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只是孩子电影豆瓣
扩展阅读
新的电影播放渠道和空间 2025-08-16 12:34:12
战争女性视角回忆的电影 2025-08-16 12:28:22
指甲人电影剧情 2025-08-16 12:28:19

只是孩子电影豆瓣

发布时间: 2022-04-24 23:41:57

㈠ 纪录片《幼儿园》的影评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㈡ 《只是孩子》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只是孩子》([美] 帕蒂·史密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t-iHzw3cVMZswrx4PdCv2g

提取码:knqa

书名:只是孩子

作者:[美] 帕蒂·史密斯

译者:刘奕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页数:408

内容简介: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作者简介:

帕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最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史密斯197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第 一个画展。她的著作包括,获得了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只是孩子》,以及《维特》(Witt)、《空想》(Babel)、《白日梦》(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纯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时光列车》(M Train)。2005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给史密斯艺术与文学司令勋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艺术家的最高荣誉。2007年,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于1980年在底特律结婚。育有一子杰克逊,一女杰西。史密斯目前生活在纽约市。

译者 刘奕,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为摇滚文字工作者,曾用笔名“刘E”等。初期乐评文章多见于《通俗歌曲》等摇滚杂志,生活交集北京地下摇滚场景。2005年开始为《滚石》杂志大陆版翻译文章,同时淡出江湖。除本书外,还出版译作有《荣光之路》(Bound for Glory,Woody Guthrie著,2014)。weibo.com/etiaoanku

㈢ 《龙猫》豆瓣9.1分,它的深意是什么

生活中还有非常多的美好的事情,让人感觉到很心动

㈣ 豆瓣评分8.9《追风筝的人》:我们终其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卡勒德·胡赛尼

所以,人一生的经历,就是在不断的寻找,经历,渐渐成长,不断圆满。归根到底,就是见众生,见天地后,最终遇见真正的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那块千片万片的拼图,最重要的那片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只风筝,只有追到了,才是健全的,自我期许的。

因为,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内心的追逐者!

㈤ 《乐队女孩金·戈登回忆录》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乐队女孩》([美]金·戈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uZbUUpl7uoR6F8xbAp5msQ

提取码:jkjb

书名:乐队女孩

作者:[美]金·戈登

译者:董楠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384

内容简介:

她,摇滚乐史上最伟大乐队之一“音速青年”主唱

这不仅是一部“后朋克女神”的成长传记,更是一份过去五十年另类文化的独特记录。

诚实得让你无法拒绝,关于女孩、女人、母亲以及摇滚乐的真实故事。

【作品看点】

★《乐队女孩》不仅是一部摇滚传记,也是一份关于过去五十年另类文化 的独特记录。——《NME》

★金·戈登用口语写作的方式再现了美国1980—1990年代的独立音乐场景,并且诚实得让人无法拒绝。——杨海崧(P.K.14乐队主唱)

★本书是在读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后,继续认识摇滚乐中的女性主义的最佳选择。——张有待(独立电台节目主持人)

成长于哥哥精神问题的阴影之下,来到物欲纵横的纽约,用一把贝斯在充满性别定见的音乐圈子里辟出一片天空。

她是史上最伟大乐队之一“音速青年”的创始人、流行文化的符号、欧美几代新女性的集体偶像,也是这部深情而坦率的回忆录作者——金·戈登:

亲笔追溯与“音速青年”共同成长的三十余年,与瑟斯顿·摩尔的分手缘由,与柯特·科本等人的友谊。

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舞台上下找到和迷失自己,当世上没有模式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复杂而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内容简介】

出现于后朋克时期纽约的“音速青年”,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同样著名的,还有女主唱金·戈登与同为乐队主创的瑟斯顿·摩尔的婚姻,他们首次缔造了男女双方在乐队中的平等创作关系,成为诸多乐迷的理想。

2011年,两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后分手,并由此导致了“音速青年”的解散,公众对此震惊异常。戈登写下这本回忆录,检视自己之前所走过的路途。

戈登追溯了自己在垮掉派氛围的加州所度过的童年。也记述了二十世纪末的纽约景象。那座曾属于安迪·沃霍尔、帕蒂史密斯和卢·里德的城市已经消亡,金钱大量涌入艺术领域,为“音速青年”传奇的登台埋下伏笔。未来,这支乐队又会成为“涅槃”等乐队爆炸性成功的先声。

