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 对香港电影见解 的作文。。。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只需稍为留意任何一种流行媒介,几乎都可发现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好莱坞的习惯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龙象征了反叛青少年与民族自豪,成为超越时空的符号。 你知道吗?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 ——邵逸夫 如假包换的本土电影,但资源忽地极快流失;称雄本区数十年,却遇好莱坞霸权东渐节节败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粮,却只存在于录影天地里。眼下也许要问:究竟香港算不算缔造了一种“全球性”电影? 单凭本土市场支持电影制作,能撑下去的国家没几个。电影要生存,要么像美国电影般搞出口,要么像欧洲般领取政府大笔资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场的,就可称做全球性电影;有了影带,任何影片其实都可轻易跨越国界。真正的全球性电影,不管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会在其影院银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这个定义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未能称作全球性电影,欧洲任何一国的电影也不可以,因为五部欧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国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电影,来自美国。巨制如《天煞:地球反击战》(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都成为国际影坛及媒体的盛事。中型制作的美国电视电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电视荧光幕。廉价的美国动作片及恐怖片,填补从东欧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带店都清楚显示,不管是《星球大战》(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电影,只要是美国片,便人人都愿意掏腰包。 诚然,90年代香港影业出现危机以前,香港仅次于好莱坞,影片卖埠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两者相去仍远,港片几乎只输往东南亚市场,其1995年收益约1.3亿美元,美国片现时的环球总收益则超过50亿美元。而且,香港电影机构的规模,很难与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国企业相提并论。区内实力最雄厚的嘉禾,亦从未打入全球50大传媒机构之列。时代华纳、MCA环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国际融资,特别是银行投资,故可确保影片打进全球市场。香港电影制片则由小公司推动,影片都是部头制作居多。1995年港片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单是成龙一部电影已占去其中1200万。1998年夏天港片处于淡季时,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经费,已与港片全年总投资额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发行的规模,亦从来比不上日本动画此一最受欢迎的亚洲片种。东方的好莱坞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莱坞。 山寨式作业的港片,确实一直欲打进西方市场。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选国际影展;不少香港电影公司,现在仍欲卖片到西方最赚钱的市场。然而,当地监制却要面对长期存在的种种困难。首先,欧洲及北美观众对亚洲电影兴趣不大,只偶然几部异国情调色彩浓烈之作,或主角没日本味的日本动画是例外。其次,好莱坞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发行部门,送交当地院商的影片供应源源不绝。其他国家的公司从来没有这类地方代理人,香港监制只能逐个国家卖埠,每回只可与当地发行商达成一次交易,且利润微薄。他们除东南亚及几处唐人街外,便没有自己的影院,因此无法让其制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仅有过一次重大突破,而经济回报尽管可观,也只是昙花一现。邵氏也好,嘉禾也好,显然都没料到为本土与亚洲区观众度身订造的功夫片,可卖埠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龙虎斗》(1970)开创功夫类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邹文怀挟着两出李小龙影片在戛纳电影市场曝光后,举世方大开眼界。两片卖埠成绩极佳,甚至打入中东市场。1972与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制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伦敦空前卖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意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龙第二部作品《精武门》(1972)在伦敦打破票房纪录。及1973年年底,不少欧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润最可观的庞大美国市场。与英国一样,美国最先引起哄动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该片于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龙的作品很快随后推出。