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我的小公主》这部电影
《我的小公主》其实是导演伊娃·爱洛尼斯科的童年自叙,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从天真无邪,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世界中的故事,既让人感慨,又让人愤恨。
虚荣是滑向极乐、堕落以及毁灭的唯一通道
毫无疑问薇奥莉塔在一开始并不抗拒拍摄这样的照片,一方面是为了与母亲的相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薇奥莉塔本身就是虚荣的。
薇奥莉塔不讨厌那些露骨的、诱惑的衣服,因为照片会让她成名,她可以获得赞美、艳羡、可以提前走进大人的世界,在所谓的“上流社会”声色犬马中展示自己年轻的胴体。
2. 《苦月亮》传达出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苦月亮》其中展现了一对恋人从热恋到恋情下滑,感情淡漠到相互折磨的过程,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奥斯卡的激情恋爱观以及咪咪的培养爱情观。但是,在展示了两人的爱情观之后,导演还有自己的想法。
奥斯卡用激情把咪咪拉上了爱情的马车,自私狂妄,而咪咪用自己的固执毁了奥斯卡的下半生也毁了自己,偏执悲情。如果一开始更多地想到对方,真正了解彼此的需求,会不会这个故事会有另一个结局。
3. 电影《童年的许诺》看罗曼•加里被母亲影响的人生
一九二四年,在波兰小镇维尔诺,一个俄国犹太裔女人在面对邻居的嘲笑时说:“我的儿子未来会成为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会成为将军,找伦敦最好的裁缝做衣服!”邻居像听到痴人说梦一样大笑,身旁,一个卷发犹太小男孩沉默不语。那位邻居不曾想到,往后余生,男孩都在为实现母亲的愿望而努力。
这是电影《童年的许诺》中的一个片段,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获反法西斯军功章与法国解放勋章的飞行员、外交官、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法国龚古尔奖 历史 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奖的作家罗曼•加里。
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小说,描述罗曼·加里与母亲之间至情至性的动人回忆以及母亲为自己儿子的预言逐个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验证了强烈的期待是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也是非常出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不得不感叹天地间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努力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罗曼•加里生于立陶宛纽尔维斯的一个犹太人社区,父母曾经在立陶宛经营生意,战争期间父亲被强制入伍,小加里随母亲发配到俄罗斯中部的苦寒之地,随着战争结束,母子回到被划分至波兰的纽尔维斯。1926年14岁的加里跟随母亲回到故乡法国尼斯,完成中学学业后到巴黎学习法律,并对文学产生兴趣。
1938年,24岁的罗曼·加里应募入伍,在法国一所航空学校任飞行与射击教官。
1940年6月罗曼·加里赴伦敦加入戴高乐在伦敦组织的自由法国部队,任洛林空军中队的上尉,多次在英国和非洲上空作战,曾被授予十字军功章与法国解放勋章。1944年参加诺曼底战役,获法国解放军功章。二战结束时,罗曼·加里已是空军少校。
1945年罗曼·加里进入法国外交部,先后任驻索马里、伯尔尼的使馆秘书和参赞,在外交部欧洲司工作。后任法国驻美国洛杉矶任总领事,刚进入外交界的罗曼·加里就出版了处女作、长篇小说《欧洲的教育》(1945年),获当年法国文艺批评奖,并先后被译成27种文字。加里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
1956年《根深蒂固的天性》
1975年《如此人生》荣获龚古尔奖
1960年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真正带给他来国际声誉。
1967年辞去外交官职位,专心继续文学生涯。
1968年和1977年罗曼·加里先后自编自导了电影《鸟儿将在秘鲁死去》、《屠杀》。两片的女主角均由他妻子、美国电影演员吉恩·西伯格担纲。
