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惊悚片赏析之《伊甸湖》:妖魔化的青少年现实远比故事残酷
在惊悚片、恐怖片领域,夸张的怪物、变态杀手或者鬼怪给我们带来的大多是置身事外的刺激快感,但如果创作者将镜头对准我们平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可能遇到的题材时,那如鲠在喉的憋屈和深深的恐惧能让人透不气来。那些以 社会 现实案例改编的惊悚片是此类型片中一个巨大的分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那些CULT片,诸如《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三五成群》都是根据轰动一时的真实罪案改编的,猎奇、吸引眼球当然是制作者的首要目的,但我们无法否定此类影片给观者带来反思的客观作用。我所看过的欧美惊悚片中此种类型并不多(主要是阅片量还不够多),但一部2008年英国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执导的电影处女《伊甸湖》让我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部聚焦英国国内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影片带来的观影体验不是糟糕,而是让人心寒以致于不敢正视。
让人不忍卒睹的人间悲剧
一般来讲老张写此类影评习惯是向大家推荐或回顾经典的,但对于《伊甸湖》来说我只想说,如果你还没看过的话就听我介绍了解一下就行了,真的不推荐你们去看,因为这可能会让你留下心理阴影。
本片讲述一对来自英国南方现代化大都市伦敦的情侣,幼儿园教师珍妮和男友史蒂夫前往偏僻的伊甸湖畔度假,从片中的一系统设定来看,这里应该是英格兰北部约克郡附近,那里基本是一些体力劳动者居住地,从小镇上成人身着邋遢脏兮兮的工装可以看出,这里的居民文化素质是比较低下的,所谓穷山恶水了。两人在湖畔嬉戏,但却意外与一群不良少年发生了冲突,最终这帮半大小孩还是离开了。
可是,两人早上起来却发现车胎被那群少年扎坏了。熊孩子还冲他们叫嚣:你的车胎怎么样了?两人来到早餐店边吃边气愤地向女店员抱怨这几个小孩子是骚扰者,是恐怖分子,不想刚刚还是满怀热情的店员突然变脸说这些又不是她的孩子。
他们又来到了湖边,继续享受他们宁静的周末。史蒂夫刚准备把他的求婚戒指拿出来时,却发现他们的海滩包不见了,原来是那群少年偷走了他们的海滩包,连同车钥匙,手机。两人正抱怨之间,一辆车子突然向他们冲来,这群胆大包天的少年居然开车撞向两人,幸好他俩急中生智躲开了。就因为与陌生人的口角,这群小子居然戳破了大人的车胎,偷了大人东西,还开车撞人!
事情开始变得恐怖起来了。
车钥匙被偷,两人只得步行离开。不想在途中又遇上这群少年,他们在虐打动物,珍妮让他别管了,可史蒂夫想拿回他的东西。他对少年说,你们已经玩够了,告诉我车在哪里,就此作罢。可是少年就不承认拿了他的车,哪怕他还戴着史蒂夫的名牌墨镜。史蒂夫和少年扭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少年持刀上前要攻击史蒂夫,打斗过程中史蒂夫失手杀死了少年身边的恶犬。少年伤心痛哭,史蒂夫也很意外。
珍妮拿到了车钥匙,两人上车准备夺路而逃。但这帮少年情绪已经失控,仗着人多,一拥而上砸坏了车灯,两人慌乱之中导致车子失控,斯蒂夫被卡在车中,他让珍妮快逃。
藏了一个晚上,珍妮再出来时她看到少年把史蒂夫绑起来,男友被打得头破血流。
史蒂夫拼命求饶,可为首的布莱特却不打算放过他,他怂恿、威胁其他小孩每人都捅上一刀,还让女孩佩吉在一旁用手机拍视频,期间他们发现了珍妮,又开始疯狂追杀她。
史蒂夫趁机逃脱并成功和珍妮碰面,这帮小孩明显是要人命啊,两人开始恐惧。
几经周折,两人还是没有逃脱这帮孩子的追击。此时史蒂夫已经因为失血过多死了,布莱特想点火烧死两人并毁尸灭迹,别的孩子不同意,布莱特就用手机里的视频相威胁。珍妮侥幸逃出,几个男生在她身后紧追不舍,此时的珍妮已被仇恨和恐惧激发出了拼死还击的勇气,她绝地反击杀死了两个参与其中的小孩之后驾车逃到镇上了一户人家寻求帮助,就当观众感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导演却给了我们一个最绝望的结局。因为珍妮这时发现这里就是这帮恶魔的首领布莱特的家。布莱特向他家长撒谎他说珍妮背叛了她的男友,还杀了他两朋友。就这样,布莱特轻易地骗过了家长们,而珍妮被愤怒的家长们拖进了浴室,他们要私刑处置珍妮这个杀害他们孩子的凶手。
