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部电影的特效让我惊呆了
《巴霍巴利王》剧情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个摩喜施末底王国。国王死后,王位的争夺在两个年轻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饰)和巴拉迪瓦(拉纳·达格巴帝饰)之间展开,巴霍巴利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巴霍巴利最终成为国王,但不久便遭到巴拉迪瓦刺杀和篡位。他的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得以幸存,被一户普通人家收养,取名为希瓦(帕拉巴斯饰),希瓦是个拥有神力的孩子,长大后他为了心爱的姑娘离开了家,来到了外面的世界闯荡。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一段复仇与夺回王位的故事即将来临。
《巴霍巴利王》这部号称是印度史上投资最贵的史诗级电影在上映后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看了电影,感触最深的便是特效,做得相当不错,太美太震撼。下文会附上截图的。
电影讲述的是男主希瓦还是个婴孩的时候由一个侍女带着,然后被一群人追杀,侍女在河中被淹死前,将孩子拖在水面。
所幸的是,男主随侍女的尸体顺着河流飘向了岸边,然后被岸边的一群居民所救,并被收养取名为希瓦。在希瓦生活的附近是一个很高的悬崖瀑布(取景于德干高原大瀑布),也许是出于好奇,长到孩童时期的希瓦总是很向往瀑布那里,一开始是望着瀑布,随后便鼓起勇气,没事儿就去爬瀑布下的悬崖(养母虽然不知道希瓦的身世,但她知道希瓦是悬崖上边的人,担心希瓦有一天会翻过瀑布回到故乡离她而去的缘故,她多次阻挠希瓦爬瀑布,但执着的希瓦从未放弃爬瀑布的念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希瓦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强壮,结实的肌肉昭示着他可以爬上更高的瀑布了。尽管每一次的付出与坚持换来的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但希瓦总是乐此不疲。
这一天希瓦如往常一样去爬瀑布,却仍是以失败告终,不过与往日不同,瀑布上方掉下了一个黑色的面具。从此希瓦不再爬瀑布,而是开始思考着面具的来历。
在面具一旁,希瓦挖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于是对瀑布上的世界更加好奇了,迫不及待的希瓦开始向瀑布奔去。
和往常一样,还是不断的跌落又继续爬,爬了又跌落,但是这次的希瓦却是高兴而又充满期待的表情,历经艰险终于爬到了瀑布半山腰。
然后美丽动人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女主阿瓦迪卡闪亮登场了(这里的特效堪称一绝,一个字:美),美女配英雄(此处应有掌声)
也许是被阿瓦迪卡的美貌所折服,希瓦开始努力的追随女主。
即使前方的道路是如此险峻,也丝毫不能动摇希瓦的决心。离瀑布的顶端越来越近了。
希瓦做了一个弓箭射向顶端的树,借此登顶。
希瓦成功了,悬崖上方原来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
说到这就得告诉大家,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想象色彩,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女主阿瓦迪卡是虚幻的,就在希瓦以为自己要碰到阿瓦迪卡的那一刻,阿瓦迪卡幻化成了无数只美丽的蓝蝴蝶飞走了,于是只剩下希瓦一人失望的向前方走去……
等等,我是不是剧透的太多了,就写到这里吧,重量级人物巴霍巴利王还没有登场哦。瀑布上方的世界到底会展开一场怎样的血雨腥风?见惯了开头女主的妩媚风姿,不知朋友们还能否认出后期英姿飒爽的女主?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电影,确实不错,值得一看。
文笔拙劣,如有不尽人意之处,还望指出,非常感谢各位读者。
看zi源加卫星号ilvukris520dove
Ⅱ 大家还记得电影“铁达尼号”吗
泰坦尼克号(英文RMS Titanic),台湾和香港称为铁达尼号,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就是根据这一真实的故事拍摄的。
“泰坦尼克号”共耗资7500万英镑,吨位46328吨,长882.9英尺,宽92.5英尺,从龙骨到四个大烟囱的顶端有175英尺,高相当于11层楼。是当时一流的超豪华巨轮。
2006年5月,最后一名见证事件的女性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目前尚有两名女生还者仍然存活,但她们在意外时还不到一岁,因此不会对事件有回忆。
建造过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邮船的第2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邮船。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吨位46329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比奥林匹克号多出1600吨)。她的船体还是和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一模一样大。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因为她也运送邮件,所以也叫皇家邮汽船泰坦尼克号。同样硕大无比的4个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工作。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23~24节。
但是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象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错,就象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奥林匹克号甚至连地毯都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再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头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经济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
她最著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豪华的楼梯了。詹姆士·卡梅伦在他的电影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尽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细节部位并不一样。在经过奥林匹克号首航的观察发现,A甲板的人会被水雾淋到,贯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这两处缺陷都在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了改进,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装为头等舱豪华套房的私人专用露台。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不进水的)隔舱防止她沉没。奇怪的是,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虽然如此,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称泰坦尼克号为“永不沉没的船”。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工作,处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奥林匹克号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她的处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还要在4月1日进行海上试航。一切圆满。泰坦尼克号于3日抵达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号锚地,等待10号那天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作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于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罢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点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迟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所以从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邮船煤舱里搜刮干净了所有的煤块。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万头涌动。“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新世界。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不是后来德国赔偿的那艘)、费城号、圣路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这艘46000吨的大船似乎对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纽约号邮船的船身开始向泰坦尼克号靠拢,幸好锚链和缆绳及时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号的拖船伏尔甘号把纽约号的船身顶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当天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货物搭乘“游牧”号和“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登上了船。一个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距离较短的北航线。气温不断地下降。但天气非常晴朗。事后幸存的船员说,他们以前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宁静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号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节。