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赵本山简历
赵本山 ,1958年生于铁岭开原县莲花村石嘴沟,庄稼院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被观众誉为“红笑星”“小品王”“土神”“东方卓别林”“中国笑星”等美誉。艺德高尚,成功不忘家乡,先后为灾区、为家乡希望工程修路捐款几十万元。《刘老根》、《刘老根Ⅱ》电视剧中担任导演和主角,把中国影视喜剧向前推进一大步。赵本山现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铁岭市形象大使。
妻子马丽娟,辽宁省戏校教师,育有一对龙凤双胞胎:赵一楠和赵一涵。前妻葛淑珍,育有一女儿。
本山自述
苦孩子的幸福童年
我是个孤儿,读书的时候,我很淘气,当时觉得没有父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家访找不着人。当时我跟着二叔学艺,拉二胡、唱三弦,他是个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每次都是他听旋律,我看舞台表演。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我可以说,全中国演盲人戏谁也演不过我。事实上,盲二叔就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就是演《大观灯》的盲人首先红遍东北的。
坎坷的明星路
1986年我到了铁岭剧团,现在我的正式身份还是剧团的演员。最早,我和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二人转《大观灯》,连演200多场。可能太轰动,惹了别的剧团,就有好几百盲人堵在剧场门口砸场子,说要把赵本山眼珠子挖出来。
但真正发现我的伯乐还是姜昆。当时他带领中央说唱团到铁岭演出,当地人说还没铁岭剧团演得好,姜昆就把我们剧团找来,他们坐在体育馆的观众席,看我们给他们演出。刚开始20多位北京艺术家坐在座位上,后来全笑得趴在地上。姜昆向我要了一盘带子,说要带回中央电视台推荐上春节晚会。我没当回事,忙着和姜昆、郭荃葆等人合影,激动得连耳朵都在颤抖。
四上央视遭拒绝
后来,春节晚会真的来找我了。当时邹友开主任、李双江等三人在铁岭的招待所见了我,要我在房间里演一个节目,我说我给你们三张票到体育馆看吧,那里效果好,当然三人拿了票也没看演出,扭头就回北京了。经人点拨,我才知道得罪他们了。不过,邹主任还是把我召到了北京,但我每年都被打道回府。有一年剧团让我带着十瓶茅台酒送礼,我的确不知道往哪儿送,害怕被拒绝,就在梅地亚宾馆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我被通知回家。后来我和团长说,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还是不喜欢我们的节目。
更大的笑话是,1988年春节晚会已经定下我参加哈尔滨分会场的演出,而且节目提前录了像,全铁岭的人都知道我上了春节晚会,但后来我的节目却没播,我却一直等到电视里打出“再见”。一年后的国庆晚会,我才第一次在央视亮相,紧接着就是1990年春节晚会的《相亲》。连续三年我都是节目一等奖,1994年我因为家里有事,很晚才到春节晚会剧组报到,导演组嫌我“架子大”,就坚决没让我上,这是我惟一被封杀的一次,但也特别教育了我。
《刘老根》是新尝试
《刘老根》是我第一次担任导演,这是受张艺谋的影响。我演过他的《幸福时光》,他的朴素、平和、实在很让我感动,对我影响很大。其实,我不习惯影视表演,不过想想有机会还是应该自己导个片子,不麻烦别人,另外,也看看自己的能耐,我想自己用心做,就会做成。其实,我一直有种恐惧,万一有一天我的小品逗谁谁都不乐,我该怎么办?尝试做些新东西,也算是学习。
制造家庭痛苦的人
有人问我现在有什么不如意的?我说没有,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别出事”。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痛苦的童年,我现在没有任何痛苦和不满足,相反,我是个会给家庭带来痛苦的人,像我的妻子,我在外演出,就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我只能给她物质生活的满足,其他的就很少。
从艺经历
赵本山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肓人张志,一举成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赵本山主演的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戏曲电视剧《双叩门》、《过了这个村》、《摘幌》等剧,获过许多国家、省级奖励。
1983年 主演拉场戏《摔三弦》,1984年 获优秀奖。
1984年 拍摄电视戏曲片《摔三弦》,1985年 担任男主角,1986年 获首届中国戏曲电视剧“鹰像”三等奖。
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春节晚会上,小品《征婚》、《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送礼》、《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均获一、二等奖。
1988年,主演电视戏曲片《双送鸭》, 获全国电视戏曲片二等奖。 《双扣门》又获“金三角奖”。
1989年 参加首届东北三省民间艺术节,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0年 主演拉场戏《1+1=?》,1991年 获表演一等奖、最高探索奖。电视戏曲片《双叩门》,获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主演拉场戏《麻将、豆腐》。
