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那些教育类的电影--适合小学生看的
《少年雷锋》 上海电影制片厂
《驴嘎上电视》 北京电影制片厂
《小象西娜》 上海电影制片厂
《鹤童》 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影制片厂
(二)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孤儿泪》 北京电影制片厂
《我也有爸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孙文少年行》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刘胡兰》 山西电影制片厂
《红发卡》 南京电影制片厂
《离开雷锋的日子》 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紫禁城影业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长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知识老人》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三、纪录片2部
《近代春秋—从鸦片战争说起》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香港·1997》 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电视委员会
第二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广州来了新疆娃》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白马飞飞》 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
《鸦片战争》 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
《红河谷》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紧急救助》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滑板梦之队》 宁夏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
《犬王》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背起爸爸上学》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爱迪生的青少年时代》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伟人爱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二、动画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大森林里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4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快乐家家车》15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格列佛游记》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前苏联高尔基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三、纪录片8部
《国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风景这边独好》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革命领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孙中山等领导人革命历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从鸦片战争说起、天国风云、变法前后、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国)
《山梁》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丰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周恩来外交风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新动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比尔·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献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五、供高中学生作为电影精品艺术赏析的影片2部
《安居》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白比姆黑耳朵》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前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出品)
Ⅱ 哪位好心人给我提供有关反映中国近代青年英雄人物影片的片目,谢谢!
一、故事片10部
(一)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少年雷锋》 上海电影制片厂
《驴嘎上电视》 北京电影制片厂
《小象西娜》 上海电影制片厂
《鹤童》 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影制片厂
(二)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孤儿泪》 北京电影制片厂
《我也有爸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孙文少年行》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刘胡兰》 山西电影制片厂
《红发卡》 南京电影制片厂
《离开雷锋的日子》 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紫禁城影业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长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知识老人》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三、纪录片2部
《近代春秋—从鸦片战争说起》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香港·1997》 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电视委员会
第二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广州来了新疆娃》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白马飞飞》 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
《鸦片战争》 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
《红河谷》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紧急救助》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滑板梦之队》 宁夏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
《犬王》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背起爸爸上学》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爱迪生的青少年时代》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伟人爱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二、动画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大森林里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4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快乐家家车》15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格列佛游记》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前苏联高尔基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三、纪录片8部
《国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风景这边独好》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革命领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孙中山等领导人革命历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从鸦片战争说起、天国风云、变法前后、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国)
《山梁》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丰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周恩来外交风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新动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比尔·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献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Ⅲ 有哪些好书被拍成了电影
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被不同导演在不同时期拍摄成电影。1992年,派拉蒙影业出品,朱丽叶·比诺什,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第一个版本。1939年上映,是由威廉·惠勒执导拍摄,劳伦斯·奥利弗、梅尔·奥勃朗主演的一部爱情片是第二版本。
Ⅳ 高尔基的<<在人间>>主要讲什么
经典名著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荧屏再现
影片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39年出品。
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广阔而复杂的多面生活。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现了生活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压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现了人的纯洁、质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获1941年度苏联国家奖金.
高尔基的名著,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赛�6�1马克西莫维奇�6�1彼什科夫。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间》是这套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少年高尔基走进社会,工作(实际上是童工)之后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经历。高尔基十来岁就开始到鞋店做学徒,后来又到轮船上做洗碟工,到一个绘图员亲戚家做助手兼佣人,到圣品店做店员,在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助手,并相继接触了一些上层人物,看到了许许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会现象。高尔基通过回忆他少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种种社会现象。
在人间 简介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瘳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Ⅳ 世界公认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有哪些
世界公认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有这十部:《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第十名:《飘》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经十年完成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这部作品被称为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1939年,美国导演维克多·弗莱明将其拍摄成电影,中文影片名为《乱世佳人》。由英国演员费雯·丽,克拉克·盖博饰演男女主角。1940年,该影片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十个奖项。
