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相关争议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奖?
内地影评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届颁奖礼的气氛:“现场除内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几乎全程说粤语,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特别顾及台下内地嘉宾感受。原因不说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经从最初的彷徨,到现在的稳守,讲到底,与其一味迎合求变,妄图接内地观众的地气,不如利用内地资金,拍自己最擅长的类型、题材,用专业经验开拓新市场。”
香港影评人列孚也有同感:“现场到的电影人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我感觉香港电影近两年有一些复苏的迹象,有一些卖座电影,口碑也不错,给了行业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踊跃一点,气氛也好一点。”
身为“老板”的于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这种香港导演的自信:“像许鞍华这么艺术坚持的导演商业上能成功、《龙门飞甲》、《窃听》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极大的提升自信的,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和内地融合。麦庄和我合作了几部戏后这么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内地市场,多少人追着给钱拍戏,这批导演非常活跃,手里都有7、8个项目,内地各种投资人老板都追着买单。”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则认为颁奖结果总体没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虽说《桃姐》的确是不错的电影,但它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几个奖项,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现在香港电影人的保守心态,越来越强调这是一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电影节,要把奖留在香港的感觉。反而台湾的金马奖会青睐一些低成本的文艺片,比如内地出产的片子可能我们原来都没注意过,通过金马奖反而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阳六百里》等,形成和内地评奖的有效互补。香港金像奖越来越倾向本地制作,对内地观众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减弱。”
《桃姐》到底该不该拿那么多奖?
内地电影学者索亚斌对《桃姐》以创纪录的方式囊括重要奖项表达了担忧,香港影评人列孚亦不同意给《桃姐》那么多奖,但对港人的心态表示理解:“《桃姐》获得5个大奖,我的感觉是有点香港电影人对香港电影复苏的境况很珍惜,对《桃姐》不仅是评价很高,而且票房不俗,于是产生了比较偏向的心理吧,尽管我个人不太同意它拿那么多奖,但从良好愿景来说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为行业的一员,列孚也拥有一张香港金像奖的选票,他将“最佳影片”投给了《夺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给刘青云,“最佳剧本”投给《窃听风云2》,叶德娴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导演”投给了姜文。
索亚斌对叶德娴得最佳女主表示毫无疑义:“但刘德华就一定演得比葛优、姜文好吗?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亚斌认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认可源于香港电影人的心态——对香港身份的坚守,“从近几年来看,最优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经北上了,就连声称要坚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没有坚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华语市场的商业电影,许鞍华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坚守,许鞍华可能是整个中国电影届心态最平和最淡定的导演,她曾经进军过内地,但发现超出她的掌握后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为题材。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对香港生活不熟的内地观众也能从《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东西,内地观众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不像《打擂台》之类的电影内地观众看起来会比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让子弹飞》到底冤不冤?
姜文带着同声传译耳机,在台下安静地坐了一整晚,谁也不敢揣测他的心情——13项提名只得一个最佳服装造型奖,而且获奖的还是香港美术指导、服装造型界的祖师爷张叔平。《让子弹飞》让姜文在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上拿奖拿到手软,13项提名大有横扫金像奖之势,最终却只落得个黯然收场。
连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为姜文喊冤:“姜文+《让子弹飞》是我在2011年看过最厉害、精彩和牛逼的电影,在昨晚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中,什么奖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极大的沮丧。沮丧是“标准”在哪?如果奖项只是种商业和政治的游戏,那香港在玩什么?”
