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
打进美国,李连杰拍《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打进美国,吴宇森到美国拍《断箭》《变脸》去了。
留下来的港星也是青黄不接,周星驰97过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到是97以后新人中陈小春
郑伊健,古天乐,谢霆锋,冯德伦,吴彦祖等都上了位,他们的电影作品比较受欢迎。
可是后来回归后几年,港星在国外转了一圈又回国发展,而且都辗转内地市场。
但是港片已经变了一个味了。
❷ 香港电影都叫警察叫什么
香港电影都叫警察叫条子。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
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分别是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
电影制作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第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第二,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第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
❸ 香港导演集体扑街,未来的香港电影会怎么样
首先,香港电影集体扑街是指合拍片还是本土制作。
至于,香港电影未来会怎样,不会死的,毕竟之前最困难的时刻也挺过来了。
❹ 有个香港电影里有学生集体排练梁山伯与朱丽叶的叫什么
《辣椒教师》
名校校长林甘霖(林尚义)与训导主任Miss Lau(陈法蓉),只重视高材生,将问题学生像次货一样,交由教不出状元的平庸老师来补救,完全疏忽学生的家庭、情绪等问题。新来的欧Sir(陈勋奇)主动要求,接手这群看似无药可救,其实是「智优生」的Form 5E坏份子,如:沉迷电脑、逃避现实的May(陈杏研)和妹妹Queenie(陈逸玲),作风豪放、能歌擅舞的Judy(冼爱莲),[Tomboy]Rachel(甘凯欣)和她的女友Candy(彭慧君),等等。
刚巧林校长的女儿Miss Lam(杨恭如)也有同样的理想,二人联手实践欧Sir的「非常教学法」,并鼓励音乐老师贝Sir(雷颂德),以摇滚乐代替沉闷的古典音乐,体育老师伍Sir(付小明),用流行舞代替刻板的体操,令课室充满生气,将顽劣的学生一一纳入正轨。
欧SIR甚至不惜一切将学生从自杀边缘拯救回来,原来他背后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在校际舞蹈节上,欧Sir、Miss Lam、贝Sir、伍Sir与E班同学,演出充满创意的Rock版「梁祝」歌舞剧,全场掌声雷动,证明了「非常教学法」众师生努力的成果…
❺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当年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场变了,香港并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依托。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
电影特点
工业化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赶时间
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飞纸仔
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❻ 香港演员集体北上圈钱而论,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烂片
在雍和宫附近的一家小面馆里,陈嘉上捧着一碗面,吃得津津有味;在竞园赶往王府井的路上,刘伟强堵在东三环外,很闹心;此时的关锦鹏正在苏州拙政园享受着鸟语花香,发着小呆……“如果在北京开香港导演协会的年会,应该没什么问题。”刘伟强曾这样说。如今,这些“香港名导”已经开始适应“北上”之后的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和内地制片商以及从业人员的合作,却进入了有点尴尬的磨合期。
从2003年CEPA签订以后,内地和香港在电影方面的合作越发紧密。这两年,内地电影票房的跳跃式增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跨过深圳河,把事业的重心北移,并且在内地开出了工作室。内地出钱,香港导演出力的合拍片也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模式。
香港导演近几年对于内地影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据统计,2010年的十大华语票房单片中,香港导演的电影就多达五部。香港导演用最快速的方式引进了商业片的操作理念,带来了口碑和票房兼收之作,像《十月围城》、《画皮》等堪称合拍片的精良范本。另一方面,在这一片繁荣之余,香港导演依旧还没完全适应内地的电影生态,在制度以及合作方式等方面都还在探索状态。由于内地的审查制度,很多香港导演从原本擅长的警匪、都市等现代题材转到更容易通过的古装题材,这也导致了古装片的“扎堆”现象。那些投奔内地大制片方、合作开工作室的香港导演们也不见得一路顺遂。前有陈可辛和博纳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有彭浩翔和江苏广电的合作因合约问题而没了下文。同时,也有部分香港导演的作品又被冠以了圈钱烂片的称号。
在这波北上小高潮继续高涨之际,我们走访了不少香港导演和业内人士,听听他们对于北上之后进入磨合期的看法。
❼ 高分!好莱坞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影响!!