同年年终,在美发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综艺》杂志于1974年年底报道,港片在美总票房超过1100万美元。其实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菜、中国宗教及武术的兴趣愈来愈大,电影观众对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备。李小龙当不成主角的电视连续剧《功夫》(Kung Fu)于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国人因此更熟悉这种异色的打斗风格。功夫片不像那电视连续剧,没带出以和为贵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意大利式西部片出现后,银幕暴力升级,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观众容易贪新忘旧,对功夫片亦会失去兴趣。好莱坞大公司最初也发行过几部入口功夫片,但数年过去,功夫片只能以贱价卖给边缘发行商,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区放映,靠亚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观众撑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给影带抢走为止。但无论如何,亚洲电影的确曾破天荒在美国众多影院放映,此情况并持续了差不多10年。
2. 香港电影的类型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关德兴、石坚等人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武侠片,就是古装动作片,《云海玉弓缘》(1965)、《大醉侠》(1966)、《独臂刀》(1967)三部影片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时代,古装武侠电影也成为香港影坛一个最赚钱的类型影片。 武侠片为了要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样都要拿出来,吊钢丝、喷火、炸药、喷气、碎石……武侠片是虚实结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电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是文艺片和黄梅调影片最卖座,这一切都因为武侠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彻、刘家良、胡金铨,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是张彻,《马永贞》、《报仇》、《大决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武侠片和功夫片齐头并进到了80年代,成龙虽然靠着《醉拳》扬名立万,但是在已经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经是日渐式微,他果断地决定开拍时装动作片《警察故事》,这是成龙动作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从《警察故事》之后,时装动作片就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不断引领潮流,风靡全球。
时装动作片不仅在时代背景上与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众多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动作片的危险系数要远远超出了功夫片。现代都市中发生的激烈争斗,少不了枪支、飞机、汽车、轮船的参与,场面和动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许多,动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点和更富有时代气息,它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它与警匪片的区别在于黑帮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种符号象征。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总要一物降一物。 黑帮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讲述黑帮内部中的争权夺利,或是与敌对帮派抢地盘火拼。 邵氏时代的反映香港黑帮的影片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龙虎武师》、《成记茶楼》、《大哥成》、《愤怒青年》等几部。
到了80年代以后,香港的黑帮电影逐渐有风起云涌之势。较为著名的有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麦当雄制作的《跛豪》、林岭东的《学校风云》、罗烈执导的《冲击!天子门生》、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和《O记三合会档案》、杜琪峰的《龙城岁月》系列等等,这些黑帮电影几乎折射出香港黑帮的一段发展历史,夸张虚构的成分占去不少,只有个别事件可能是真实的。电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香港也绝不是像黑帮片中描写得那样险象环生。早期的黑帮片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绝大多数都是动作影片,情节惊心动魄,警匪之间的冲突不断为剧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历史源远流长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帮片着重刻画的是黑帮的凶残。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龙城岁月》就会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样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位置。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双雄》,林岭东的《龙虎风云》、黄志强的《重案组》、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来的经典之作。