索亚斌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谁拿奖都无可厚非,“但本来我觉得《让子弹飞》会获得一些奖项,比如最佳男演员之类,因为我觉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拍的比较像香港电影,姜文借鉴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他俩的表演风格其实是在向周润发靠,这种既有生活真实,又有夸张游戏感的风格是内地的斯坦尼体系培训出来的演员不一样的,但很有种鲜活的感染力。整个电影的快节奏、喜剧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过去电影带跟我们的感觉很像的。我以为会获得普通观众和电影人的认可,现在看来还是心态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为香港人,列孚认为《让子弹飞》的劣势在于文化的理解上:“这届的竞争对手都蛮强的,《让子弹飞》略处于下风也属正常,也不能说香港电影人对大陆电影人有什么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陆的人也许不太能了解《让子弹飞》这种地道的大陆文化题材,又带点魔幻色彩的风格,对普通行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而评论界本身对电影会比一般行业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读、挖得更深一点,所以才会把奖给姜文。”
列孚认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为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电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认可度高,跟香港台湾电影界多年来的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而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时日。
合拍片已上轨道
在金像奖提名榜单中大热的几部电影,除《夺命金》外,均为合拍片,连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龙门飞甲》勇夺5亿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窃听风云2》票房口碑双丰收,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终于不再是题材单调、风格夹生、台词雷人的代名词,慢慢走上一条内地资金、香港故事、两地视野的正轨……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用“非常熟练”、“专业”、“和内地融合”来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导演和制片人都有了稳定的投资方和发行通道。”
列孚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从《桃姐》到《春娇与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陆市场的状况和创作实施情况进行结合已经有一些经验。“于冬的博纳影业、王长田的光线这样的电影公司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比国内的电影人了解会更多,跟香港电影导演和编剧彼此比较熟悉,沟通也比较多,形成比较和谐互动。”
索亚斌则从内地创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内地创作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没跟上,内地电影人基本上没有像许鞍华这么淡定的人,跟许鞍华一个级数的导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业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较好就走上了不归路,比如张艺谋,有的人虽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尝试。有人曾做过数据的调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导演(冯小刚(微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还算上宁浩(微博)、陆川(微博)吧)外,绝大多数的卖座华语电影基本都是香港导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较发达的商业电影经验整合适应内地的情况,而我们内地影人在商业电影创作上的确缺乏经验,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对,十年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有机会跟陈凯歌、张艺谋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但他们不屑,错过了机会。中国商业电影出现断档,于是被香港电影人补上了。全世界范围内能拍3D武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个人,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为在内地受到的审查的约束太多。”
评奖规则不太可能变化
金像奖的评奖规则也常成为被质疑的对象,《桃姐》连获四奖、《让子弹飞》被完全忽略、刘青云有可能因为两片入围、选票分散而错失影帝……这些都与金像奖的评奖机制不无关系——和三大国际电影节及金马奖不同的是,金像奖参考的是奥斯卡的行业全民投票制,根据导演协会会长尔冬升的说法,有一千个选民。
詹瑞文在力挺《让子弹飞》后继续发微博炮轰金像奖评奖机制:“张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说的是剧本、导演、演员……我不是想说拿到奖的有问题,都是被动的,我说是怎么样的评审机制会出到这个结果,支持香港电影不应等于以“喜欢”、“支持”、“鼓励”作为成就的标准!”
尔冬升在2013香港导演会春茗上坦承内部有研讨过要不要改一下,“因为确实会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给你,我们也研讨过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电影不是靠商讨,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会有段时间维持民选。我们的规矩是可以拉票的,但当然不能买票。”
列孚认为金像奖评奖机制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时间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建议把金像奖评选内容扩大变成两岸三地金像奖,很多行内的人态度很鲜明地表示反对。”
索亚斌亦认为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纯粹的香港电影在一段时期内其实是不会消失的,很多年轻的导演刚出道都会倾向于拍本土电影,比如今年得奖的《大蓝湖》,只不过内地不会给予太多关注,我觉得香港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越来越强的,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奖要尊重香港当地人的文化范围。”
㈡ 影视圈有哪些一手烂牌却打出王炸的演员
一把烂牌打出王炸的演员,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宝强、杨超越、岳云鹏几个人吧,他们都是从底层走出来的,而且最开始也没有很好的资源,但却成为大家所熟知的演员。