香港誉称东方好莱坞!
先从好莱坞与香港的电影历史背景来看一下.为什么世界电影第一大产业,在美国好莱坞形成?美国建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强了整整二百多年,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欧洲被二战差点拖垮,但美国却成了二战最大的受益国,社会政治济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批人才纷纷涌入,值当盛世之际,娱乐业重镇自然也非它莫属.苏联的电影业听说当时也是很强,还产生了塔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大师,俄罗斯在文学上是我精神的故乡,但现代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过的象<雁南飞>这样的电影,显然不能和好莱坞比,极*权*体制必然讲求单一的文化结构,我估计当时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电影水平差不多,只数量多根本没用的.在艺术片的领域,现在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完全可以与好莱坞相抗衡,但商业片领域几乎没有涉及.
在亚洲最有可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其实是日本.日本从十九世纪甲午战争以后,已经取代了中国,成为亚洲的宗主国.虽然二战是战败国,各大城市还被美国飞机夷为平地,但五十年后,进步神速的日本无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亚洲的最强盛国家.他们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剧风靡全亚洲,而他们的电影业水平,比卡通差点,比日剧强点,总体水平也很高,绝不下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但日本文化谁都看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单一,太单一了.根据<菊与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复杂,用耻感文化来形容,我真觉得太像了.但不知怎么回事,日本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单一,美是美到极处,但敏感脆弱,固守于一处.他们所有的优秀发明,都归到了一个套路里.所以,曾经令我着迷不已的日剧,现在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内地刚兴起的连续剧.但日本国家实力摆在那儿,后劲很足,哪天他们福至心灵,我们追都别想追.撇开日本,能成为电影业基地的还有印度韩国,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浓厚,极度缺乏现代性,不说了,而韩国影视业的兴起,是近两年的事,我看过一些,应该说比较不喜欢,只有金基德给我印象深刻,韩国影视虽然现在很火,但文化特色,总体水平根本无法和日本中国相比,我不看好他们,也不说了.
中国内地有上百年的天灾人祸,建国后三十年封闭,原来旧上海的电影从业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东方好莱坞,从这种简单比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是不是也很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历史环境上的天生不足之处呢.
第二我们从文化内涵上看.何为艺术?广义上说,只要美的,独特的,都算艺术.狭义上说,艺术不是商业片讲求的感官刺激娱悦,而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命脉的显现,是历史社会血肉的一个有机部分.可我们惊讶的发现,香港电影从李小龙那个时代起,虽然影响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业片,竟然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片导演.王家卫在形式画面情调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失落上,也算有些内涵.而关锦鹏,许鞍华,陈果,张婉婷拍的其实都是伪艺术片,没有一点心灵的冲击力.
我看过好莱坞60年代以来的所有获奖电影,我发现大部分都是艺术片,就说<魔戒><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片,也都冠以史诗二字,香港那么多商业片,有哪部敢称之为史诗(比如影响巨大的武侠片)?面对好莱坞艺术片赚钱(<阿甘正传><教父>风靡全球),商业片又极具艺术价值,香港电影集体失语.问题在于,香港影人只为赚钱拍片,比如一个片子火了卖钱了,就一定要跟风把它拍烂拍死为止,而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绝非虚词妄言. 周星驰搞笑片十多年来的一枝独秀,恰恰说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单薄可怜.造成的结果就是,港片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没有一点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爱上上签>这样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睐,以华而不实的枪战片古惑仔片欺骗无知少年.昔日的辉煌,在于港片突然横空出世,新鲜刺激,但技术与文化内涵也只是刚具雏形,现在,吴宇森,林岭东,去了好莱坞,徐克和唐季礼最近几部电影差强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场,败也市场.97前后,大批香港电影人奔赴好莱坞,跑掉了一批中坚力量,这有多方面原因.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场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市场服从的是赢家通吃的规则.比如,在电视上转播乔丹比赛的时候,你还有兴趣换台看国内的甲级男篮么.好莱坞历史上多次吸引外来生力军,强大自已,这次它把视线转向东方,利用自已强大的资本和市场,挖香港电影的墙角,结果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真的又一次赢了.而香港电影的后备力量却严重不足,有才华的新锐导演没有几个,港片自然举步惟艰.本来拍片就是为赚钱,面对巨大利益何乐而不为呢,在好莱坞拍一部主流商业片,导演的酬金一般是几百万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几十万美金.成龙在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烂片,他自已也有点过意不去,但说起那边来,钱确实好赚啊,他的身价一部就是二千万美金.换作你,你去不去?