《童年的许诺》里的母亲在苦难岁月里的乐观精神,以及她对孩子无私的爱和鼓励,更是令人潸然泪下。加里曾说:“人类试图赋予命运某种形式和含义,神灵们对此心怀忌恨,对我猛烈追击,弄得我体无完肤,到处是血淋淋的伤口,但是神灵们对我的爱一无所知,他们忘了剪断这根脐带。我幸存下来了。母亲的意志、勇气和生命力源源输入我的体内,继续哺育着我。”在他笔下,爱成为黑暗中的火花,于绝望之境传承希望。这股力量如涓涓溪流,跨越山海与时间。他的作品充满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
令人惊奇的是:1980年12月2日,罗曼·加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人们惊叹崇拜罗曼•加里的同时,看到他背后的努力与母亲的鼓励与期待,甚至是亲情绑架与极端的控制欲,更感觉到罗曼•加里似乎是在为母亲而活着。孩子喜欢绘画,母亲认为画家看不到未来,就极力阻止;儿子对文学产生兴趣,她就每次打电话逼问文章发表在哪里;战争爆发了,母亲要罗曼去刺杀希特勒,她觉得罗曼从小就是个神枪手,肯定能成功……“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所有的事,但毫无意义。她什么也不知道就离开了。她死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电影《童年的许诺》平铺直叙地记录下作家此生的艰辛努力与辉煌,贯穿母亲无时无刻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感叹母爱真的伟大!但是,母爱泛滥到控制欲与强迫症的程度,儿子再成功也会窒息,有副作用。这也许就是如此杰出人物罹患抑郁症后缺乏一个像母亲那样的引导者而不能自拔、导致罗曼•加里饮弹自尽的原因?
电影没有说明,我想答案只能在风中……
4. <人生遥控器>电影简介
片名:Click
译名:人生遥控器/神奇遥控器
导演:法兰克·柯拉西 Frank Coraci
主演:亚当·桑德勒 Adam Sandler
凯特·贝金赛尔 Kate Beckinsale
类型:剧情/喜剧/奇幻
片长:100分钟
剧情简介:遥控人生
迈克尔·纽曼(亚当·桑德勒 饰)是一位建筑师,有一位漂亮的老婆唐娜(凯特·贝金塞尔 饰)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本和萨曼莎。迈克尔像美国众多的中产阶层一样,答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为了事业忙忙碌碌而忽略了家庭,很少能有时间陪邦妻子和孩子,享受不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在24小时连续工作后,迈克尔终于累趴下了。难得在家休息一下的他想找电视遥控器都找不到,于是他来到一家电器商场,突发奇想想买一个既可以控制电视机,又可以遥控其他电器的多功能遥控器。电器店老板莫蒂(克里斯托弗·沃肯 饰)推荐他买了一种“可以控制很多事情,并保证能改变他目前生活”的超级全能遥控器。
迈克尔回到家,试用这台新买的万能遥控器。他惊奇地发现这台遥控器果然威力巨大,不但可以控制一些家用电器,还能控制家里狗狗叫声的大小,更厉害的是,要是老婆在一旁絮叨没完的话,它还可以直接快进!甚至连时间、空间也在这个小东西的掌控之中。利用这个神奇遥控器,他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时间“快进”、“回放”甚至“停止”,也就是说他可以自由的控制时间。工作时只要按一下“快进”,就可以马上回家;做错事时可以“回放”,让自己回到过去的时光重头做起。
有了这台神奇的遥控器,迈克尔的生活似乎变得惬意且自如。可是,好景不长,万能遥控器一旦失去控制,迈克尔的生活便被这发疯的遥控器搅得乱七八遭。束手无策的迈克尔深刻地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并不是像家用电器那么简单,随便用遥控器那么一点就能万事皆通。生活要靠自己精心地去经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学会感激并拥抱现在的生活。
影片幕后:平平淡淡才是真
