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危机
扩展阅读
电影推荐学生和老师 2025-08-08 05:05:13
怎么查美国近几年的电影 2025-08-08 04:48:40

香港电影危机

发布时间: 2022-04-29 10:19:15

1.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衰退呢

香港文汇报长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产销失衡危机深藏

在分析电影业衰落之前,先要说明一下,绝大部分产品,产与销必须要平衡,否则,无论是求过于供或供过于求,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偏偏我们的电影业的衰落,就由产销的严重失衡开始。

最初的失衡是戏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戏院由九十九间,增至一百九十九间,幸而九四年开始,独立建筑的戏院地皮有价,于是纷纷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筑物内的组合戏院还是动弹不得,这时候许多“埋”不到线的戏院叫苦连天。

戏院过剩劣片充斥

戏院的过剩,惹起电影界一些人的见猎心喜,强不可行而行的相继组成第四院线及第五院线,须知观众不会因为多一条院线而多看一部电影,三条院线已足够电影观众稳定地选择,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绝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条院线,他们只不过多了两个选择而已,票房数字不会因此而增加,每条院线及每部影片只会因被“分薄”而缩减。

本来稳定的制作品质和数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报滑落,不得不将预算大幅削减而影响品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多了两条院线,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多年来无法排映的影片都倾仓而出,在好片难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观众不渐渐失去走进戏院的信心?

粗制滥造意兴阑珊

也许有人会说,仓底的劣片出尽,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样,实情却非如此,因为院线多,需求多,发行公司选片就难再严格,于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没有映期,这鼓励了圈中人纷纷成立兄弟班,记忆中成立第五院线的那个月,有近四十家制片公司相继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势,在此种追赶抢占之下,又怎会拍出好的影片来。笔者曾经感叹:香港电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长期以来像摊档式经营的电影,扶持为企业化的经营,却被业内一些缺乏远见之人,一个错误的抉择,就将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电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转业的转业,少数伫足下来的,亦已意兴阑珊,行外的资金早闻电影界一些张牙舞爪的搞手而却步,面对连特区政府亦难预料何时复苏的香港经济,香港电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认清前路,这个深谷究竟还有多深,实未可知也。

电视业的发展、电子游戏的普及和盗版等问题都使得一度爆满的电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韩国和泰国——的电影也对香港电影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时任香港电影库(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员的罗卡和其他电影业人士说,香港电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资金通常难以保证,制作周期非常短且预算极少。

“香港电影业非常习惯于快制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须在本周就完成声效、音乐、对白等等。一些都那么草草完事,因此品质不好”,独立制片人毕国智(Kenneth Bi)说。

在无数电影业人才流入中国大陆后,香港极不情愿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离开,特别是这么知名的罗礼贤。

2.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当时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世界电影只要看两极,一个是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就是代表东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衰落了,从之前年产量几百部影片,到后来的不足50部,一下子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纵观个中原因复杂。有人说是回归后才导致港产片衰落的,个人认为港片衰落与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归后香港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没受到大陆多少影响,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当时,97年的亚太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电影行业受此影响也极大,但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韩国电影娱乐业与印度电影的崛起正在之个时期前后,难道韩国与印度没受当时金融风暴影响吗?其实韩国当时所受的创伤比香港更重,这个时期韩国电影娱乐能崛起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香港电影衰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当局的政策太宽松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没有重视电影行业的转型与引导,最终没有跟上时代变化而衰落。

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著,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

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若问香港电影何时雄风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头来过了,在当时成龙周润发等明星的当打之年都没有续写辉煌成功,如今若再论,何其之难?人才断档就是最大的短板,连香港TVB这家“明星大学”如今都揭不锅了,港片复兴,路漫漫长。

3. 香港电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区狭小,市场有限,所以电影的投资不大,小成本制作比较粗糙很难吸引观众。还有香港的演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员接替老一辈的演员。相反的大陆的投资较大可以邀请香港的具有号召力的演员,这也给香港的电影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论起外部原因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看电影越来越方便,整个电影市场都不如以前了,现在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香港电影发展的阻力。

