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荐一些美国恐怖杀人电影,要口味重的
美国血腥恐怖片全集
1. 活跳尸(Re-Animator):制片人布里安。尤兹纳,导演斯图尔特。戈登。
2. 活跳尸(二):导演布里安。尤兹纳。
3. 活魔人(From Beyond 1986):导演布里安。尤兹纳。
4. 养鬼吃人(系列):迄今已拍7集,以一、二、三集最有价值。一、二集导克里夫。贝克。
5. 群尸玩过界:导演彼得。杰克逊,这是他才华尽显的成功之作(他就是《魔戒3之王者归来》的导演)。
6. 德州链锯杀人狂(系列):托比。胡伯的成功之作,该系列共四集,后三集具有一定价值。
7. 幽浮魔点:查克。拉塞尔的早期名作,1988年公映,对50年代旧作的翻拍。
8. 鬼驱人(系列):托比。胡伯与斯匹尔伯格打造的名作。后又续出两集。
9. 美国人狼在伦敦:又称鬼追人、人狼咬哗鬼,人狼题材中的经典,悲剧。
10. 猛鬼街(系列):名导韦斯。卡拉文的惊世之作,以一、二、三集最好,四、五、六、七集虽逊色,但绝对值得全部收齐。而且几个名导均涉入其中,该系列片成了他们在恐怖片领域的演军之所,如查克。拉塞尔(三集)、雷尼。哈林(四集)、史蒂芬。霍普金斯(五集)。
11. 黑色星期五(系列):迄今共十集,该系列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誉参半。该片也译为《太凶杀人狂》。
12. 月光光心慌慌(系列):迄今共八集,名导约翰。卡朋特是始作俑者。它潜移默化影响了一批以凶杀案为主题的恐怖片。
13. 闪灵:库导的大作,不收遗憾终生!!!!!
14. 梦幻杀人档案:克里夫。贝克风格的作品。
15. 驱魔人(系列):共三集,第一集绝对经典!宗教色彩浓厚,二、三集价值不大。
16. 人狼(系列):八十年代的人狼系列片,是人狼类恐怖片的全面教材之作。共六集。
17. 哗鬼番生(系列):又叫灵魔翻生、生人回避。活死人题材的经典,比乔治。罗梅罗的僵尸电 影要活泼得多,共三集,一、二集强调特技,第三集由布里安。尤兹纳执导,特技+情感,还感动了不少人!
18. 差品味:彼得。杰克逊的作品。
19. 烈血海底城:属于变异生物类的恐怖片。第一滴血续集的导演乔治。卡斯梅托的作品。
20. 地狱之城:意大利导演Lucio Fulci之作,该导演特色有二:故事发生地总在外国,以美国居多;有刺激人消化道之作用!
21. The beyond:译名不详,前述导演的作品。
22. 僵尸(系列):原名ZOMBIE,共四集。Lucio Fulci是始作俑者,第一集最为经典。
23. 丧尸出笼:乔治。罗梅罗的作品,此君的电影适合给Micheal Jackson作MTV背景用。 该片一度被奸商作为电影版的《生化危机》出售。
24. 死亡的黎明:乔治。罗梅罗的另一代表作。
25. 恶夜僵尸:乔治。罗梅罗僵尸电影的得意之作,1968、1990共拍了两次。
26. 天魔回魂:约翰。卡朋特的宗教类恐怖片,观众需要知道一些基督教内容,是一部在科学与宗教中作妥协的产物,符合八十年代的科学宗教之风。
27. 变种夜魔:克里夫。贝克的作品,名导大卫。克罗南伯格在片中饰一杀人犯。
28. 撒旦回归(系列):共三集,也是宗教类恐怖片。
29. 鬼娃回魂:鬼娃新娘共四集。颇具特色,独树一帜,确立了一种以玩具为主角的恐怖片类型,开创了此类低成本片的先河,有一批追捧者。一、二集最好!尤其是第二集!特技+情节不错!
