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部韩国电影,丈夫和妻子在吃饭时,妻子暗示今天是她的排卵日,暗示丈夫和她要孩子,求电影名字。
1.我觉得应该是宋承宪和林智妍主要演的《人间中毒》,男主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他部下的妻子有一腿,里面激情戏不少,不过网络上一般都删减版。
2.建议去韩剧贴吧看看,有好多好看的韩剧。
2. 教育孩子不得不看的一部电影,《美丽人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美丽人生》主要讲述的是:犹太青年圭多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他彬彬有礼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
然而好景不长,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多拉虽没有犹太血统,毅然同行,与丈夫儿子分开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聪明乐天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尽管集中营的生活艰苦寂寞,圭多仍然带给他人很多快乐,他还趁机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最终他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
拓展资料:
《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a)
其它译名: 一个快乐的传说(Life Is Beautiful)
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编剧:文森佐·克拉米;罗伯托·贝尼尼
主演: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
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邂逅多拉,两人终成眷属。多拉是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女教师,圭多使用各种方式希望追到她,多拉也渐渐爱上圭多,两人结婚后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但是不久后,她的丈夫和儿子就被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最后美军抵达,多拉与儿子重逢。
生活是美丽的,无论它怎样不尽如人意。你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偶遇可爱的女孩儿,你要对她说:早上好,我的公主!然后脱帽致意,向她展示你的无与伦比的才华。童心与爱心,父爱与给予,成就了一场人间喜剧。
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获奖情况:
1998年《美丽人生》获得第1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1999年《美丽人生》获得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1999年《美丽人生》提名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1999年《美丽人生》获得第1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1999年《美丽人生》提名第5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
2000年《美丽人生》提名第23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0年《美丽人生》获得第14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欧洲电影
3. 浅析电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电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十年动乱”时期,知青“老杆”被调到农场中学教书;他尽己所能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最后却因没有按教学大纲及课本教课而被解雇的故事。所谓“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师”这一职业。影片整体的意境不显波澜,却展示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将以其中传达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展开,并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观
1、平等真诚、虚心求教
“讲老实话,字,我倒是认识不少;书,没教过,不知道该教你们什么。你说说看,李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杆初来乍到,面对学生的质问,他没有生气,而是诚实地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书”,并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平常教书的方法,这体现了老杆平等真诚的教育观念。之后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和学生不应该是绝对的上与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对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都强调学生应“尊师重教”,这没有错,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尊重学生”的忽略。平等、真诚的理念都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敬畏。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2、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我收拾着一应教具,觉得这两节课尚有收获,结结实实地教了几个字,有如一天用锄翻了几分山地,计工员来量了,认认真真地记在账上。”
在老杆来之前,学生上课即是抄书。在尚有许多生字存在的条件下,学生们并不能理解课文的含义,一味地抄书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老杆放弃课文讲述而专攻生字的决定,无疑是最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几个“结结实实”的汉字,胜与十万高谈阔论的文章——价值取决于是否内化于己。
山里的孩子们并不会写作,甚至一篇文章下来,不过一个“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杆却说这样至少让人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清楚”是老杆对这些孩子唯一的标准,也是最为实际的标准。语言文字的功能性在于传情达意,而能够“传达”的首要条件,便是清楚。修饰性的语言只是辅助,如同房子中的墙饰、浮雕,这些是不能称重的,真正承担起房屋的架构的,仍是朴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论做何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不可做连字也不识,抄“社论”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时,至少保证“清楚明白”,内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论事、适时严厉
“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影片中,王福是个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与老杆以字典为赌注,称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劳动后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劳动与作文,并与第二天交于老杆后,老杆对他说了这段话。此时的老杆是严厉的,他没有因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来的“好学生”形象而迁就他,让他赢得这个赌注,而是借刺深刻阐述了“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就事论事”的教育观念是老生常谈的,但能做到却又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区别对待的现象至今仍不鲜见。老师常常对“好学生”会稍显宽容,而对“差学生”则更为严厉,这在教育中是不恰当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应当取决于学生处于事件的对错,正确的事情应当赞赏,而错误的事情无论对象是谁都应该加以批评,阐明原委,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正当的对错观与赏罚观。
4、时时反思、常怀审视
“我每每点一支烟在旁边望他抄。有时怀疑起来,是不是我害了学生?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初时将教书看得严重,现在又将学习搞得如此呆板,我于教书,到底要负怎样的责任?”