这几年香港电影吸纳了许多内地演员,许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动,这是可喜现象,说明香港影人很聪明善于变通,但我估计内地帮不了什么忙,为什么呢?这我到第五点时再说.
第四,还是市场.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仅在内地就取得了一亿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简直乐坏了电影公司,再到东南亚跑一圈,还不赚个盆满钵满,这种一本万利的投资有谁不愿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经济滑坡,失业率居高不下,电影业自然受到牵连,据说制片人有了个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来投资了.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来看看我们内地市场.
改革开放二十年,内地经济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长,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内地的市场巨大,应该需求比原来更加旺盛啊,可还是败在市场手里.因为市场空间被其它娱乐形式大大挤压后,市场反而变小了.八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可现在青年人最喜欢的是上网.就算要看电影吧,网上看,或者,七块钱买张盗版DVD,一块五租个碟(我们这儿的价钱),回家对着家庭影院,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谈恋爱的已经很少人跑电影院了.
我九八年参加工作,是在文化宫,电影院也呆过,亲眼见证了我们这个苏北小县城电影市场的萧条.最多那时,我们城区一共有五六家电影院,各个乡镇也都有一家,当然,所谓的城区,只是一条叫人民路的主干道,加上几条破旧不堪的次干道.但到九八年时,电影公司倒闭,下属摩登影厅关门大吉,只剩下了我们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剧院两家.不过就是那时,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场,影院里还总是坐满了人,承包老板只要一年搞好几个大片,拉几个学校,那是稳赚不赔,碰上<泰坦尼克>,一个片子据说就赚了十多万.而时代与社会的变革的影响,那时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方面深深体现了出来,随着国企纷份倒闭,工人下岗,私人企业增多,城市不断拆建改造,服务业娱乐业兴起,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一年就变一个样,游艺房,茶餐厅,加啡馆,保龄球室,泡脚按摩店,迪厅,演艺厅,KTV,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起,每隔一段时间就听朋友谈起,哪儿又开了一家好玩的去处,而且由于我们这儿是小地方,只要是新开的休闲娱乐场所,必定是蜂拥而去.前两年,我在报上看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网吧竟然达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计,现在起码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电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师傅有次回来,闲聊间向我问起,今天有几个人呐?我回答,今天不错,有十几个人.我师傅瞪大眼睛,你说什么?十几个人就算多了?我说,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风,也是从来没有”白板”的,现在晚上到了放映时间,往往左等右等不来人,常常关门提早下班,有时来了两三个人吧,老板掐指一算,还不够开消电费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后来,人民影剧院被改做演艺厅,而我们工人影院在04年终于因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长要求我们影城必经营电影,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做电影朝天蚀本,怎么养这么一大帮人?我估计最终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个厅做电影,豪华装修提供贵族享受,其它三个厅全部出租.
所以,这样来说文化生态也是变动发展,自生自灭,强求不得.香港电影人曾发出求市的倡议,此话很不通,市场可以救么?艺术可以救么?电影业曾经担负的娱乐主体地位,已被更强势的电脑游戏互联网所取代,而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将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未来互联网上的某种新艺术.以前的古典音乐,绘画,文学,不也是早让位于现代流行艺术了.现实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本该就是这样,香港电影人可以执着,也可以离开,不管什么选择,实实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电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艺术形式,我们说港片的没落也是相对于以前的港片和好莱坞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奥斯卡直播,一档娱乐节目请了一个香港导演做嘉宾,面对举世注目的奥斯卡,确实有点叫人眼馋,这位嘉宾说,我听说中国不久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为什么我们要去羡慕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已的电影业做强了,然后把全世界的人请来.我当时一听有点心动,就象拯救香港电影有种说法,内地发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强强连合优势互补,溶入内场电影业寻找出路.这种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过是打官腔说套话罢了,这个香港导演片子拍得不咋样,但我想还不至于如此无知.