最后,戈登更以专辑为线索,逐一向启发过她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致敬,为乐迷们提供了无价的细节。

全书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声光颗粒,记录下一个“乐队女孩”如何在男性乐手的“能量顶点”之下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以及当世上并无前路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名人推荐】

金·戈登在舞台上那么酷,但她的文字是那么坦诚和感人。在这本自传里,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乐手的经历,你看到的还是关于选择的故事,在她作为女孩、女人,以及母亲的人生阶段。

——阿富汗奸细(自媒体人)

如果“音速青年”解散的并发症,是催生了《乐队女孩》这本赤裸裸的告解之书,那么,“音速青年”不复存在的事实,也许稍微不那么残忍了。

——陈德政(台湾音乐文化作家)

在《乐队女孩》中,金·戈登对音乐的执着和艺术的虔诚,笃定的信任,与在生活中的无奈,妥协,隐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是从酷女孩到成熟女人的成长记录,客观如实地展示了成长道路上的痛苦与放弃。也在一定意义上给了我们这些“摇滚女孩”以启示和安慰:成长本就不易,但坚守住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热爱,生命中还有什么是不能失去(超越)的?

——郭小寒(乐评人、独立音乐推手)

“音速青年”这个名字就在那里,习惯成自然。当它着实地成为过去式,而不再代表那个四人组,金·戈登的讲述却把那段与我们的生命同时期的、发生在另一个空间的音乐生活带到我们面前。不同于其他传说般的历史,这一次我们可以去回忆。

——李青(Carsick Cars、Snapline乐队成员)

1980年代早期,“音速青年”是我在纽约东村的音乐俱乐部里最重要的乐队之一,当时他们刚开始做那些令他们日后声名远扬的音乐,我也在那段时间里跟瑟斯顿·摩尔和李·拉纳尔多成了朋友,经常在傍晚俱乐部开门前见上一面,一起吃饭或者看个电影。

但我很少跟金·戈登说话。她虽然在台上充满能量,但在台下却十分安静神秘,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现在有了这本书,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她在想什么了,也终于可以知道,她是如何参与塑造了这支改变了纽约之音的乐队,并且如何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将地下摇滚、先锋古典和实验音乐联结起来。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兵马司唱片公司创始人)

我一直都钦佩金·戈登,她很酷,而且聪明又高贵,《乐队女孩》是一本迷人而诚实的回忆录,充满了坦诚的情感与洞见。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

金·戈登用口语写作的方式再现了美国1980—1990年代的独立音乐场景,并且诚实得让人无法拒绝。

——杨海崧(P.K.14乐队主唱)

如果没有金·戈登,可能全世界的独立摇滚乐队会少一半的女贝斯手。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女权主义,而《乐队女孩》更是以女性视角记录了“音速青年”噪音迷墙里面的故事。

——张守望(Carsick Cars、White+ 乐队成员)

我一直对有女贝斯手的乐队有着特殊的好感。“传声头”的蒂娜·威茅斯,“小妖精”的金·迪尔和“音速青年”的金·戈登……她们给充满雄性荷尔蒙的另类独立摇滚带来母性的包容和性感。在这本自传里,金·戈登为读者生动展现了1980年代纽约地下音乐文化的图景,也写到了她在1960年代的青春经历,以及一个热爱艺术的女孩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为世界上最酷的摇滚乐队的贝斯手的。而书中所提及的她的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紧密关系,更是无数乐迷所最想了解的故事。

《乐队女孩》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音速青年”这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乐队,同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涅槃”的偶像,以及诱发了1990年代垃圾摇滚浪潮的先锋。本书是在读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后,继续认识摇滚乐中的女性主义的最佳选择。

——张有待(独立电台节目主持人)

作者简介:

作者:金·戈登,生于1953年,美国实验后朋克乐队“音速青年”创始成员兼主唱和贝斯手,被视作女权主义力量的灯塔,有“后朋克女神”之称。

出现于纽约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他们的传奇持续影响着独立摇滚和美国流行文化。戈登多年来在舞台上以神秘而疏离的气质著称,毫无女孩气,也不倒向男人气,与这支男性主导的纽约噪音乐队共同奋斗三十余年,更将自己的活动扩展至时尚、表演和艺术等领域,成为女性力量存在的鲜活证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后,戈登组建了乐队“身体/头脑”(Body/Head)。2014年,出版艺术评论文集《这是我的身体吗?》(Is It My Body?),并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纽约白色廊柱画廊(White Columns)、纽约303画廊(303 Gallery)举行个人艺术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纽约和洛杉矶。

