别的吗?为什么大陆到现在还拍不出一部真正的枪战片来呢?像无间道,英雄本色,东邪西毒,甜蜜蜜,花样年华,重庆森林,以和为贵,碟血双雄,赌神这样的影片所谓是香港电影经典了,还被当作北京电影学院的考题和教材,香港导演的拍片数是与内地的比较那简直是撤不上,冯小刚到目前为止只拍过8个电影不算在拍的集结号,我国导演的第一把交椅张艺谋现今拍过12部影片。除不知名的之外而像杜琪峰,王晶这样的导演多则上百部少说也有几十部,在说回来香港的职业电影人有多少,而中国大陆的呢?况且只是一个城市。香港娱乐业的盛行是香港的大环境造就的,但香港电影的业内有许多是观众看不到的和通过塑造的银幕形象来做伪装的在这儿不举例,熟悉娱乐圈的人应该多少知道一些“故事”的,而在回归前平均每年500部的数量次于美国印度。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香港人相对较开放喜欢夜生活这不泛香港的夜店之多,这也不仅体现了香港人对娱乐的追求,这也是大多数香港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和前卫时尚的表现。 不是这样说,各有各的长处,依我的看法,大陆在拍战争戏方面见长,香港拍的武打剧最好,想要看言情剧,最好看台湾的.

6. 香港与大陆合作过哪些电影,电视剧,一起上过哪些综艺节目

三十年大陆和香港电影合作(2009-04-30 21:36:55) 标签:娱乐 相濡以沫,共创辉煌

—— 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大陆和香港电影合作

从1978到2008,从《少林寺》到《梅兰芳》,大陆和香港电影的合作己成功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此间,两地影人精诚合作,携手奋斗,为中国电影的壮大发展写下了精采的篇章。在这三十年中,两地合拍片见证了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喜悦与激动来回顾这一段历史。
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佛下,香港影人着到了希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回到内地发展祖国的电影事业.香港的张鑫培导演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由他执导的电影《少林寺》是华语动作片的经典之作,该片不仅凭借原滋原味的少林寺场景和少林功夫深深吸引了两岸三地的观众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开创了两地电影合作的先河。自此以后,香港武术电影开创了一条新路,那就是:与内地科班武术演员合作,利用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来拍摄动作电影。后来徐克和李连杰的合作与《木棉袈裟》《新龙门客栈》中的美丽的内地风光都证实了这一点。
历史车轮依旧前进,两地合作更为深入,80年代初,历史题材影片进入两地合拍片领域,香港影人李翰祥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冒着失去台湾市场的危险,毅然回到大陆拍片,其作品《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不仅使香港演员梁家辉成为香港金像奖最年轻的影帝,使刘晓庆成为在香港最具知名度的大陆影后,还使一部分人了解那一段中国屈辱的历史。但该片更大的价值是:他唤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历史认同感,这说明两地影人的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80年代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兴起的时候,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严浩的《似水流年》就是其中代表作,该片的女主角——内地的斯琴高娃以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香港观众的认可,并摘取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后桂冠,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史上的第一位内地影后。历史是这样奇妙,2008年斯琴高娃凭借《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度获得此项殊荣,该片的导演许鞍华也是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之一,这位导演在80年代也曾与内地合拍《投奔怒海》。可以说,他们是两地合拍片发展的见证人。
到了90年代中期,两地合拍片合作的领域慢慢扩大,文艺片,喜剧片相继进入合拍领域。两地合作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内地电影制片厂开始直接参与合拍片制作。其中,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合拍的《霸王别姬》最为成功,北影厂提供戏台,服装等资源,而香港利用其好莱坞式的运作,强强联手,制作出了这一部不朽的华语电影巨作。此外,来自两地优秀演员巩俐,张国荣的加盟更是为影片增色。但该片的更大意义在于:来自香港的中国演员张国荣把一位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戏剧人生演绎得生动传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京剧文化。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勇夺金棕榈大奖,为华语影片增光,更向世人昭示了两地影人齐心协力制作优秀华语影片与利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97金融危机后,香港电影进入小段低迷期,但此时合拍片出现新亮点。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港片有内地演员的身影,这些内地演员逐渐成为主角。越来越多的内地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大胆启用香港演员并使之融入内地电影。此时,一部分观众提出疑问,如内地演员与香港演员的表演方式能否和谐?港片风格是否能适应大陆?
但历史告诉我们,合拍片依然在壮大发展,也越来越收到观众喜爱并成为华语片主流。潮流不可逆。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成为美国外语片票房史上的第三名,更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的辉煌。在接下来的几部票房过亿的大片中,如《天下无贼》,《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赤壁》,几乎无一不是合拍片。这些影片由最初的叫座不叫好到今天的艺术与商业并重,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一周年,我们欣喜的看到:香港影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在电影《老港正传》中我们看到了香港人民的爱国热情。台湾导演吴宇森更是坦言拍摄《赤壁》就是要想外国人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在最近的合拍片中更不乏这类影片。例如陈凯歌的《梅兰芳》,这部电影融合了中国元素,展示了梅兰芳先生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和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优秀合拍片和观众见面。
两地合作走过三十年,其成功原因有很多。港片有成功的商业运作和海外票房号召力,内地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场景。香港导演更为迎合观众欣赏口味,内地导演更注重影片的艺术性。香港剧本更为时尚,内地剧本更为深刻。香港演员更为职业,内地演员更为专业。这是两地优势,但我们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那么华语片将会走向一个新台阶。当然这期间合拍片也曾遭受质疑,一度口碑很差,一度让观众对中国式大片失望。但近两年来《投名状》和《赤壁》接连取得票房和口碑上的双赢让我们看到合拍片的远大的发展前景。
当然,合拍片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大陆的支持。2004年大陆与香港CEPA协议的签订更是为合拍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两地影人更应该团结起来一同救市,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成就中国电影的百年梦想!只有合作,中国电影才能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总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电影产业,我们中国人可以拍出比好莱坞更好的电影!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三十年,是合拍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三十年。大陆和香港的电影合作像其他的合作一样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大陆和香港的电影人必将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共创辉煌!