1991年 获“十佳”演员第一名,节目为三个最佳节目之首。同年拍摄电视剧《过了这一村》,担任男主角,获“飞天”二等奖。
1992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3年 主演小品《相亲》获“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同年拍摄的电视戏曲片《摘幌》担任主演,获“飞天”三等奖。
1994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5年 主演小品《小九老乐》。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牛大叔提干》,获小品类二等奖。 同年经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辽宁文艺新星评选委员会审定,被评为“辽宁文艺新星”。
1996年 获“活力28杯”春节晚会最佳节目一等奖。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三鞭子》,荣获小品类二等奖。
1997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我想有个家》。1998年 获“春兰杯”戏剧类一等奖。主演的电视剧《一村之长》,获飞天奖。
1998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 主演小品《红高梁模特队》,2000年 获“春兰杯”二等奖。 主演电视连续剧《一乡之长》,获辽宁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9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0年 主演小品《老拜年》2001年 获“春兰杯”戏剧类第二名。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钟点工》获一等奖。七月,任电影“幸福时光”男主角。
2001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卖拐》获一等奖。
2002年春,电视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放,播放时,收视率空前,许多城市万街空巷。2002年9月5日-10日以赵本山名字命名的“赵本山杯”小品大赛会同中国首届铁岭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铁岭举行,社会好评如潮。
2001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1年主演小品《拜年》,2001年 获“伊利杯”二等奖。
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中,担任导演及男主角。
2002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2年 主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获一等奖。 拍摄的电影《男妇女主任》荣获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优秀故事片奖”、“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被辽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卖车》获一等奖。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续集》中,担任导演及男主角。 主演小品《心病》获一等奖。
2003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同年成立辽宁省民间艺术团,本山艺术学院。
2007MTV超级盛典内地最具风格男演员。
2007年12月11日19时赵本山的父亲赵德仁在沈阳武警总队医院去世,享年82岁。
春节晚会小品节目
1990年 《相亲》-赵本山 黄晓娟
1991年 《小九老乐》-赵本山 杨蕾
1992年 《我想有个家》-赵本山 黄晓娟
1993年 《老拜年》-赵本山 阎淑萍等
1994年 春节晚会来晚了,没排上。
1995年 《牛大叔“提干”》-赵本山 范伟 张玉屏
1996年 《三鞭子》-赵本山 范伟 李海
1997年 《红高粱模特队》-赵本山 范伟等
1998年 《拜年》-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1999年 《昨天 今天 明天》-赵本山 宋丹丹 崔永元
2000年 《钟点工》-赵本山 宋丹丹
2001年 《卖拐》-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2002年 《卖车》-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2003年 《心病》-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2004年 《送水工》-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2005年 《功夫》-赵本山 范伟 蔡维力 王小虎
2006年 《说事儿》-赵本山 宋丹丹 崔永元
2007年 《策划》—赵本山 宋丹丹 牛群
2008年 《火炬手》—赵本山 宋丹丹 刘流
其它小品作品:
《门神》
《同学聚会》(1999)
《儿子大了》
《演员的烦恼》
《有钱了》(2001)
《面子》(2002)
电视剧:
《一村之长》(1992)
《夜深人不静》(1996)