这是老杆的自我怀疑与反思,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教育是发展的,甚至教育应当走在时代之前,而非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所谓“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已经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枷锁,如果我们陷入这种“潮流”,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突破禁锢,去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们所身负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讲授书中的文化知识,更是去培养一个个立体的人。因此,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我们必须时时反思,常怀审视的目光,承担起下一代的责任。
三、《孩子王》中的细节反思
1、循环的故事
“老黑他们明白过来,极严肃地一齐吼道:‘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影片里老黑一众将这个循环的故事吼得极富节奏感,这个场景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荒诞与虚无。重复的情节还有老杆的两次上山下山。这种重复循环的情节设置,既是前后的一次对比,同时也从结构上暗喻了影片循环的本质。而上山下山的重复,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意义在何处尚看不见尽头。这也透露着历史循环于一代人的悲剧性。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怎样的教育似乎都无济于事。
王福的一个标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为本身也是重复。影片最后,老杆给王福的一句话是:“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是在引导王福跳出循环,还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暗示着王福也无法跳出历史、阶级的层层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征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老杆曾四次与放牛娃相遇,他执着地询问其是否要念书识字,得到的只有呆滞的凝视。放牛娃的身份经历,影片中没有展现,但仅从他迷蒙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对“读书”并无概念,也不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连“改变现在的生活”的意识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接受着生活现状。当时中国又有多少这样处于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杆有心教授,却空有表达,实乃心有余而力不足。
3、紫色迷雾的隐喻
影片的最后,老杆被迫离开农场中学,他走进了一片紫色迷雾中,神色迷茫。这片迷雾即是以当时的视角,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隐喻。老杆要回队里劳作,孩子们继续抄着讲着阶级斗争的课文,他教孩子们识字写作的这段日子,是否会如向一潭死水里投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转瞬即逝,老杆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众多的迷茫汇聚成紫色迷雾,仍只能随时代前行,怀抱着教育的希冀,等待雾散云开的那一天。
四、总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电影《孩子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平等,学以致用、不盲从时代的教师形象,也看到了中国当时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在当今时代,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与改善,但知青老杆传达的教育观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参考文献
[1]陈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视听,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为教师,我是谁?——来自电影《孩子王》的追问[J].中国教师,2019(05):119-121.
[3]万思扬,苏米尔.压抑的年代与反叛的精神——再谈电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电影评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4.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第三代电影人马基德·马基迪的代表作之一。该片拍摄时间为1997年。《小鞋子》这一影片是由伊朗的俩兄妹为了可以穿上鞋子而不懈努力的真人故事进行改编的。影片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来拍摄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影片的高度不在于通过灰暗的色调去渲染处于生活底层印度贫民的窘迫生活,而是在于深层次的颂扬那些为生活不断拼搏的人们,甚至是一个孩子,也在不断的为生活努力着,哪怕是做出一点点的改变,他们也认为是美好的。
纵观整部影片导演多以灰,暗色调来充斥整部影片,来反映伊朗总体的社会环境,清晰的向观众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灰暗峡窄的巷子里,一道道浑浊的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小河流是影片出现最多的场景了,以俩者对比的色彩艺术手法侧面显现出生活的另一面是温暖的,是充满阳光的。导演在用光上多以自然光为主,室内这是昏暗的。在阿里与父亲外出做园艺的场景是影片最明亮的段落,而这也是阿里尤为稀少的快乐时光。。在父亲从自行车上摔落受伤之后,影调转入阴暗。光影的变化也是控制影片节奏的手段之一,明暗交错暗示事件的进展同时也反映心理变化。本片的色彩可谓是灰暗的。从带有宗教气息的黑白服饰,到斑驳的墙壁,灰色的水泥地,色彩都是不明亮的,这与影片主人公压抑的失落的童年时光相契合。但是,尽管在这样的环境里,导演还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的人性,尤其是阿里与妹妹,正和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一样《天堂的孩子》,这部影片向我们诠释了大爱温情的力量。
音乐用于渲染环境,在影片之初用嘈杂的混响烘托市景喧闹的环境。而在阿里和妹妹上学的过程中用加重的脚步声表现他们的运动,表现出简单却又深重的兄妹之情。在阿里长跑比赛中,音乐和音响成为人物情绪和心里节奏的重要表现。环境的声音消失只剩下阿里的喘气声,心跳声和重重的步伐的声音,这些交错重叠在一起。并且用平行蒙太奇的写法闪现妹妹用奔跑的方式和阿里换鞋的场景,体现阿里复杂的情绪,对妹妹的爱,以及儿童时期害怕被家长责怪的纠结心理,同时更体现出一个儿童对生活以及对一个家庭的小小责任。而此时为妹妹赢得一双新鞋是他的全部信念。本片的情绪音乐不多,多数用于表现动作。如孩子的奔跑,用跳跃灵动的乐段。而鞋被流水冲走时,用流动轻柔的旋律。独具风格的视听语言使影片形成了张弛有度的节奏。固定与运动,景别与景别之间的切换,音响与音乐的配合,情节点的设置,细节的表现,情绪的渲染,使叙事节奏与视觉节奏,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达到完美融合。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儿童电影所要展现的东西。让一个如此幼小的心灵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和折磨,不是儿童电影能表现的。但是其中的纯粹的感情和朴实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让这个略显深沉的主题又有一些温馨。《小鞋子》这部影片具有如此的力量,不仅传达着伊朗文化的魅力和与众不同,也注入了强烈的人性关怀的力量。这部影片不愧为一部如此经典的影片,导演的用心良苦也被观众所发掘。导演成功地将这部影片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