30. 恶魔玩具:鬼娃回魂的成功仿制品。
31. 突变第三型:80年代至今,是未知生物、外星生物(异形)的风摩期,约翰。卡朋特的这一作品较好地赶上这一潮流。
32. 穿梭猛鬼城(系列):宗教类恐怖片。
33. 闯错鬼门关(系列):即children of the corn,邪 教题材恐怖片。
34. 试管人魔:与“苍蝇”要反映的主题类似,人类永远不要充当上帝的角色,否则只能作孽!
35. 异形怪体:经典片,多次重拍,最近一次是1993年,导演斯图尔特。戈登。
36. 夜夜破胆:布里安。尤兹纳95年的宗教类恐怖片。
37. 魔鬼牙医(系列):布里安。尤兹纳作品,心理扭曲的世界的真实反映,两集。
38. 夺命凶眼(系列):大卫。克里罗南伯格开的头。共三集。
39. 食人族:属人类学题材的恐怖片,真实性不容置疑。另一部叫 Eaten Alive 也属于此类。
40. 蚂蚁帝国(食人蚁):属于自然类或生物学类题材恐怖片,十分真实!
41. 惊异大魔茧(食人巨蚊):生物学类题材的夸张,看起来像几亿年前一米多长的古蜻蜓。
42. 蛞蝓之灾:生物学类题材恐怖片。
43. 种子人魔:类似“异形怪体”。
44. 变种DNA(系列):生物学类题材恐怖片的又一夸张之作。共三集。
45. 破茧天魔(系列):共四集,韦斯。卡拉文始作俑。
46. 杀出个黎明(系列):共三集,塔伦蒂诺的鬼才之作!酷到极点!
47. 夜半鬼敲门(系列):共二集。史蒂芬。金的作品。
48. 舐血夜魔:史蒂芬。金的悲剧恐怖片,主题曲是ENYA的作品,回味无穷!!!
49. 丧尸特警:活死人题材的佳作。
50. 变形战士:擦“异形”边的仿制品,枪战场面不少。
51. 蛇妖:白面小生休。格兰特的作品,英伦风味重。
52. 从死亡归来(BACK FROM THE DEAD):与《群尸玩过界》类似,绝对刺激视觉与心理防线!
53. 人玩鬼(系列):又译《尸变》,影片中描述了尸体腐烂的千变万化,即恶心又恐怖。共三集。
54. 割人狂医:与“魔鬼牙医”一个类型。
55. 狂犬病:大卫。克罗南伯格的作品。
56. 变种血魔:布里安。尤兹纳的作品,生物类题材。
57. 恐怖南瓜头(系列):美国地域式的恐怖片,共四集。
58. 曼哈顿的婴儿:Lucio Fulci的作品。
59. 守墓屋:Lucio Fulci的作品,意大利式僵尸。
60. 变种女郎:一部优秀的人狼题材作品。
61. 杀手的肖像(系列):共二集。**杀人的真实描写!实在是杀人不眨眼!!!
62. 活死人的孩子:最新的活死人电影!
