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的“精髓”是什么
我觉得,电影的“精髓”就在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现实生活唤不醒的希望和追求。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不是不可能,他做到了,我也一定能做到;让人在受伤的时候找到动力和依靠;让人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找到冷静和开阔。
电影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它以是一部人类自己扮演的作品。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人类:你 也 可以这样,世界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这样。一切皆有可能。因为人类的依靠是梦想,只要还有梦想,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没有了梦想,就是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和登天一样难。
⑵ 有哪些轻松搞笑电影或者电视剧值得推荐
占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娱乐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许多电视剧或电影就成为了人们日常消遣的东西。许多轻松搞笑的电影,会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放松,对于一些忙碌的人来说,在工作之后,可以慢悠悠的看一部电影,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那么有哪些轻松搞笑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值得推荐呢?
三、《武林外传》。
作为一部经典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也十分深受观众的欢迎,在每年的暑假都会无限的重播。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群不平凡的人在一个小酒馆里面生活,这些人做着普通的事,却有着不普通的思想。他们在其中发生了许多搞笑的事情,而男主白展堂和老板娘之间也有许多搞笑的互动。这部电视剧也是非常值得人们去观看。
⑶ 每部影视作品最精髓的地方就是它的台词,一部影视剧的创作者可以对其讲究到什么程度
在我个人看来,精致度不一定是辞藻华丽,只是有时候它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你感受到那种线条的精致。一句好的台词应该是这样的,虽然看起来很枯燥,但却让人深受感动。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⑷ 中国经典搞笑电影前五名排行榜你都有看过吗
其实大多数人喜欢喜剧电影的原因都比较相似,喜剧电影通过幽默诙谐、轻松欢快的方式,来使观众的忘掉一些烦恼,观众在欢笑声中即满足的娱乐性的要求,也受到了相应的思想教育。并且一般结局往往都是比较圆满的结束,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事物的美好愿望。喜欢喜剧电影的影迷朋友,带大家一起看一下小编认为的我国经典喜剧电影排行前五名吧。
5.《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是周星驰出品的大话西游系列的电影之一,同系列还有《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1995年《大话西游》这部影片就已上映,一直至今,都一直没有被大众所遗忘。电影的“无厘头”、“后现代”的语境,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审美习惯,可能当时没有抓住它的笑点,但过后细细品味便回味无穷,这可能就是经典作品的精髓之处。
4.《三毛从军记》
这部电影得到了一些这样的评价:“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也只能走到这里戛然而止了。”“国内极为少见的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讽刺喜剧”。
这个在街上乞讨的孩子形象,实则就极为充沛的对曾经的旧世界充满了诉控和嘲讽。电影以三毛的从军境遇为展开,在逗人欢乐的氛围中,那一道在处乱世中的无奈的悲情色彩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将那原本禁锢与书本的漫画中的形象,通过荧幕通过演员活变得灵活现。
3.《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2010年上映,2012年同系列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人在囧途》是由徐铮、王宝强主演的喜剧电影。影片以春运为背景,是讲述了玩具集团的老板李成功要去长沙出差,在飞机上遇到了去讨债的挤牛奶工牛耿,便展开了之后的旅途中的故事。影片情节紧凑,夸张却不浮夸,其中还有感人催泪的部分,直接戳中人的笑点和泪点。
2.《国产凌凌漆》
这是一部有李力持、周星驰执导,周星驰、袁咏仪、罗家英等主演。影片对美国谍战影片007系列进行恶搞创作,讲述了后备国家特工凌凌漆赶赴香港,执行从黑帮头目手中夺回暴龙头骨的任务。
1.《疯狂的石头》
2006年上映,由宁浩执导,黄渤等人出演。一上映之后,票房一路飙升,受到观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最终还获得了多个电影大奖。也是当年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典范之作。
这部电影是有一种强烈的贴近生活的幽默感,故事是由一块在厕所里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翡翠所引起的。
⑸ 影视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电影的精髓是什么
