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当代伊朗电影的黄金品牌
摘要 您好,儿童电影是当代伊朗电影的一个黄金品牌,数量多,质量高。《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白汽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风带着我飞》、《水缸》等。
『贰』 求高人帮忙写一下伊朗电影《小鞋子》影评,字数在三千字,谢谢大神
小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年纪不大,却觉得每一步都踩在人生的关卡上。父母告诉你,上不了重点小学,就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于是你削尖了脑袋兢兢业业地学习、考试,不敢走错一步。老师告诉你,不完成作业是万恶之源,迟到早退意味着终生懒散。于是即便晚到一分钟,你也会觉得前途是天塌下来似的恐怖。公家的东西,只允许你贡献私人物品以作补给,绝不允许因己私用而受到任何损失破坏。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一定是坏学生。谦虚是应该的,骄傲是可耻的。当分不清骄傲和自信的界线时,即使虚伪也要一概作谦虚状。损坏了别人的物品要赔偿,损坏了爸妈新给买的东西是暴殄天物大罪一桩。人人都说“三岁看到老,七岁望八十”,所以童年的你时刻要为八十岁的你负起责任,为光耀家族门楣负起责任,为将来你到底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负起责任……就在这样责任的重压之下,你懵懵懂懂地形成了最初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世界观。
所以我相信,即使今天的你已不再那么单纯——相信生活就是硬币,只有正反两面可供选择——而是已经长成能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灰色地带”、会写下“软弱是人性而并非可鄙”这样句子的大人。童年的你,也一定是那个看电影时常常缠着父母问“主角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孩。急于区分好坏正反不是你幼稚的错,而是这个浮躁社会强加给你的东西。于是我们的童年很容易天塌,很容易绝望。青春期少年最爱在文章里写那些冰入刺骨的哀伤。这一些症结所在都是我们的天真,是我们的纯粹。我们不知道生活其实还有好多种选择好多条路,不知道幸福其实有很多个入口。
所以,当我看到小男孩因为不小心跑了第一名而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一双给妹妹的小鞋子——而哭泣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跳进电影里抱抱他,告诉他,没了那双小鞋子,他和妹妹照样会有个幸福的童年,地球照转,哭过之后,照样是新一天的风轻云淡。
可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想到了自己童年的那双“小鞋子”——那是一个漂亮的铅笔盒,簇新的表面在六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体育老师说,只要在运动会中拿到第四名就可以得到它,但我却无良地拿了第二名,在众人的祝贺声和拥抱中怅然若失。过了好多年,那种委屈还在。因为在那时那刻,那个铅笔盒就是我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幸福所在。
一直到了即使拥有崭新电脑、MP3、DC和漂亮衣服也不能让我快乐多久的今天,我还是时不时想起那个漂亮的铅笔盒,想起童年的我,其实要的并不多。可是每一次都全心全意,期待着能用自己的努力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得不到纵然是百分之百的失落,得到了却也伴着百分之百的喜悦。痛快、干洌。
只是欲望什么时候开始像个充足了气的气球一样无限膨胀,我却记不清了。那个气球是大独裁者手中的玩物,漂在空中像捉摸不定的浮云,落在地上砸成难填的欲望之壑。这便是当代社会的众多悖论之一吧——我们嘲笑孩子的简单,却感叹着成年社会欲壑难填人心险恶,渴求着不复回来的纯粹。小时候,一颗糖果也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长大后,金银成山却只让人辗转难眠频皱眉头。
我还记得第一次逛无印良品时的那种惊讶——所有的商品都简约到极致,没有印花、没有修饰。简简单单的咖啡色毛巾和纯白磁杯子,标签上分明标着"made in China",商品成份却用日语写成,顺便在旁边印了一个让人乍舌的“天价”。掏腰包者竟也趋之若鹜。我想起奶奶从老家带来的棉布被单,自己用织布机织的,红白格子。虽然有点粗糙,可是和这些后工业时代散发着“全球化”气味的流水线商品比起来,那么温暖又那么真实。原来长大了的我们也不是不喜欢简单,只是简单之下附加了那么多不纯粹的东西,“简单”二字便其实难副。怪不得有那么多商品叫嚣着“简约而不简单”,简化也能成为当代的一种卖点。而今天长大了的我们,一颗心掏不空又填不满,想要的有那么多,却再也不会为得不到一双童年的小鞋子而哭泣。
『叁』 求一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兄妹俩在巷子里飞快的进行那熟悉的“交接”动作;阿里穿梭在狭窄的巷子里的瘦弱背影,气喘吁吁的在上课铃响后才无奈的踏进教室的失落神情,被校长抓到后委屈而又难过的哭泣;还有还有,妹妹追着不小心掉入河里随波游走的球鞋时的无助和急迫,她收到哥哥为了安慰她而送她的那支笔时欣喜而开朗的笑容。一个属于两个天真的孩子之间的许诺,串起来的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苦乐酸甜,苦中作乐,酸涩品甜。
导演独具匠心的设计了许多巧妙的特写镜头,他运用的镜头语言就好像一个孩子在观察外部世界那般细致新奇,让那种独特的视角真实可爱的令人击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又时间吗?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在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吗,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我的记忆瞬间捕捉到了。但是真正高明的,是让我忆起这种感觉的,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表达感情的的导演啊!