63. 血腥圣诞夜(系列):又称超魔空间,邪 教题材恐怖片,共四集。
64. C、H、U、D(系列):纽约地下生存的变异生物杀人的故事。
65. 蜘蛛岛:布里安。尤兹纳2001年的作品。
66. 食人巨鳄(系列):共三集。自然类恐怖片。
67. 小强风暴:原称they nest ,自然类恐怖片。
68. 蝙蝠:自然类恐怖片。
69. 梯下亡魂:精神不正常的人离远些为妙!此片是警示。韦斯。卡拉文的作品。
70. 铁血人狼:另类人狼的作品。
71. 神鬼大反扑:韦斯。卡拉文的吸血鬼题材作品,不错!不拖泥带水。
72. 墓穴怪谈(系列):该系列电影每一集均由二、三个独立小故事组成,题材广泛。其中有一集是施瓦辛格任导演。
73. 猛鼠食人城:生物变异的题材。
74. 猛鬼屋逐个捉:50年代老片重拍。泽梅基斯任制片人,可见此片重要性。
75. 鬼入侵(The Haunting):与《猛鬼屋逐个捉》题材相同。音效优异。又称“鬼屋凶灵”。
76. 瘦到死:史蒂芬。金的作品。
77. 深海狂鲨:生物变异的题材。雷尼。哈林的作品。
78. 魔鬼医院:**医生用活人作试验的恐怖故事。
79. 看夜更:丹麦的一部冲入美国市场较为成功的恐怖片。
80. 魔女佳丽(系列):共两集,人体特异功能式的恐怖片,复仇至上。
81. 血尸夜/恶夜之吻(黑夜临近):比尔。派克斯顿演的一部僵尸类恐怖片,人物刻划得不错。
82. 隔离屋有鬼:80年代的片子,属于“小魔怪”式的恐怖片。
83.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系列):两集。《月光光心慌慌》的追捧作。
84. 夺命狂呼(系列):三集。又译《惊声尖叫》。第一集最好。
85. 猛鬼学校(大学舞会之夜):四集。英文名:Prom Night 。80年代的作品,类似魔女佳丽。
86. 大白鲨:共四集。斯皮尔伯格始作俑。第一集不错,二、三也可。
87. 凶兆:共四集。类似大法师,宗教气氛弥漫。
88. 行尸女郎:Living Dead Girl。活死人题材。
89. 深海异形:自然类题材恐怖片。
90. 不可思议的勾魂事件:彼得。杰克逊到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有些喜剧色彩。
91. 巫毒教:神秘邪 教使死人复活的题材。
92. 禁入魔镜(系列):共三集。
93. 捉妖小天师:少年儿童也能驱除邪怪。影片里出现了弗兰肯斯坦、人狼、CHUD、木乃伊,吸血鬼等鬼怪。
94. 惊心食人族:另类宗教题材。
95. 口出狂言:约翰。卡朋特的作品。又称战悚黑洞。
96. 巨蛙:自然类题材。
97. 巨蛙镇:变异人统治未来的题材。
98. 凶雾杀机:复仇/复仇……卡朋特的作品。
99. X你老墓(系列):两集。有点色情,妇女受害复仇,可以理解。
100. 追命传说(系列):三集。自然+宗教类题材。
㈡ 有一部电影我忘记名字了 里面情节是一个杀人犯带着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那个杀人
《完美的世界》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美国片,由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T.J. 劳瑟等主演。1993年于美国上映。 讲述是万圣节的凌晨,两名罪犯――布奇和普趁机从监狱中逃了出来,他们劫持了一辆汽车,准备向边境逃窜的故事。 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T·J·劳瑟 饰)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附近州监狱的两名罪犯越狱成功,劫持了菲利普作为人质,向德州边界逃窜。途中,罪犯之一的布奇(凯文·科斯特纳饰)干掉了鲁莽愚蠢的同伙,却对小菲利普照顾有佳。
㈢ 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盘点国外未成年人杀人案都有哪些
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真的是说也说不清……小编一直以为有能力杀人的大多是成人,就算儿童们碰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也还是不会想以那样残忍、凶暴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但是在国外网站oddee整理出震惊国际的儿童杀人事件,我觉得我改观了……
事件1:巴西少年杀害了当警察的父母与两个亲戚后再自杀
1968年5月,Mary Flora Bell在英国纽卡斯尔一所废弃的房子里掐死了4岁大的Martin Brown。2个月后,他又和掐死并肢解了3岁大的Brian Howe。1968年,Mary被指控杀人罪嫌,但精神科医师告诉法院她的精神混乱需要进行治疗。
但是根据当时一名员警表示,这个小女孩十分狡诈而且很阴险,根本不像是有精神病。Mary最后被判刑入,直到1980年才被释放。
㈣ 有个电影叫什么街少年杀人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中文片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英文片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
国家/地区
香港、台湾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沪语 台语
色彩
彩色
级别
Sweden:11(未分级)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杨德昌 Edward Yang
编剧
赖铭堂 Lai Mingtang
杨德昌 Edward Yang
杨顺清 Alex Yang
阎鸿亚(鸿鸿) Hung Hung
演员
张震 Zhen Zhang .....小四儿(张震) Xiao Si'r (Zhang Zhen) (as Zhen Zhang)
张国柱 Guozhu Zhang .....父亲 Father
杨静怡 Lisa Yang .....小明 Ming (Liu Zhiming)
金燕玲 Elaine Jin .....母亲(金老师) Mother
王琄 Wang Juan .....大姐 Eldest Sister
张翰 Zhang Han .....老二 Elder Brother
姜秀琼 Jiang Xiuqiong .....二姐(张琼) Middle Sister
赖梵耘 Lai Fanyun .....小妹 Youngest Sister
杨顺清 Alex Yang .....山东 Shandong
倪淑君 Suk Kwan Ni .....小神经 Crazy (Shenjing)
冯国强 Guoqiang Feng .....Piggy
徐明 Ming Xu .....Wang
陈湘琪 Xiangqi Chen .....Little Doctor's fiancé (as Xiangqi Chen)
吴庄 Zhuang Wu .....Officer
王启赞 Wong Chi Zan .....小猫王(王茂) Cat (Wang Mao) (as Wang Qizan)
柯宇纶 Yue-Lin Ko .....飞机 Airplane (Ji Fei) (as Ke Yulun)
谭志刚 Tan Zhigang .....小马 Ma