引 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在茫茫宇宙中的一个角落,用佛家思想,整个宇宙都可以装在心里。用道家思想,宇宙因人而存在。用天文思想,宇宙是一个爆炸形成的力场。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是为了功成名就,也许是为了开心,也许是为了快乐,也许是为了报答父母和朋友对自己的恩情,也许是为了逃避死亡,也许是为了潇洒走一回,也许是为了走走过场,或许也是为了碌碌无为一辈子。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可能90%的人读中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考高分,只是为了考年级第一,只是为了竞赛,只是为了清华北大。 爱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是为了玩一玩,也许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也许是为了幸福开心地过一辈子,也许是为了责任,也许是为了想和一个人一辈子相守。 正文 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个忙碌的世界,是个压力的世界,是个残酷的世界。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走过的路,3岁的时候,我们被送进幼儿园,6岁的时候,我们进入了小学,小学时代我们过得还算轻松,因为那个时候是我们的童年,是我们天真,无忧无虑和快乐的时候,虽然每天要上课,但是学习压力并不是很重。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天真,都很幼稚,或许上不上学,都是一样的。 12岁的时候,我们进入了初中,中学六年,我们被牢牢地限制在学校。我们眼前的世界是个由老师和试卷组成的世界,那个时候,只要学习好,基本上就等于样样好。 进入了大学,我们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就松懈了下来,大学四年差不多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其实本科四年对人的改变,远比高中三年对人的改变大。因为大学是个综合世界,是个不成熟的世界,是个重塑人性格的世界。 出了校门,进入了企业,我们松弛的神经似乎又紧张了起来。因为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断地在告诫我们,进入了企业要低调,要谦虚,要含蓄;因为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断地在告诫我们,进入了企业要勤快,要学习,要努力;因为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不断地在告诫我们,进入了企业要成熟,要明白,要有胸怀。 可能我们刚进企业的时候感到这些话很对。或许当我们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又会发现其实也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或许再过10年,我们会摒弃我们现在知道和拥有的一切,去开辟一个全新的生活。或许再过20年,我们会看淡一切,不再去追求什么,也不再去明白什么。 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个忙碌和压力的世界。很多地方,只要你有一次工作没做好,你就得立马走人;很多时候,我们受了伤却只能默默忍受;很多地方,我们只能跟着别人,别人走到哪里,我们就必须跟到哪里;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理解,包容和关心。 想让别人完全理解和了解自己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许一个和自己相处了10年的挚友,都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同样的,想完全了解一个人也是一件几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遇到这种难受和委屈的时候,该怎么办? 理科领域有无数的定理和公理,但文科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真理。虽然说是这样说,可是在当今社会,确实有某些不成文的公理在约束着我们,我们必须按照这些公理说的去做,别人才会喜欢我们,才会欣赏我们。这些公理被我们称作交际原则,官场潜规则或者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名字。 现在很多人也很有个性和想法,他们也不拘束于这些潜规则和原则的约束,也有自己的想法追求和世界。其实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因为社会越来越进步,因为生活越来越多彩。所以现在的人也越来越多彩,多才和多元。 但是地球上有那么多人,却只有那么点资源。科学技术也只能有这么发达,车子也只能在地上跑,不可能飞到天上去。身边的人毕竟也是凡人,不是神仙,境界不可能像观音和如来那么高。所以,我们的生活其实也只能这样。因为地球上的条件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事实,我们所能有的只能是头脑上的充实和满足,我们所能有的只能是思想境界上的提升。 可是问题在于,该怎么提升呢。我们应该学谁?如果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难道我们只能靠自己走出来吗? 可以看书,书可以让人充实,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书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书上可以找到全世界的真理,书上也能找到全世界的定理和公理。 可以请教别人,请教别人最直接,最快。 也可以自己去打,去拼,去闯荡。自己通过栽跟头,通过吃亏,通过走坎坷,最后把一切都看淡,提升自己的境界。 可是书能给我们的只是道理,书不能给我们真正的生活;别人能给我们的是建议,别人不能给我们真正的生活;自己去拼,去打,去闯荡能够给我们真正的生活,可是不能给我们真正的自己。