尽管认为卡纳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蓝飘带来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号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船上的电报员菲利普忙着替头等舱乘客们拍发昂贵的私人电报,大多是报平安的废话和股票买卖交割的指令。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上的了望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了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的楼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编织地毯,白星公司却没有给了望员配备望远镜!!11点40分,了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是加速的同时左满舵,冒一些风险;要么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人们都知道了。但当时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阵轻微的金属刮擦声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舱里。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从不知道的什么地方漫过门缝。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乘客披上外套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黄色灯光。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囱中冒着白色的蒸汽烟雾。突然,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懂得蒸汽机的乘客知道,这是船上的锅炉安全阀门在释放掉多余的过热高压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长和哈兰•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斯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漫过H甲板。在邮件舱昏暗的灯光照耀下,成包的邮件漂浮在海水上。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斯平静地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Come Quickly Danger”,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卡纳德公司的喀尔巴阡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亚人号的收发报员则在这时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没什幺大事,好像也不会发生什幺大事。
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下。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救生艇边的工作则是乱七八糟,尽管妇女和儿童(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儿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不过这也不能怪船员,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的话,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到1点40分,最后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象绅士一样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人性的善与恶,在这里被揭露无遗。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凌晨1点35分,海水浸入了锅炉室。2点10分,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呼救电报。2点13分,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海水中。2点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点18分,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的地方断为两截。2点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员随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6号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坚决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员狠狠地威胁了一通。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喀尔巴阡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喀尔巴阡号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喀尔巴阡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11月18日,喀尔巴阡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当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电影“泰坦尼克”体验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 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改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还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制订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
---------------------------------------------------------------------------------------------------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
《泰坦尼克号》是以下四部根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时撞击冰山而沉没一事改编的电影的名称:
1.《泰坦尼克号》,于1915年拍摄的一部意大利无声电影,导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43年,由德国导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摄
3.《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53年,导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号》,1997年的好莱坞大片,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
-----------------------------
派拉蒙电影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97年将“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电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球。
[影片名称] 泰坦尼克号
[领衔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影片地区] 欧美电影
[影片类型] 剧情片
当时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内容介绍]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两点二十分,当时被称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华泰坦尼克号邮船自英格兰南安普敦驶向纽约市的处女航中,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沉没。当时载满2223名乘客,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过这一场历史上最大的船难,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随著这艘巨船沉没于海底中。
而这场海上最大的恶梦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划准备下,於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并将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现於观众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麦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电影特效之下,以超越两亿五千万美金的预算,让【泰坦尼克号】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
此影片主题曲《我心永恒》,经歌手席琳·迪翁演唱,为其影片增添了不可磨灭的色彩,此歌曲也成为了乐坛又一经典名作。
Ⅲ 电影《柏拉图式 性,爱》讲的是什么啊
“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真诚的希望你牵住一双温暖的手。”——真岛秀和
“给我最珍爱的人:生日快乐,认识你的日子,孤独让我高兴。如果我们还能相见,一切可能还是一样的,会彼此伤害,会生气、会哭、会笑,但我仍然想再握一次你的手,没有你我不会幸福,谢谢你给了我新生。”——伊藤健一
刚看完这部名为《柏拉图式的性爱》的影片,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充满情色的影片,它不是...没错,它是根据日本著名色情片女演员饭岛爱的经历改编,大多数的男生可能知道饭岛爱是谁,甚至看过她的电影,但是大多数的女生应该跟我一样,只听说过此人,但是不论怎样,你所看到的所知道的饭岛爱,不过是在色情片中的女子,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生活,她的人生,她的爱...