我们这个最大的经济体,真是那么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们还是小康社会啊.以前太穷了,现在有了点钱以后,常有人喜欢这么说大话.我们其实仍然不富,更不强.我们的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做人家的廉价加工厂,利润率极低,但遭到国外多次反倾销,还被迫汇率升值后,便急着谈创新型国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术创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韩国了,那么基础科学领域呢,我们未来五十年可以出几个诺奖获得者么?再说,关系着国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领域,由于历史革命和意识形态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芜.而教育这么重要,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改善?有一种观点是,经济发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会瓜熟蒂落,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有道理,如果不从制度上来保证,那么社会的发展当然是危险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国家,总是出乱子.国外学者甚至把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看成是世界未来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隐患之一.
前几天,我们单位一个承租户来办公室找我们主任谈话,他是大承租户,财力雄厚,在停车位广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额,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必须照顾中小承租户的利益.但不管我们主任怎么说,他胡搅蛮缠装听不懂,最后,说着说着终于说漏嘴了,他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强者生存,他们没本事,就得让我们有本事的.我知道他这样说一点都不稀奇,平时里我接触的一些人更卑劣无耻,可当时我还是惊讶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现实处境啊.别看我们中国人表面上和气客套,其实很多人内底里全是魔性鬼气,没一点人样,.而我在媒体上经常听说的是,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中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什么的.
香港电影曾被称作奇迹,可要说奇迹,本来就是长不了的.它难道注定要如夜空的烟花,绚丽灿烂,却只能经历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没有法子,我也不抱什么期待.
❽ 《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
启蒙期(1896-1912)
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期(1913-1925)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 追装展 、罢课,以示抗议。
同年6月,大陆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电车工人及不少学生加入罢工、罢课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开始加以镇压。
当时香港人口不过六十多万人,但参加罢工的人数已高达廿五万,其中超过廿万更离开了香港到达广州。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响,「大汉」、「两仪」等电影公司被迫结业,「民新」、「光亚」分别迁往上海和广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电影工业者,不少都到广州求发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电影《偷烧鸭》的主角)便在广州创设了「钻石影片公司」。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却令广州的电影事业蓬勃一时。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不过,大罢工期间,仍有人用「满天红银幕公司」的名义,在香港及广州拍摄了29部新闻纪录短片。这些短片被剪辑成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命名为《香港时事画片》,并曾于香港的「九如坊新戏院」(位置约现时上环摩罗街附近)放映。
在这段香港电影业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过的港产片是大罢工前出品的《从军梦》,而唯一和电影有关的活动是「香港演员养成所」的成立,导师为香港电影的先躯者黎北海(黎民伟兄长)。
幸而,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当时的电影院,除了以放映西片为主,亦放映过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贵全集》。该片是第一部在美国摄制、由中国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复苏、成长至被摧毁的香港电影(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当全国一窝蜂地拍神怪武侠片时,它推出了一连串主题健康、风格清新的电影,包括第一部打进美国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国得奖的中国电影《渔光曲》等等,不但改变了国外人士对中国电影的观感,更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部份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国粤语并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戏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林家声和 艳芬等等。
至于戏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戏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戏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挤己统 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香港电影的求变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❾ 香港爱情电影的特征...
时尚,快节奏的恋爱,还有比较能体现香港特点的东西,就是说香港的爱情电影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里面,所以才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啊。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
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分别为: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人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电影特点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❿ 为什么早期香港拍电影速度怎么这么密集一年有十多部电影
天时地利人和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
那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台湾地区,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当时大陆才刚刚开放,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香港电影一时间就成了录像厅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脏的录像厅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像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当时,周润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但很快就被张曼玉打破。张曼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
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张彻的徒弟吴宇森拍出了后来让他蜚声国际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岭东拍出的现实题材的代表作《监狱风云》两部;而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也风靡一时;刚从编剧转型导演的王家卫也找到了合作拍档杜可风,凭借《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艺术片大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