7. 为什么8、90年代的大陆电影,比香港电影差那么多

简单来说有几个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电影是世界级的重要电影产地,产量超过大陆N倍,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而大陆处于电影厂时代,电影只是党的宣传工具,基本就是各个厂领导完成任务的指标,产量少,内容单调,虽然四代五代导演的经典作品也是错的,但是太过依赖于个人的发挥,而不是行业的整体水准。
2,经济原因,拍电影是很耗钱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当然比大陆人有钱多了,大陆的钱发展实业还不够呢,哪会有人闲的用钱去拍电影。
3,另外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说法,香港电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时期,90年代后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大陆90年代初的一些电影,比如《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师级的电影,甚至在戛纳这样的电影节上有所斩获,因此90年代的大陆电影可以说是比香港电影强的。
4,要说弱,只是弱在商业片上,而事实上大陆在张艺谋拍摄《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没有商业片的概念,所以两地在商业片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8. 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有什么区别,从深层次来分析

香港电影:地窄人多 注重细节 剧情 人物,走欧美路线。
大陆电影:场地足够,会忽略弱化剧本,走中国路线

9. 香港电影与国产电影

在我的影象中,内地的电影真正谈的上辉煌的就是解放前的时候了,那时候的香港电影还处在起步的摸索阶段,大多都是些黄梅调,而且电影从业者也大多都是国内去香港发展的。虽然也有些成就但比起大陆那时已经拍出了至今都如雷惯耳的《一江春水》,《小城之春》,《马路天使》等等影片,而且诞生了一批红透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巨星。还是有些差距的。
不过香港电影在70年代后的成就显然规模壮大,影响巨大了,邵氏,嘉禾,新艺城,众多电影公司诞生的经典影片无数,影片类型也多元化,加之一惯的娱乐精神,让香港电影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小的影响力,而相同时间国内电影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思想束缚,和人们普遍的认知,电影行业一直不太景气。到了90年代所谓的第5代导演们的集体出彩,以及频频在国际上得奖,才让大陆电影重新受到人们认识。
不过随着香港电影走入到了低潮,以及大陆广阔的市场和香港已然回归多年这些背景因素来看,合拍片成为一种主流,诸如目前多数华语大片我们已经很难明显的区分这是香港或是大陆电影了。
以后lz也没有这种烦恼了!呵呵!

至于外国电视台放不放华语电影,我想华语电影最早大多还是以录影带的方式和外国人见面的吧。像大导演昆丁就是守着录影带喜欢上邵氏电影的,不过现在交流多了,一些商业电影台估计也会放华语电影了。不过香港的一些动作片和国内一些片子在欧洲和美国还是会在院线上映的啦。还记得斯皮而伯格说最喜欢张艺某的《菊豆》呢!也不知道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10. 来谈谈香港电影 与大陆电影各自的特色

虽然香港的很多电影我也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我也很爱看,可是,如果说到迄今为止我的最爱,还是在内地片子中,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些电影看过之后很长时间一直让我沉浸在电影所讲述的那个氛围中,好像那些个故事就是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发生的一样。 我跟同宿舍的同学讨论的时候,我们一直认为同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但是香港的影视更着重于再现传统的世界,试图通过电影的讲述把传统的文化注入我们的生活中,而内地的电影似乎更着力于构建一个新的文化视野,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的新的文化“传统”。当然,这样的片子我也显然是倾向于选择香港影片的,因为传统的已经几经沉浮积淀下来,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之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去思索,去继承,才不至于失根。可是,当下的一些观念还在接受历史的考验中,过分的急于将其传给观众,未免过于不负责任。 然而,我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的片子不是这样的。必须看到,在电影圈中,还有一批兢兢业业的敬业者,不管张艺谋后来如何,当年拍出《红高粱》,拍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他还是值得我们送上一片热烈的掌声的,姜文则更不用说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植根于这个环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文化。只有真地接触那帮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中日关系一直这么紧张,在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个事情的,一部《鬼子来了》将这个问题表现得恰到好处。其实香港的很多片子塑造的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而不是真正的中国,当然,随着日益和世界接轨,这个趋势在中国大陆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