因为人极容易在疲劳和伤害重迷失原本的自己,也许最后拼打出来的已经不再是“纯”的自己,而已经是一个混合体了。 其实现在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些能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而不是一些浮华和笼统的东西。也许一只铅笔在某些时候比一个城市还重要。 电影的意义 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那只铅笔,那缕阳光,那份记忆,那份幻想。这些东西在很多时候可以决定人的一生。 现在的人,需要的不是高深的哲理,不是华丽的文笔,也不是万贯的金钱。现在的人需要的是那只铅笔,那把雨伞和那只狗。而电影,电视剧或者游戏是最好的方式。因为电影可以包揽数不清的细节,这么多的细节里,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的东西。其实一部电影,真正能感染人的不是主题思想和绚丽的画面,可能真正触动我们内心的只是它的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场面,或者是那几秒钟的音乐。当电影进行到这一秒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凝固起来,我们会感到一股向往之意,我们会迸发出一股动力,追求的动力,改变的动力。 可是当我们关上电脑的时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现实。我们当时的那份感情和冲动,又被埋进了无底的现实里。 我觉得,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现实生活唤不醒的希望和追求。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不是不可能,他做到了,我也一定能做到;让人在受伤的时候找到动力和依靠;让人在获得荣誉的时候找到冷静和开阔。 电影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它以是一部人类自己扮演的作品。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人类:你也可以这样,世界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这样。一切皆有可能。
⑹ 电影《憨豆特工》中最搞笑的是什么
我觉着是乌龙事件。在之前很多人喜欢看憨豆先生,现在很多人喜欢看憨豆特工,前者是电视剧,后者是电影,都很好看,而且都是由罗温·艾金森主演。其实,所有憨豆先生主题的电影其实都是一场罗温·艾金森先生高超演技个人秀。若论剧情,实在无话可表,作为一个俗气的观影者,扒大主教裤子和墓地乌龙事件是本人觉得比较精彩的两场戏。
星爷的电影看星爷,憨豆的电影看憨豆,虽然第一部电影票房不到800万,但是很多人却很佩服憨豆的搞笑能力。如果你愤世嫉俗地看这部片子会觉得很2,如果你宽容地来看,还是能体会到憨豆或者说英国人独特的幽默感,憨豆即使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也能引人发笑,这片真是让人笑到骨子里去了,而且所有的情节都有照应和笑点,配上出神的演绎和优美的音乐——就尽情开怀地笑吧,放心地回味吧。
⑺ 电影《让子弹飞》这部剧是一部非常搞笑的影视作品,这部剧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大浪淘沙,时间总能漂白浮夸的伪文化,留下时代的真金,留下智者的呼吸。今天以《让子弹飞》为蓝本,以本人笨拙的言辞来浅释那些有温度的影视作品。
地方草莽武装力量投靠豪绅,为非作歹,形成了新时代的潜规则,新秩序,此为其一。底层贫民,对武智冲的暴行热烈叫好,这是对这种秩序(有强权而无正义)的认可,
暗示:暴力+豪绅可以维持长期的压迫和不平等,且不知止。此为其二。师爷息事宁人,软骨肉混子路数,文人无德,普遍现象。
《让子弹飞》实实在在是为利令智昏,资本决定取向,一片雾霭的中国电影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如当年《疯狂的石头》的效果一样,《让子弹飞》和姜文能受到国际影视大师青眼相向,一片好评,是有原因的。
⑻ 好电影的精髓在于编剧还是演员
如果想要制作出一部好的电影最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剧本的好坏。因为一部电影必须要依靠剧情的推动来进行拍摄。一部电影的剧情如果非常的丰满的话,将会给观众带来非常强的代入感,这样的话就会使一部电影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演员在电影当中的发挥也非常的重要,但是演员有的时候只会成为导演或者是编剧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工具罢了。
所以一部好电影最关键的点就在编剧身上。当然电影导演也非常的重要,因为电影导演是掌握整个电影的调度的关键。如果没有电影导演的把控的话,电影剧本很有可能最后形成流水账的形式。这样的话反而会让观众在收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枯燥的感觉。
⑼ 如何评价《惊声尖笑4》这部电影是不是很搞笑
我觉得搞笑是搞笑,但是已经没有前几部有吸引力了。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种恶搞的电影了,恐怖的恶搞喜剧。作为电影作品来说,本身就是要由观众来评判,真正优秀的作品不见得是非得获得什么什么奖,而在于它有多么吸引观众。单纯带给观众一个多小时歇斯底里的大笑。
主线剧情就山寨了其它电影,导演和摄像看起来像是业余的,然而似乎这些根本不重要,这种形式本身就会受到观众的热捧。套用SOHU博客广告语——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倒霉的人还会再倒霉。
好的恶搞片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篇精妙的反讽杂文,《惊声尖笑IV》已经不如前几部那么有看点。不过也不失为一部好的恶搞电影。
大家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⑽ 求经典搞笑电影,附影评
楼主有没有QQ啊,我发你邮箱。
先付上一篇阿甘正传的。 有点长哦!!!