随着珍妮凄厉的呼救和少年按下虐杀史蒂夫视频的删除键,珍妮夫妇被一帮青少年谋杀的惨剧就此在人世间泯灭不见了。
导演完全罔顾观众的心理宣泄需求,给了这么一个让人绝望的结局,珍妮和史蒂夫平白无故地惨死,而凶手却貌似就此逃脱了法律的惩戒,让观众愤懑之气憋在心口无处释放,以至于有人建议导演拍摄续集让变态杀手夫妇遇上这帮坏小孩然后虐杀他们,以暴制暴。但也正是这一样反传统惊悚片主角开局受虐结尾绝地反击的套路,一黑到底,给大家带来的内心震撼更为巨大,也更能彰显 社会 意义。
英国熊孩子带来的反思
英国近几年来最臭名昭著的 社会 问题就是未成年年酗酒和犯罪问题,也是本片的探讨焦点,就此,导演在片中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本片导演明显是个地域黑,片中设定珍妮和史蒂夫来自英国发达南方大城市伦敦,而伊甸湖明显位于类似英国工业重镇约克郡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地区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体力劳动者的居住地。对于这个刻意设定豆瓣上某段评论我感觉蛮贴切,“英国也有南方北方之分。片中的人都是英格兰北部人,约克郡、兰卡郡之类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是以重工业发家,所以在英国人心中都是些脏乱差的地方,于是两个操标准伦敦音的人来到的脏乱差的北方,被殴打致死。”
两个来自大都市的中产阶级人士,来到了一个相对蛮荒的地方度假,却因为自己对野蛮人性的无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还看到某些评论煞有介事地总结了史蒂夫面对熊孩子的挑衅做出的N条不妥当反应,中心思想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挑衅应该明智选择退让,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其实我们看到史蒂夫的反应非常正常,面对一帮半大孩子对自己女友的无理谩骂和骚扰难道口头还击,再顺口骂个娘很过分吗?但我想导演向我们展示了面对毫无下限的野蛮时,有时选择退让、及时离开可能已是最好的选择了。毕竟,穷山恶水出刁民有时还是有道理的,虽然会冒犯一些人,但这是事实。
影片的结局是这些坏孩子的父母轻易地相信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辞,疯狂地集体谋杀了历经万难几乎就要逃出生天的珍妮。面对珍妮的绝望辩解他们说出了我们听过无数次的“他们还只是孩子啊”,多么讽刺啊。如此素质的家长你指望他们平时教育自己孩子能做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面对青少年犯罪导演给出的原因解析也止于此了,当然我们没法奢望一部电影就能够透彻地解码,并还能给出妥善地解决方案。能够引起政府、 社会 的重视的同时还给大家提高一点相关情况的认知,并由此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已经是善莫大焉了,毕竟现在一些从小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和优渥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丑恶太缺乏认知了。
年幼的恶魔
近年来世界各国愈演愈烈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手段之毒辣让人瞠目,年龄也有日趋低龄化的趋势。
1993 年 2 月发生在英国利物浦的一起儿童凶杀案刷新了世人认知的上限,两名十一岁的男孩罗伯特·汤姆森和乔恩·维纳布尔斯虐杀了两岁的詹姆斯·布尔格,尸体被发现时因被火车碾压残缺不全,而且身体多处受伤。年仅十一岁的罗伯特·汤姆森和乔恩·维纳布尔斯被英国警方认定对布尔格进行了绑架、折磨和杀害,两孩子成了现代英国 历史 上年纪最小的、被定罪的凶手。两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即便是被发现了之后,也没有想象中的慌乱,而是很镇定,咬定自己没犯罪,知道无法逃避了之后,又开始各种甩锅,你能想象这是才十一岁的孩子吗?
当然,不只在英国,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案件在世界各国也屡见不鲜,现在的青少年是怎么了?