张明新 Zhang Mingxin .....三角裤 Underpants (Mingxin)
林鸿铭
制作人
詹宏志 Zhan Hong .....executive procer
Yu Weiyan Yang .....procer (as Yu Weiyan)
剪辑
陈博文
摄影 Cinematography:
Huigong Li
Longyu Zhang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出品
杨德昌电影有限公司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公司
ICA
Jane Balfour Films Limited [英国]
Yang & His Gang Filmmakers
发行公司
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 (Japan)
上映日期
台湾
1991年7月2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1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国
Germany
1992年2月2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国
France
1992年4月22日
瑞典
Sweden
1992年12月25日
英国
UK
1993年3月12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实事件为背景。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1949年从大陆迁来台北。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早熟但够义气的少年,小明因母亲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他觉得小明变了,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审被判死刑,由于此是国民政府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各界纷争后,高等法院更审为15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青春是个无理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创作缘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 天是红河岸
青春残酷物语
自“台湾新电影”始,一些年轻的创作者可说是用影像注解了台湾,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如此,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亦然。前者以一个家族的兴衰,敦厚舒缓地刻画出台湾人历史宿命的悲哀;而后者则是借由一件社会案件,精确冷静地呈现出苍白压抑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杨德昌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时代,人人得以回到从前,并且深刻地咀嚼“光阴”和“记忆”的味道,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失败成长的祭礼,正是献给难以忘怀的残酷青春。
早岁孤寂感影响其电影观念
杨德昌生于1947年的上海,一岁多随父母到台。杨德昌经常提到他父母亲这一代外省人皆因战乱而离开家乡,毫无祖产,杨德昌认为他们“都有非常独立的性格”。
杨德昌认为他们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代。”其实不单只历经战乱,性格独立,更重要的是这些来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没有亲戚,完全没有中国人最严密的组织,所以跟社会的关系一直很独立,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那些结构,当然也没有那种束缚;所以我现在和别人交往,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很简单的关系;譬如应对,我到现在还是没办法很熟练地和长辈应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因为家庭组织太简单。”杨德昌的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疏离经验,或许与其简单得近乎孤寂的早岁人际关系有较大关系。
电影经验源自漫画经验
杨德昌最初的电影经验和灵感应该源自漫画经验。他曾表示“电影永远是最花钱的,漫画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气一样免费。当时老师、父母总以为这是些打发时间的消遣,我到今天还是不能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这和打麻将之类的消遣最不同的是,这些行为里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梦、一种向往,一种对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这段话印证于《指望》或《牯岭街》的少年们,落寞与不被了解的私隐世界,夹杂着对某些嗜好的钟情、入迷,有着同样的单纯梦想存在。他表示自己在后来创作漫画时,“觉得对故事感动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会以比较悲剧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较想不通的事情,会倾向于感伤,都是些较不公开的感情。”
用电影凭吊青春
杨德昌坚信“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数量,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小四”的故事根据杨德昌学生时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实事件改编,茅武是建国中学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因女友拒绝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与女友来到牯岭街谈判,谈判不成,他将她连刺七刀,致使女友当场毙命。事件发生后,轰动台湾,报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杀”来概括这件事件。