一直很想知道阿甘那“75的智商”是怎样一个概念,查阅了资料后得出一个医学上的定义:智商在70到80之间的状态被称作“临界正常”,普通人的智商范围则在80到120之间,原来阿甘的智力还是近乎“正常”的。“Gump”,阿甘的名,俚语里有“呆瓜”的意思,这个富有寓意的名字真会注定阿甘一生的命运吗?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励志大片,起初给我的印象却并没有那么催人奋进:主角阿甘本身就是一个不知理想抱负为何物的迟钝青年,他所信奉的(应该说是他的口头禅)也不过是别人的告诫。阿甘说:“我是去跑,但不知跑向何处。”(多没主见的一句话啊!)阿甘习惯了让别人为他制定方向,教他怎么做:从小到大开口闭口也都是“Momma said… (妈妈说…)”;脑袋里永远都是Jenny说的“Run, Forrest! (快跑,阿甘!)”;所作的事业也是死去好友Bubba的捕虾事业;哪怕横跨美国的长跑也是原先完全没有计划过的。“无志青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可容忍的“缺陷”,打小就被灌输“做树立远大理想的‘四有’青年”,没主见的孩子一定会被人看成“没有出息”,好似理想越远大,大到做国家主席,这孩子才真的有出息。而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是崇尚叛逆、敢打敢闹的,长辈或是朋友的告诫和劝说又怎会放在心上,听话的孩子肯定是个“傻冒”。但阿甘却将妈妈和朋友的话句句牢记、事事遵循。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孩子得到“大人们”的评价是会是什么呢?阿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受到表扬是在军营里,黑人长官给予的评价是:“Godamnit, Gump! You're a godamned genius! That's the most outstanding answer I've ever heard. You must have a godamned I.Q. of a hundred and sixty! You are godamned gifted, Private Gump! (天杀的,阿甘!你真是个天杀的天才!这是我这辈子听到最了不起的回答。你一定有个天杀的160的智商,你天杀的有天赋,我的大兵阿甘!)”是什么让长官如此激动地接连对阿甘说出四个“天杀的”,阿甘的答案真的是最最“outstanding”的吗,阿甘的回答仅仅是“To do whatever you tell me (做您吩咐我的一切)”,选择服从,完全的服从。仅仅是盲从吗?那为什么在丛林遭受伏击的时候,阿甘唯一一次违抗丹中校的命令,折回丛林拯救最好的朋友Bubba呢?那绝不是盲目而为,原来阿甘的“服从”仅仅来源于信赖和感情,将自己完完整整地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人,只因为信赖的人必会为你指明道路,这样做不就是等于相信了自己吗?这样的做人岂不是很简单很快乐吗?
仅仅是懂得“服从”,阿甘会有这样的成功吗?当然不会!母亲对阿甘说:“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傻人做傻事)”。阿甘就立刻把自己定位成“傻人”,勤勤恳恳地做着那些“聪明人”不愿意做“傻”事;爱人珍妮对阿甘说:“Run, Forrest,Run!”,所以阿甘从此以后就想也不想全力以赴地去跑,连偷懒“走两步”都不会去用。就是这样跑过了备受欺压的童年,跑过了危险的越南战场,跑过了整片美国大陆,一路“跑”成了“橄榄球星”、“战争英雄”、“外交大使”、“捕虾船长”、“百万富翁”…… 很不可思议吧,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阿甘一早就已经掌握了成功的秘籍:“If I was going somewhere, I was running (如果我想去哪里,我都是跑着去的)”,阿甘始终是跑着去实现这些“奇迹”,永远都会停歇。先由自己信赖的人为自己定好方向,阿甘只要用尽全力朝着这个方向奔跑,纵然起点比别人远了不少,但会过程已经简化了许多,照样会比别人先到达终点。现在你相信“阿甘奇迹”了吗?