警匪片强调的是二元对立,兵与贼之间的斗智斗勇,善恶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动作场面招徕观众,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警匪动作片。单纯像《无间道》系列那样用剧情撑起一部电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来的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无间道》系列会在香港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业电影之都,文艺片鼎盛时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兴起之后,大量的商业爱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艺片遂逐渐走向没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晋导演发起了一场新浪潮运动,他们旨在拍摄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以抗衡充斥市场的大量商业影片。香港文艺片终于在20年之后,迎来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时期,所有新浪潮的导演都贡献出自己的文艺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边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之亮的《笼民》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的殊荣,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港片。
90年代以后,新浪潮运动已经渐渐没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艺大旗的导演,只有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等少数几位导演。
香港文艺片导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卫,他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7),这是香港导演赢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杜琪峰近两年也异军突起,频繁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作品也时常被选中入围。
香港的文艺片主要是关注底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王家卫关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过他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类型电影,鬼片中照样分为众多类型:僵尸片、幽灵鬼魂片、喜剧鬼片、功夫鬼片、爱情鬼片等等,真让人对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奇怪这样强悍的想象力。
鬼片在香港影坛也没落了,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系列、洪金宝的《人吓人》系列,还有诸如《猛鬼差馆》、《猛鬼舞厅》、《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类型片种一样,能走向没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风拍摄是最大恶习,不断地粗制滥造毁坏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鬼片至今已经鲜有佳作问世,倒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还在银幕上惊声尖叫,可是远远不及鬼片来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称之为三级片,但是三级片并不都是情色片,过多的血腥镜头也会被划为三级片一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中出现较多的裸露镜头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三级片。
香港电影情色片的源头大体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摄的大量风月片成为后来三级片的滥觞,李翰祥拍摄低俗的风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电影生意大赔,回到邵氏以后就只好听从老板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电影。李翰祥就算是龙游浅水,再不济也是华语影坛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会就此荒废,他拍摄的风月片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今天的香港导演无法复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电影的名词条目中也从此多了一个“三级片”的名称。
3. 求一部香港电影,学生帮人写作业付钱刷卡,一开始用镜子照班级门口跟选美似的,最后照到他们老师
鬼马校园
鬼马校园新学年开始了,珍却仍在南太平洋群岛晒太阳,邂逅当地留学生运河,运河不惜被母亲斥责也要越洋往香港找佳人。 此时,运河来到学校,向胡校长坚持要降级中六当插班生,胡校长唯利是图,一切应允,运河便成为珍的同班同学。校董之子谢天早已暗恋珍,眼见运河日日缠着珍,妒火中烧,他的师爷一廿七岁仍是中六生的大亨整蛊运河……