《一乡之长》(1997)
《家和万事兴之情归龙年》(2000)
《家和万事兴之善意的谎言》(2001)
《刘老根Ⅰ》(2001)
《刘老根Ⅱ》(2002)
《马大帅Ⅰ》(2003)
《马大帅Ⅱ》(2004)
《马大帅Ⅲ》(2005)
《乡村爱情》(2006)
《乡村爱情Ⅱ》(2007)
电影:
《荆轲刺秦王》(1997)(本山 ·饰演· 高渐离 )
《有话好好说》(1998)
《男妇女主任》(1999)
《幸福时光》(2000)
《龙过鼠年》
《落叶归根》
舞台剧:
《他和她的外遇》(2001)
搞笑亿万观众的艺术天使
中国观众今天能享受到赵本山小品艺术,据说应该感谢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地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他极力向中国电视台导演推荐赵本山,当时他说,辽宁有一名演员非常不错,他表演节目,现场观众有的笑昏过去、有的笑岔了气,还有的笑得犯了心脏病,他的舞台即兴和现场调动观众情绪都相当出色,相当有魅力,这个人叫赵本山。
1990年赵本山一走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辽北小品就在中央电视台生了根,每年的春节晚会要是没有辽北小品,观众就觉得这台晚会没有味道,十几年来,赵本山受到了亿万观众的深深喜爱。
赵本山小品缘何能受到观众喜爱?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是根植于东北特有文化的一种艺术样式,带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韵味,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北味征服了全国观众。
东北气候寒冷,广袤的松辽平原一进入冬天就是农闲,漫漫长日,"猫冬儿"的人们靠什么过活?弄个火盆土炕上围坐一堆,唱地方戏"二人转",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传统的,现代的,逗得大伙儿哈哈一笑,各种情绪、情感就都得到了宣泄。可以说,东北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逼生了属于北方特有的文化,辽北语言充满了生动、鲜活的因子,生命力非常旺盛,特别是地方戏"二人转",男演员就叫"丑",女的叫"旦",三分"旦"七分"丑",丑角在二人转里调解气氛,制造笑料,一串串即兴的说口,非常生活化,加之,东北人性格开朗、率直,说话一步到位,形成东北文化土层里特有的幽默感。
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赵本山,他对发笑的艺术是如此稔熟,加之他骨子里天生的那种喜剧感觉,形成了赵本山小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把一切生活中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赵本山的嘴一说出来,就是笑话。
应该说,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是语言,他那一口地道的辽北方言,因其特有的语法、语音、语汇而具有一种穿透力,他一张嘴就是一串串的疙瘩话、俏皮话、歇后语、练语,包袱抖得特别响,使观众深深地陶醉,他就这样以北方农民独特的幽默、夸张和滑稽瞬间征服了亿万观众。
赵本山小品最大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丰富、生动的口语,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且内含一种极富魅力的幽静感,一张嘴便妙语成珠,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其次,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看似轻松,却耐人寻味,"就兴你们年青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相亲》里徐老蔫一句话说到观众心坎里,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心里还有种酸溜溜的感觉,赵本山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准确地抓住了各种人物的转折关系,也准确地抓住观众心理和情绪,每一句话、每一字都能和观众心理合上拍。
赵本山塑造的"蔫哏"系列,是他艺术作品里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他疲疲软软、拖拖沓沓,话头里带滑稽,善良里有狡诘,不时甩个疙瘩口,甩个小包袱,冷不丁冒出一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小品《相亲》里,当马丫问什么叫"傻样"时,徐老蔫答:"这还不懂,搞过对象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说出傻样这个词,那就百分之八十了。"还有"幸福是什么?遭罪。"徐老蔫对马丫的一系列揶揄调侃,善意的捉弄,是爱到极致时的一种逆向表现,巧妙地烘托出老蔫对马丫的一往情深。
再有就是赵本山的语言极具喜剧意识,他在一系列小品中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其年龄、身份、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人公万变不离其"丑",扮相"丑"、语言"丑"、动作"丑",他一本正经地扮演着一个个丑得不能再丑的形象,其结果却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喜剧美。如在《相亲》中赵本山为徐老蔫设计了蹒跚的步履、不时还低下头用脚尖蹭地等等形体语言,这些观众不觉丑,只感到好笑、逗乐,让人感到人物善良的本性和真实。
