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伊朗儿童电影影响
扩展阅读
新冠疫情电影在一起 2025-05-25 15:35:25
吴家丽刘德华主演的电影 2025-05-25 15:14:35

伊朗儿童电影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9-25 02:47:56

A. 求一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兄妹俩在巷子里飞快的进行那熟悉的“交接”动作;阿里穿梭在狭窄的巷子里的瘦弱背影,气喘吁吁的在上课铃响后才无奈的踏进教室的失落神情,被校长抓到后委屈而又难过的哭泣;还有还有,妹妹追着不小心掉入河里随波游走的球鞋时的无助和急迫,她收到哥哥为了安慰她而送她的那支笔时欣喜而开朗的笑容。一个属于两个天真的孩子之间的许诺,串起来的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苦乐酸甜,苦中作乐,酸涩品甜。
导演独具匠心的设计了许多巧妙的特写镜头,他运用的镜头语言就好像一个孩子在观察外部世界那般细致新奇,让那种独特的视角真实可爱的令人击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又时间吗?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在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吗,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我的记忆瞬间捕捉到了。但是真正高明的,是让我忆起这种感觉的,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表达感情的的导演啊!
开始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本片要叫作“天堂的孩子”。此前我曾看过这样一篇同样描述贫穷的文章,题目,却残酷让我不忍读出——贫穷,是一根刺痛的针。文章描述的作者的世界是灰暗的,贫苦的环境和本片相似,但基调却几乎完全不同。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领会了天堂的含义,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们却依然会不时的爽朗的开怀的大笑,这是低微的物质生活不能夺走的,也是最珍贵的。他们在刷鞋子时还不忘吹起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忘情的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秋千上悠悠的晃荡,花园里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的柔和而温馨。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吧。能够如此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们,肯定拥有天堂了吧!
从城里打完工后,父亲带着阿里载着胜利的欢愉缓缓的走在林阴道上,注意到他们的对话了吗?
“这份工作不错,比以前的工作能赚到钱,以后每个星期日我们都出来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钱了。有钱以后,我给你们买很多东西。”
“先给妹妹买双鞋,她的鞋早就破了!”
“你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一直以来眉头紧缩的父亲这时候也像个孩子般欣喜。
不知怎么的,这个普通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活着》。
福贵背着儿子馒头走在上学的路上,馒头稚气十足的问爸爸:“爸爸,小鸡长大了是怎么样的呢?”
“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馒头也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同样是浓浓的父子情,同样是温情的话语,同样充满希望的憧憬却在下一刻同样的戛然而止。
父亲带着阿里的自行车失去控制撞到了树上。坐在旧货车的后舱里头上缠着绷带的父亲无力而迷茫的眼神让人目不忍视。福贵的儿子就在和爸爸分开后的那一个下午,被倒塌的墙壁压死了。福贵听到噩耗后那疯狂的歇斯底里的痛苦表情,是我看过最残酷的画面。
毕竟,生活是现实的。
但现实,也不是灰色的同义词。哥哥报名参加了5公里的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让他望眼欲穿的一双鞋子。当他信誓旦旦的向妹妹保证一定会拿到第三名的时候,他们脸上再次绽放了纯真的笑容,那里面包含的是希望,是信任,是孩子们的固执坚持。
没有任何的声音,除了沉重的喘息。每一次都让我的心头一悸,镜头跟随着阿里,他瘦弱的身躯他满头的汗滴他艰难的喘息,最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希望!
这个镜头如此漫长,好像有一万光年!
每次落后时,镜头开始闪回,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妹妹无辜的眼神,自己每天跑步的辛劳,是他和妹妹订立的那个金子般珍贵的诺言。让他超越身体极限,拼了性命冲刺的仅仅是一双鞋啊!不,那里面凝聚的是妹妹的心。
看到这里我觉得心里堵的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么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心痛的不能自已!
阿里用最后的力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他的父亲,老师,记者,当所有的人都把他捧着欢呼雀跃的时候,阿里却气喘吁吁的问道:“是第三名吗?”
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冠军的奖杯,阿里满脸的泪水,人人都以为那是胜利的激动。阿里却在表情黯淡的抽泣,抽泣的悲伤是因为他心中希望破灭,是因为违背了和妹妹的诺言啊!
还好,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还好,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堂里。当父亲从商店里出来拿着两双鞋子的时候,我感到心里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许人心真的本善,即使有多残酷的经历,还是希望心中的美好实现,毕竟,这个世界的永恒不多。
还为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的阿里脱下那双被他磨破的球鞋,把被磨烂的脚伸到了池塘里泡着。
这是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镜头再次变成了特写,而这次是在柔和的晕蓝的池水里一双小脚,柔和的音乐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帘。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