4. 对香港电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俄裔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摄制故事短片《偷烧鸭》,导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当摄影师,演员有梁少坡、黄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摄及香港人参与创作.另外还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庄子试妻》(1913年),此片由华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从此香港电影就产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1940年-1960年代
战后,资金和人材不断从中国流入香港,令香港工业蓬勃发展,香港电影业也不例外。国共在1946年再开战(国共内战于日本侵华期间休战)和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获得胜利,都令资金和人才大量涌入香港.华语电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电影至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国侨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随后香港电影双线发展:粤语电影和国语电影,由于当时香港电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电影的发展更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产片于70年代播种,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丰收:广东话的获胜、新式的电影院誔生、东亚市场的超强地位、和西方对香港电影的关注。
新艺城与德宝的兴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渐渐退出电影制作。以九龙巴士雷氏家族为首的金公主影线,拉拢奋斗公司的黄百鸣、石天、麦嘉改组成新艺城公司,新艺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档大收旺场,击败了嘉禾的龙少爷,于是嘉禾领先的优势被新艺城所威胁。新艺城制作了最佳拍档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电影。在整个八十年代风光一时。
香港电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喜剧:周星驰,曾志伟,文艺:张曼玉,张国荣,
国际市场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是少数之一,在面对好莱坞日益壮大的全球影响力下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的。事实上,香港电影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中拥有媲美好莱坞的支配地位。不论戏院还是影带店,像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这些地区的观众一向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而且现在香港电影比之前更受欢迎。台湾已成为起码其中一个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电影市场;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发展起来的台湾电影工业,在香港进口电影突击猛攻之下,几近灭绝(Bordwell,2000)。在日本,他们的电影业已高度发展,资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观众又酷爱美国电影,香港电影只得到较少立足点,即使如此,异常地,成龙在日本广受欢迎。
近乎偶然,建基于从70年代的功夫热得来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远,到达西方。香港电影在唐人街的电影院放映或在影带店租售,令到西方的电影文化人有机会接触香港电影,从而被当中的“异国情怀”吸引。在随后的时代逐渐浮出到更广大的大众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电影业处于危机中
在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业由盛转衰,而且一直未能复苏。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又称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 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Li,2004)。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著名的香港演员
张国荣,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驰,代表作:《功夫》《喜剧之王》《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润发,李小龙,成龙
5. 香港经典电影推荐必看的
无间道,大话西游,倩女幽魂等。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麦兆辉、庄文强编剧,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著名台词“我想做个好人”就出自于此。
《无间道》在香港上映两周,票房就突破3000万港币。最终《无间道》以5505万港币的票房成绩成为2002年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倩女幽魂》是由阮继志编剧,程小东导演,张国荣、王祖贤、午马等主演的古装爱情片,于1987年7月18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翻拍自1960年邵氏出品的同名影片,讲述了书生宁采臣和女鬼聂小倩之间发生的一段人鬼恋。