"笑的制作者是可敬的,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对赵本山的小品艺术非常欣赏,他说:笑也需要一个由头,赵本山小品给人们提供了这个由头,艺术家经过高超的艺术,善良的挑逗,使人们开怀大笑,放松身心,愉悦情感,从农民到教授谁不需要会心地一笑呢。
辽北小品在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十几年,十几年里,中国观众在黑土文化酿造的笑声中不知有过多少陶醉,十几年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北小品艺术家们却无日不在苦苦求索,不断地创新、超越、提升自己,为观众捧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
余秋雨点评赵本山
“赵本山是个大艺术家”
十几年前,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农民演员赵本山,把乡间的笑声带上了受国人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使辽北小品这一带着原生态的幽默诙谐和泥土芳香的新鲜艺术样式,跻身于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并在瞬间博得全国电视观众的满堂喝彩。
毋庸置疑,喜剧笑星赵本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国人最多笑声和掌声的小品演员,甚至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卓别林”。
著名学者、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戏剧理论专家的挑剔和独到眼光,将其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赵本山身上。
12年前,他曾说过,赵本山是个大艺术家;12年之后的今天,他说:“赵本山的确是个大艺术家,今天他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12年前被我们惊叹的艺术家,12年后成为被全国人民惊叹的艺术家。”
最近在铁岭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赵本山小品艺术研讨会,会上,余秋雨先生给予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以极高的评价:好多艺术家都是由民间产生,赵本山是个大艺术家,他在刚刚出名的时候我就有这个感觉。我真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文化名人,由每一个文化的起点出发,不断地提升、提升,然后他和他生活的那块土地上的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小品剧作家崔凯告诉记者:“1990年第一次赵本山小品艺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大家都没有想到余秋雨先生真能应邀到会,那次是他第一次看到赵本山表演小品,评价很高,当时我建议让赵本山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一下,余秋雨先生连忙说,万万使不得,上戏每年培养出上千名学生,但培养不出来赵本山,赵本山不是需要到戏剧学院进修的问题,相反他应该是戏剧学院教授研究的对象。”
余秋雨不是北方人,但他对北方文化的理解却是那么地深刻:赵本山把东北人的苦难变成了笑声,苦中作乐是一种境界;中国人的苦难太久、太久了,人们是多么地需要笑声啊。这诗一般的语言是余秋雨用来形容东北小品和二人转的。“有些人以为只有外国文化是文化,我们脚下的都不是文化。文化艺术如果达到更高境界,回过头来,是需要这些东西的,立足本土的文化在现代文化研究上是至高的标准,文化的回归趋势,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确认。我脚踩的土地很美,我脚踩的土地也可以给我鲜花,而不需要从荷兰买来。”
真正的大作品一定在乱石嶙峋的海滨,而不是大理石修过的海滨;真正的大海一定有好多泥沙,真正的民间艺术也可以有泥沙。余秋雨认为,赵本山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这是一个远远超出许多理论家思考之外的问题,过去的文艺理论没有哪一章哪一节能解释得了赵本山现象,这个艺术现象将会被以后的理论工作者去研究和总结。
余秋雨说,我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的接受美学,这个观念对我根深蒂固。“被接受”状态就是一个标准,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待赵本山现象,许多问题就有了答案。中央电视台现在懂了,评判栏目的标准是收视率,这比任何奖项都重要。对于许多演员来说,春节晚会那天的心理是很脆弱的,那天晚上的考验是很残酷的,被接受与不被接受都在那天晚上。赵本山现象处于一个非常宏大的接受状态,全国几亿人、长达十余年地需要和喜欢赵本山小品,如果漠视这一点的话,是对审美现实的拒绝,那就很难研究美学和艺术了。人们把那天的情感都放在那儿了,如果你不承认赵本山,就是在说,中国几亿观众那天晚上快乐错了?现在很难找到连续多年受到这么多人欢迎的演员了。赵本山为中国人那么长时间地接受,构成了中国人当代的心理审美史,经受了这种考验,还不 是大艺术家的话,什么样才是大艺术家?大艺术家何年何月能产生呢?
