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电影孩子王适合多大孩子
扩展阅读
男孩子穿裙子的电影 2025-05-22 11:23:28
郭京飞刘德华合演电影 2025-05-22 11:23:26
催泪电影适合学生看 2025-05-22 11:23:19

电影孩子王适合多大孩子

发布时间: 2024-10-23 08:24:53

❶ 谁可以介绍下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这部片子最好可以详细分析下,好的我会额外给分!!

片名:孩子王
外文名称 King of the Children (1987)
导演:陈凯歌 Kaige Chen
编剧:
阿城 ....novel (as A Cheng)
何建军
主演:
谢园 Yuan Xie
Shaohua Chen
Xuewen Yang
摄影 Cinematography:顾长卫 Changwei Gu
国家/地区: 中国
级别:Finland:S / Sweden:7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7年
更多外文片名:Hai zi wang
类型:剧情
片长:110分钟
【影片简介】:
十年动乱时期,群山环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学校,师资奇缺。一天,队长把一个在这里插队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学校做“孩子王”,当教师。知青们得知消息后,为伙伴有了出息而高兴,热热闹闹地为他送行,从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号。学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只有小学程度的校长鼓励他挑起这个担子。孩子王苦恼的事真不少。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学生手里却没有一本书,只好学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孩子王感慨万端,只得从认字记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队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开心,他却提不起精神。临走时,一心想去学校教音乐的来娣特意把他送了很远。几个月过去了,孩子王和学生们相处很熟。家境贫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傍晚,他和父亲进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写好了。孩子王告诉他“要写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王福明白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知青们顺路到学校看孩子王,起着哄一定要让孩子王给他们上课。孩子王一本正经地讲着“从前有座山”的故事。这故事从教室传到另一个教室的学生们耳里,朗读声循环往复,不绝于耳。晚上,王福依然就着孩子王的油灯抄字典,他已抄满了一大摞黄麻纸。来娣不理解,问孩子王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幕后制作】:
影片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影片通过“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问题,它除了延续了文革后反思文革的传统外,还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该片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并因对教育问题的批判思考获1988年第四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探索影片奖。

❷ 陈凯歌的《孩子王》——绝美的摄影镜头和失败的叙事

《孩子王》由陈凯歌导演,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在云南的知青老杆在当地担任乡村教师的故事。这部电影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未能取得成功,国内市场也表现不佳,只卖出了三个拷贝。与陈凯歌合作的芦苇在同一年编剧了商业大片《疯狂的代价》和《最后的疯狂》,这两部电影分别卖出了300多个拷贝,而《孩子王》则遭遇了巨大的商业与电影节上的失败。

重看这部电影,我发现它在艺术与叙事上同时展现出其优点与缺点。摄影师顾长卫通过镜头展现出云南大地的美丽与奇绝,红土、青山、蓝天、雾霭、羊群、牛群、草屋、树桩,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奇绝图景,仿佛是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然而,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却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它探讨了知青一代人面对的欺骗与绝望,或是对现实的失望,以及被时代欺骗的痛苦,却因未能准确传达给观众,导致了电影节上的误读。

影片中,自然与人物关系的描写、色彩运用和构图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教科书级别的优秀。然而,故事的表达并未像题目所示那样聚焦于教育,而是更深层地反映了知青一代的痛苦与哀愁。电影在电影节上被颁发了一个教育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节对电影内容的误读。对于不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很难被理解,因此这种误读是正常的。

电影的开头展示了空镜头、老杆去村小的路上邂逅的羊群,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对比。在弹幕网站上,有观众指出影片具有恐怖意味,这表明电影在塑造意象上非常成功。自然在电影中呈现出从沉默到孤独再到催逼人类的恐怖力量,这种变化是老杆心理反应的结果。

影片的色彩运用也十分精妙,红色象征紧张和光明,在不同场景中展现了不同的含义。例如,当老杆独自站在校舍外,背景是傍晚的红色天空,红色象征紧张;而晚上的煤油灯,则象征老杆带给学生的光明。在结尾,黄色的天空下,学生们在老杆的带领下学唱新歌,象征着希望。

老杆这个角色是蓝色的,代表着忧郁。在课堂上,背景不是蓝色就是昏暗,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绝望。电影中的黑色则象征着恐怖与自我审视,例如在屋中阅读字典和独自照镜的场景中。导演通过视觉和意向的呈现,成功地传达了电影的情感和主题。

然而,电影在镜头安排和叙事结构上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老杆晚上上课的场景中,虽然很美,象征着光明,但那个年代煤油灯的使用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如果将这个场景与砍伐竹子和送王福字典的情节结合,电影的表达将更加深入。电影结尾的山火场景过于平淡,没有充分展现反叛意味,整部电影因此显得压抑。

叙事的缺失是电影的一大问题。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的观众来说,电影很难被理解。电影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介绍,如老杆和知青们为何来到云南,以及他们在云南的经历。这些信息的缺失导致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困难,使得电影的叙事显得破碎。

电影中的人物刻画也存在问题,如老杆为何觉得当教师比干农活好,以及他为何不按书本教,而是采用自己的方法。王福对知识的渴望动机也未得到充分表达。这些缺失使得电影在叙事上显得薄弱,观众很难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

《孩子王》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反映了创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绝望情绪。然而,这种情绪并未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因此无法被同时期的国外观众理解。叙事的缺失使得电影更像一个寓言或预言,而被解释为年轻人被骗接受毫无出路的教育。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然探讨了文化、教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陈凯歌在拍摄《孩子王》时想要表达的是,一代人被国家和现实环境所欺骗,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资格。政治教育的缺失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成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谎言造成了人们的精神疾病,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自欺欺人的状态。这种现象在现今仍然存在,文化输出的概念显得狭隘,忽视了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陈凯歌对其他文明持有自负的皇汉心态,认为云南可能过于原始和蛮荒。然而,云南拥有自成系统的文明,如大理的历史地位、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信仰等。文化输出的概念不应局限于民族主义的狭隘视野,而是应倡导文明对话,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