与茅武同校的杨德昌对这一概括“耿耿于怀”,多年后当他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凭吊”那起案件时表示:“对我来讲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为什么杀人,而是那个环境很可能发生这种事,我的出发点基本上还是那段时间,它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非常重要。我们这一代在那个时候念初中,命中注定到现在就是社会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环境也许会增强你的个性,也许会削弱你的志气,那个年代有很多线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这是我做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在杨德昌看来196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奇异”的时候,也是一个“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时代”(引自该片宣传资料),所以杀人事件不单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为集体的悲剧了。
以虔诚心支撑巨片拍摄
从之前的《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恐怖分子》(1986)“现代都会三部曲”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停了五年的时间,对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切身的素材,杨德昌有一层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着比以前作品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全片92个需要修改、重建的场景,片中定妆的演员有90人,资金预算从1300万扩充到2700万。
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鲜有如此庞大的制作架构,尤其是对年代写实性的努力加工,应该说没有创作者们自身的成长经验以及虔诚的感情是无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后参展28届台湾“金马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力克当年香港的两部同样优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飞正传》脱颖而出,夺走最佳影片大奖。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经典评述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媒体评论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
杨德昌的“青春”是也许一种哲学,似乎其也不随着60年代的远去而消失,在杨其后的电影《一一》中,虽是成年的故事,但又有少年为女友刺人入狱的桥段。也许杨是想说六十年代一些纯真的孩子已经长大,但成熟过后,在今天的世界,青春的故事仍总是会不断上演。作为少年,到底是身体入世而灵魂自省,还是
完全全与不合理的世俗世界抗争,是杨德昌的命题,无论时代抑或个人也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评论人 于哈雷
[编辑本段]人物解构
不是偶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小四作为故事的主要叙述对象,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这个故事讲起来其实也就几句话:建中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小四爱上了“小公园”老大Honey的女友小明,而Honey并不阻止,反而与他单独畅谈,甚为投机。不久Honey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暗算,丧生于车轮下。小四因顶撞校医被开除,其父也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遭隔离审查之苦。而唯一能带给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却又转与他的铁哥们儿小马相好,愤怒的小四一时冲动用刀杀死了小明。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划六十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母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放到侯孝贤的镜头下肯定深沉有余而血腥不足,因为侯孝贤的电影是乡土化和成人化的,一如杨德昌“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即使是小四父亲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气的执拗与率真。
小四的兄弟姐妹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四
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
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十年前的张震还没长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龙》里的帅哥模样,但那张纯净的脸庞在我看来更加饱满,富于表现力。他用不多的语言把小四沉默、倔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直至绝望的性格发展特征展现得含蓄而深刻。小四这一形象并不因其寡言而显懦弱,相反是坚强有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自我的信念,宁愿被学校记大过、开除也不认错,宁愿毁了自己也不允许小明这样“没出息”。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杀小明这个中心情节上,但不应忽视的还有另外两个人物对他的影响——父亲和Honey。同小四一样,父亲在大环境中的性格发展也是非常饱满的,在几乎相同的学校训导处场景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导演刻意安排的强对比,由影片开始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唯唯诺诺,这个保有年轻人朝气的知识分子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曾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父亲在小四的精神世界里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爱的究竟是小明还是Honey?