影片表达的绝对主题是“跑”,但却不乏沉重的社会话题: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种族歧视问题、越战和反战、毒品与艾滋病,这些沉重的事情时刻在阿甘的身边发生,但在阿甘看来却完全不值得一提,因为他都会用“跑”来应对,他通常选择的是“跑开”而不是“回击”:欢度新年时,丹中校找来两个姑娘“共度良宵”,但阿甘却把她们赶走,丹问他为什么他不喜欢那个姑娘,阿甘回答:“She tastes like cigarettes. (她就像香烟一样难闻)”。只是因为不喜欢,也觉得不那么好,所以就选择回绝。比起那个穿着星条旗满口带“操”字的反战演讲者,阿甘显得更睿智,也更率直。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对不好的东西选择“跑开”和“丢弃”,那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多丑恶和肮脏吗?
“Run, Forrest,Run!”这句告诫是告诫阿甘事事不要逞强,学会保护自己,而阿甘却不单单把它理解为“逃避”,他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在越南丛林的驰骋,回家路上的飞奔,在暴风雨中的扬帆前行,横跨美国的长跑之旅…一句话居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希望人人都能理解到“跑”的含义,懂得什么时候该奋力追逐,什么时候又应该选择逃避,至少迟钝的阿甘很会选,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也能选对吗?“Run, Forrest,Run!”是Jenny送给阿甘的礼物,但阿甘却把它变成自己的真理。
“You're my girl.”
在小剧院的那场戏,当阿甘为Jenny解围后,Jenny问阿甘“Why are you so good to me? (为什么你对我这么好?)”,阿甘给出的回答就是这句“You're my girl. (你是我的女孩)”,如此简单的回答却让人如此感人肺腑。我本不想谈论爱情,但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太直接太纯粹太感人,我不得不落俗套地谈一谈,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Jenny和阿甘原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他俩却是如此的迥然不同;阿甘不抽烟不喝酒,只是喜欢喝上“一点点”汽水,他谦虚忍让、诚恳善良,只会默默付出,不曾要过回报,他勇敢地冒死拯救战友,他乐善好施、知恩图报;而Jenny喝酒吸烟,甚至吸毒性乱,她狂乱不羁、放纵堕落,她成天幻想成为明星,追逐自己所谓的梦想;她一次次的冷酷回绝阿甘,又一次次伤透阿甘的心。阿甘生活在那个令人向往的纯真世界中,而珍妮却生活在满是诱惑的沉迷世界里。他们是如此的对立,是两个生活在完完全全不同世界里的人。很难想象阿甘会愿意坚守这样一个女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You are my girl.”仅仅是因为这句话。小Jenny是第一个接受阿甘的人,幼时始终陪伴着阿甘身旁,爱护着幼小的阿甘,阿甘也真的视Jenny为最重要的人,愿意守护在她的身边,等待着她的回心转意,“I'll always be your girl. (我永远是你的小女孩。)”这是Jenny给予的回答,阿甘为这句话义无反顾。但爱情不能勉强,阿甘是如此聪明,一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的是等待和厮守,任凭时光更迭,日月流去,不曾改变,只可惜他最后等到的已不再是那个“小Jenny”了…
或许小Jenny的祈祷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悲剧女主角的流魄命运:“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亲爱的主啊,让我变成鸟儿从这里飞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但阿甘还是“呆在原处”爱着她;Jenny说:“A lot of people try to grab me. Just -- you can't keep doing this all(很多男人都想占我便宜,但…你不可能每次都保护我)”,阿甘回答说:“I can't keep it. I love you. (我是不能,但我爱你。)”阿甘实话实说,因为他真的做不到,他无法迫使Jenny改变,但他的心里一定暗自懊恼,他多想一辈子保护Jenny。 “I would never hurt you, Jenny. (我绝不会伤害你,珍妮。)”同样的话在那个所谓的反战领袖Wesley嘴里也曾说过,但那是不切实际的玩笑。“I miss you, Jenny. 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 I won't be far away. (珍妮,我想你。如果你需要我,我就在不远处。)”在Jenny那白色的墓前,阿甘纵情哭泣,他多想永远陪在Jenny的身边,和她一起登上他们的“珍妮”号一起捕虾,一起回到幼时生活的绿荫小镇,一起去送他们的“小阿甘”上学…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谣不可及了。