出于猎奇心理或者是责任心的驱动,影视界拍摄了不少反映青少年犯罪的作品,比如近年来大热的电影作品《少年的你》,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观影热潮,大家不禁思考,是什么让现在的青少年变得如此冷酷,是现在充斥着性和暴力的流行文化的流毒?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是现行司法制度建设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惩戒过轻吗?我想每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就不做具体个人意见阐述了,留待各位朋友自行思考,我们只能做到教育自己小孩遵纪守法的同时提高各自个人安全意识了,除此无他。
世界惊悚片赏析之《死神来了》: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你到五更
《月光光心谎谎》:连环杀手电影的祖师爷,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世界惊悚片赏析之《沉默的羔羊》:天使与魔鬼博弈,羔羊如何自处
❷ the children英国恐怖电影影评
《购物夜惊魂》是说青少年犯罪的,惊悚类型片,后来又拍了一个故事一模一样的。我估计是这种电影在北美比较有市场,大伙爱看,但是又不能同时拍那么多全都反应青少年犯罪的,怎办,咱来一儿童无意识犯罪得了。结果就有了这个叫《孩子》的电影。
影片前十分钟可以安到任何一种类型片之上,因为完全看不出是要说什么,两个家庭到山中的别墅去过圣诞节,如果这之中丈夫和别人的妻子有劈腿行为呢,这就是个伦理片;如果林子里来了一群怪物呢,这就是一个怪兽片;要是丈夫和青春期的女孩有染呢(个人觉得那个胖姑娘长得还行),这还是个家庭伦理片儿;反正这是个万能开头儿。结果也是人想象不到的,就是这些孩子变成了“怪兽”。
要说美国人讲故事就是讲究,什么事都有前因后果,林子里的一种什么病毒,导致这帮孩子全都变成了疯子,开始杀人。杀人的技巧有点像死神来了,但是也没有那么巧妙,反正是你完全意料不到的那种招数,让你猝不及防。当然了,也有直接用大刀砍活人的,杀到后来浑不吝了,估计也是编剧懒得编了,反正是个死。
我开始还以为那个怪叔叔和小萝莉能发展点什么怪异情感呢,反正开头有点这个意思,但是很可惜,怪叔叔戏份不多,正题开始没多久就完蛋操了。倒是小萝莉人小志气大,没有母爱这根筋,第一时间明白过味儿来,杀出一条血路……
有一个地方有点可惜,就是小萝莉的手机后来没用上,前边交待了她专门为了给朋友打电话出去了两次,我就不明白了屋子里也有电话干嘛非得用手机在外边冻着。
要说美国人真他妈禁冻,大冷天就穿一单衣露着大胸脯子在外边打雪仗,这要搁我早冻病了。
而且,那个娃娃,就是封面上这个,最后也没用上,好多现成的东西不用,可惜了。
要说新鲜,我觉得这比《购物惊魂记》要新鲜,那个看完之后还感叹一下青少年教育的问题,这个呢,你完全没招儿,这也是一种传染病么不是,防不胜防。要说不新鲜,故事有点像MIST,还有点像妮可基德曼演那个“别回家,别睡觉,我会找到你的”那个电影实在想不起来叫什么了。
真同情好莱坞这些写惊悚恐怖片的编剧,连这种故事都能编成一电影,这是不容易。
值得一看倒是。
来源: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044986/
❸ 恐怖片几岁小朋友观看
如果小朋友年纪太小的话是看不懂影片的内容的,等到小朋友可以看得懂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小朋友是不是能够接受,有的小朋友胆子比较大,可能会对恐怖片感兴趣,但是一些胆子小的小朋友是不提倡看恐怖片的,就像一些成年人依旧不敢看恐怖片一样,还是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看的益智类影片比较好
❹ 看了电影叫《格蕾丝》恐怖片,有一事不明,请大家明确一下哈
这部《格蕾丝》很特别。用恐怖片来展现母爱的片子其实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电影都把恐怖焦点放在诡异的孩子身上,或者讲一件母亲为孩子复仇的事情,这部片子特别在,他没有利用某一离奇事件贯穿始末,大篇幅的只是讲述一位平凡的母亲从怀胎、分娩到哺育自己的孩子的一般过程。
恐怖片的特别就在于他是普通电影的夸张化,比如把人性的邪恶升格为魔鬼,把仇恨升格为怨灵。其实孩子都是靠吸食母亲的奶水长大,夸张点说,也就升格为吸血鬼,因为孩子的确是耗尽父母的钱才、精力、血汗,才长大的,所以“吸血婴儿”这一隐喻其实夸张的合理。
这部《格蕾丝》的确恐怖,恐怖得让人心疼。恐怖的不是吸血婴儿,是为了让孩子“吃饱”几乎把命搭进去的母亲,恐怖来自于母亲近乎病态的对孩子的爱。但是想想,母亲的伟大不就在于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个多么邪恶,多么病态,多么畸形的怪物,仍义无反顾地爱着他么?