赵本山徒弟排行榜
赵本山的徒弟主要分为5批,除了去世的李正春之外,2008年2月11日(大年初五)到场的徒弟是33人,其中高明娥和孙立荣是两名女徒弟,其余全部是男性,排序如下:
第一批(6人):李正春、路遥、张小飞、唐鉴军、王小宝、王小利。 (按拜师先后排序)
第二批(8人):蔡维利、蔡小楼、王永会、张小光、波比·肯、闫光明、王小虎、王金龙。 (按年龄排序)
第三批(9人):高明娥(女)、孙立荣(女)、贾小七、老臭、姜海军、程野、燕飞、杨冰、苏小龙。 (按年龄排序)
第四批(2人):刘小光、小沈阳。 (按年龄排序)
第五批(9人):张小伟、孙小飞、张凯、历小峰、程红、董三毛、宋小宝、田娃、红孩、小鹏飞。(按年龄排序)
Ⅱ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篇一: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李安:两度高考落榜 不敢反抗不愿顺从
执导《色,戒》的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大器晚成的一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台湾《天下》杂志刊文称,在李安三十六岁事业起飞之前,人生有两个严重低潮期。
其中一个低潮期是,李安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毕业后,窝居在家六年没有电影可导;另一个就是台南一中毕业,却连两届大学联考(相当于高考(Q吧))落榜。 不如意的中学岁月
李安的中学时期有多么苍白失意,从犹如他前半生自传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可略窥一二。整本书厚达近五百页,但谈到自己的中学岁月,李安只用了短短五页篇幅,里面甚至还有一页半,是他的好友回忆两人的年少情谊。 在典型的“外时家庭中长大,李安从小跟着妈妈看电影,小学三年级时就自编自导话剧找同学一起表演,还会反串女生,但这些天赋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显得不值一提。
李安身为台南一中校长李升的大儿子,书读不好,就是自尊上最大的挫折,“青春期我在行为上倒没什么叛逆,就是喜欢胡思乱想,读书不专心,”彼时驼背又害羞的李安,对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帮他补习的老师,全是台湾中南部名师,但成绩不见起色,倒是高一时李安就勇敢对父亲说了自己的志向,“其它科目都不喜欢,我想当导演。”
大人们对此不以为意,当然也无法帮助李安在联考的困境中杀出重围。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考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
李安当年的毕业照。含蓄隐忍的李安年轻时也曾这么搞怪。
灵魂第一次获解放
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不过,李安虽然在艺专如鱼得水,但父亲的期待也一直悬在年轻的心上。他回忆在专二升专三的暑期环岛巡回公演,因为累成黑瘦模样而被老爸训了一句“什么鬼样子”。他愤而走回房间把房门锁上,“这是我第一次胆敢有此犯上举动,已经是很革命了1即使后来父亲答应李安去国外念电影,初衷也是希望他拿个博士成为学者。 二十三岁前,李安在台湾度过,青春时期在学业上的不顺遂、无法满足父亲的期望,让李安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毫无保留地拼命去尽最大努力,不断地给自己压力,仿佛一直想要证明什么。即使后来拍了《卧虎藏龙》,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加持,李安还是会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
反倒是当年对这个长子有着传统士大夫期望的李爸爸,曾写卡片劝解儿子,“用力不要太深,着色不要太重。”
从青涩紧张到大气从容,全世界的影评人总是想要为李安的成功找理由。但找到最后,那个镜头可能就是落在一个瘦小的十六岁台湾男孩,对着自己不敢反抗但又不愿顺从的父亲说,“我想当导演”。
被李安点赞,让冯小刚一辈子有失败阴影的导演原来是他。
篇二: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华人导演凭什么只有李安拿过奥斯卡
2001年《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一举拿下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一时华语电影风光无限.
那一晚,马友友拉大提琴,李纹明星盛装上台唱歌,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也出席颁奖,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从未如此光彩。
虽然李安凭借此片此前已经拿下一系列具有奥斯卡风向标的各种电影竞赛影展的最佳导演奖项,但最终还是最佳导演失之交臂,不过后来凭借《断背山》《少年Pi》,李安还是获得了两次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李安后来讲道,“比起最佳外语片,在他眼里,三个技术奖和十项提名来得更重要也更有意义,那个面子比较大,是对影片整体制作的肯定。
这些年来,华语电影没什么主流的电影,不是靠艺术片就是武打片,和西方比,主流电影更是缺乏,要赶上似乎是遥不可及,这次总算整了一口气。”
在艺术成就上,《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的电影展电影竞赛里获得的奖项数目之多,分量之重,就单在奥斯卡上取得的成就,就足以令华语电影难以望其项背;
在商业成就上,该片当年全球票房2.13亿美元,光北美就1.28亿美元。
或许现在看来,一部华语片,全球票房2亿美元已不算什么,光中国本土市场就已经具有产生2亿美元票房的能力,但是作为一部华语片,作为一部改变美国人观影习惯,让美国人在电影院看中文字幕的华语片,在美国市场获得超1亿美元票房的成绩,恐怕即便再过五十年也很难有人再打破这一记录了。
2003年,趁着华语武侠片的热潮未退,《英雄》在北美上映拿下首周票房冠军,最终获利6000万美元,翌年,《十面埋伏》却只能拿到1000万美元票房,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表现越来越不如意,再难看到《卧虎藏龙》的表现。