朋友们,不必太过伤怀,我们的阿甘绝对不是爱情的失败者,他学会爱,懂得爱,我们也更愿意相信Jenny是始终爱着阿甘的……不该残忍地去猜想Jenny所说身上的“病毒”到底是什么病,更不应该恶毒的怀疑小阿甘是否阿甘亲生,让我们一起拭去流着的眼泪,感慨Jenny临终的醒悟,祝福最终幸福走在一起的甘夫妇。
“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阿甘有过没有实现的承诺吗?从来没有,“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我保证不会让他倒下)”这是阿甘到达越南战场后暗自在心中做下的承诺,这不仅是他对丹中校的承诺,对战友们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但Bubba倒下了,丹中校也失去了他的双腿而“down”。 丹中校本想光荣的在战场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的那些英雄前辈一样),但阿甘还是救了他的命。Bubba的死伤透了阿甘的心,但却没把丹中校失去双腿认为是世界末日。当然不是阿甘绝情,正如阿甘说过:“Yo-You're still Lieutenant Dan. (你…你还是那个丹中校。)”失去双腿的丹中校还是丹中校自己,还是和其他普通人一样。“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 (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阿甘用妈妈的话鼓励着丹中校,帮助他重拾信心,使他慢慢地振作。
我向来都认为男人最珍贵的品质是责任,我们很多人都不曾拥有,但我们的阿甘却实实在在地理解。阿甘懂得去肩负责任:他的富有让Bubba的一大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为巴特湾的穷人们建造教堂和医院,和丹中校一同奋斗成了百万富翁,给落魄的珍妮一个真正的家…还记得被他拯救的那些战友吗?还记得被他的“环美长跑”鼓励过的人吗?他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阿甘无私地为别人做了太多太多,最终自然而然也是“好人有好报”。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阿甘这样的朋友会是何等的幸运,但为什么阿甘自小就遭同学排挤,入伍后也是屡遭别人白眼呢?只因为他那75的智商吗,但正如我开始时说的那可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智力。所谓的理由缘自“傲慢和偏见”,问题源自整个社会,只因为智力上的稍稍低下、地位的差异、信仰的区别甚至只是肤色的不同,就去歧视他们、排挤他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也曾对身边的“阿甘们”白眼过、驱赶过、嘲笑过…幸好我们的阿甘不害怕被拒绝,坚强的他也从来不曾让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倒下”过!!!
本人向来清高,不屑借助别人的语句来点缀我的影评,喜欢做的只是逐字逐句地咀嚼这部电影的每句台词,台词是《阿甘正传》的精华,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有“意思”的地方,也暗藏着太多太多做人的道理。但接下来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些影片截图和我的一点理解,这才是最最直接的展示(当然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预热一下,我还会为大家一一讲解,开始吧):
“There i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Where they're going.Where they've been. (通过一个人的鞋可以了解到许多的东西,他们去哪里,他们去过哪里。)”这又是妈妈的教诲。珍妮送给阿甘的礼物是一双“Nike”鞋,阿甘就是穿着它横跨美国的,所以我不禁要说...“Nike”鞋可真经穿啊!!!
让我们看看阿甘的行李箱:一顶印着阿甘名字的棒球帽(他常戴的,在海上捕虾的时候也时常戴着的,所以看上去很旧了)、一本画册(儿时母亲给小阿甘讲故事时用的“道具”)、一块乒乓板(在军营里学的乒乓,因为乒乓出访的中国,这块乒乓板打多了,也旧了)、一本“财富周刊”杂志(封面是他和丹中校的照片,象征着他们友谊和事业)、几双花袜子(幼稚的阿甘,也是因为在越南战场,丹中校教导的要保持脚的干燥,要经常换干袜子)、一件蓝衬衫(叠得多么整齐,因为从小的好习惯和当过兵的缘故,好像阿甘也很喜欢蓝色)。一个小小的行李箱表现了太多经历,也表现了阿甘太多品质。
“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形影不离。)”又有让我学会了一句英语,青梅竹马的他们两小无猜,让人羡慕。
阿甘挣脱脚撑,开始飞奔的瞬间,这是传统大片惯用的煽情手段,但非常奇怪,我却完全没有被感动到,可能是在意料之中,还有我给它取了个名字:“破茧而出”!