6. 为什么现在很多港片失去了“港味”
我觉得“港味儿”是一个标签,是一个符号。
在上个世纪,香港一度是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那时的香港电影叱诧风云。但现在的香港电影市场多少有些忧伤,失去了那纯纯的港味儿。为什么呢?那要从1997年聊起。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香港经济一落千丈,不只是影视业,其他文化产业也都遭受重创,基本都在90年代画下了句号。
自1997年起,港片票房连续走低。同时,盗版出现,好莱坞大片儿涌入,东南亚市场流失,给本就脆弱的香港电影业带来打击。与此同时,大陆经济发展迅速,新兴的电影业十分繁荣,给很多的新人导演机会,大笔资金入驻电影市场,票房也一路高涨。比如2002年现象级合拍片《英雄》上映,收获了内地票房2.5亿。而就在同年上映的,被称为救市之作的《无间道》在香港与内地的总计票房也就6000多万。
香港电影人已经察觉,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逐渐的港片里的内地元素开始增多,合拍片成为主流类型。电影作品里,也开始有不少香港演员,用一口“粤普”在剧中饰演内地人物,真实感大减,非常出戏,不伦不类。就算在香港本地拍片制作,为了迎合大陆市场,也要插入几个内地演员。这种情况下,港味儿能不流失吗?另一方面,港产电影的同质化也造成了我们的审美疲劳,流水线作业,翻拍、跟风、抄袭,越来越烈,香港导演进入内地的合拍片增多,类型的重复,并且无创意,使得港片里的港味变得越来越淡。
曾经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是因为细致地刻画了香港精神,是一代港人对于童年的怀念与追忆。
昆汀·塔伦迪诺曾说过“全球有三个地方的电影有足够的后续力,美国、印度、中国香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有独立的明星体系,本土明星人气高,影迷们愿意花钱看电影,看他们钟爱的影星。”
未来,希望港片能继续爆发出足够的后续力。还能让我们找回那久违的“港味儿”。
7. 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能代表演技的三重境界吗
谈到演员的演技,很多朋友会觉得比较抽象,虽然在各大电影奖项中,都有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奖项,用以表彰演员在电影中的演技贡献。但是电影作为一部整体作品,更是以导演和编剧为灵魂,而再好的演员,无非是将影片中的角色进行深度的刻画。而所谓演技的好坏,其实就是演员对影片中人物刻画的相符程度,而至于对这个程度高低,也就是演技好坏的评判,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除了演员自身的发挥,其实影片中人物的丰满程度,也往往会影响演员的技巧。不过导演也往往会根据演员的特点,影片中角色的需要,对两者进行一个更为默契的匹配。
其实梁朝伟获得的影帝更多,最为关键的,还是因为他选择影片题材的问题。梁朝伟的多个影帝头衔,均是来自于他和王家卫的合作。而王家卫的影片,出了名的精雕细琢。不过谈到这里,我们会觉察到,梁朝伟的演技和刘德华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梁朝伟除了王家卫之外,还合作过侯孝贤、李安等大师级导演。这些导演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并不诉求于影片的商业追求,他们渴求的是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在这些影片中,梁朝伟不仅要完成导演的要求,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他几乎要活在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里。
梁朝伟的这个特点,是刘德华所无法做到的,毕竟刘德华没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梁朝伟进入某一个角色后,他几乎将自己化身成了角色本身,所以当我们看到“易先生”、盲剑客、周慕云等角色时,我们会真的跟着梁朝伟陷入角色的挣扎和纠结。在这点上,梁朝伟的演技相对于刘德华而言,是超越的,所以梁朝伟的演技代表了第二重境界,他可以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活在角色的世界里,并以此支撑起他所要饰演的角色。
最后我们谈谈周星驰,对的!你没有看错,周星驰的演技代表了演技的第三重境界。之所以开门见山,是为了不要产生没必要的误会。毕竟周星驰的演技排在这个水平,一定会让太多人瞠目结舌。这个嘻嘻哈哈,充满无厘头的喜剧演员。夸张的动作,浮夸的表情,毫无章法的表演其实只是周星驰作为一名喜剧演员的表象。如果仔细地看过周星驰的电影我们会发现,周星驰看似不经意的表情,其实都是非常认真努力,甚至竭斯底里做出来的。
和以上两位不同,周星驰的表演极具个人特色,但是请注意,他不是在演自己,而是在演芸芸众生。这一点周星驰和梁朝伟、刘德华有很大的不同,前两位会比较关注影片的剧本和角色,而周星驰则直接是关注银幕前的观众。表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情,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完成导演的要求。只是周星驰完全超越了导演的约束,就像王晶说的一样,其实周星驰在很多他参演的作品中,自己就充当了导演。而在刻画角色时,周星驰将银幕前观众的生活体会,全加入了其中。
周星驰饰演的角色在遇到难堪场景时的尬笑,在被嘲讽时的认真,在遭遇困境时竭斯底里的沮丧。其实早已经超越了角色本身,他只是借助角色的境遇,将芸芸众生在生活中的感悟呈现给观众,而他夸张的表演,只是他对这些情感的伪装。最终在潜移默化里,观众在周星驰的表演中,不仅看到了来自生活的嘲讽,更看到了自我的坚强。所以周星驰看似拙劣的表演,更像是对观众生活信念、生命理想的呼唤。
8. 香港经典电影50部的名字
其实不仅香港的电影好看,楼主,如果你只看香港的电影,那你太失败了,没有机会大饱眼福,其实外国的电影,仍然很经典
我就说下我喜欢的新电影吧 有香港,有外国的
新电影:功夫熊猫2(超好看)
关云长(我觉的是爱情片)
硬汉2(上演真男人的一幕)
神奇侠侣(爆笑)
迷踪—第九军团(炒作的非常之大,很多人都说赞,可惜我没看过,楼主快去饱下眼福)
单身男女(古天乐和吴彦祖比美丽)