在影响方面,在《卧虎藏龙》的 *** 之下,《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之路,一时《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竞相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卧虎藏龙》仍旧是这十余年里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电影。
所以说,《卧虎藏龙》是最好的华语电影,就中国电影的发展意义而言,这是一部分量十足的电影。
可是无论中国电影业内,还是民间都缺乏对这部影片的高度重视,豆瓣评分只有7.4,而这部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片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IMDB为华语电影占据一席之位。由此可见,中国国内观众的观影鉴赏能力以及业内的电影制作认知水平还是和世界主流电影存在很大差距。
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好的华语电影是什么?”,一般而言,答案都在《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三部影片里面选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择一下,但是从目前中国电影发展现状来看,十部《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都不能带领中国电影进行跨越式发展,虽然浓厚的艺术气质,却和主流电影相去甚远。 反观之,如果华语电影能出现十部《卧虎藏龙》这样的制作,那或许,依托目前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不可预知的发展前景,好莱坞不再是梦想。很有希望成为第二部《卧虎藏龙》的《英雄》却因为剧情上面的短板以及导演执导能力的不足,虽然商业成就以及影响,均与《卧虎藏龙》不相上下,但在艺术成就上,还是与前者存在一定差距的。
卧虎藏龙的好,首先,它有许多技术,而这样的技术是那样的动人,那样的新颖,那样的美不胜收。比如俯拍的飞檐走壁,比如竹林中的对峙,比如天井中的刀劈剑,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画面依然在我脑海历历在目。在2月8号即将上映的《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中更有卧1中的杨紫琼倾力加盟,是否能够超越第一部的辉煌,就看春节档期的变现了,期待中。
篇三: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德安,编剧、导演。
生活中很多人因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而苦恼,因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郁郁寡欢,我为你搜集的关于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或许能帮助到你:
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当年,李安失业在家,负责带孩子做饭等家务,家庭开支靠妻子的微薄收入。李安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而李安的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隔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话给李安:「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爱一个人是爱他的独特及理想。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偌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列了一个数据: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两百个角色,但却有五万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说的话不超过一百句!
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我经过了六年多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那时候,我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立,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幸好,我的妻子给了我及时的鼓励。
妻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但她是学生物学的,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药物研究员,薪水少得可怜。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大儿子李涵,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得乾乾净净。还记得那时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我就和儿子坐在门口,一边讲故事给他听,一边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生活费)回家”。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有段时间,岳父母让妻子给我一笔钱,让我拿去开个中餐馆,也好养家餬口,但好强的妻子拒绝了,把钱还给了老人家。我知道了这件事后,辗转反侧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下定了决心:也许这辈子电影梦都离我太远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后来,我去了社区大学,看了半天,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电脑课。