而岳云鹏大家都知道他小小年纪就到北京,到饭馆里面去当服务员挣钱养家。后来是因为遇到了恩师郭德纲而走上了相声之路,可是最开始他并不是德云社最受欢迎的徒弟。后来通过比赛和各种演出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并且总是不停地表示对恩师的感谢。他身上的幽默细胞和知恩图报的特质也是让大家喜欢的重要原因。现在他也算是在综艺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很成功的草根明星。
㈢ 周冬雨获香港导协奖最佳女主角,香港导协奖的含金量有多高
香港导协奖的含金量,对于周冬雨这种级别的女明星而言,属于先提前沟通一下,如果确认奖一定会颁发给自己,那还是可以去的那种程度。
甚至很多奖都变成了给奖才会参加,不给奖就不会参加了奖项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流量会和关注度而继续主办下去,主办方会把奖项给一些空有流量但并没有演技的明星。比如说李易峰,个人对李易峰的印象还可以,但有一些奖项他真的不敢打,或许他应该学胡歌一样,鞠躬说一句受之有愧。
随着世界的发展,总有一些辉煌会过去的,就是不知道电影奖项的下一个制高点会是什么奖项了,或许可能会和网络媒体有关。
㈣ 演员易烊千玺再次凭借“小北”享誉国际,他凭这个角色获得过哪些奖
易烊千玺凭借“刘北山”一角,斩获了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第17届广州大学生电影展最受大学生欢迎男主角、第28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男演员等权威奖项。
而男一号易烊千玺也收获满满。他凭借“刘北山”一角,成功斩获金像新人、百花新人、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等多个奖项。不仅如此,易烊千玺还凭借“刘北山”一角,成功提名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男演员、第2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演员等,真是成绩斐然。
㈤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历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繁荣,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示了本届纪念特刊候选人造型合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等候选人集体亮相,两位影后候选人汤唯和赵薇分立金像奖杯左右,影帝候选人刘青云与另一位影后候选人吴君如则处于前排最中央位置。
㈥ 香港金像奖在世界的影响有多大
“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奖项。与台湾电影金马奖和内地电影金鸡奖并称为中国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
至于世界嘛,你看看每年来参赛的外国影片和寥寥无几的嘉宾就知道了。当然,金像奖的限制也是个原因,比如参赛影片还必须符合“影片有香港投资(不论比例大小);导演是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居民;有1/3以上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公民”这三项条件中的两项。这就把很多即使想来参赛的世界名片排斥在外了。
所以,世界影响不大。
㈦ 除了远东电影节的最高奖,《少年的你》还拿下了什么奖项
除了远东电影节的最高奖,《少年的你》还拿下了的奖项如下: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奖最佳影片,第二届金众电影青年最受欢迎爱情电影、最卖座爱情电影 、年度青少年选择奖,第27届华鼎奖最佳影片,第28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奖华语十佳影片、年度新人男演员奖。如果你喜欢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你觉得《少年的你》值得获得这么多奖项吗?欢迎你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㈧ 香港娱乐圈各项最高荣誉是
香港电影金像奖(英语: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电影界一个重要奖项,为亚洲地区重要电影奖项之一。秉承「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香港电影)」的信念,多年来香港电影作为香港文化代表风靡全球,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成为华语电影指标之一。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於1981年,当年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蓬勃发展之时,金像奖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电影佳片涌现。其後在80年代,香港电影界开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如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导演协会、香港编剧协会等,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审委员会也开始纳入多个电影专业团队,评选机制也参考多个专业团队的意见和评分,直到今天金像奖的评审委员会已经有超过20个。
从创办之初,金像奖已立足於香港本土,1980年代开始,由於香港电影产业发展非常蓬勃,吸引两岸三地大批精英云集,每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都会邀请大陆金鶏百花奖组委、大陆的中国导演会、台湾电影金马奖组委等大中华电影工作者出席。
香港电影金像奖见证香港电影过去的繁荣、曾经的低落和最近的复甦调整,表扬对香港电影和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从业人员。从设立初期至今,主要奖项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演员等等。
㈨ 香港电影导演会的介绍
香港电影导演会成立于1988年,截至2014年已二十五个年头,香港电影导演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吴思远。香港电影导演会又简称香港导演会,在每年春节过后,香港导演会都会举行春茗会,由200多位导演会成员投票推荐上年度最好的影片,由于所有的投票均来自导演,所以这个奖也被誉为是香港导演圈里的“奥斯卡”。由于近三年的香港导演协会的“内部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有着100%的吻合率,导演协会奖也因此被喻为是“金像奖的风向标”。
㈩ 香港金像奖的主办机构是谁阿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嘛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
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是唯一非牟利团体,只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 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香港电影金像奖红地毯(20张)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