我叫汤浩澜(就快上映了,没有炒作,是演的一个男孩的梦想,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经过那么多年的坎坷,直到有天完成了他的梦想,但是他发现自己的欲望野心永无止境....剧情太经典太好了)
让子弹飞(出的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啊你看过没,但我已经看了3遍了,经典)
观音山(范冰冰封后作品,很不错)
新版 倩女幽魂(法术动作都很到位,尤其是最后那点场面,让人哭的撕心裂肺,真的太感人了,他妈的,难得看到这么催泪的电影,哭死我了)
经典感人电影:迫在眉梢(这部电影让你感觉很有压力,但体现出父亲为了儿子可以做出任何事,反映出伟大的父爱啊)
忠犬八公的故事(这个我不解释了,看了哭死你 一条狗对主人的忠诚。我重复看了4遍,就哭了5次)
绿色奇迹(一个带有超能力的好人最终的下场是多么的惨,很好看,不仅感人)
再见,总有一天(这部电影也是爱情片,和新版倩女幽魂有的一拼)
超级好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超级爆笑,但不是无厘头的搞笑,很有逻辑的电影,找不到任何一丝漏洞,这电影里有爱情,亲情,友情,本人强力推荐)
终极斗士3:赎罪(真正的铁血男人)
这个杀手不太冷(一个杀手抚养着一个小女孩的故事,非常之棒)
闹宝莱坞 终极斗士3:赎罪 这个杀手不太冷 铁拳 第5元素 生死狙击
魔兽战场 灭顶之灾 死亡航班 百夫长 恶灵骑士 大丹麦狗马默杜
闹宝莱坞 终极斗士3:赎罪 这个杀手不太冷 铁拳 第5元素 生死狙击
魔兽战场 灭顶之灾 死亡航班 百夫长 恶灵骑士 大丹麦狗马默杜
铁拳(玩过铁拳这款游戏吧?那你就一定的看,没有玩过的更要看,暴力后面体现出一丝爱情,我欣赏主人公的精神,不被美女所迷惑,到最后,仍然回到那破地方找她那平凡的女朋友)
魔兽战场(一场震撼科幻大片)
第5元素(这部电影,再过50年看仍然是经典,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牛B的科技拍出这么牛B的电影,画面,摄影......绝对是全球领先)
恶灵骑士(这个骑士太有气质了,尤其是说那一句:你有罪。 让人兴奋的电影)
好了,楼主就给你说这么多了,本来打算睡的,还是先告诉你吧,让你第一时间大抱眼福,绝对纯手打,严禁盗版。
如果你觉的好看,那么请你告诉你的朋友些,让他们一起大饱眼福,我可是超级电影迷哦。
9. 香港电影《英雄本色》的影评
《英雄本色》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JY1Y2pShRLXQOMlLK2K1PA
对男人而言,朋友之间的距离,无间的是感情,间隙的唯一是血缘。对朋友的期盼与幻想,“兄弟”二字止于口中,藏在心里头。《英雄本色》展现的是两段情。黑社会大哥子豪(狄龙饰演)与亲弟弟阿杰(张国荣饰演)的手足情,还有子豪与阿MARK(周润发饰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风光之时,英雄也有落难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画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怀。
狄龙饰演的黑社会大哥为了弟弟甘愿推出江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纳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现。从戏分上看,狄龙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线人物。当年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只属配戏角色。多年之后,我们记忆最深的,还是这个配戏人物。狄龙的大哥形象内敛,周润发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场都具备积压已久的爆发力。这个角色背后,似乎看到两个人。
当年的吴宇琛,导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经有三年,连拍戏的机会都失去。后来,被迫去到台湾拍无聊的喜剧。郁郁不得志的人,将积压心里多年的感情一次过宣泄,创作出《英雄本色》的脚本。找来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周润发,其时他正被称为“票房毒药”。吴宇琛通过几篇报纸报道得知,真实生活里的周润发时常将自己拍片赚来的钱,捐献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和资助朋友生活。吴宇琛认为,这个深具义气的人,饰演重情重义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过。
于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组合。情剧主线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电影情绪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MARK哥口中这份沉郁已久的呐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对白,还是两个真实的男人,吴宇琛与周润发多年以来积压在心的郁结摧枯拉朽的一次总爆发。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团火。每个表情内敛内心有梦的人,都能看到这团火
10. 电影《热血合唱团》,豆瓣上有人说刘德华演了部“学生作业”,你怎么看
刘德华对香港电影的支持这些年有目共睹,除了演戏,他做出品人、做监制,文艺片呢,有《桃姐》这样的实力作,商业片这边,把《拆弹专家》拍得惊心动魄与票房齐飞。
今年大银幕上见华仔,这部《热血合唱团》倒实在是有些砸他的招牌。哈哈!
那种不断渐强的音响和声调,加上刘德华真的赌上毕生演技脑补无数自我感动的情操,以及加上各种平行剪辑的强视听之下的感动,这种强行加塞,又何尝不是当下电影界的一派作风呢!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下电影界的浮躁,只追求效益,而不是作品本身。影片上映的第一天,豆瓣一星齐飞。好多评论里说,“一星给刘德华”。
的确,刘德华的表演和魅力可以值不止一星,然后关于这部电影其他的部分,就真的只能令人无语了。情节粗糙,完全靠个人去拼场面,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