译者:董楠,自由译者,翻译了诸多摇滚乐书籍和传记,包括:《此地无人生还》(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杰里·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萨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滚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老美国志异》,(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著),《披头士》(The Beatles,鲍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卢•里德[Lou Reed]著),《聆听大门》(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尔·马库斯著),《大卫·鲍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克里斯·韦尔奇[Chris Welch]著)等。

㈥ 枝裕和的《奇迹》,如何把新干线宣传片拍成了影史经典

是枝裕和的《奇迹》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5优秀电影作品。影片节奏明快,温暖的气氛中又有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虑。《奇迹》以孩子的眼光向我们讲述了两个被迫分隔两地的兄弟突破重重阻碍相聚许愿的故事。影片通过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童真世界:简单而美好。拼尽全力为实现愿望而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获得成长。

是枝裕和的《奇迹》非常具有治愈性。割舍不断的亲情,值得信任的友情,为实现愿望而努力的坚持,这些都让我们感动和温暖。也许世界上的奇迹遥不可及,也许我们的愿望只有极少数可以实现。但是有愿望我们才有拼搏的目标,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实现愿望的可能。

㈦ 电影观后感100字

世外桃源里的童真

文/梦里诗书

对于《哆啦A梦》最为成功的剧场版翻拍,在更为出色的动画制作下,剧情依旧是《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夯实的奠基,在这部动画电影里不仅将友情赋予了动容的羁绊,更营造了一个满载欢乐与奇想的世外桃源,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为人走进了色彩斑斓的光影之梦。

《大雄的日本诞生》是哆啦A梦剧场版系列,至今日本观影人数最高的一部动画作品,这不仅源于“日本诞生”这一博人眼球的辞藻,更还在于它满载童真充沛的剧情,一如往常大雄面对妈妈的压力,这一次在哆啦A梦的协助下回到了7万年前的日本,同他的朋友静香、小夫、胖虎、一起开创了属于自己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我们在成长中何曾不会面对学习与生活的重压,又何尝不会幻想能有着这样的一群挚友,无拘无束的欢乐,这部电影在伊始其实就巧妙的把握住了观众最为期望的需求,用桃花源为引的“日本诞生”揽获已观众的心房。

一个完整剧情清晰且不低幼的故事是《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源泉,虽然每次的剧场版都是大雄从懦弱到坚强的成长,但这样的剧情却总是能被那源于友谊的羁绊所打动,这一次透过大雄和小伙伴们与暗黑反派对决的主线,透过他与三只宠物天马、狮鹫、龙间的友谊依旧为人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真挚,相较于国内诸多低幼苍白的说教,《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情感并不会令人有感空洞,相较如今敏这般赋予动画电影以深刻哲思,但并不适合孩子的动画,那关乎友谊勇敢的正直,又能成为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蒙,这样的电影才是一部真正属于合家欢的动画。

电影在友谊勇敢这惯以的情感介质中,其实有着另一个为人深思的切入,为何大雄他们要穿越回到7万年前日本的伊始,将土地私人和国有的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土地本就是犹如空气水源这自然孕育人类的温床,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地却变成了人类私有的产物,这种观念虽然乍看只是孩子的无稽之谈,但又何尝不是电影用桃花源式的美好和孩子的童真所赋予的耐人寻味之处,这亦是《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真正独具匠心的所在。

《新·大雄的日本诞生》诚然与过往的内容有着近乎90%的重叠,但更为出色的制作和节奏把控,都使这部80年代的动画电影绽放了如老树新花般的生机,使那世外桃源中寻觅以久违的童真。

㈧ 《只是孩子》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只是孩子》[美]帕蒂61史密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dPDPLPCeEraCzGCHQxqx7w

密码:2jxk

书名:只是孩子
作者名:[美]帕蒂61史密斯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页数:408
内容介绍: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作者介绍:
帕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最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史密斯197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第 一个画展。她的著作包括,获得了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只是孩子》,以及《维特》(Witt)、《空想》(Babel)、《白日梦》(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纯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时光列车》(M Train)。2005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给史密斯艺术与文学司令勋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艺术家的最高荣誉。2007年,她被列入摇滚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