看着身背44号的阿甘站在“达阵区”中,身后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大群对手时,大家心中是不是很有一种快感,这也是影片第一次感动到我的桥段。这时的阿甘已是个橄榄球明星了,第一次找到了适合他的舞台。
经典的四个“天杀的”,阿甘志愿从军后被长官表扬的场面。兵营就像是阿甘的“家”,在兵营他一定是个“尖子生”,之前他还顺便刷新了组装枪械比赛的最快纪录。阿甘,你真是“天杀”的强!
老实说Bubba老兄也真是够烦的,张口闭口的“虾子长,虾子短”,我看也只有阿甘能受得了他,但他真的是我除了阿甘外最喜欢的角色,一直觉得他才是阿甘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朋友,两个同样有着缺陷的但有不同肤色的人能如同兄弟一样地推心置腹,一个人最后也继承了另一个人的梦想,他们俩真是天生一对,怪不得丹中校说他们“Twins”了。
阿甘在小剧院凝视心爱的Jenny唱着歌,说老实话,Jenny的歌声真的很动听,但在场的所有的男人都只在乎那吉他后的东西,只有阿甘在欣赏歌声,这时的Jenny应该还没有堕落,她是那么的美丽。
部队在丛林遭到伏击,阿甘去救Bubba,就在阿甘抱着Bubba逃命时,巴布不断重复着:“我没事,我没事...”,谁都不愿意阿甘最好的朋友死去,我们也以为大家都应该没事了吧,可惜巴布最后还是牺牲了。他们身后是阿甘之前救到的战友,当然还包括丹中校。
又一届美国总统约翰逊和阿甘开了个玩笑,说想看看阿甘屁股上的枪伤。阿甘想了想,立即在总统大人面前和全美国的人民面前脱下裤子,展示屁股上的枪伤。连非常了解阿甘的妈妈也十分诧异,非常经典的场景。
反战集会上阿甘的一段讲话,非常搞笑的情节。虽然没人知道阿甘说了什么,但一定是段十分感人的语句,也一定说出了反战英雄的真正含义。怪不得这个穿星条旗的朋友会这么感动。而且接下来还有珍妮和阿甘感人的重逢(阿甘穿军官服的样子还是很帅的嘛)。
阿甘出访中国,图片后方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那么的经典。原来阿甘对“中美建交”也有贡献啊!阿甘能把乒乓打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一个黑人老兄的一句“Now the secret to this game i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ever, never take your eye off the ball. (现在我来告诉你这个玩意的诀窍,无论发生什么,永远永远不要把你的眼睛从乒乓球上移开。)”知道怎么打好乒乓球吗?死盯着球就可以了。
阿甘信守和Bubba的约定,去了Bubba 生活过的小渔村,用了与乒乓球商签约的两万五千美元代言费买齐了捕虾的工具和崭新的捕虾船。但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样他就是捕不到虾子,于是丹中校想出了给捕虾船取名字的主意,所以阿甘就用“世界上最美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渔船。阿甘十几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珍妮,也有可能就是“Jenny”为阿甘带来了运气。以后的阿甘还买了“Jenny”2号、3号…一直到12号。
之前军营中的丹中校在失去双腿后,成了阿甘捕虾船长的大副,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之后,阿甘他们竟然从此有了捕不完的虾子。说来也搞笑,在越南军营中反复告诫阿甘要保护好自己脚的丹中校,最后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双脚,实在十分的讽刺。
“We sure got you straightened out, didn't we, boy? (我们一早就肯定你一定能站起来的,是吧,小伙子)”还记得片中开始为阿甘装脚撑的那个胖医生吗?是的,多年来小镇上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人们都在慢慢变老,妈妈也同样老了,老得快要死去,以后阿甘要真正靠自己站立了…
在外漂泊的Jenny终于回家了,阿甘再也不能迟疑了,他向Jenny求婚。这时的Jenny看上去是如此的苍老,她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我们来看看这段最经典的对白,好吗?
“Forrest : Will you marry me? I'd make a good husband, Jenny.
Jenny : You would, Forrest.
Forrest : But you won't marry me.
Jenny : You don't want to marry me.
