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搞笑电影 » 班杜拉让儿童看电影的实验
扩展阅读
香港三级七仙女电影 2025-08-20 21:28:40

班杜拉让儿童看电影的实验

发布时间: 2022-04-22 13:55:47

❶ 波波玩偶实验的实验内容

班杜拉 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
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 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❷ 学前儿童心理学: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2)班杜拉让儿童看电影的实验扩展阅读

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3、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❸ 班杜拉观察的四个过程是哪四个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分别为:

1、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2、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4、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3)班杜拉让儿童看电影的实验扩展阅读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

❹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学习包括哪些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包括以下过程:

1、注意过程。

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2、保持阶段。

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复现阶段。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4、动机阶段。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4)班杜拉让儿童看电影的实验扩展阅读:

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

观察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及其合作者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他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观看电影中成年男子对一个充气玩偶拳打脚踢的攻击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影片里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批评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

这说明,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榜样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❺ 班杜拉的学说和观点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参阅教材89-91页)
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
1、注意过程
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范型: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范型的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在心理学中,表征有若干种模型,运用符号(即语义-概念)进行表征是其中之一。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
3、运动复现过程
(也称"产出过程)。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或者说,是观察者将保存在内部的符号表征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在表现观察行为的初期,难免不如示范行为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对儿童说来,这种运动复现往往表现为游戏。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一个人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有的并不复现,而有的则加以复现,为什么呢?这与强化和动机有关。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详细说明,请阅读第93-94页。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观察学习的模式是指被观察者运用哪些活动方式将示范行为提供给观察者(学习者)。本节介绍了八种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体说明,不难理解,请学员自己阅读。
(三)社会学习的研究
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教材里提到的"充气娃娃"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班杜拉的贡献更在于发现,儿童的行为的表现(行为操作)与行为的获得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实验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年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研究发现,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强化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请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
班杜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1) 家庭成员。
2) 社区文化。
3) 大众传媒。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
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儿童,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
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效果甚微。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

❻ 儿童看了暴力血腥片有什么后果

很多家庭在观看暴力的战斗片、武打片、恐怖片时,都没注意避开年幼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不以为然,“不就是电视剧电影吗?孩子看过就忘记”,或者说“孩子知道是假的”。
事实上,暴力的电视电影会对大脑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残暴的镜头会长时间在他们的记忆中萦绕不散,不仅容易导致孩子睡眠做噩梦,还会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不安全感,因为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把电影电视剧的场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
更为严重的是,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长久的影响——孩子学会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们将一班孩子分成A、B组:
A组:实验人员A1走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拍打、殴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后扬长而去。
B组:实验人员B1走进房间,跟孩子们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没有出现任何暴力动作,然后离开。
随后,A组的全部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殴打波波玩偶的行为;
B组,几乎没有出现暴力行为。
最后班杜拉得出这样的结论:
1、孩子们通过观察模仿暴力动作学会攻击,日后他们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没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较少出现攻击行为;
3、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
所以,需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观看暴力电视。