尽管,今年没有那些“蜘蛛、蝙蝠”之类的家伙登场,却也招来了一群“变种人”和多年不见的“底裤外穿”的小子来大闹暑期一番。之所以有这些个奇装异服的英雄撑腰,所以美国人才对什么导弹危机、外星人入侵、豪华邮轮在大洋上翻滚或是什么93号清手衡航班之类的已经失去了不少的兴趣。于是,好莱坞的编剧们只好从平凡生活着手薯庆:唠叨的老婆,苛刻的上司,不停制造麻烦的孩子,这些或多或少都是每个成年男人心中的痛。当人被压迫的越久,内心的控制欲就会无限的膨胀,做出些超乎常理的事。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传奇女子,硬生生地哭倒了一片长城,外国更有不计其数的连环杀手不眨眼的性格。于是,绞尽脑汁的编剧在主人公迈克尔快被逼疯的时候给了他一个简单又健康的方法--“万能遥控器”。不过编剧可不会那么好心让大老爷们儿们过上好日子,看看那些好莱坞历史上突然得到超能力的人吧,尽管他们变得无所不能,但结果却都没有什么好结果。蜘蛛侠抢劫了最敬爱的叔叔更无法坦诚自己的爱情;透明人在肉体变成透明的同时罪恶欲却被无限的扩大,恶有恶报葬身火海;还有可怜的冒牌天神做了代班上帝却气跑了女朋友。以此类推,这个宝贝遥控器也一定会给迈克尔一个倒霉的后果,把天堂本来在天堂游泳的他一脚踹进地狱的火坑。如果结局真如我们所推测的那样,一定能让那些爱幻想的老美老老实实的接受残酷的现实——老婆还是要哄的,孩子还是要管的,老板还是要怕的,电影还是不能相信的。影片制作过程中,亚当·桑德勒也亲自参与了本片的编剧工作,这位银幕笑星在幕后也是不错的搞笑能手,在《阿呆向前冲》、《小尼基》等片中他都曾参与编剧,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而且在大多数影片的拍摄中,他也有不少即兴发挥,令包袱更具现场感。鲁格/文
拍摄花絮
回到过去是容易的,但未来会怎样,谁的心里也没谱,主人公迈克尔·纽曼通过“人生遥控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他的人生时光中旅行,这个创意为影片平添了几分科幻的味道,也由此忙坏了幕后的道具师们。如何设计出这位建筑设计师独有品味的居室成了道具师们需要首先攻克的难题。当然,片中最令人艳羡的要算是主人公迈克尔2016年的那部座驾——卡迪拉克12。据通用汽车公司的相关人员介绍,这部12缸的座驾是一辆真实存在的从未销售的概念车。
另外,亚当·桑德勒的角色历经了从17岁到老年的巨大年龄跨度。如何打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角色成了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制片方特别邀请了曾六次获得奥斯卡奖的造型化妆师里克·贝克(代表作有:《圣诞怪杰》、《人猿星球》等 )负责设计片中的造型,为不同角色的年龄变身出谋划策。有趣的是,在银幕上耍宝不断的亚当·桑德勒最怕的事儿就是坐在椅子上接受漫长的化妆煎熬,为此,里克·贝克特别搬出了《圣诞怪杰》中的吉姆·凯瑞作为榜样。
影片制作过程中,亚当·桑德勒亲自参与了本片的编剧工作,这位银幕笑星在幕后也是不错的搞笑能手,在《呆呆向前冲》等片中他都曾参与编剧,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而且在大多数影片的拍摄中,他也有不少即兴发挥,令包袱更具现场感。
亚当·桑德勒
亚当·桑德勒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喜剧演员,兼编剧、制片、导演和歌手于一身。
桑德勒1966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纽约大学。他17岁时就以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在波士顿的喜剧俱乐部中演出;1990年为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周末夜现场》写剧本,不久即成为该剧的基本演员。
获奖经历:因在保罗·托玛斯·安德森执导的影片《punch-drunk love》中的突破性表演而获金球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凭借在影片《迪兹先生》Mr. Deeds中的出色演出获得“全美青年人评选”的大奖。
代表作品:《婚礼歌手》(The Wedding Singer)1998年、《水中男孩》(The Waterboy)1998年、《冒牌老爸》(Big Daddy)1999年、《50次初恋》(50 First Dates)2004年。
凯特·贝金赛尔
凯特·贝金赛尔被称为“气质美女”,集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身,曾被《Hello!》杂志评为“25位最美丽的女人”中的第一名。贝金赛尔1973年生于英国,出身演艺世家,父母都是英国知名演员。她曾在牛津大学修读过法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因在巨制影片《珍珠港》里出演女主角而一夜成名。
其他代表作:《缘分天注定》2002年、《飞行家》(The Aviator)2004年、《范·海辛》(Van Helsing)2004年
克里斯朵夫·沃肯