Forrest : Why don't you love me, Jenny? 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老样子,我还是要再做一下翻译,其实这部片子的对白非常简单,我这个英语水平马马虎虎的人也能够听个十有八九(阿甘说:“珍妮,你愿意嫁给我吗?我一定会是一个好的丈夫。”;珍妮:“你会是的,福利斯特。”阿甘想了一会说:“但是你还是不愿嫁给我。”珍妮说:“你不会要娶我的。”阿甘想不明白:“珍妮,你为什么不爱我?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知道什么才是爱”)珍妮对于阿甘的求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但阿甘早已看得出珍妮的迟疑,珍妮也知道她不适合阿甘,但又是那么依依不舍。之前在剧院门口,珍妮说阿甘不懂什么是爱,阿甘没有反驳,因为那时候他的确不知道什么是“爱”,但最后阿甘找到了爱的真谛,而珍妮却迷失了…
阿甘开始了横跨美国的长跑,这一段剧情有着许多许多非常搞笑的片段。阿甘从一开始只会跟随别人,变成会指引起别人了。
阿甘父子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可爱。“小阿甘”是Jenny带给阿甘的意外礼物:一个聪明可爱的“小阿甘”。值得注意的他们看的是“芝麻街”,当时时间八十年代初,而中国好像这几年才引进这个东西…
爱人死去,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感慨和诉说,使人潸然泪下。影片也就此渐渐画上句号。还有再看看碑文上的语句:“Jenny's grave marker reads: JENNY GUMP July 16, 1945 -- March 22, 1982 Beloved Mother, Wife and Friend (珍妮·甘,1945年7月16日到1982年3月22日,深爱的母亲、爱人和朋友)”,37岁失去了爱人,原来阿甘还是如此的年轻,他还有美好的明天,还有“小阿甘”。但他所经历的是一些人需要几辈子才能经历到的事情,不能不赞叹生命的奇迹!!!
我还非常喜欢这部影片中充斥的调侃:连续三届的美国总统、“猫王”Elvis Aron Presley、“The Beatles”的 John Lennon,甚至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成了影片小小的调味剂。不断穿插的短片、充满诙谐幽默气氛的背景小调再配以阿甘憨直的喃喃讲述使观影者始终能保持能轻松愉快的心情。再来看一些我为大家整理的恶搞图片:
一对前后呼应的图片:过去Bubba 的祖母服侍白人,现在白人佣人来服侍Bubba的母亲,这一切改变都是由阿甘带来的。
又是两幅相对应的有趣图片:两个阿甘乘坐校车,同样的司机,同样的橙色校车,仿佛时间被凝固了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早年和阿甘有过接触的名人们:“猫王”、约翰·列侬还有肯尼迪总统,他们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点:“英年早逝”…
再来来看一看“阿甘·毛”牌乒乓板,特想拿上使一使。
“财富”杂志和“苹果”水果公司,极大的恶搞。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我不知道写得算不算好,反正我是百分百用心去写的。《阿甘正传》的确是经典的影片,但我的能力只允许我从一些台词入手,带出一些小小感悟。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的同室好友邱多文就向我推荐过这部电影,但忘了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才有机会看一看。也许我的这篇影评适合在看过《阿甘正传》电影后再来读,但我觉得最好你还是边看电影边看我的这篇影评。
一直都认为同一部电影,由同一个人来看,但在不同的时间,怀着不同的心情来看都一定会看出不同的感受。关于《阿甘正传》的影评在网上也看过一些,但我极其厌恶其中绝大部分影评所提到的“羽毛论”,因为我感觉这个理论反倒成了《阿甘正传》的一点点小瑕疵,“羽毛论”表达的含义是随风吹起的羽毛被风所控制而到达它们的归宿,羽毛本身没有选择的机会,它的寓意是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每个人所走的路一出生就已经被决定。可事实上影片想表达的却是鼓励大家像阿甘那样“跑”出自己的路。
我承认也曾羡慕过阿甘的那份好运气,再者就安慰自己:“大概只是编剧大人比较富有人情味罢了”。暗自回想自己处理情感的方式也和阿甘有着相似之处:送女孩子的礼物总是巧克力,经常不经意地忘情凝望自己心爱的人,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立一个以爱人名字命名的公司......但我绝不希望自己真的变成阿甘,只学学他的“阿甘精神”就足够了。就像以前大学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原来每个人总有一点“阿甘”啊。(原话是:每个人总有一点“某某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