4. 是什么原因导至香港电影走向衰落

一. 生产程序的制度性缺陷:
香港电影习惯边拍边写,边拍边改;电影生产流程中的首要环节“剧本创作环节”,之于香港电影工业,却是可有可无。许多香港编剧的收入、地位,甚至不如武术指导。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剧本作为一部影片的开始和基础,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日本著名编剧兼导演新藤兼人认为“没有剧本就不能拍电影。要想拍电影,首先必须写剧本。”奥斯卡给剧本设了两个金像奖,美国电影界对剧本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韩国导演郑胤澈认为:“韩国电影的最大危机源于有价值的剧本太少”。电影投资人刘沙白也认为投资要素的第一序位是剧本,“如果剧本不好,再有功夫再知名的导演也做不出成绩。”日本著名导演市川昆导演过很多影片,但凡不是和田夏十的剧本都拍得不如人意;因为市川夫人和田夏十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编剧……..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一部好电影是少不了一个好编剧的。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香港影人依然故我;没有意识到忽视剧本的危害性。而任何社会组织形态,无论党政军工商,如果内部没有自省和批判的力量存在,那么,它的动摇和式微将无法避免。
“剧情梗概”较之以剧本,作品的走向和最终形态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香港明星即使具备职业操守,也会出演一些庸俗的影片。于是,香港电影在推行“明星制”的同时,又以大量“明星烂片”,破坏本以演员知名度增加电影商品价值的“明星制”。
二、类型片的非类型倾向:
好莱坞的电影,喜剧、恐怖、写实、科幻、实验等多种题材分门别类,界限分明,即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又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热潮更替”。
香港社会由于缺乏主导文化传统显现出驳杂的文化取向,表现在电影制作方面,就是类型片的元素驳杂,搞笑、功夫、煽情、血腥、怪诞、情色共冶一炉,集合了所有的“影片卖座元素”;结果是类型片的非类型化,成为“什锦电影”。但是,咖啡和清茶混在一起便成污水,国画和油画画在一起不伦不类,美酒加咖啡可能取人性命。即便好的东西在一起,有时也许更完美,有时却互相破坏。以《非诚勿扰2》为例,它的硬伤在于,无法弥合影片中爱情和死亡两个板块间天生的分裂感;灾难和欢乐是完全不同的情绪,本质上无法融和,有如陵园里,没有欢乐的歌。
从早期的黄梅调,到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喜剧片,“香港电影的发展史,无非是从一种类型过渡到另外一种类型的历史”。但现在的香港电影则不然,混杂手段的泛滥,使得香港电影面目同一地“什锦”化,类型片非类型化;1988年香港实施电影分级制后,更是无论何种类型,大都勾兑以“情色”的内容。
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恒古不变的,股市也罢,时尚也罢,政治也罢,社会总是在变迁,观众的审美情趣在漂移,娱乐标准也在变化着。集“XX/ XX /XXX于一身”的香港电影,违反了类型片创作的基本原则;“事物一旦发展到集大成,就距离终点不远了”。善哉斯言!
类型混杂的不协调感及千篇一律,是香港电影式微的又一因素。
三.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上的偏差:
世间上所有的成功,或政治或商业或艺术,皆由正确的理念和方法造就。“拍电影是商业行为,不是(玩)艺术”、“只要卖座和赚钱就行了”,这种 拜金主义”理念和市井功利心态,造成香港电影人文精神和艺术品格的缺位。缺乏思想,缺乏“诚意”,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观众起码尊重的商业极致化,使香港电影常常表现出平庸烂俗的品质。
电影固然是商品,但却是有别于一般物资商品的精神商品;具有商业、艺术和宣传三大特性的结合体。几个世纪前的作曲家亨德尔曾说:“如果我仅仅提供他们娱乐,那我将感到遗憾,我希望使他们变得更好”。电影亦如音乐,不仅要满足观众感官层面的需求,更要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对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华有所助益。
创作态度亦是电影市场成败的构成因子。香港电影的拍摄周期全世界最短;“经典”的例证是,香港某导演竟然15天拍了3部电影;若申请“吉尼斯”记录,一定榜上有名。好莱坞的影片,通常一部要拍1000多个镜头,而香港电影仅区区300镜头左右;3:1的比差。素材的多寡,加之用心的深浅,二者剪出的影片,品质孰高孰低妇孺皆知。回观内地影片,冯小刚拍片是一年一部,《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的摄制周期均为大约两年。姜文的《子弹》更是用了2年去改剧本,大的改动达9次之多。《阿凡达》的空前成就基础于卡梅隆12年的千锤百炼。可知真正的艺术精品,不仅需要才华,亦需时间的滋润。“遗憾的艺术”电影更是如此。
横向环视,韩国人的电影创作态度就相当认真,其投资标准都是在剧本、导演、演员已确定的情况下才得以形成。比较之下,“不拘一格”的香港电影就相形见绌、等而下之了。
四、 “无厘头”文化的负面影响:
所谓“无厘头”, 乃“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其时,香港社会随着“九七”的临近,政治焦虑、社会焦虑日益浓厚,电影文化也陷入混乱迷失和自我沉溺的状态;“无厘头”电影因而应运而生,它以游戏、解构传统的方式,消解其时港人的“身份焦虑症”,满足观众的心理宣泄和慰籍需求。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无奈文化”、“乱文化”。它不考虑剧情的合理进行,现实生活的逻辑,情节间的勾连,线索的明晰有序;这样莫名其“妙”的“无厘头”电影,理论上只能存在于一时,不可“复制”、亦无法“持续”。果然,随着无厘头“文化”几年后的消退,“无厘头”电影亦随风而逝。
无奈香港电影就此养成了“乱搞”的习惯。现在的内地,由于社会各方面存在着许多非“公平和正义”的现象,因此客观上存在心理宣泄的需求;除了网络主渠道(“主动式”渠道)以外,银幕也是渠道之一(“接受式”渠道)。不过,随着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由浮躁回归理性,这种需求将逐渐减弱或消失。就此而言,“无厘头”电影不仅在它的的“老家”香港,在内地亦将行之不远。更主要的是,“无厘头”电影本身形式上的错乱无解,和内容上的贫乏无聊(可简易定义其为“精神病式映画”),是它“生命周期”短暂的根本。
除此而外,在拍摄资金的使用,拍摄周期的规划、“影片质量均衡系统”的确立、演员的酬金比例和上限等等方面,均未形成制度。总体上,香港电影工业表现出一种“不崇尚制度,甚至逃避制度”的形态。如果以相对成熟的美国电影工业作为标杆的话,(超越需要以学习、借鉴为基础),香港电影在工业形态的标准化方面存在着相当差距。
综上所述,香港电影的衰败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政治、社会生态的变动而外,香港电影工业自身存在的种种产业弊病,使其走向末路成为不可避免。实际上在其灿烂如花的时候,早已潜藏着今日枯零的伏笔。