虽然剧名以婴儿的名字命名,但是,艰辛抚养格蕾丝成长的母亲麦德琳才是片中真正的主角。麦德琳其实很不幸,曾经怀过两次胎,但都没能保住,最后这一次好不容易只差几周就要生产了,却不幸遇上车祸,当时医生就诊断孩子已经胎死腹中,麦德林却坚持不肯把死去的孩子引产,直到几周后,自然分娩的麦德琳抱起浑身青黑的婴儿尸体心碎不已,她祈求着对这个死去的婴儿轻轻说:求求你,留下来!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婴儿竟然吃起麦德琳的奶水!她给孩子起名“格蕾丝”。
孩子虽然生下来,母亲却一点也不好当,由于丈夫在车祸中死去,麦德琳只能一个人抚养格蕾丝,而麦德琳的婆婆薇薇安不仅不帮助她,还要想方设法夺走格蕾丝的抚养权,这让麦德琳精疲力尽,麦德琳打电话求助好友,却被恶人拦截,麦德琳就是在这种孤助无援的条件下,喂养格蕾丝的。
格蕾丝生下没多久,麦德琳开始发现格蕾丝身上总有怪异的臭味,怎么洗澡也洗不净,而且这臭味招来了苍蝇,甚至爬满了格蕾丝的蚊帐。然后,麦德琳发现格蕾丝总也吃不饱,没过多久就饿得直哭。一天,麦德琳给格蕾丝喂奶时,格蕾丝咬了麦德琳一口,渐渐地,麦德琳发现每次给格蕾丝喂奶时,都被格蕾丝咬得血流不止,麦德琳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普通,她需要特别的营养!格蕾丝试过牛血,但是偏偏格蕾丝最爱的就是人血!
接下来,就是所谓最恐怖的场面,麦德琳日复一日,不停地让格蕾丝吸自己的血!这一母亲每天给孩子喂奶最普通的行为,在麦德琳这里就像慢性自杀。直到浑身发冷,满面苍白,气若游丝,依然心甘如怡。活得像个游魂一样的麦德琳让人看了心疼,我总在想,如果她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该怎么办,不过这大概就是做母亲的最高境界吧。
在争夺抚养权的婆婆和医生死后,麦德琳终于可以和好友一起平静地抚养格蕾丝,本以为只要麦德琳多吃营养餐,提高身体素质和血液营养就能应付这个小吸血鬼,但是谁会想到,影片结尾,麦德琳突然发现了新情况:自己的皮肤被格蕾丝咬掉了肉,麦德琳说,格蕾丝开始长牙齿了......
我认为,影片更多要说的是反映母亲哺育孩子的艰辛,不过在形式上夸张化。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谁不是寄于父母的无私的疼爱之下,哪个父母不是流血流汗,拼死拼活地挣出那一口吃的喂养孩子?哪个父母不是像麦德琳疼格蕾丝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与《格蕾丝》虽然形式不同,道理却是殊途同归的。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是艰辛的,不仅在恐怖片里有所反映,即使是普通电影里这依然是个永恒的命题。
影片中有几个小情节,第一,婆婆是个老变态,六七十岁的人了还有奶水不说,还要亲自给格蕾丝喂奶,而且还变态的让老公吸自己的奶水,戏中说此变态老太婆一直给自己儿子喂奶到三岁,而且还和那个什么死医生老头有一腿,老公还没死就乱搞。第二,女主角麦德琳结婚前是个同性恋,应该是麦德琳之前和接生婆好,而接生婆的助手喜欢接生婆,嫉妒麦德琳。第三,麦德琳戏中提到喜欢看动物频道,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次看的都是动物宰割的血腥画面。
之前,看了好多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各种说法都有,但每个人的焦点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其实看电影和买东西一样,各取所需吧。
❺ 电影孤儿怨恐怖吗
没有鬼,是惊悚片,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对夫妻误收养了一名儿童,实际该名女儿童早是30岁的大女人了 = =、、、只是外表看起来像小孩子而已。
然而这个看起来的温顺的像小绵羊的大女人,原来是精神病逃窜出来的患者……
其实就是心理悬疑那种片子。
❻ 《孤儿怨》前传发电影片段,以“儿童”为主角的恐怖片为何更吓人
我觉得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儿童都是非常的可爱的,非常天真无邪的那一种,所以很多人都特别的喜欢孩子。当我们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之后,我们的思想就会产生很多的变化,会特别的复杂,有一些人会变得特别的坏。就是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小孩子,因为小孩子真的太天真了,他不会有那么多的心眼,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他会对你特别特别的好,而且是不夹杂着任何利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