这就是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天堂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要角色的电影。但是仅仅说这是一部儿童电影,那就是一种误解。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所以分类其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是电影里所反映的人文关怀气息。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执着,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超出中国观众习惯思维的结尾,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摸。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影片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B. 伊朗电影《小鞋子》的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影片中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全无表演的痕迹。哥哥是个总有些忧郁神情的孩子,漆黑的眸子里除了天真灵动以外,好像还有一些小小的心思隐逸其间。

妹妹是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美丽的大眼睛,快乐的时候会有极为纯真可爱的笑容。孩子的世界也许是一生中最美好的,纯真、善良、友爱、积极等在影片里通过丢掉一双缝补好的鞋子为主线平实展现,带给观众的没有丝毫对两小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有的只是感动、赞扬和鼓励。



(2)伊朗儿童电影影响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家境贫寒的男孩Ali帮妹妹Zahra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母责罚,他央求Zahra暂时保密,说两人可以替换着穿他的鞋子上学,并答应一定会帮她买双新鞋子。

Ali原本指望用他和父亲进城打工挣的钱帮Zahra买双新鞋,父亲的意外受伤打消了他的美梦。看到全市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时,Ali决定参加比赛,但是他错过了报名日期。几经哀求,老师破例让实力出众的Ali参加了比赛。比赛场上,Ali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得第三名!