那么,孩子几岁后才能观看有暴力动作场景的影片?
即使在儿童普遍早熟的国家——美国,他们将有暴力场面的电视电影归为R级,需要1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观看,17岁内还需要父母陪同指导。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尚未满13岁,最好还是避免让他们观看暴力影片吧。
如果无意让孩子看到了电视里的暴力镜头怎么办?
有些暴力镜头,即使大人看了也会心有余悸,更何况孩子呢!
对于6岁内,他们接收不了太复杂的解释,父母可以及时跟孩子说,“打架是错误的行为”,还可以趁机称赞孩子某某时候跟小伙伴发生矛盾,礼貌地跟对方沟通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孩子6岁后,可以尝试跟他们讲解暴力血腥场景拍摄的技巧,比如手枪是道具不是真枪、演员嘴里的血是动物的血液不是人的血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仅仅是由演员们演绎出来的一个精彩的故事。
但有时候这样开导的效果是乏力的,只能作为事后缓减法。记得我家熊孩子3岁时无意让他观看了《霍比特人》,孩子在看的时候神情非常紧张,看完厕所都不敢上,睡觉时要让妈妈抱着才能睡着,好几个晚上连续被噩梦惊醒,到现在每次看电影都要问是不是暴力的。
至于这次的冒险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真的不知道,所以还是尽量避免给年幼的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为妙吧。
家庭的暴力场景也会对孩子产生相似的不良影响
有个前同事被离婚,原因是家庭暴力。
最逗比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导火索,是有一天他跟妻子在家里吃饭,两人对一碟西兰花如何摆放好看发生了争执,他气急败坏下扇了妻子一嘴巴,同桌吃饭的丈母娘目瞪口呆,坚决要求他们离婚。
他不以为然,说只有打妻子才能更好地“沟通”。他甚至经常跟公司里的同事说,老婆不听话就要打,他小时候他妈妈不听话时,他爸爸一耳光妈妈就听话了。除了这点“老婆不打不听话”的奇葩观外,他是公司里公认的优秀人才呢。
所以,有暴力冲突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孩子们也趋向于有暴力行为。最明显的表现在婴儿时期争抢玩具时冷不防就给对方一拳,儿童期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也倾向于殴打对方解决问题,长大后可能就会通过暴力解决跟同事、跟配偶、跟子女、跟外人的矛盾。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当大人们出现矛盾时,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为父母的攻击性行为看似对孩子没造成任何伤害,但却会留给孩子们难以磨灭的阴影,糟糕的是在他们的观念里也养成了这样的一种处事方法——当矛盾发生,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

❼ 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谁

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看录像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进行了研究。

一、实验情况

班杜拉的看录像实验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实验的第一阶段: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甲组儿童看到的录像内容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内容与甲组儿童不同,虽然一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但成人出现后,打了大孩子一顿作为惩罚。

看完录像后,两组儿童分别进入一间放着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表现出了录像里大孩子打玩具娃娃的行为,而乙组儿童却没有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录像中“大孩子”的行为,而惩罚则使儿童避免录像中“大孩子”的行为。

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

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会像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二、主要观点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除了学习者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在录像实验中,榜样即“大孩子”,而甲、乙两组儿童则称之为观察者。

观察学习的核心条件是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如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消弱或抑制某种行为的倾向。

❽ 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的原因

01
一,家长的原因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庭的不和谐也算是期中的一部分,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家庭教育做的不足。

02
第二,学校的责任学校没有重视起来对这方面的管制,安全教育做的也不够好,没有重点提前预防,等到事故发生了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习这方面的危害性。

03
第三,学生的逆反在学生逆反心理的时期,跟容易造成他们不理智的行为,学校和家长都要进行心理的辅导,做到及时沟通。

04
第四,学校周围的环境学校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因素,学校周围充斥着过多的暴力的因素,如果经常有社会青年聚集,书店在销售不良的书籍,这些都是有影响的。

05
第五,自身的原因从中就自制能力查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为中心,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自以为是,思考能力不足。

06
第六,其他原因老师也可能是有部分的影响,在挑选老师的时候就没有把好关,良莠不齐。传媒广播只是为了盈利,那些暴力的影视没有充分意识到危害性。

❾ 试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经典实验,并说明它给我们的启示

班杜拉做的经典实验,把被试分为三组,让他们看一部有攻击性行为的电影,主人公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
第一组:攻击——奖励
第二组:攻击——惩罚
第三组:攻击——无结果
然后把被试放到一个和电影里情境相似的实验室里,让他们自由活动,研究者通过一个窗口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被试模仿电影主人公的攻击性行为的比例很高,而第二组被试几乎没有。
启示:
人们都是从周围人(包括媒体中的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进行学习,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为,榜样的作用极为重要。