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原名罗纳德·沃肯。沃肯曾就读于奥弗司特勒大学英文系,十六岁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从1963年起,沃肯投身于剧坛,并改成现在的艺名。1971年,沃肯第一次在影片《安德森的录音带》里担任配角,从此走上银幕。1978年,由于在反战影片《猎鹿人》(Deer Hunter)中的出色表演,沃肯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奖。克里斯托弗·沃肯是美国优秀的演技派明星,出演的电影超过了50部。
代表作:《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2006年、《多米诺》(Domino)2005年、《怒火救援》(Man on Fire)2004年、《捕鼠记》(Mouse Hunt)1997年。
弗兰克·柯拉西(导演)
作为导演的柯拉西以演员的身份出演过多部影片,尤其是经常在他自己导演的作品种出演一个小角色。他导演过多部喜剧,和本片主角有过多次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影片导演。
代表作:《环球地球80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2004年、《婚礼歌手》(The Wedding Singer)1998年、《水中男孩》(The Waterboy)1998年。
5. 电影《消失的爱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呢导演有什么深意
男主Nick Dunne和女主Amy Dunne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对人人羡慕的夫妻,丈夫帅气会撩妹,妻子漂亮又聪明,从小就是大家心目中最完美的甜心。
控制欲极强的女主成了最后的赢家,但这样的结局比开始的时候更难受,至少一开始两个人还可以吵架,还有希望离婚,但最后他们只能呆在同一个牢笼里,邓肯对妻子只剩下了恐惧和憎恨,艾米对邓肯只剩下了欲望和控制,然后还要演出恩爱给别人看。
这样的婚姻比坟墓还要可怕。
6. 鬼妈妈电影解读
电影《鬼妈妈》是一部由皮克斯在2009年倾力打造的动画佳作,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影片巧妙地通过主角卡罗兰的梦境,象征性地探讨母爱缺失这一深刻主题。
影片中的"鬼妈妈",实则是一位看似严厉却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形象,扣子和蜘蛛等元素象征着她对孩子的无形束缚。小玩偶则是卡罗兰内心恐惧的具象化,它们反映出她对母爱缺失的焦虑。透视石则象征着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反思,它引导卡罗兰逐步洞察内心世界。
黑猫在电影中扮演着直觉的使者,提醒卡罗兰面对潜在的危险。坏爸爸则象征着潜意识中的抗拒,他并不愿意将孩子囚禁在传统的期待中。最终,卡罗兰以爱的力量,实现了自我救赎,也拯救了她的父母,展现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孩子作为家庭守护者的强大力量。
邻居家的波宾斯基房间,既是内心冲突的反映,也是压抑情绪的象征。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房间揭示了波宾斯基可能的心理困境。福斯宝小姐和斯平克小姐,作为压抑本我的象征,她们年轻时的演员身份与舞台剧表演,映射出表演型人格的特征。狗狗变为蝙蝠,象征着道德力量的暂停,怪物则揭示了卡罗兰内心的真实面貌,可能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一种体现。
鬼眼事件,如同内心的一场征战,冰封的情感被触动。电影的结尾,花园中的玫瑰绽放,象征着和解与和谐,寓意着爱与接纳的温暖力量。《鬼妈妈》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深入剖析了母爱缺失与心理成长的课题,音乐与画面的对比强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卡罗兰的世界,黑白分明,象征着她的理智与反思。每一场梦境,每一种象征,都在引导她直面内心,理解自我。小卡罗兰的玩偶,既是恐惧的囚笼,也是自我觉醒的起点。透过透视石,卡罗兰学会了审视和接纳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部电影的深度和情感丰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