5. 香港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
打进美国,李连杰拍《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打进美国,吴宇森到美国拍《断箭》《变脸》去了。
留下来的港星也是青黄不接,周星驰97过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到是97以后新人中陈小春
郑伊健,古天乐,谢霆锋,冯德伦,吴彦祖等都上了位,他们的电影作品比较受欢迎。
可是后来回归后几年,港星在国外转了一圈又回国发展,而且都辗转内地市场。
但是港片已经变了一个味了。

6. 香港电影是如何从鼎盛期走向衰败的

香港电影至于如何从鼎盛走向没落,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没有成功的转型跟上时代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电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非常经典的。不仅捧红了很多当代明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浪潮。在黄金时段当时的港片,一年的创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香港电影诞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各种盗版的存在现象非常多。这样香港电影出现了信任方面的危机感。很多观众对影片的质量存在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再加上内地电影的崛起,从而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正常发展。所以从现在的各大电影,既然来说都很少看见香港电影的出没。到这里也是挺觉得惋惜的,不过时代就是这样,需要各行各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7.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在97年以后,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学了很多,不仅仅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出来,还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上映了,冯小刚的、张艺谋的都是很好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导演,还有陈凯歌等人。大陆电影的百花齐放,让很多人更多的关注大陆的电影,而不是香港的电影,所以才有人觉得香港的电影已经不行了。

香港喜剧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8. 香港电影在进入2000年后一蹶不振的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的衰落,发生在1997-2002年这5年,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海外市场开始大片沦陷,而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之后,院线制改 革,释放市场活力,大陆市场才开始起飞,香港电影才认识到大陆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的进入。大陆市场虽然在大幅扩大,但是香港电影并没有获得恢复的机会,因为大陆电影的本土文化亲和力和大制作电影的投资力度,是香港电影所无法比拟的。香港电影无法跟大陆的本土电影力量竞争,导致失去复活的机会。注意,是失去复活的机会,而不是进一步衰落,因为她的市场实际上是增加了的。

9. 都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死,您认为致使电影界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您认为这样的局面还会持续多久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90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梁朝伟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香港电影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有人认为他的“无厘头”文化和"XX"后港人逃避现实的心态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80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80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电影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 《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剑雨》由小马奔腾影业和香港寰亚综艺共同投资,高额的成本,据悉耗资1400万美元,重量级的制作班底,加上12位国际大牌演员的加盟使得其成为一部最具期待的大片。此外,大S、林熙蕾、吴佩慈、江一燕几位性感女星的出演,也为这部武侠悬疑爱情巨制增添了几分“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