这听起来有点儿荒谬,他远在认识Honey之前就喜欢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昙花一现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非常写实的,唯独对戏分不多的Honey调入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蓝色海军服下的“小公园”老大英俊而孤独,他近乎傻气地单枪匹马去谈判,结果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只是为了像《战争与和平》里那个“独自去堵拿破仑的老头”一样去抗争那些不能抗争的事。正是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发了小四强烈的生机,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发出了“现在,我就是Honey”的声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丑陋的现实世界争夺小明。
小明
被杀者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你可以骂她水性杨花,跟身边每一个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第二遍后,我为她难过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小四。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这唯一一星光亮,还是被她自己掐灭的。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她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甚至比小四父亲还要成熟和衰老。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间还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其实是那样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灵上最贴近她也最温暖她的人。但是最终,她还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为强大的现实世界妥协了。
青春?青春!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十五年。小猫拿了自己录制的音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
[编辑本段]获奖记录
·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
·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
·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㈤ 有部电影叫街头少年杀人案,好像说是被称为台湾人民的手术刀,整名叫什么
应该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即改编自台湾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的电影作品。上映前,民生报曾在头版上,报道此片特殊的选角方式,但在角色一直无法确定,以及过于仓促之下,曾一度暂时停止拍摄计划。然而,饰演演员的选角、制作技术的繁杂及拍摄资金的衔接方面,亦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与挑战,总共历时110个工作日,才将该片拍摄完成。另外,美国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里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词“...to a brighter sunny[1]day”,则撷取成为本片的英译片名。
㈥ 电影《杀人犯》最后的凶手是谁
原片中的“杀人犯”是一名患上“不老症”的“儿童”。他其实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却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停止了生长,所以样子看起来还和五六岁的孩子差不多。但剪裁过的版本就是重案组总督察凌光(郭富城饰)做的一场梦~!悬念.......
㈦ 一个小孩演的杀人犯,是被一对夫妇收养实际那个小孩很大了叫什么电影
《孤儿怨》 《孤儿》(Orphan)是部2009年美国恐怖片,由豪梅·寇勒特-瑟拉(Jaume Collet-Serra)所执导,韦娜·法米加、彼特·沙特以及伊莎贝拉·弗尔曼演出。本片为黑堡娱乐公司(Dark Castle Entertainment)的乔·西佛和苏珊·道尼,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珍妮佛·戴佛森·齐罗兰的制片公司共同制作。电影讲述一对夫妻蒙受流产的阴影,于是决定认养一名女孩-艾丝特,然而表面上是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实际上却没有想像中单纯。电影于美国2009年7月24日首映,台湾于8月14日上映,得到良好评价
㈧ 找一部小孩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致命ID 致命ID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 资料: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192/
㈨ 一部旧的欧美恐怖片,小女孩的可爱洋娃娃会杀人。
影片名称:《鬼娃/灵异入侵》
碟片简介:一杀人犯在警察追捕时被枪击中,临死前誓言要报仇,而将咒语变成灵异附身在一个娃娃身上,籍以展开他的附身复仇行动。凯伦意外买到这个娃娃给儿子安迪作为生日礼物,安迪生日当天,凯伦恰巧轮值晚班,好友玛自告奋勇到家里照顾安迪,不料却窗户摔下而死,警方侦办现埸,怀疑安迪涉嫌,安迪试图让大人了解娃娃是活的,但没有人相信,安迪乃被关入牢里。
一个被警察逼的走投无路的罪犯在临死前附在一个洋娃娃身上,希望和别的小孩交换身体,变回人类。武器:各种刀具枪械。特点:灵魂在娃娃身上住的越长弱点就越像人类,之前只有打中他的心脏才能杀死他。
再看楼主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我上面说的那部。尽管有些出入,比如楼主说的是女孩,而这部里面是男孩(我相信是楼主记错了)。
不过有点可以肯定:剧情太相似了——妈妈的朋友、推下楼梯(窗口)摔死、孩子知道真相、警察的介入等等,这么多相似点,不太可能出现在2部电影里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