Ⅵ 求: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为促进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影视育人功能,经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评选审定,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的通知》,以便各地做好组织观看和放映等有关工作。
第一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0部
(一)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少年雷锋》 上海电影制片厂
《驴嘎上电视》 北京电影制片厂
《小象西娜》 上海电影制片厂
《鹤童》 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影制片厂
(二)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孤儿泪》 北京电影制片厂
《我也有爸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孙文少年行》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刘胡兰》 山西电影制片厂
《红发卡》 南京电影制片厂
《离开雷锋的日子》 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紫禁城影业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长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知识老人》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三、纪录片2部
《近代春秋—从鸦片战争说起》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香港·1997》 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电视委员会
第二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广州来了新疆娃》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白马飞飞》 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
《鸦片战争》 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
《红河谷》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紧急救助》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滑板梦之队》 宁夏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
《犬王》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
《背起爸爸上学》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爱迪生的青少年时代》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伟人爱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出品)
二、动画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大森林里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4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快乐家家车》15集系列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格列佛游记》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前苏联高尔基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三、纪录片8部
《国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风景这边独好》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革命领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孙中山等领导人革命历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其中包括:从鸦片战争说起、天国风云、变法前后、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国)
《山梁》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丰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周恩来外交风云》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
《新动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美国比尔·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献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五、供高中学生作为电影精品艺术赏析的影片2部
《安居》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出品
《白比姆黑耳朵》 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录像带、VCD(前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出品)
Ⅶ 《童年》的主人公是谁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主人公 阿廖沙
Ⅷ 谁知道《凡卡》相关的故事
我知道,那就是《在人间》,《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家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荧屏再现
影片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39年出品。
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广阔而复杂的多面生活。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现了生活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压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现了人的纯洁、质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获1941年度苏联国家奖金。
高尔基的名著,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间》是这套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少年高尔基走进社会,工作(实际上是童工)之后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经历。高尔基十来岁就开始到鞋店做学徒,后来又到轮船上做洗碟工,到一个绘图员亲戚家做助手兼佣人,到圣品店做店员,在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助手,并相继接触了一些上层人物,看到了许许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会现象。高尔基通过回忆他少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种种社会现象。
在人间 简介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瘳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Ⅸ 看看俄罗斯世界的电影五百字
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
国内战争年代占据苏联银幕中心的是新闻纪录片,主要反映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工农群众的业绩。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拍摄反映革命历史和苏联现实的新影片。1925年,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导演了无声影片《战舰波将金》,歌颂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被称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优秀影片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土地》等。 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转折点,苏联的一批作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作曲家开始为电影谱曲,戏剧演员转而从影。20年代电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辑、节奏和群众场面上,30年代则转向剧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运用语言、音乐、歌唱、音响等表现手法。苏联第一批有声影片中较好的有《迎展计划》和首次搬上银幕的古典戏剧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根据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夏伯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继该影片后出现了一系列较好的革命历史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宁的形象连续出现在银幕上,这是苏联电影艺术的一项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带枪的人》等。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趋于多样化。有描写历史活动家的大型史诗影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政治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些动画片、喜剧片、纪录片和科普片。 卫国战争年代用以鼓舞战斗士气的电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间共拍摄了489部新闻纪录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等。战争年代还创造了文献纪录电影形式,纪录下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他们彻底失败的许多重大事件。这类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反映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传记片在战后的苏联电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尔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色彩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影技术方面取得进展,1955年苏联拍摄了第一批宽银幕影片,立体影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拍摄了不少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的思想艺术倾向几经变化。50年代着重表现下级官兵的战壕生活;战争中人们的悲剧性命运和表现战时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等。6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表现苏联官兵的英雄行为,并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影片着力表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关键时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这也是70年代战争题材的影片的鲜明特性之一。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血》等。70年代战争片的另一特征是展现战争全景,对反法西斯的历史进程进行客观的概述。奥泽罗夫导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诗片,它从苏、德两军统帅写到普通战士、从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灭,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性故事片。类似的影片还有《围困》(原着恰科夫斯基、导演叶尔绍夫)。80年代初问世的战争片,如《胜利》、《岸》(原着邦达列夫,导演阿洛夫、纳乌莫夫)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他们把过去的战争同当代苏联的对外政策联系起来,涉及到诸如战争与和平、东西方缓和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另外,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导演邦达尔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题材广阔、形式多样,道德题材影片有《湖畔》、《热爱人》、《红莓》、《稻草人》、《怀恋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人却遭黑社会杀害的经历,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样一个青年》获全苏电影节嘉奖和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生产题材的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苏联的电影工作者注重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苏联银幕上的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科静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奥赛罗》、罗沙里导演的《苦难的历程》、谢.阿.格拉西莫夫导演的《静静的顿河》、扎希尔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亚.培利耶夫导演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库利让诺夫导演的《罪与罚》等。