C. 小鞋子的影片评价

一双丢失的小鞋子,引出一段动人的兄妹情。《天堂的小孩》对儿童心理的细微把握,他们的秘密,焦虑、友情与亲情在这部小成本电影中展露无疑。马吉迪的这部电影聚焦不被人注意的儿童世界,展现了伊朗中下阶层的社会生活。动人的情感宛若脉脉清泉。
《天堂的小孩》中两位小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但表演却极为真挚。影片非常注意细节刻划,如对丢鞋、换鞋等细节的反复渲染,在节奏把握上也颇见功力,特别是最后段落的长跑比赛,虽然只是一场儿童比赛,但拍得却惊心动魄。让所有认同了小兄妹的观众暗暗捏了一把汗。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是演员出身,在《手足情深》和《继父》之后,推出了这部引起世界关注的《天堂的孩子》。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仅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囊括了11项国际大奖,更取得了绝好的票房成绩。从剧情上讲,它非常简单,仅仅围绕着两个孩子对“一双鞋子”的渴望;从技术上讲,更缺乏可圈可点之处,除了哥哥赛跑一段用了慢镜以及旋转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以渲染紧张气氛之外,平实的摄影风格贯穿始终。之所以它让人难以忘怀,是作品中所弥漫的浓浓温情,孩子百折不挠的追求以及导演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忽略了略显粗糙的影像,从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击中。结尾金鱼亲吻孩子双脚的画面,以其美感和创意备受推崇,可以想象,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华丽的影片中,湮没的命运不可避免,正是伊朗电影质朴内敛的底板,使它宛如神来之笔。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导演本人以儿童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阿里和妹妹萨拉的生活,摄影机仿佛只是暗处的一双眼睛,在偷偷窥视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一切自然如水。
阿里和萨拉的语言,思维和行为都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同阿里和妹妹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也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同时,导演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在片子里所关注的、所展现的是那些贫穷或者别的在善良的大人和孩子身上都夺不走的东西,是一种闪光的人性。在片中,贫穷不是一种异常苦难的象征,影片并非为了展示这种贫瘠的苦难,而是为了让这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中人性的光辉更为熠熠闪光。
在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阿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善良的尊重,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阿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阿里最深处的疼爱。 影片对自身文化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美。伊朗是一个长久经历战火的国家,然而他们并没有在电影中辛酸地描述这些悲苦与创伤,伊斯兰教中那种对生活苦难隐忍对抗的顽强精神和伊朗民族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影片没有沉溺在感伤和悲观的论调中,而是执著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萨拉发现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时,跟着她找到她家,并且告诉了阿里。当阿里带着萨拉来到那个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瞎子。于是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萨拉奔跑着回来让阿里换鞋去上学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沟,她追赶着捞鞋子,结果鞋子卡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她蹲在水沟边哭着,一位老爷爷过来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当诵经的声音回荡在清真寺的时候,阿里的父亲为真主的恩泽而失声啜泣。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伊朗人民的善良品质和对伊斯兰文化的虔诚信仰。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买一双鞋都可能给家里带来负担。但整个街区非常干净,人也很常干净。再看城市,高楼林立,树木丛生,小阿里跟着父亲出去干活赚钱,有钱人家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都充分说明伊朗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电影强烈对照出贫富间的天壤之别,但影片通过兄妹的童稚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贫困是一种不幸,但那些贫困的人们,却不曾因贫困而丢失善良、宽容和感恩以及相互之间的温情。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著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影片的众多细节表现让这种温情的关怀深入人心。
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在记忆深处闪着温暖的火光。阿里把妹妹的鞋子不慎丢失了的当晚,电视广告中的鞋子让兄妹俩的心里是怎样的不是滋味;妹妹第一天穿哥哥的大球鞋出门时眼里分明有晶莹的泪花;阿里班里的同学邀他去足球比赛,他忍受着同学的异样眼光拒绝了,因为妹妹还要穿他的球鞋;妹妹课上考试,为了早点赶回去跟哥哥换鞋匆忙添好了答案早早交了卷子;爸爸负责帮教会准备糖,家里没糖了却也绝不自己食用它;妈妈虽然自己有病在身也不忘叫阿里送汤去关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邻居;夜晚的屋子里,爸爸和妈妈为生计发愁时,阿里睁着的那双大眼睛时多么惹人心疼;鞋子丢了之后,阿里对抱怨他,吵着要把事情告诉妈妈的妹妹说:“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会明白!”兄妹俩在家里的地毯上写作业时,两个小孩子偷偷地在作业本上的交流。阿里因为成绩优秀所得的金笔送给妹妹作为小小的“贿赂”;两个小小的身影每次急急地在巷子****换鞋子;阿里和妹妹洗鞋,玩肥皂泡的那种顽皮而纯真的样子……
最后,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阿里和妹妹萨拉的两个小演员的出色表现。
影片中的两个孩子,看起来全无表演的痕迹。哥哥是个总有些忧郁神情的孩子,漆黑的眸子里除了天真灵动以外,好像还有一些小小的心思隐逸其间。妹妹是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美丽的大眼睛,快乐的时候会有极为纯真可爱的笑容。
导演马吉迪说:“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想法。”我想,《天堂的小孩》已经让导演实现了这个愿望。就算被主任惩罚不许上学,阿里也不说出他迟到的真正原因,就算得了冠军也不会高兴,而对着照相机流泪。小孩子是最倔强的,也是独立的,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大事情,有自己哭和笑的原因。萨拉哭的时候很安静,咬着嘴唇,两行泪往下流;阿里哭的时候眉毛会弯下来,大眼睛里水汪汪的,有孩子特有的委屈和恐惧。这样的哭一点都不煽情,但却让人深受感染。他们一起洗鞋吹泡泡的时候在笑,阿里把老师奖的笔送给妹妹时,萨拉从生气到微笑的表情真的像个天使,纯净得没有一点杂质。
生活常常是痛苦的,它会让我们的脚上磨出好多血泡。可是当你把脚伸进池塘,金鱼会游过来,在你的脚边摆动它们美丽的金色尾巴,吐着透明晶亮的气泡……电影的结尾,我看清爸爸往自行车上塞了一双新鞋。是的,今天我完完全全地相信了这个来自伊朗的童话,相信我的金鱼,我的美好,都会向我游过来。
在我们的一生里,能有几次生活在这样的感动中?又能几次遇到几位阿里和萨拉这样带给我们震撼的人?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