开始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本片要叫作“天堂的孩子”。此前我曾看过这样一篇同样描述贫穷的文章,题目,却残酷让我不忍读出——贫穷,是一根刺痛的针。文章描述的作者的世界是灰暗的,贫苦的环境和本片相似,但基调却几乎完全不同。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领会了天堂的含义,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们却依然会不时的爽朗的开怀的大笑,这是低微的物质生活不能夺走的,也是最珍贵的。他们在刷鞋子时还不忘吹起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忘情的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秋千上悠悠的晃荡,花园里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的柔和而温馨。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吧。能够如此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们,肯定拥有天堂了吧!
从城里打完工后,父亲带着阿里载着胜利的欢愉缓缓的走在林阴道上,注意到他们的对话了吗?
“这份工作不错,比以前的工作能赚到钱,以后每个星期日我们都出来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钱了。有钱以后,我给你们买很多东西。”
“先给妹妹买双鞋,她的鞋早就破了!”
“你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一直以来眉头紧缩的父亲这时候也像个孩子般欣喜。
不知怎么的,这个普通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活着》。
福贵背着儿子馒头走在上学的路上,馒头稚气十足的问爸爸:“爸爸,小鸡长大了是怎么样的呢?”
“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馒头也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同样是浓浓的父子情,同样是温情的话语,同样充满希望的憧憬却在下一刻同样的戛然而止。
父亲带着阿里的自行车失去控制撞到了树上。坐在旧货车的后舱里头上缠着绷带的父亲无力而迷茫的眼神让人目不忍视。福贵的儿子就在和爸爸分开后的那一个下午,被倒塌的墙壁压死了。福贵听到噩耗后那疯狂的歇斯底里的痛苦表情,是我看过最残酷的画面。
毕竟,生活是现实的。
但现实,也不是灰色的同义词。哥哥报名参加了5公里的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让他望眼欲穿的一双鞋子。当他信誓旦旦的向妹妹保证一定会拿到第三名的时候,他们脸上再次绽放了纯真的笑容,那里面包含的是希望,是信任,是孩子们的固执坚持。
没有任何的声音,除了沉重的喘息。每一次都让我的心头一悸,镜头跟随着阿里,他瘦弱的身躯他满头的汗滴他艰难的喘息,最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希望!
这个镜头如此漫长,好像有一万光年!
每次落后时,镜头开始闪回,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妹妹无辜的眼神,自己每天跑步的辛劳,是他和妹妹订立的那个金子般珍贵的诺言。让他超越身体极限,拼了性命冲刺的仅仅是一双鞋啊!不,那里面凝聚的是妹妹的心。
看到这里我觉得心里堵的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么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心痛的不能自已!
阿里用最后的力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他的父亲,老师,记者,当所有的人都把他捧着欢呼雀跃的时候,阿里却气喘吁吁的问道:“是第三名吗?”
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冠军的奖杯,阿里满脸的泪水,人人都以为那是胜利的激动。阿里却在表情黯淡的抽泣,抽泣的悲伤是因为他心中希望破灭,是因为违背了和妹妹的诺言啊!