影片中的女孩在被人强暴后,绝望的站在楼顶,打算在自己生日这天结束生命,却突然收到一条陌生人的短信生日祝福,发信人错把她当成自己的姐姐真岛秀和,而巧合的是女孩和真岛秀和是同一天的生日。与此同时,发短信的伊藤健一正打算与伤害姐姐的一群混混同归于尽,突然收到来自女孩的回信。
“生日快乐~那里不冷吗?”——伊藤健一
“今天我十七岁了,有生日蛋糕,大家都在,这里很温暖。”——女孩
就这样,两个陌生人,用温暖的短信,把彼此从地狱的边缘拉了回来。
被父母赶出家门的女孩,被迫沦为应招女郎,为了生计,一个十七岁的女孩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出卖自己。最终,负债累累的女孩最终被迫签订了出演色情片的协议。在十八岁生日这天,她拍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情色片,你能想象一个女孩面对数十双陌生而冰冷的眼睛时,那种发自心底的绝望吗?也是在那天,她开始叫自己“真岛秀和”。同样在这天,女孩收到了来自伊藤健一的生日礼物,一首他自己创作的曲子《form silence》,也是这首曲子,贯穿全篇,和整部电影是如此贴切。
也是因为这首曲子,男女主角在纷繁吵杂的酒吧,认出彼此。我的眼泪,也随着乐曲的响起而流下来,似乎很久没有被什么所感动,然而,却因为男女主角惺惺相惜的眼神所留下泪来。影片没有刻意的去营造感人的氛围,却比轰轰烈烈的爱情更让人心酸。我知道,他们会彼此相爱的。的确如此,他们果真相爱了,只是,那时的伊藤健一还不知道真岛秀和所从事的职业,他们,单纯的相爱。
终于有一天,他得知了她所从事的职业,他恳求她不要再做下去,然而巨额的违约金让她不可能放弃,最终,真岛秀和决定放弃,她向一个曾经做应召女郎时认识的男人借钱,却不可避免的沦为他的情妇。伊藤健一得知真相后找到那个男人,祈求他,让他放过自己的女朋友,债款由他来偿还。他开始做苦力,但即便如此,巨额的债务还是无法还清,两个人再次面临分手,这时的真岛秀和突然怀孕了,如此情况下的她来到私人诊所选择了堕胎。就在堕胎后回到家后,伊藤健一却对她说要好好跟她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可是孩子已经不在了。
经历诸多磨难的恋人,终于决定要面对生活中的磨难,重新生活在一起。伊藤健一看着一群幼儿园的小孩子牵着手过马路,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要发短信告诉真岛秀和要一直牵她的手,却为了救那冲出马路的小孩永远的离开了人间。在医院的停尸间,真岛秀和见到伊藤健一,她握着他冰冷的手,想起他曾经说“我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所以手常常冰凉”...曾经互相握着取暖的手...再怎样也变不暖了...from silence 的乐曲再次响起,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当绝望的真岛秀和再次站在楼顶的时候,突然收到伊藤健一在生命最后一刻发给他的信息——“给我最珍爱的人:生日快乐,知道你还活着,那让我很高兴,如果我们还能相见,一切可能还是一样的,会彼此造成伤害,会生气、会哭、会笑,我仍然想再握一次你的手,没有你我不会幸福,谢谢你还活着”,终于,爱让真岛秀和勇敢的开始面对新的生活。
“我绕了好大一圈才知道家人、恋人、朋友的重要性。感觉到被爱的人,也会爱其他的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爱。”影片的结尾用这样的话语结束。当年摄制这部电影的初衷是,饭岛爱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诫现在的高中女生,不要误入歧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还积极争取降低票价让高中女生观看这部电影。
当你想哭又找不到理由的时候,就去看这部电影吧,也许,我们都是这样,彼此相爱着,却也彼此伤害着...
另外推荐一部日剧《步之物语》
Ⅳ 2012电影各个人结局
1、杰克逊
影片的主人公,凯特的前夫,曾经是个作家,但因为书不受欢迎改为替大老板当司机。是个狂热而执着的人,有点理想主义,觉得自己能够控制情况。因灾难来临时,积极地去救助自己的两个孩子与前妻,最后和家人成功登上诺亚方舟,活了下来。
2、凯特
杰克逊的前妻。在抵达西藏后,不断求助当地人,拼了命地先让两个孩子脱险,展现母亲的大爱,协助杰克逊和一家人客服困难,最后和家人登上诺亚方舟,活了下来。
3、艾德里安
在朋友的帮助,第一个发现了危机的年轻科学家,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总统,积极地帮助世界各国完成逃亡之计划,后成功登上诺亚方舟号活了下来。
4、汤玛斯·威尔森
美国的黑人总统,在临走前往西藏时,选择留在华盛顿与普通的百姓在一起。最后在海啸来临时,被美国的航母临面压下,成为一名普通美国人而去世。
5、副总统
美国的副总统,在得知危机的消息时,还报以嘲笑的态度。在海啸来临时,表现了一个自私且自大的反面形象,是最早登上诺亚方舟号的人,成功的活了下来。
Ⅳ 找一部海难电影
《怒海救援》The Finest Hours(2016),绝对正确。
满意请记得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