戈尔巴乔夫时期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⑴出现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电视纪录片《再揭露》。⑵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近20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等影片。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71年摄制的影片《途中考验》(根据尤.格尔曼的小说《“祝贺新年”行动》改编,阿.格尔曼导演),1986年开禁。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其他9部电影列为禁片,不得在影院、电视台播映。⑶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开禁了许多影片外,随着国家对电影监控的取消,出产影片数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绘社会的阴暗面并充斥着暴力与色情。这类影片有《克莱采奏鸣曲》(1987,施维策尔导演),《小维拉》(1988, B.B.皮丘尔导演),《仆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导演),《衰弱综合症》(1989,穆拉托娃导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维约夫导演)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产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维奇内导演),《太阳灼人》(1994,米哈尔科夫导演),《高加索的俘虏》(1996,C.博德罗夫导演)。
苏联有电影从业人员30万人,电影制片厂39个,其中拍摄故事片的制片厂19个。苏联设有国家电影委员会,负责领导电影事业。1965年成立的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是电影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联合组织。苏联从1958年起以举办全苏电影节的形式展映所有制片厂的影片。 苏联电影从《战舰波将金》开始登上国际影坛,30年代以后经常参加戛纳、卡洛维伐利、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苏联电影在134个国家上映,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从1959年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部,电视片约100多部,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
俄罗斯的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高尔基儿童与青年中心电影制片厂”、“联盟木偶电影制片厂”、“中央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圣彼得堡的有“列宁电影制片厂”、“文献和科普电影制片厂”、在叶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电影制片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电影业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10多年间,俄罗斯电影业发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摄430部电影,而1996年产量仅为26部。近年来影片产量有所回升。进口影片,尤其是美国影片占据着俄罗斯的市场。以1995年为例,俄罗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国电影就占了111部。
近几年来,俄罗斯大力加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通过了《电影法》,为发展“民族电影”铺平了道路。从政府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主管电影的电影委员会,电影归文化部管理;政府设专项电影基金;制片厂设备得到更新;电影院逐步改建,采用最新的放映设备;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改为一年一次,并且由政府拨款资助。俄罗斯电影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近两年最新拍摄的《战争》、《小狗与流浪儿》、《他妻子的日记》、《布谷鸟》、《情人》、《致艾丽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发展水准,反映俄罗斯现代社会和民俗风情。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1885~1905年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婉美丽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罗斯各界观众的喜爱。该片导演尼.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太阳灼人》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谢尔盖.索洛维约夫(1944~)1968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过后一百天》(1973年,获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救生员》(197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温柔年华》(2001年)以苏联解体前后15年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种种际遇。
近年来,俄罗斯私营电影公司发展迅速,私人资本投资于电影业,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罗曼诺夫王朝》(1997年,潘菲罗夫导演)、《小偷》(1997年,巴维尔.朱赫莱导演)、《聋者之国》(1998年,瓦.塔达洛夫斯基导演)、《伏罗希洛夫的枪手》(1999年,斯.加沃罗辛导演)、《宝马》(2003年,彼.布斯洛夫导演)等。
动作片的数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达尼拉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圣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职业杀手,故事在俄美两国展开,以当代为背景。这是俄罗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动作片模式拍摄的电影。
阿.罗果什金从1995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连续拍了三部以俄罗斯民俗为背景的喜剧片──《民族狩猎的特点》(1995年)、《民族捕鱼的特点》(1998年)、《冬日民族狩猎的特征》(2000年)。
2003年,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导演处女作《回归》夺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此前,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尼.米哈尔科夫的《库伦》分别于1962年和1991年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仅把镜头对准50年前的那场大战,譬如阿.罗果什金的《布谷鸟》(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语言不通,最后却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罗果什金导演)、《战争》(2002年,阿.巴兰巴诺夫导演)以最近的车臣战争为背景,直接反映了内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历史题材的《小牛犊》(2001年,亚.索库洛夫导演)描述列宁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对列宁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故事片《寡头》(2002年,巴.鲁金导演)反映俄罗斯近20年暴富起来的人及其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
总体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Ⅹ 要十本名著的简介
(一)《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三)《名人传》本书由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贝多芬传》组成。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四)《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全书共分四卷。小说以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作品想像丰富,手法夸张,讽刺尖刻,语言朴实,用语简洁。全书的虚构和细节的真实结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力量,是开创英国文学史上讽刺传统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网络全书。
(六)《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七)《水浒传》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八)《父与子》这篇小说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是一部较成功的社会政治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巴尔扎罗夫费涅奇卡和基尔沙诺夫的三角爱情,反映了先进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贵族思想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小说中的父辈和子辈正是以思想观点为标志。作品描写生动、细腻,含意深刻,给予读者高度的艺术享受。
(九)《飞鸟集》共收诗325首,多来自《尘埃集》,本集实际是诗人的内心历程的记录,犹如旅途之鸟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以进化论的观点和朴素的辩证观点,揭示了生活中的不少真理,流露了作者自身的神秘主义,宗教观。
(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分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作者在大量搜罗民间奇异传闻与借鉴前人之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以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揭露当时官场腐败黑暗,暴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描写人与狐鬼的恋爱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理想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