在那个生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似乎只有电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我有一技之长了。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细心的她发现了我包里的课程表。那晚,她一宿没和我说话。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我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湮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我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后来,我的剧本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我开始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再到后来,一些电影开始在国际上获奖。这个时候,妻子从提旧事,她才告诉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如今,我终于拿到了小金人。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Ⅲ 面子的影片评价
-------这部影片的开场就用象征性的镜头做了点题:小薇脸上敷一片面膜。这其实与小薇的男性气质有些不相匹配,但是这委实是点睛之笔。我们在后文中知道这是母亲为她准备的,这是为“面子”而做的。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讨论的就是关于“面子”的问题。
事情的发展总共有两条线索:小薇同性恋;妈妈怀孕。电影中小余的信中说:“当年你为了保全你父亲的面子,而嫁了一个你不爱的男人……”很明显,两位女主人公所维护的并不是自己的面子,而是她们的长辈。妈妈怀孕,大发雷霆的是外公;小薇同性恋,不高兴的是妈妈。而妈妈这个角色,兼任着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角色。她与女儿的关系,贯穿于整部影片:当外公压迫她的时候,她压迫自己的女儿,直到女儿决心帮助母亲卸去压迫——逃婚之后,她才自觉的说出:“那个薇薇安其实挺不错的。”
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陈冲扮演了母亲这一角色。当年的“小花”,后来的“婉容”……影片中,当母亲走近音像店寻找关于中国的电影的时候,还恰巧看到了《末代皇帝》。这位优秀的华裔演员一举一动都还原了中国女人的气质,母亲小孩子一样可爱的气质、挑来拣去的毛病……都很有上海小女人的风范。与女儿同陷于父权社会的囹圄,她对女儿同性恋倾向由抵触到接受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部影片虽然太像《喜宴》,但是唯独这一点让人感到新鲜。母亲与青年男子恋爱、怀孕,实际上在父权语境中,跟女儿的同性恋倾向一样的反叛,这两条线索互相呼应,中间宛如放了一面镜子。
影片中有很多具有喜感的情节,陈冲的表演与杨雅慧形成反差,黑人和薇薇安各自来做客的时候的情形,都设计得非常巧妙。最大的包袱就是母亲与小余的爱情公布在婚礼上,紧张的气氛中让人不禁对其中的设计拍案叫绝。之前对于小余这个人物的笔墨刚刚好。
——隽永的对白 精练的对白,直指要害的对白,永远是喜剧电影最致命的笑弹! 喜剧电影的对白功力极其重要,夸张的肢体动作会让让人瞠目结舌,但是一语双关或者直指要害的隽永台词,却是喜剧电影让人捧腹,又争相传颂的关键魅力。 要想直指要害,一刀切,最是乾净俐落,伍思薇执导的《面子》就不时会有犀利的台词跳出来打招呼。
会看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绝对不是工作人员字幕出现时就结束的,很多电影就怕观众太早起身离席,不愿关心到底有多少人辛苦参与电影拍摄,所以在跑工作人字幕时还会偷偷安排一些精彩画面,做为电影余韵的共振趣味,《面子》中的老妈陈冲未婚怀孕,该死的男人最后才现身化解了危机,同性恋的女儿也等到了远赴异乡的爱人,剧情该是圆满大结局了吧,没有,字幕一面跑,一面还会有精彩对话跑出来,压轴的那一句对白就是由怀孕的老妈问起她的同性恋女儿Wil说:「那你什麼时候给我生个宝宝(So, when are you gonna have a baby? )?」登时,正在喝水的女儿就一把喷了出来。电影就在这里画下句点。
一语中的的精练对白,会让人永远难忘。 《面子》中,即将远行到巴黎加入职业舞团的女同志Vivian,面对到机场示爱,想要留人的Wil,直接要求她:「吻我,现在,就当著众人的面( Kiss me. Now. In front of all these people)!」Wil不是不爱Vivian,问题就是传统包袱太重,她还做不到公众吻爱人,而且爱人还是女生。她的惆怅,就在那句残酷无情的对白下,碎裂成千万碎片。
伍思薇在对白上花了极多功夫,人物性格都在对白上展露无遗,例如陈冲的老爸是老学究,老爱在酒会上发表长篇大论,公开表达对爱妻的礼赞,但是老伴不要他多说,直接用:「好啦,别再说了,大家都饿了!」夫妻恩情,老公毛病,都在她这句让人会心一笑,却又不伤彼此自尊的对白中,安全落幕。至於听闻女儿怀孕,他气到大骂女儿说:「没给你肚子中的孩子找到爸,你就不要回来。」只怕自己颜面难看的大男人嘴脸毕现无遗,他的老伴这时又冷冷地接了一句说:「你这样大喊大叫,也无济於事。」这些也都是对白的功力。 白人在言谈间开有色人种玩笑可能是种挑衅与羞辱,但是黄种人开自己玩笑就可以转化成高级幽默了,陈冲要去相亲前,一直对各种款式和颜色的礼服挑三拣四的,一句:「中国人不能穿黄衣服,那更像黄脸婆了!」堪称神来一笔,至於Wil的黑人朋友到她们家吃晚餐,陈冲眼看他一直加酱油,就不住嘀咕起来:「你的黑朋友怎麼老爱吃酱酒?我一定要少吃酱油,肚子里的孩子肤色才不会变黑……你也要少吃,才不会长斑…」平常的妈妈经,有了黑人来搅和,就形成独特的东西文化碰撞趣味,让人不禁莞尔。
《面子》中这类诙谐又幽默的对白不时就会窜跳出来,越是让人意想意想不到的场合才越劲爆,伍思薇对於中年失婚或守寡男女的感情世界著墨很多,普世男女谁不渴望爱情?谁不担心受伤,电影中就有一位年纪不小的周先生,想要追陈冲,却又怕被陈冲拒绝,陈冲鼓励他找年轻女孩去爱,他一句:「年轻人,今天说爱你,明天呢? 谁知道!」爱情世界的答案,永远没有人知道,伍思薇年纪不大,却能写出精彩的电影剧本,难怪连威尔.史密斯都要出两百万美金支持她拍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