还好,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还好,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堂里。当父亲从商店里出来拿着两双鞋子的时候,我感到心里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许人心真的本善,即使有多残酷的经历,还是希望心中的美好实现,毕竟,这个世界的永恒不多。
还为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的阿里脱下那双被他磨破的球鞋,把被磨烂的脚伸到了池塘里泡着。
这是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镜头再次变成了特写,而这次是在柔和的晕蓝的池水里一双小脚,柔和的音乐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帘。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
这就是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天堂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要角色的电影。但是仅仅说这是一部儿童电影,那就是一种误解。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所以分类其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是电影里所反映的人文关怀气息。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执着,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超出中国观众习惯思维的结尾,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摸。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影片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肆』 催人泪下,看一遍哭一遍!伊朗电影《小鞋子》讲述了一个怎样悲伤的故事
催人泪下,看一遍哭一遍!伊朗电影《小鞋子》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不富裕家庭的一对兄妹和一双鞋子的故事,家庭贫困的哥哥因为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弥补这个过错,他们向父母隐瞒了丢鞋的事实,因为伊朗采用男女分校制,所以两人共用一双鞋替换上学,由此引发了一连串心酸感人的悲伤的故事。
『伍』 《小鞋子》伊朗人到底讲了些什么
说起伊朗,不得不提的是他们的儿童电影,多年以来诞生的部部经典,形成了带有独特中东文化气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于1997年上映的《小鞋子》可谓是其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气息的中东影业敲开了奥斯卡的大门,更在于其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现了伊朗这一神秘国度生活的全貌,虽然是以两个少儿作为主人公,但却能引起各年龄段人们深刻的反思与共鸣。
观看影片之时,首先看到的是其影像风格的朴实与自然,这可以说是伊朗电影一贯的独有特色,使得影片能完完全全地以细节展现整个故事,从而更完美地突出中心思想,《小鞋子》就是通过平凡人生活中的一桩平凡事件的经过,展现生活的意义,凸显人性的价值。不难发现,其成功一最大因素就在于对细节完美的刻画,才使一如此平凡事件体现出如此非凡的意义。
全片围绕一双“小鞋子”这一中心,发散出多个细节,全貌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底层穷苦人民的生活面貌,影片的开头,首先登场的是影片的第一“主人公”,一双正被修补的粉色女童鞋,随后这一特写画面景别一切换,出现的是个小男孩,一个小男孩带着一双女鞋修补,这会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就意在让观众带着疑问进入到故事中去。接着,小男孩独自购买了面积比其身体更大的飞饼,后又去购买了土豆并遭到了店主冷酷的对待,直到回到家里时,画外音中母亲与别人的争吵声,到这时相信大多数观众都能得到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社会底层穷苦人民身上的事这一信息了,也能大致猜到之后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这一双小鞋子引发。
随后的情节随着它理应发展的脉络一一展开着,如两兄妹之间的对手戏,哥哥阿里回蔬菜瓜果店去找鞋,回来后又被父亲责骂。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充分感觉到了“穷人孩子早当家”这一社会特征在这里被生动展现,生长环境相对优越的我们或许体会不到那种“辛酸”,但是多少也会回想起我们都曾面对过的成长的无奈。所以说,这是部能引起各年龄段各生活层次的人们的共鸣的影片。而当我们看到小阿里因为丢鞋,央求妹妹隐瞒父母,在寻鞋未果回家后又得知母亲的病情所流露出的伤心与无奈,使我们又无不心生同情,联想到我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苦难在这里实在不算什么,那种所谓的“苦难”在穷人身上才表现得更彻底,具有典型性。
小阿里的家,一个狭小的单间,婴儿的啼哭声,父母为了生计的争论声使兄妹俩无法拥有自己自在的空间,只能伏在地上通过作业本上写字商讨如何处理丢鞋这一对他们家来说已经算大事的事件……影片至此已通过种种细节将人物生活的环境展现的淋漓精致,这一场戏中最后一个镜头,哥哥阿里将自己的铅笔给了妹妹萨拉,妹妹已削得不能再短的铅笔让人无不感到心酸,但这一简单的画面却传达的尽是温情与感动,此时,细节开始全面为人物性格服务……
因为贫穷,兄妹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所当然地强烈,摆放着各种漂亮式样的鞋子的橱窗前,妹妹萨拉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贫穷,两兄妹也没有丧失淳朴劳动人民的善良的品质与人性美,在发现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脚上时,两兄妹放弃了对本就属于自己的这双鞋子的追寻,只因为看见了她的生活一样清苦。看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浮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着各种人际的冷漠与隔阂,往往因为一点损失而斤斤计较谁也不肯让谁的事时有发生,有多少人会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利益?相信兄妹俩面对生活的乐观向上是本片最具感染力之处,完美地展现了贫穷并不可怕,只要保持人性的底线美,生活一样充满快乐的人文价值观。
『陆』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在我个人看来,阿巴斯的作品大多数都很闷,而且是从头到尾都闷,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大场面、激烈的动作戏、香艳的情景,摒弃了很多外在的让人兴奋的电影元素。但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是一个在平静和沉默中释放力量的电影哲人。如果你没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可能会难以忍受他作品的风格。但是如果你真的进入了他的作品,你会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你会发现,阿巴斯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而中国内地,甚至无一可以比肩。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